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促进你的人生发展?分三步:找到自己、解决冲突、行动方案

冯静仪 开智学堂

作者:冯静仪 来源:原创

经过 10 周的复训和助教工作,最大收获是通过公开分享倒逼自己对知识点掌握透彻。

第四期通过阳老师讲解辅导、人性大师阅读课的大师分析,对意象原型有了深刻认知,通过阅读《我们内心的冲突》对三重冲突有更细致理解,通过家庭治疗明白行为三角形的代际传递关系。通过对《高手的习惯》,对行为改变方案灵活应用有了新的思路。

本文尝试把零散在各处的想法,整合在一个思路中做梳理,希望给行为分析四期留下一些思考痕迹。

01 意象原型:找到自己

意象原型为何重要?

意象原型是记忆的起点。通过叙事方式,非逻辑方式认识自己,是消耗大脑能量最小的方式。

意象原型是我们个人与社会之间取得平衡最佳方式。自己的角色榜样来自于社会影响,以自我方式成功整合后,形成自己独特的意象原型。

这个意象原型是最容易被人识别的,属于人设、个人品牌、个人 IP。意象原型让自己在社会中存在识别度,自己也用意象原型激励活出精彩的自我。

历史上也许有千千万万英雄,故事原型差不多,但每一部电影都不一样,弗洛伊德有弗洛伊德精彩,钢铁侠有钢铁侠的精彩。意象原型的差异,是人生故事的精彩部分。

如何找到意象原型?

过去的我,现在的我,我还是我。通过讲故事方式回答过去我,现在我,和未来我,形成叙事同一性,找到意象,突出原型。

行为分析课程通以下步骤引导找到意象原型:

  1. 撰写个人小传,小传包括巅峰事件、低谷事件、转折点、连续性体验、最早的记忆、儿童事件、青春期事件、道德规范、决定、目标,一共 10 段不同类型事件讲述过去的自己。
  2. 从小传中找到影响自己的重要他人。
  3. 对重要他人进行评价,他们是什么身份,是不是自己向往的?
  4. 通过重要他人评估,识别自己的简化和冲突,了解自己过去受哪些人影响,有哪些行为特点。
  5. 思考自己出什么作品,未来不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想成为什么样的人。通过我想出什么作品,进一步选择一个意象原型。
  6. 从生活中、传记中寻找角色榜样,摆脱原生家庭影响,整合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形成意象原型。
  7. 通过对角色榜样分析,或与别人互动学习过程中获得新输入,进一步思考自己意象原型最特别是什么?自己与他人却别在哪里?

如何优化意象原型?

优化1:循规蹈矩通过否定词和回避词找到意象原型。

对于简化和冲突的分析后,需要有一些灵气找到意象原型,而不仅仅通过否定词和回避词来找到意象原型。

比如阳老师的对来访者提供「中介」意象原型,来访者比较排斥。综合考虑后,「中介」的意象原型比较适合来访者的人性系统。

虽然来访者讨厌「中介」,但是结合自身人性系统论、人生资本情况、发展周期,外部环境几方面因素,「中介」是一个最好选择。

那为什么来访者会讨厌?很可能是冲突和简化,如果自己能接受讨厌的意象原型,并且再次基础上创设自己能够接受的意象原型,解决自己讨厌部分,那么我们能够获得更快速发展。

从讨厌人身上吸取精髓,往往比从自己敬佩人上学习,成长速度更快。因此意象原型不仅考虑个人的想法,还需要综合社会的发展,人际环境等外部因素来考虑意象原型的可操作性。

优化2:区分 IP 与意象原型。

以某同学意象原型「中西结合管理者」为例:「中西结合」与个人经历有关,适合设定为 IP,能够快速让别人对自己形成认知。

在行为改变的“道法术”中,IP 是一种技术层面解法,但不是道法层面的解法。IP 不适合让自己成为真正的自己,一个真正成为自己的人,并不会把「北大清华」「海外经历」看得很重要。IP 是别人立马可以识别出来的,而意象原型是自身内修的。

此外,个人 IP 很难整合冲突,比如「管理者」是工作层面的意象原型,很难解决工作与家庭的冲突。在《高手的习惯》系列课程也强调,在选择意象原型和学习榜样时,尽量选择家庭和工作二合一的,而不是工作是一套,家里是一套意象原型。

再者,IP 很难反应一个人人性系统特点。个人特点的识别度很低。通常情况下人的特点具有优点和缺点两面性。

优化3:避免意象原型定语与名词逻辑冲突。

以某同学意象原型「一个进修个人学位的企业管理研究者」为例:

「进修个人学位」管的时间太短,与管 10 年的意象原型相悖。比如不进修个人学位,就不是企业管理研究者了吗?现在去读 MBA,就不是企业管理研究着了吗?在逻辑上存在悖论。定语把意象原型限定范围太窄了。

「进修个人学位」实际上是一个行动点,不是一种特点。因此意象原型需要留出一点弹性,让意象原型管的时间长一点。

优化4:结合个人系统确定意象原型定语。

以某同学意象原型「喜欢心理学的传记作者」为例。

「喜欢心理学」实际与人性系统没有关系,没有突出个人特点。而弗洛伊德「反抗的英雄」,「反抗」是与弗洛伊德神经质高的人性特点相关。

定语选择需要跟自己个性化人性系统结合,突出自己特点,把自己特点(定语)与自己意象原型(名词)发力点结合。

优化5:意象原型整合工作和生活。

某同学是设计领域工作者,是设计思维,但是意象原型没有把自己设计特点做突出。阳老师改变世界三种核心力量,教育/设计/技术。

这位同学因为自己从事设计工作,导致对设计产生排斥情绪。所以意象原型思考时,把工作扔一边。越是排斥工作,越容易让自己走向极端。不应该把工作和生活完全分开,不应该逃避主要工作,寻找副业。

解决方法是把向上向下,把工作技能仔细拆解。拆解后,发现工作技能 60% 与意象原型能契合得上,发现工作变得没那么无聊。

02 冲突:发现促进人生发展要素

简化是人类更好生存,而冲突促进人生发展。其中冲突使每个人独一无二,可以发现更多可能性。

识别冲突

冲突有两种,一种来源于自己,一种来源于别人。来源于自己,体现在「既要又要」「既不也不」「既要但不」的动机冲突;来自他人冲突,体现在人际冲突。

行为分析课程利用对他人的评价,识别自己个人概念冲突。个人概念是指人们内心对事物形成看法,并对事物进行分类的结果。

从对他人打分分析,冲突体现在若一个人符合一个概念,则这个人不会符合冲突中另外一个概念,两个概念在同一个人身上打分是两个方向,一个高分,一个低分。比如若你认为神经质高的人很难成为领导,那么若一个人神经质高,则成为领导概率就低。

从情境角度来分析,冲突的两个概念很难在同一个情境融合。当一个情境同时激发了这两个概念,概念所激发的两种行为就会争抢资源,导致行为瘫痪。

行动结果会产生情绪,情绪成为催化剂,强化行动体验,尤其对消极情绪敏感。若产生冲突后,没有修正概念,下一次会继续重复两个概念的冲突。

比如下班休闲情境,老板让你加班,但你却想去健身,此时因为不得不服从老板要求,导致无法健身,最终产生消极情绪,形成顺从与自主的冲突。

如果用夹角来比喻冲突的程度。轻度冲突的两个概念之间夹角只有 90 度或者更小,能够在两种行为模式之间选择任意一种,选择虽然困难,但也能灵活取舍。

重度冲突的两个概念,夹角可能达到了 180 度,人们无法做出一个合理的决定,因为他受到了两种方向相反,强度相同的力量驱使,两个方向都不愿意追随。最终他停滞不前,没有出路。

面对冲突

冲突最常见的应对方式是:

1. 压制冲突的某一面,强迫自己以某种自己熟悉方式行事 ,以缓解焦虑和不安全感。

比如顺从型人强迫性顺从亲和,压制竞争和自主;对抗型人强迫性采取丛林竞争法则,压制情感花费,认为是浪费时间。

当外部条件发生变化时,会不自觉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比如顺从型人如果找到喜欢自己的亲密他人,顺从型人则变成控制狂;对抗型人发现自己竞争不过他人,会选择顺从,已获得他人认可。行为的选择是强迫性的、盲目的。

2. 逃避冲突,利用理想自我逃避真实自我,活在理想中,最终离真实的自己越来越远。

比如当每天下班都老板都要求自己加班,消极的情绪多了,会出现顺从加班和消极怠工的选择,而两种选择都是逃避真实自我。

顺从加班,强迫把自己变成工作狂,希望消除因无法正常休息带来消极情绪,进而在工作中不断获得成就感来弥补工作生活不平衡。消极怠工,逃避老板要求,保护自己休息时间,同时也削弱了追求积极进取真实诉求,不得不从生活中弥补工作不顺心。

解决冲突步骤

第一,找到经常产生消极情绪的情境。比如经常加班,没法获得自主休息时间。

第二,识别该情境的行为模式。比如面对加班,消极怠工。

第三,厘清让自己产生消极情绪的原因,找回自己真实愿望。比如自己并非不想工作,只是不愿意以加班方式完成工作,也不愿意一味承担紧急但不重要的工作。

第四,真实愿望与实际情境互动时,破除简化,思考采取哪些可替代行为,保持内心独立同时,巧妙地承担责任。比如希望不加班,但保证完成职责范围内工作,同时向上管理,表达对工作态度和想法。

第五,可替代行动可能受限于过往经历和行为模式限制,那么参考榜样的做法,模仿和创造自己风格的行动解决冲突。

03 行为改变方案

从意象原型到行动方案,应该如何落地衔接?

意象原型是生活与社会中区别于他人,阐述我是什么行事风格?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想出什么作品?

从意象原型到行为方案,我们可以做如下步骤:

  1. 阐述意象原型长什么样?人格特质、动机偏好、人生叙事、认知能力、人生资本如何 ?
  2. 自己现在是什么样的人?如果我达成意象原型,我出理想作品,我要做哪些改变?
  3. 要做这些改变最大障碍是什么?冲突是什么?冲突高频出现在哪些情境?
  4. 应该如何解决冲突?

如何对候选行为进行筛选?

对候选行为打分,除了根据实用性、有效性、副作用、难易值进行打分外,还可以通过以下角度打分:

第一,根据与意象原型相关性,把候选行为进行 1-3 分打分。

第二,对候选清单进行分组,分为 3 组,每一组对应不同行动主题,称为「7+7+7行动」。目的是在可以想象的 3 个月内,立即看到行动点,立即反馈效果。

比如对一位人生资本极低的来访者,第一组行动主题是立即增加社交,对应 7 个行动点;第二组行动主题是立即找工作,对应7个行动点。

如果行动点无法像「7+7+7行动」并行设计,即需要根据上一个行动确定下一个行动。那么第一个月可以先给出 14 个行动点,对应 14 小时。第二个月根据上一个月行动反馈,提供更多或者更少的行动点,多则多至 21 个行动点,少则少至 7 个行动点。

第三,对候选清单进行人生资本类型分组,看行动点与哪一种人生资本相关。再根据不同人发展阶段,确定目前最需要发展的资本类型。最后根据人生资本发展迫切程度,确定行动点优先级。

人生资本有 7 种,人在同一时间最多处理 3 种资本。如果 7 种人生资本同时增加,会增多时间和注意力,最终不了了之。

如果资本积累明确指向技能资本的,那么行为改变方案重点应该是如何在最短时间内,实现最好效果。如果技能资本的发展花费时间长,那么技能的价值很可能会降低。不要因积累技能资本而投入过多成本,且可以进一步考虑附加价值是什么,提高投入产出比。

需要注意的是, 课程中的有用值、有效值、副作用、难系值的打分有一个默认逻辑,即四个指标的权重是一致的,都是 25%。实际操作中,对于不同来访者,不同指标的权重占比不一样。

对候选行为打分,不是完全理性的事情,是理性和感性的事情。如果仅仅用理性打分,很可能忽略了感性上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