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书笔记,是知行合一的过程
橙子大海 开智学堂
开智君说
读书笔记,不能写写就算了,应该内化入心,外化于行,它是知行合一的过程,要懂得去实践。那么,如何将读书笔记应用于工作生活呢?下文,橙子大海从实践层次与你聊聊读书笔记~
作者:橙子大海 来源:简书「橙子大海」 图源:Unsplash
读书正,读书笔记才正。
读书不能「书呆子」。读得多,记得多,只是拿来填充脑子了。进出了出不来,不知变通、不会应用。
写读书笔记,是知行合一的过程。更要懂得实践。
读书不能「知道分子」。就是什么都知道一点,聊天谈资很多,但聊得稍微深一点,就露馅了。
写读书笔记,重在掌握系统知识。写真正的读书笔记是道与术的统一。
01 内化入心,外化于行
「金克木老先生提倡‘三读’,‘读书’、‘读物’、‘读人’,这三者方法相通,都是重要的读书学习途径。」
也可以说,读书,也是读人,读物,读生活。
除了读书,我们还在生活中去学习,跟人打交道就要「读人」,使用器物时就要「读物」,处处留心皆是学问。
著名影评人卫西谛老师信奉一句话叫:「我们都是人生的学徒」,出了本书也是以此为名。他在书里写道:
「我近二十年的时间,都在电影写作中度过。评论电影的优劣,分析导演的技法,谈论其中的立场和思想。最终我发现,自己最愿意谈论的仍然是电影中所呈现的爱和生活。电影只是理解爱和生活的一个通道,就像有人通过音乐、有人通过文学、也有人通过其它艺术形式。电影让我们的视线不必受限于当下,但是真正教会我们生活仍然是生活本身。」
电影是理解生活的一个通道,书本也是理解生活的一个通道,最终我们还是要回到生活本身。
「读书」和「读生活」的区别是,书往往告诉我们的是确定的、现成的知识,答案在哪里,不断去寻找去看懂这些答案就可以了。而生活本身是一场历险,并不知道答案在哪里,我们只能自己去观察、去体验、去感悟、去探索、去寻觅。
了解到的知识,存储在头脑中不是到达终点,在生活中践行才是。
知识光存储在脑子里是没用的,要能时时投射出来,照见现实。于是我们才能增强对现实的理解,提升行动的能力。
要借助「问题」或者自己已有的认知框架来提高信息的转化率,并在阅读后做总结和应用思考,才能算得上有效吸收了知识营养。
在学习、生活、现实、行动之间,不需要有边界。
读书笔记源于书本,又重新叙事书本,把学术的历练跟生活的洞见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这样表达出来的思想才可能给自己不断最深刻的影响和启发。比如我们会有「不懂书中意」、「已是书中人」的感受。
写读书笔记使读书的效益得到转化,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入心入脑,形成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思考是生活的一种方式。写读书笔记是思考的一种。写读书笔记也是生活的一种方式。
所以真正读书笔记,它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把书本知识搬运到笔记上,头脑中。它本身是一场冒险,闯入智慧与情绪的精华中,像一个研究者,一个探险者,一个逐梦者。
写真正的读书笔记还是需要一点「灵气」的。读书笔记不是呆板的,是灵活的,透着一股灵动。将读书与读书之外的人生融汇,落地。有生活细致的观察,有工作的积累和思考。
写作者的「灵气」体现在他是如何观察周围的世界,如何品读经典里的故事,如何将不同的知识连结,如何把抽象的理论和具象的现实勾连。
02 化,从书外看书里,由书里看书外
化之道不是天马行空,任意驰骋的想像。化之道,以真作为根基,在实和虚之间搭一个梯子,连结两者。
「书外」是真实的、我们日常所见的事物。「书里」有模因,规律,经验,智慧,是悬于真实之上的构想,是头顶上奔腾的草原。
如果读书者不懂得化之道,读什么就是什么,写什么就是什么,学什么就是什么,看到一个东西只认得这个东西本身,没用去想它还可以是什么,那无论他多么努力,所能学到的只是非常有限的一点点东西。
「一滴墨滴到一杯清水中,便会弥漫开来,影响整一杯水,如果一则知识进入头脑之中,没有像一滴墨一样产生类似的效果,那么它便是毫无用处的鸡肋知识了。」
道在生活中,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利用日常事物做功课,在平凡的东西之上挖掘出了不平凡的生趣,这也是化之道。如同禅修:「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
同理,读书时读书,写笔记是写笔记。
越是日常的事物,我们对它的观看方式越是僵固式的,比如胶水只能用来粘东西,筷子只能用来吃饭,笔只能用来写字,肥皂只能用来清洁。这些想法如此根深蒂固、不可更改。这些东西在我们的头脑中其实是「灰」的,因为太普通,不会被关注,不会被「点亮」。
我们所理解的某件日常事物,只不过是这件事物全部可能性的一种。是我们每个人眼中的世界。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太多的可能性。这些可能性构筑了这个多彩的世界。
同样一件东西放在面前,比别人掌握了更多的信息,或者解决某个问题的路径。需要你在书里与书外之间自如穿梭。
大周期内,写读书笔记,用新的视角观察生活,贴近生活,与生活相拥,你领悟到了书中的精髓,你体悟到书外的世界,所写的便融入了独特的个人气息,只属于你自己。
03 连,由此及彼,万物互联
「汀克·哈特菲尔德是传奇的鞋类设计师。在汀克为耐克公司设计的众多款式球鞋中,有一款最具标志性的产品,也就是 1987 年推出的 Nike Air Max 1,这是世界上第一款能可视气垫球鞋。一经推出就引起了轰动,也从此开启了非常成功的 Air Max 系列。」
这个在当时看来异想天开的发明源自于他「由此及彼」的学习之道。
「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是一幢极具现代感的建筑,骨架矗立于外,人们在远处就能看到一排排的钢管,而在这金属外壳之下包裹的是大幅面的透明玻璃,内部陈设一览无余,令人惊叹。很多人觉得面目丑陋,更多的人为它着迷。」
学过建筑设计的汀克原本设计的气垫鞋,是把气体包裹在鞋内,以达到减震的目的,这种技术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可是消费者怎么能明显地感知到这一新技术呢?
「要是能让消费者看到气垫就好了,就像游客能一览无余蓬皮杜中心一样。」
「开窗设计在 1987 年绝对属于‘胆大妄为’,让球鞋的气垫可视化,需要灵感以及勇气。」
如果说用元知识模因模型,反观生活和自己,是一种从日常和惯性中感受到的「醍醐灌顶」,那么「由此及彼」的联系,就是把两股远处的知与行的灵光相互连接。
汀克洞察到蓬皮杜中心的结构是「内部构造的外显化」,于是把这个结构迁移到了球鞋的设计中,让气垫这个内部构造也变得外显化。
用一种抽象的眼光去看待你眼前的事物,而不要执迷于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