人性系统论学以致用,我的两个方法:拿朋友练手、看高手是怎么用的

齐心 开智学堂

作者:齐心 来源:原创

01

自从学习了信息分析,领略了开智课程堪称恐怖的知识量级之后。我就不敢再妄称自己是“学习高手”,而是非常“谦卑”地看待行为分析这门课。

行为分析是阳志平老师从业 20 年积累总结的理论与技术,解决的是人生中的一个大问题——如何理解、预判、改变自己与他人的行为模式。

要在 5 周内搞定这种量级的人生问题,知识量是可想而知的。

所以千万不要有:我慢慢学,一页页 PPT 的看,跟着视频打逐字稿,再整理笔记的想法。学习的第一周,你或许还可以欣赏自己工整的笔记;等到第二周,唰的一下天降 150 个卡包和 5 个作业,你大概率会当场崩溃,离向往的“人性大师”渐行渐远。

所以学这门课,我定了 2 个策略:

  1. 学了就要用起来,以改造生活为目标。
  2. 在第一点的前提上,尽量按课程组的节奏走完。开了那么多期,人家是专业的。

事实证明这套策略相当有效,课程知识量虽然巨大,但只要坚持学完就能领略其精妙,阳老师也讲得很有趣。

听到最后一章人性系统论的大总结,我躺在床上有一种颅内升华的感觉,仿佛瞥到了人性的星辰宇宙,它像天地自然万物一样系统完整、优雅优美。这天晚上,我对“朝闻道夕死可矣”又有了新的创新误解。

02

回到实际生活,关于人性系统论的学习和使用,我有两点想要分享:

1. 分析别人,也是了解自己。

很多同学想学行为分析,最想改变的其实是自己。但如果你只分析自己,其实很难理解自己。就好像桌上只有一个苹果,你很难说它是大还是小。

我采用的方法是,把身边熟悉的朋友全都分析一遍。比如说,活动课让我们分析同学的大五人格,我就把身边的朋友都分析一个遍,再诱骗他们去做大五测试,验证猜测。

或许人类真的很喜欢探索心灵,这个过程比想象中的有趣。到课程第二周的时候,我最亲爱的 7-8 个朋友,已经开始使用大五人格词汇聊天了——“我的神经质告诉我,我不喜欢你这样说话”。

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原来高神经质的人是会这样地频繁生气;高宜人性的人,是会这样地牺牲自己体贴他人,他就算很生气也不会骂人,反而是安慰对方;其实我的宜人性没有那么高,朋友 A 的外向性明显比我们都高,所以我们也不算特别外向。慢慢的,我们对于他人和自己的判断,就越来越准确了。

2. 从小事练手,成为朋友中的人性高手。

比如我的一个朋友 A,尽责性测试水平中高,可是他真的很喜欢丢三落四,家里也是乱七八糟。我一开始以为他将过多的工作责任包揽在自己身上,导致了生活的混乱。

后来逐渐发现,他在工作中也经常迟到,各种情境下东西都摆放得乱七八糟,大五人格的测试很可能经过“责任功劳”的美化。

所以我给他提了很多基于情境的建议,而非依赖他的意志力。比如在钥匙上串一个巨大的玩偶,这样钥匙就塞不进口袋里,每次开完门只能放回书包,就不会弄丢了。

家里的汤锅换成不能明火使用的锅,所有要长时间烧的汤粥,为了避免忘记关火,都用可以定时的电磁炉或者电饭锅,解放意志力提高安全性。

再比如神经质高、尽责性低的朋友 B,他适合什么样的减肥方式?我建议他不要追求什么清淡饮食,一旦稍微加班或者心情不好,一定会崩溃的。

其实只需要在吃饭前,吃一些喜欢的低热量水果;或者找一种自己喜欢吃的有咸味辣味,但是低热量的零食随身携带,在吃饭前先吃一些满足食欲和饱腹感,通过这种方法自然的少吃高热量食物。

03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学习法,就是“看高手是怎么用的”

很多人学习一个新概念的时候,喜欢钻牛角尖嗑词义,甚至是去百度它的意思,然后在群里辩来辩去。学过信息分析的同学就明白了,信息源都搞错了,肯定嗑不到一个层面上。我比较推荐的方法是,去看阳老师是怎么用这个词的。

比如,在学人生叙事的时候,很多同学不太清楚意象原型是干嘛用的。在课件里它虽然是和动机整合一起讲的,可是意象原型只能整合动机吗,没有别的作用了吗?

我一直把阳老师的知识星球当成微博刷,我认为阳老师明显不是这样干的。

所以我的方法是在知识星球里做主题搜索,看看阳老师在各种地方是怎么定义、怎么使用意象原型的。除了课程里最基础的用法,在实操中在人生发展咨询中,还有很多巧妙的用法。

比如一个好的意象原型,弗洛伊德的“反抗的英雄”,埃里克森的“热爱写作的老师”,可以在人生的 12 年、24 年、甚至 36 年的时间尺度里发光发热,激发我们持续行动。

也可以作为一个记忆的起点,比如将“戒烟”“戒酒”“早睡早起”“耐心好脾气”这些行为改变目标,全都整合在“硬核好爸爸”的意象原型里。

“看高手是怎么用的”这招非常有效,但是也需要一定的基础。它有点像学羽毛球,你自己练习一段时间后遇到瓶颈,这时去看看林丹的比赛,突然就恍然大悟了,原来高手是这样打球的;同理也可得,原来高手是这样用意象原型,这样用人性系统论的。

04

人性系统论整体使用:人剑合一,效果更强。

最近和朋友聊天,她聊到自己带的一个博士生平常尽职负责,但最近只是布置了一个普通任务,他就崩溃了。会不会是前段时间任务太重了呢,要不要让他休息一段时间呢?

显然博导和博士也是人,也会陷入到行动瘫痪的困境当中,也会拖延、崩溃、颓废、躺平。

那么,如何思考这个问题,以后遇到类似问题怎么办?我给她的方案是,不管崩溃的是谁都试试从这几个方向考虑。

1. 先看当前情境是否合理

  • 他的手上有没有其他项目,新任务的时间地点任务量合理吗?
  • 是不是存在不合适的情境,让他的压力过大?
  • 另外布置的时候他的状态好吗,有没有饥饿过劳激动情绪?

2. 再看责任功劳倾向

  • 这个人平常是倾向于好逸恶劳利已,还是担当勤奋利他?
  • 任务量与回报有沟通清楚吗?

3. 了解个人概念,简化和冲突

  • 尝试了解他为什么不想做呢?
  • 是不是这个任务有特别特殊之处?
  • 之前有没有类啥情况,是否这个任务触及个人的冲突或心理阴影?

4. 量尺游戏

如果以上情况都没有,再上量尺游戏,可以询问他:

  • 如果一个任务的难度是 1-10 分,你给这个任务评多少分?
  • 那么对比在核心期刊上发文章,或者对比你的博士论文,你又评几分?
  • 如果难度真的这么大,我们身边的谁可以完成,他为什么可以?他与你的区别是什么?
  • 如果是觉得时间紧迫,那么多少天完成属于紧迫,多少天完成属于中等,多少天完成属于宽裕?

以这样的思路去引导,相信更容易得出一个比放假休息更好,双方都可以接受的行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