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升级大脑?请看这本书
Zen 开智学堂
开智君说
我们以为,人能驾驭自己。但事实上,我们的思考、行为,会受到许多因素影响,有些是你知道的,更多的是你没有察觉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一书,通过对人类判断、决策和选择的研究,发现了人类思考的诸多缺陷,重新诠释了风险,重新阐释了幸福和财富的关系。这本书有哪些要点?来看 Zen 的读书笔记吧~
作者:Zen 来源:原创
摘得经济学桂冠的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将几十年的研究精华写成《思考,快与慢》。
这本书中,卡尼曼介绍了很多经典有趣的行为实验,指出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相信自己的直觉,什么时候不能相信;指导我们如何在商场、职场和个人生活中作出更好的选择,以及如何运用不同技巧来避免那些常常使我们陷入麻烦的思维失误。
01 大脑决策的双系统
1、什么是双系统?
你不能一边开车左转,一边心算 17×24,尽管你一下子就能知道这个乘法的答案既不是 10086 也不是 79 ,你知道原因是什么吗?
为了便于读者了解「人如何思考」,作者虚构了系统 1 和系统 2,两个系统的特点如下:
- 系统 1:无意识、快速、省力、自主,例如从愤怒的表情中推断出生气。
- 系统 2:注意力、控制、主观体验、缓慢,例如计算复杂的运算。
系统 1 可以自主思考且无法关闭,因此经常与系统 2 发生冲突。
系统 2 虽然可以施加注意力和控制,但是这种能力是有限的,因此系统 2 又是个懒惰的控制者。
两个系统相互协作又相互冲突,遵循「代价最小,效果最好」原则,构成了我们的思维活动。
2、双系统的应用
今天得到 1000 美元,1 年后得到 10000 美元,你选哪个?
启动效应。
系统 1 的自主联想机制会导致「启动效应」的发生,即前面接触的相同或类似的信息,将促进某个具体信息的加工,然而系统 2 并未能察觉到「启动效应」的存在。
也许,我们要做的就是有意识的创造良性的启动效应,然后享受它带给我们的潜意识层面的收益。
认知放松度。
很多原因会产生「认知放松感」,包括反复的体验、清楚的示范、预知的想法、好心情。一旦我们处于这种放松状态,我们就会感到熟悉、感到真实、感觉良好、感觉不费力。问题在于,系统 2 无法察觉认知放松感的原因,从而经常进行各种错误的推断。
直觉性因果。
过去人们对因果的普遍理解是「对事物之间的关联进行反复观察,推断其因果」。而实际上,人们天生就有「因果性直觉」,例如 6 个月大的婴儿就会将许多事件及其后续事件看做有因果关系,当后续事件发生改变,他们就会感到惊讶。
这种因果关系并非依赖于理性思维,而是系统1的自主联想机制的产物。在因果判断方面,具备统计性思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系统 1 不具备,而我们也很少有人去学习。
仓促的下结论。
系统 1 喜欢仓促的下结论,主要参考两点:「当前情景」以及「最近发生的事」。如果情景不够清晰,就自行创建一个;如果「最近发生的事」没有,就从遥远的记忆中搜寻。
该倾向的一个典型例子就是「晕轮效应」,即对某一人的喜爱导致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对其某一方面进行正面的判断。
眼见为实。
系统 1 寻求的是连贯性,而不会去考虑数据的数量与质量,「眼见为实」或「鲜活形象」能够促进认知放松及连贯性,从而增强我们的信任,使我们仓促的作出决定。
寻求连贯性的系统 1 与懒惰的系统 2 相结合,意味着系统 2 将会赞同很多直觉性的信念,而这些信念又准确的反映了系统 1 产生的印象。该原理可以对很多偏见作出解释:过度自信、框架效应以及比率效应。
基本评估。
系统 1 无时不刻的作出一些基本的评估,既能够作出一些基本的判断(人脸与能力)来提高生存优势,也能够作出「羽毛球员林丹在篮球界相当于什么水平?」这种跨领域的等级判断。但是,较容易受到典型事例的影响。
总的而言,系统 1 无时不刻的作出一些基本的评估,而系统 2 则在需要时才会进行评估,要让系统 1 完全配合系统 2 来工作是不可能的。有时候我们利用系统 2 思考答案的时候,系统 1 也会作出一些与答案无关的判断,结果,两者的冲突影响了系统的正常运行。
02 你又忽视统计学了吗?
1、启发法的基本介绍
有些人即使你并不了解,但已经知道自己是否会喜欢他。
所谓的「启发」,是指协助寻找各种难题的恰当答案的简单过程。对于一个复杂的难题,「系统 1」会用一个关联的有现成答案的问题来替代它。
例如,目标问题「今年 6 个月里总统受欢迎的程度如何?」,系统 1 马上用启发式问题「总统现在有多受欢迎?」来替代,并且依靠之前提到系统 1 的自主过程以及强度匹配来得出一个直觉性的答案,尽管系统 2 可以选择拒绝这个答案。但是「省力法则」告诉我们系统 2 常常认可这个答案。
有时,启发法产生的是真正的错觉。
例如,由于人们对立体图感觉强烈,会觉得平面上远的东西看上去比较大。所以在回答「平面图上几样事物的大小时」这一目标问题时,不知不觉就用「立体大小」来替代了,导致觉得远的事物比较大。
2、启发法的应用
「你最近觉得幸福吗?」「你上个月有过几次约会?」年轻人回答这两个问题时,答案其实并无关联,毕竟约会并不是幸福生活的重心。
但是,当把这两个问题的次序调换过来,约会次数和幸福感的相关度却大大提升了。有约会的人回忆起爱情的甜蜜,而没有约会的我们,脑海中则浮现起孤独和被拒绝的情景。
情感式启发法。
个人态度(好恶)对决策产生的重大影响。在启发法的过程中,「系统 2」扮演了监视器和最终决策者的地位,还可以调动注意力以及搜索记忆来批评和拒绝「系统 1」。
但是在情感方面,「系统 2」更多的确是「系统 1」各种情感的赞许者或转让者,也就是说,在个人态度方面,「系统 2」所搜集的资料与分析更多的是为了与「系统 1」保持一致。
小数定律。
小数定律是使用启发法所带来的偏见之一,从统计学的角度来讲,小样本往往容易出现极端结果,但是我们却会忽视「小样本」的事实,而夸大对小样本的信任,同时对随机事件作出错误的因果解释。
例如,对于随机事件而言,虽然有概率可循,但是随机过程却可能产生不同的序列,而小数定律使得我们认为这些过程是不随机的。
锚定效应。
锚定效应是指在评估未知量的价值时,所发生的参考已知量的效应,即使已知量与未知量没什么实际关系。
有两个原因都可能导致锚定效应的发生,一个是「系统 2」在锚定某个值之后,会寻找理由来离开该值,如果调整不足,就容易受到锚定影响。另外一个原因,是由于「系统 1」的启动效应。
可得性。
对于复杂的问题,「系统 1」会联想到相关例子,而可得性则是联想到这些相关事物的轻松程度。
一些因素会让联想变得轻松(突出事件、大事件、亲身经历、生动的图片和鲜活例子),从而让你夸大事件的频率。例如,团队成员往往认为自己的贡献比较多。
另外一方面,当可得性低,即思考不顺畅时,将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评价,回忆自己 12 件果断事的人,往往因为思考的不顺畅而(系统 2)认为自己不够果断。
效用层叠。
在考虑风险的时候,启发法容易用对事物的感觉来替代对事物的评价,例如忽视统计学的事实而认为龙卷风比哮喘更容易致死。
该倾向容易引发「效应层叠」现象,即一开始对「次要事件」的报道,引发了群众的大规模恐慌和愤怒,然后不断的叠加,甚至引起了政府的大规模行动。该效应扰乱了政府对公共资源的合理分配。
典型判断。
我们判断一件事情的概率,有两种判断依据,一种是依靠「基础比率」,一种是依靠「典型判断」。
例如判断一个人可能就读的专业,如果依靠「基础比率」,那么我们就会考虑各个专业的热门程度以及人数。如果是依靠「典型判断」,我们就会通过对这个人的个性,与对应专业学生的典型形象进行比较,从而判断他属于哪个专业。
然而,我们却倾向于使用「系统 1」的典型判断,而忽视「基础比率」。当你提供给对方这个人的个性信息时,即便对方是具有统计学基础的心理学专业学生,也会倾向于使用「典型性判断」。
合取谬误。
从统计学的角度上讲,两件独立事件的一起发生的概率比单独发生时要低,然而现实世界中,当两件事件具有连贯性或让人信服等特点时,人们就会忽视统计学的事实,而认为两件事件联合出现的概率比单一事件出现的概率高。
例如,「明年加利福利亚将有一次地震,此地震将导致洪水,1000 多人将被淹死」比「明年北美某地将有一次洪灾,1000 多人将被淹死」更容易让人信服。
因果关系基础比率。
贝叶斯定理告诉了我们基础比率的重要性,而我们在考虑问题时,是否会将基础比率列入考虑因素,则容易受到「因果关系」的影响。
回归效应。
当两个数值的相关度不高时,就容易出现回归效应。
例如,表现 = 天赋 + 运气,而天赋和运气的相关度并不高,所以选手的表现容易出现回归效应,即实际表现围绕着平均值上下波动。但是,因为系统 1 和系统 2 都偏好寻求对事物因果的解释,人们就常常将该波动与因果关系强行扯上关系。
03 你的大脑有多容易上当
1、过度自信产生的种种错觉
「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人类的真正智慧在于「认识你自己」,知道了种种错觉和直觉性错误,我们需要重新认识自己,并且要做好无法真正认识自己的准备。
了解性错觉。
典型的了解性错觉包括「光环效应」、「事后诸葛亮」。
例如,在探讨公司的成功时,人们喜欢构建连贯的故事而非全部信息、喜欢将成功归咎于种种确定性因素而非客观因素,喜欢将克服难关归咎于英明的决策而非运气。
该错觉的原因在于「我们没有足够的能力重构过去的知识或信念,一但接受一种新的世界观,就意味着丧失一部分回忆能力,无法回想起自己观点改变之前的想法」。简而言之,我们会根据事情的结果来调整记忆。
有效性错觉,对某个判断的主观自信并不是对这个判断正确概率的合理评估。
有效性错觉并非什么新的内容,之前提到的「眼见即事实」、忽视「回归平均」现象等都会让我们对自己的预测或者判断的有效性产生主观的自信,这种自信并非正确性的客观反映,而可能仅仅是因为我们的认知放松所产生的主观感觉。
乐观偏见。
乐观偏见会导致规划谬误,即对项目成果过于乐观的预测,这种预测也可能是利益驱动所导致。减少规划谬误的方法是参考外部意见:
1)识别对应的参考类别;
2)获取参考类别的统计数据,利用这些数据作出基准预测;
3)比较两者的偏差,对基准预测进行调整。减少乐观偏见的一个方法就是「事前验尸」:设想我们一年后的今天已经实施了现有计划,但结果惨败。请用 5-10 分钟简短写下这次惨败的缘由。
2、对直觉的进一步讨论
说了「我」的直觉不可信,那专家的直觉呢?象棋大师可以一眼读出棋局,并想出绝妙的出招,依靠的是什么?
直觉 VS 公式。
「在决策时,专家的意见与公式哪个更为靠谱?」一些实验中,专业人士的预测都不如简单的公式来的有效,为何会存在这种现象?
可能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专家考虑的信息过于复杂,反而降低了那些正确信息所起的作用;二是专家的预测容易出现不一致,这可能是由于被决策环境中的某一个特殊的刺激物所影响;
什么时候可以相信专家。
人们对直觉的自信心不能作为他们判断的有效性的可靠指标,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两条来对直觉的有效性进行简单的判断:一是一个可预测的、有足够规律可循的环境(高度有效的线索);二是一次通过长期训练学习这些规律的机会。
当然,仅仅具备这两条并不意味着直觉是对的,当一个人在满足以上情境中不断学习时,依旧会出现很多直觉性错误。
04 选择有风险,决策需谨慎
第四部分主要探讨决策理论。应该始终牢记以下一条准则:
一旦你接受了某个理论并将其作为一个思考工具,就很难注意到其错误。
1、决策理论
损失 100 块钱和少赚 100 块钱,一样吗?
经济学理论容易忽视系统 1 的存在,即不考虑人的倾向性,而将人认定是「理性且自私的」的。在风险与决策方面,作者提出了关于风险与决策的理论——「前景理论」。前景理论基于以下三条基本的认知原理:
- 评估与参照点有关
- 边际递减
- 厌恶损失
2、前景理论的应用
你认为一支十一年都没有进入过季后赛的鱼腩球队获得 NBA 总冠军的可能性有多大?
禀赋效应。
即一旦一个人拥有某个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提高。根据前景理论,参照点为「拥有某个物品」,而当你拥有这个物品时,你就会考虑「放弃」时的痛苦,如果没有拥有,考虑的就是得到时的快乐,而人们厌恶损失的天性决定了这两者的价值并不对等。
对禀赋效应的一系列实验表明,当物品只是用来交换时,禀赋效应并不会发生。只有物品具有使用价值,才会发生。另外,交易经验的积累会让禀赋效应消失。
参照点对好与坏的影响。
根据经济学理论,雨天的士生意更好,司机应该多做生意,而晴天生意较差,司机可以少做,这样才能让优势最大化。
然而前景理论告诉我们参照点会影响到决策,实际上,每天拥有固定目标的司机会在生意不好的晴天多干几小时,在生意很好的雨天早早下班,因为他们受到固定目标的影响。
公平。
公平也与参照点有关,从市场需求来讲,雨天雨伞涨价符合市场规律。但是大家却不会觉得这是公平的,因为大家会拿日常的雨伞价格作为参照点。
所以,关于公平的一条基本原则就是不可利用市场的力量将损失强加给他人。宜家另辟蹊径,雨天雨伞卖的比晴天的便宜,竖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
可能性与确定性效应。
该效应和人的「心理决策权重」有关,例如,0 到 5 ,5 到 10,虽然都是增加 5, 但是 0 到 5 意味着从零到有的实质性转变,因此权重比较大,称之为可能性效应。
典型的可能性效应就是人们购买彩票,另外,一些网站利用该效用创建了一元夺宝游戏。而确定性效应则是另外一头,从 90 到 95,与 95 到 100 完全不同,后者意味着确定性。
例如,一件事情的成功率 95% 和 100% 虽然只相差 5 个百分点,但是这 5 个百分点的痛苦远远大于成功率 90% 到 95% 的差。
过分估计罕见事件。
由于记忆存在证实偏差,我们经常会高估罕见事件的概率。过多关注、生动的画面、具体的表述、明确的提醒都是引起过高权衡罕见事件的原因。
反过来讲,当不存在上述这些因素时,我们却又常常忽视罕见事件。简单的说,就是我们很难对其有个客观公正的评估。
窄框架与宽框架。
窄框架是指考虑单独的选项,而宽框架则是综合考虑。
例如,抛一次硬币,正面得 200,负面得 100,根据前景理论,还是很多人选择不参与。但是,如果是抛掷多次的话,从宽框架的角度来看,输掉的风险不断下降,而赢得期望也在不断上升。因此,宽框架比窄框架更适合风险决策。
心理账户。
心理账户是窄框架的一种形式,对于不同的决策任务,我们会将其放入单独的心理账户中,所以一张门票,价格虽然一样,但是别人送的和自己买的将在不同的心理账户中,决策所考虑的要素也将不同。
在股票市场中,每只购买的股票都被放入一个心理账户中,而我们在关闭该账户时都想要赢利,因此出现了大量抛售赢利股、保留亏损股的偏好。心理账户是导致沉没成本效应产生的原因。
偏好逆转。
偏好逆转指的是在联合评估时,原来单一评估作出的偏好发生了改变。偏好逆转的原因在于联合评估中,单一评估所产生的偏好受到克制或
05 快乐 ≠ 满意
为什么老师指导高考作文时说「写好开头结尾最重要」?为什么我明明度过了快乐的一天,记忆最深的却是所有快乐时光中的一点瑕疵?我能相信自己的记忆吗?
1、理论
人们通过记忆来「保存体验」,但是这种记忆是否靠谱?
根据 peak-end-rule 规则,主导人们时候记忆的是高潮和结局,过程将被忽视。也就是说,记忆并不能忠实的反应体验,由此,引出了两个自我:经验自我以及记忆自我。
2、应用
对结局的重视。
例如,应该在高强度训练的最后,加点低强度的训练,能够影响对训练的最终感受。这是记忆自我的工作机制:编故事,并将其作为将来的参考保存在记忆中。旅行过程中不断拍照,对于记忆自我来说很有帮助。
过程加权。
我们所做的每件事,事后才能判断其是否有意义。也许仅仅是因为我们花在回忆这件事情的时间比较多,就认为它具有意义。也有可能是因为一些基于该事情上的后续事件增加了该事的意义。
例如,练习一个小时的小提琴可能会增强多个小时的演奏经验或几年后听音乐的鉴赏能力,从而增加了练习一小时小提琴的意义。
思考幸福。
幸福应该同时考虑到经验自我以及记忆自我。记忆自我经常忽视时间的重要性,从而夸大了某一变化或某一方面对整体幸福的影响。
这种偏见导致人们更加看好本身就能够令人兴奋的事物或经历,例如购买一辆新车和参加读书小组在开始时都是让人兴奋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迟,前者的吸引力将逐渐消失,而后者则能够让人维持长久的注意力,保持新鲜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