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与韧性,五位老师说了什么故事?

向开亮 开智学堂

作者:向开亮 来源:公众号「开亮人生」

九月九日,在北京参加第四届开智大会,记录行动与韧性的故事。

今日参加第四届开智大会,今年的主题是行动与韧性。记录一下嘉宾的分享,和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01

今日开场是视频分享,分享嘉宾是蔡磊老师,他是一位渐冻症患者。

生命消逝是一个必然,但对普通人来说潜移默化,但对渐冻症患者来说生命消逝清晰可见。蔡磊老师是一个用生命感受着生命消逝的人,一个被生命消逝困住生命的人,一个用生命化解生命消逝的人。

无法言说的绝望,用生命在行动,寻找渺茫而遥远的希望。如同阳志平老师所说,蔡老师是行动和韧性的绝佳代表。

蔡老师的故事中,有一位不可忽视的伟大女性——段睿老师。她作为蔡磊老师的伴侣,感性包容、理性支持,是这个行动与韧性故事另外的一面,更是蔡老师行动与韧性的源泉之一。

后一位分享嘉宾史建刚老师开篇所表达,用生命行动所带来的故事,让人仰止。感染浸润日常,我们行动继续。

图片

02

史老师带来的“城中仙”主题,描述了一幅现代社会的人的生存图景——一维为城,是城市,是现代物质文明,核心是放大杠杆;一维是仙,是精神体验,是一种一致性的内在。

在这两维度四象限中,大致描摹了不同人的状态,高度“城”、高度“仙”,是史老师所描绘的现代物质文明拥有者与精神体验实践者均达到理想状态,是为城中仙。

史老师的职业是做苹果流量生态,是非常“发财”的事情,寻找杠杆点,放大客户产品的影响,也在放大自己团队和个人的价值,这是史老师“城”的一面。更有趣的是在史老师“仙”的一面,种菜、太极等等传统生活背后的当下、一致性的体验很有启发。城与仙交融互动,相映成趣。

史老师给出行动的图景,整体而全面。而有力与有趣,总是来自现实中人的具体。

作为主持人的“普通人”赵昱鲲老师问史老师,对于普通人如果“城”有所不足,可如何追求城中仙?

史老师的回答很有意思,相当于将两维度四象限的城中仙矩阵,从评价体系变成行动路径——在哪个阶段,就干什么,该两点一线突破“城”的时候,解决现实问题的时候,不要说自己要归隐闭关。

图片

03

郭欣老师的分享,如同在晚宴期间遇见郭老师时的表达——我感受到很强烈的母性能量,平稳、包容。

这种力量从哪里来?我想“社会学的想象力”是其中一股重要的力量。理解历史背景和个人体验之间的彼此关系,也就是历史时间(historical time)和个人时间(biographical time)之间的关系。

从这个视角来思考,很多人体验着不同历史时间作用在个人时间上的冲突。比如,一部分婚恋问题,传统社会婚恋观念和现代社会生活观念的强烈变化的历史背景,在个人体验上的矛盾。

通过社会学的想象力,理清个人与历史之间的关系,合理归因,能够帮我们拨开冲突的迷雾,能够穿越很多感性的烦恼、行动的无力、现实的不足。

历史时间与个人时间的冲突,对于女性的确更加复杂。可能的原因是,我们的很多社会规范是按照男性视角构建。所以,郭欣老师作为一位女性代表,强调女性拥有社会学想象力,让我对更多构建起独特历史时间和个人时间交融的有趣女孩充满期待。

而反过来说,对于男性而言何尝不需要意识到,男性视角的历史时间,反过来压制男性,让男性放弃脆弱、弱小、出错、相信直觉、犹豫不决、灵活处事等权利,如《男性的衰落》中佩里所说。社会学想象力也能帮助更多有趣男孩。

而郭歆老师分享让我更好奇的点是,如同郭欣老师在圆桌谈话中提到,不要消耗背后的支持体系。这是社会学的想象力下一个有趣的话题——在融合历史时间和个人时间的时候,我们如何与支持系统互动,特别是有冲突的时候。

除了个人之外,我们处在不同的角色之中——是谁的孩子,又是谁的父母;是谁的亲朋,又是谁的好友;是谁的同事,又是谁的伙伴……个人如何从不同角色的互动中,让彼此获得涵养。期待有机会听见郭歆和其他老师的分享。

图片

04

范晓蕾老师的分享,关于热爱、关于抗争、关于感恩。热爱与感恩是常见的故事主题,抗争却在特定“历史时间”中,处于隐秘的角落。

如果说,蔡磊老师是抗争命运,而范老师的抗争又是不同。命运无形,我们身处其中,是自我搏斗,蔡老师为自己和他人创造更多美好的可能。

而范老师所面临的问题有边界、有对象,是反击战斗。如同晚宴时范老师的分享——她带着内心的创伤去医院寻求心理援助,心理医生却说无能为力,因为这是一个明确的问题,需要去现实解决。

但可能的社会的现实是,用战斗为自己也为他人斗出个更精彩的天地的人变得越来越稀缺,阿Q 的无奈和心理胜利法变得越来越普遍。在这样更多背景下,更加敬重每位为自己的权利而抗争的人,更加敬重这些为自己权利抗争过程中而建立更美好社会的人。

此间艰辛、无力、愤怒、绝望……可想而知。不用说像范老师所遇见的医疗事故、身体伤害这样重大、根本的伤害,仅仅是因为施工噪音扰民或者公共空间吸烟等权利被侵害,想要保护自己的权利,争取自己的权利都是辛苦而孤独的过程。

幸好,在斗争之外,范老师有学术研究的精神天地,对冲这个现实问题的困扰。拥有自己的精神天地,拥有自己的热爱,甚至能够救命。

世人说“北大教授”是范老师抗争力量的基础,我想这个标签的确提供一种能量。但是更重要的是,是范老师的本身三观——这是怎样的世界、何为对何为错、要过怎样的人生,范老师说,不要让后辈看不起连自己权利都不敢争取的先辈。而帮她在自己三观中坚守的能量是,她拥有自己热爱的精神世界。

图片

05

最后一位行动与韧性的分享嘉宾是李峻老师。

理性知识是提升行动力的方式,是李峻老师所做的软件工具所追求的效果,这是现代人探索很多走得很远的路。而超越理性知识之上,人如何提升行动力?

李老师给出了一个有趣的角度——原始人,通过原始人一般回归自然,比如越野跑、露营、钻火等,拥有放空时间、创造心流、真实人际。成为更好的人,获得更好的状态,进而提升行动力,度过困难。

李峻老师的“原始人”与史建刚老师的“城中仙”相互呼应,找到独特的行动点,通过原始人的方式达到仙的状态。李老师的方式,的确是低成本启动而效果显著的提升行动力的方式,创造情境,让情境改变自己。

而在“原始人”故事的背后,让我感兴趣的一个话题是,李老师是在什么契机开启了原始人的探索?而家庭等支持体系,又是如何参与进来的?

图片

06

嘉宾的分享,是修辞世界,难表达其理性思考之十一;思考,是心念世界,难传达其外界感知之百一;感知,是现实世界,难表征真实存在之万一。

也如同我寥寥数笔记录开智大会嘉宾分享,采摘自己在听讲、探讨、连接后的所思所感到碎片。

以此碎片随笔,记录这段来过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