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到底是怎么样的?

戴俊毅 开智学堂

开智君说

人是自利的还是利他的?这些行为会受什么影响?我们需要清楚,行为上的自私自利和本性上的自私自利,有什么区别,又有什么关联。下文,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戴俊毅,从进化心理学角度,为你讲解人性与行为。

作者:戴俊毅 来源:原创 图源:Unsplash

01 利己与利他

在《无间道 三》里努力除掉警队其余卧底的刘健明(刘德华饰),究竟是好人,还是坏人?

三字经开篇有言,人之初,性本善。圣经却暗示,人生而带着恶。因为亚当和夏娃不听上帝的教诲,偷吃了禁果。

人性论在人类文明史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对于人性的不同看法,小而言之,会直接影响个体为人处世的方式。大而言之,则极大地决定了一个社会的文化形态及其发展轨迹。对于人性究竟如何,主要有三种看法,那就是性善论,性恶论,以及强调环境和教化作用的非善非恶论。

时至今日,人性论仍然对当代社会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这一点从正统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就可见一斑。根据这一假设,人似乎有一种自私的本性,这种自私的本性指导着一切人类经济行为,乃至其他所有领域的行为。事实确实如此吗?要回答上面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澄清一点,

那就是行为上的自私自利和本性上的自私自利既相互联系,又未必一致。

人们在质疑理性人假设的时候,经常会引用各种奉献或者自我牺牲行为。至少,从外在的行为表现来看,人们并非总是极端自利的。

经济学家对此的回应,是从内在的或者本性上的自利这一角度,来阐释理性人假设。在经济学家看来,一个人之所以会表现出利他行为,有多种可能。但是所有这些可能,本质上都是为了利己。

比如说,表面上的利他,是为了博得一个好名声,从而在其他方面或者将来为自己谋求更多的利益。也可能,表明上的利他行为,能够给人带来内心的愉悦感,因此,真正引发外在利他行为的,是对个体的这种愉悦感的利己需求。

总之,在大多数经济学家眼中,人的本性就是自私的,虽然行为上会表现出利他的一面。

图片

02 环境的影响

警队与黑道交错。选择看似很多。其实,你没得选。

换而言之,外在的利他行为,并不能说明人的本性就不是自私的。反过来说,行为上的自私自利,也并不意味着,人的本性就是自私的。很多时候,人们从外在的自私行为,推导出人的自私本性,其实是犯了一种归因错误。所谓归因,简单而言就是从结果来推导出原因所在。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归因的时候,往往会发生错误。有时会把由个体因素造成的结果,归因为环境所致。有时则会正好相反,把环境因素的结果,当作是个体特质的反映。

一个外在的自私行为,既可以被解释为本性自私的结果,也可以被解释为环境所迫的结果。比如当年震惊全国的小悦悦事件,十八位路人都不出手相救,完全是因为他们本性自私冷漠吗?

其实未必。如果在一个出手相救不会受牵连的环境下,这些路人的行为也可能会截然不同。

相反,在新闻媒体报道了大量出手相救反被讹诈的事例之后,人们对所处的环境有了不一样的认识。解释小悦悦事件的另一种可能是,人们对于所处环境的认识,而非所谓的自私本性,导致了他们的行为选择。

那么回到一开始有关人性的问题上来,到底哪一种人性论,更符合最新的进化心理学理论呢?是性善论,性恶论,还是环境决定论?

其实,最新的进化心理学理论和这三种看法都不一样。它既不主张抽象意义上的先天论或者本性论,也不主张完全的后天论或者环境决定论。

图片

03 自私、自私与自私

刘健明的选择,是何种自私?

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看,对人类行为乃至本性起决定作用的是基因本身是否能够延续。从这一点上来说,基因本身是自私的,正如英国进化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的名著《自私的基因》所言。但是,这种意义上的自私,和本性自私并非一回事,和行为上的自私自利更不是一回事。

为什么呢?因为,当我们说人本性自私的时候,是以个体为考察对象的。比如,这是一个自私的人,那是一个无私的人。但是,同样的一个或者一组基因,却是在众多不同个体身上同时存在的,尤其是亲属之间。

所以,基因保存自身的这种要求,和个体自利是不等同的。自私的基因,也可以造就利他甚至极端无私的个体。两个个体间的基因相似程度越高,就越可能表现出利他的一面。

研究甚至表明,这种由基因的相似性带来的利他倾向,不仅存在于亲族之间,而且还可能存在于非亲非故的朋友之间。从基因的角度来说,每个人都同其他人以某种形式联系在一起,但又有所不同。所以,极端自私或者极端利他,都与我们这一物种的生物学基础不符。

此外,根据最新的进化心理学理论,基因决定的并非行为本身,而是行为与环境的匹配关系。在某些环境下,为了保存自身的目的,基因使得人们去做善举。而在另一些环境下,同样为了保存自身的目的,基因可能导致人们表现出自私自利的行为。

比如说,对于那些在危难关头只有携手共进才能共度难关的人而言,自私的基因可能会诱发奉献甚至牺牲行为。相反,当同样一批人在度过难关之后,自私的基因又可能促使他们为了各自的利益尔虞我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并不本性自私,也非本性利他。也就是说,前两种人性论,各有偏颇。

但是,这也不意味着完全的环境决定论是正确的。如果以基因为本性的载体,那么人类是有本性的,因为人类拥有由进化史造就的特定基因。这种由基因决定的本性,有善有恶。在有利于善行的环境中更多地表现出善,而在有利于恶行的环境中,更多地表现出恶。

如果以这样的人性论为基础,那么一种先进的文明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创建一种合适的环境,来诱发对于社会大多数人而言有益的行为。

还记得看《无间道》的时候,听到刘健明的苦苦追问:「从前我没得选,现在我想做个好人。」「我想做好人,为什么不给我机会??」总在想,假如有一个合适的环境,也许,一切都会不一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