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科特·杨:学会学习,先了解元学习的三个问题

斯科特·杨 开智学堂

开智君说

什么是元学习?元学习是学习关于学习的知识。元学习能帮助你更高效地学习新事物。如何开始元学习呢?超级学习者斯科特·杨认为,可以把某个特定项目所做的元学习研究分解为三个问题:为什么而学、学什么、如何学。一起来学~

作者:斯科特·杨 来源:《超级学习者》 图源:Unsplash

元学习意思是学习关于学习的知识。元学习能更高效地学习新事物。了解一门课程是如何运作的,学习者必须掌握什么样的技能和信息,能够更有效地掌握哪些方法,这是所有超级学习项目成功的核心。元学习就这样形成了一张地图,告诉你如何到达目的地而不迷路。

我发现,把某个特定项目所做的元学习研究分解为三个问题大有裨益:「为什么而学」「学什么」「如何学」。

「为什么而学」指的是了解自己的学习动机。如果你确切地知道你想学习一项技能或科目的动机,你就可以把你的项目集中在对你最重要的事情上,从而节省很多时间。

「学什么」指的是为了成功实现目标你需要获得的知识和能力。把事情分解成概念、事实和程序,可以让你清楚自己即将面临的障碍以及克服它们的最好方法。

「如何学」指的是你在学习时会利用到的资源、环境和方法。在这一步做出谨慎的选择会对你的整体效率产生重大影响。

带着这三个问题,让我们看看每一个问题。

01 回答「为什么而学」

你要回答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为什么学习,这决定了你应该如何处理这个项目。从实践上讲,你所进行的超级学习项目有两大动机:工具型动机和内在动机,非此即彼。

工具型学习项目是把获得不同的、非学习的结果作为学习目的。

举个戴安娜·芬森菲尔德的例子,她做了几十年的图书管理员,发现自己的工作已经过时了。计算机化的文件系统和预算削减意味着她需要学习新的技能来保住自己的职位。

她做了一些研究,得出结论:要想保住饭碗,最佳方法是掌握扎实的统计能力和可视化数据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她学习不是因为她对统计和可视化数据的热爱,而是因为她相信这样做会影响她的职业生涯。

内在动机指纯粹为了学习本身而学习的动机。

你一直想说一口流利的法语,即使你还不确定自己会在什么情况下用这门语言,这就是一个内在动机型学习项目。内在并不意味着无用。学习法语可能会对你以后的旅行有好处,或许你需要和来自法国的客户一起工作也说不定。不同的是,你学习这门学科是为了学习本身,为了学习而学习,而不是为了获得其他结果。

内在动机指纯粹为了学习本身而学习的动机。

如果你进行一个学习项目主要是出于工具型动机,那么你最好做做额外的研究:确定学习该技能或相关内容是否真的能帮助你实现目标。

我经常听到一些对自己的职业发展不满意的人决定去读研究生。他们认为,如果他们有工商管理硕士(MBA)或文学硕士(MA)学位,雇主就会更器重他们,他们就会得到自己想要的职位。

于是,他们去学校读了两年书,背上了数万美元的债务,却发现他们新获得的文凭并没有给他们带来比以前更好的工作机会。这里的解决办法是先做调查研究。在开始进行一个项目之前,你先要确定它是否有助于达到你想要的效果。

图片

策略:专家访谈法

做这类调查研究,主要是访谈那些取得了你想要达到的成就的人。假设你想成为一名成功的建筑师,认为最好的方法是精通设计技能。那么在开始之前,你最好与一些成功的建筑师谈谈,看看他们是否认为你的学习项目真正有助于你实现预期目标。

我发现这种方法可以用于研究过程的很多方面,而且在审查工具型学习项目时特别有价值。如果有人已经达到了你想要实现的目标,却认为你的学习项目对实现目标并没有帮助,或者认为它不如掌握其他技能重要,那这是一件好事,表明你的学习动机和超级学习项目不一致。

找到这样的人,听起来好像有点难,其实不然。如果你的目标与职业相关,你可以找那些从事你心仪职业的人,给他们发一封电子邮件。你可以在工作场所、会议或研讨会上,甚至在推特(Twitter)或领英(LinkedIn)这样的社交网站上找到他们的联系方式。

如果你的目标与其他相关,你可以在论坛上搜索你想学习的主题。例如,如果你想学习编程,并以创建应用程序为目标,你可以找一些专门以编程或应用程序开发为主题的在线论坛。然后,追踪那些频繁发相关帖子的楼主,并给他们发电子邮件。

与专家接触并与对方见一次面并不难,但这是很多人都回避的一步。许多人,尤其是性格内向的人,一想到要向陌生人寻求建议就会退缩。他们担心自己会被拒绝、忽视,甚至会因为擅自占用别人的时间而被骂。然而,事实是,这种情况很少发生。

大多数专家都非常愿意提供建议,一想到有人想从他们的经验中学习,他们就会感到高兴。关键是你得写一封简单明了的邮件,解释你为什么要联系他们,问他们是否能抽出 15 分钟回答你一些简单的问题。确保你的电子邮件语言简洁、态度谦卑柔和。

切忌要求超过 15 分钟的指导。虽然有些专家很乐意在这些方面帮助你,但在第一封邮件中最好不要要求太多。

如果你想见的人不住在你所在的城市怎么办?在这种情况下,电话或网络电话是很好的选择。

在紧急情况下,电子邮件也可以,但我发现文本通常不能很好地传达你的语气,而且你往往无法确切知道别人对你学习项目的看法。稍微有点兴趣地说「这是个好主意」与满腔热情地说相比,会截然不同,但如果你只通过文字交流,你就会忽略其中的细微差别。

即使你的项目有内在动机,问问「为什么」仍然大有裨益。你选择效仿的大多数学习计划,都是基于课程设计者认为的重要内容而定。如果这些和你的目标不完全一致,你可能会花很多时间学习对你来说不重要的东西,或者低估真正重要的内容。问问自己想学什么,因为这会帮助你评估不同的学习计划是否符合你的预期目标。

打电话也可以避免面对面沟通带来的副作用。尝试过这种方法的女性告诉我,与她们面谈的人有时会误解她们对学习建议的渴望,认为这是一次约会。

图片

02 回答「学什么」

一旦你明白了为什么要学习,你就可以开始看看你所学学科的知识是如何构成的。一个好方法是在一张纸上写下三栏,标题是「概念」「事实」和「程序」,然后针对所有你需要学习的东西进行一次头脑风暴。

在这个阶段,列表是否完整或准确并不重要。你可以随时修改。你的目标是开始行动起来。当你开始学习后,即使你发现你的分类不太正确,也可以及时调整列表。

概念

在第一列,写下所有需要理解的东西。对于概念,你需要灵活理解,这样才能运用得当。例如,数学和物理都是非常倾向于概念的学科。有些学科跨越了概念/事实的界限,比如法律,它有需要理解的法律原则,也有需要记住的细节。

一般来说,如果有些东西需要理解,而不仅仅是记忆,我就会把它放在这一列,而不是放在第二列。

事实

在第二列,写下所有需要识记的东西。对于事实,只要记住就足够了。你不需要太深入地理解它们,只要你能在适当的场合回忆起它们。例如,语言充满了词汇、发音以及(在较小程度上)语法方面的知识。

即使是概念化严重的主题通常也包含一些事实。如果你正在学习微积分,你需要深入理解导数的运用方法,但是,对于一些三角恒等式,记住足矣。

程序

在第三列,写下所有需要练习的东西。程序意味着你必须采取的行动,可能根本不会涉及多少有意识的思考。例如,学习骑自行车几乎全是程序性的,基本上不涉及任何事实或概念。

许多技能大多是程序性的,有些技能可能有程序成分,但仍然需要记住事实和理解概念。语言学习中的新词汇需要记忆,但是发音需要练习,因此语言学习属于这一列。

图片

03 回答「如何做」

你已经回答了前两个问题——你为什么学习和你要学习什么,现在是时候回答最后一个问题了:你将如何学习?

我建议以下两种方法:基准测试和强调/排除法。

基准测试

开始任何学习项目的方法是找到人们学习技能或学科的通用方法。这可以帮助你预先设计一个策略作为起点。

如果我想学一些学校教的学科,比如计算机科学、神经学或历史,我要做的一件事就是看看学校里这门学科的课程设置。可以是一门课的教学大纲,也可以是整个相应学位的课程列表。

当我想更深入了解认知科学时,我找到了一张圣地亚哥大学认知科学博士课程推荐给没有认知科学背景的新生的教科书清单。

这类好资源基本上都来自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哈佛、耶鲁和斯坦福都是很好的例子,但远不是唯一的)。一般来说,课程列表和教学大纲都可以在它们的网站上找到,虽然它们主要针对的是在校生。

如果我想学习一门非学术性的课程或一项专业技能,我会在网上搜索那些已经学过该技能的人,或者使用专家访谈法来掌握该学科的可用资源。

花一个小时在网上搜索几乎所有关于该技能的资源,你应该会找到对应的课程、相应的文章和如何学习的建议。

在这方面投入时间好处多多,因为你使用的资源质量与你的学习效率成正比。即使你按捺不住想马上开始学习,也最好明白,现在花几个小时准备可以为你以后节省几十或几百个小时。

图片

强调/排除法

找到常规的课程后,你也可以考虑修改修改。我发现,对于那些有明显成功标准的技能(比如绘画、语言或音乐),在学习这些技能之前,你可以轻而易举地猜测出,这些相关课程相对重要的程度。

对于那些你甚至不理解大纲中术语含义的概念性学科,你最好采用基准测试法,以了解更多。

运用强调/排除法,首先要找到与你在第一部分研究中确定的目标一致的研究领域。

如果我学习法语的目的是去巴黎玩两周,在商店和餐馆里说法语,那么我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发音上,而不是正确拼写。如果我学习编程只是为了制作自己的应用程序,那么我将更多地关注应用程序开发的内部工作原理,而不是计算理论。

强调/排除法的第二部分是忽略或推迟基准课程中与你的目标不一致的部分。

例如,著名的语言学家和汉学家维克多·梅尔(Victor Mair)就提倡学习中文时,在认汉字之前,先集中学习说汉语。这并不是唯一可行的途径,但如果你的主要目标是表达,那么这个方法可能会更有效。■

文章摘自:斯科特·H.扬(Scott H. Young)《超级学习者》,机械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