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军:如何为求知而读书?5种方法

方军 开智学堂

开智君说

我们说,开卷有益,似乎只要是读书,就是好的。这是一种误解,阅读之前,我们要先清楚,自己为什么而读书。资深互联网人、跨界学习者方军认为,读书可以分为两种:休闲阅读和求知阅读。前者多是为了消磨时间,后者才是为了求知。只有有意识地进行深入的求知阅读,我们才能从读书中获益。那么,如何进行求知阅读呢?有五种方法,来看~

作者:方军 来源:《穿透式学习》 图源:Unsplash

01 区分休闲阅读与求知阅读

世人对读书有很多误解,读书常被和知识、智慧画等号。这在过去或许说得通,但现在的情况远不是那么回事,很多时候读书只不过是被赋予过多意义的休闲活动。

我认为,读书应该被明确地分为两种:休闲阅读和求知阅读。前者多是为了消磨时间,后者才是为了求知。绝大多数阅读只是为了休闲,很多读书多的人清楚地知道自己并非在求知,他们只是享受沉浸在书中的快乐。

我自己是拿读书当乐趣的人,我知道,不管我读的是什么,泛泛的读书只是消磨时间、拓展视野,而非求知。只有有意识地进行深入的求知阅读,我们才能从读书中获益。

区分开休闲阅读和求知阅读,我们才能更好地进行求知型的阅读。对于读书很多的人,他们可以留出时间来进行真正的求知阅读。对于分配给读书的时间不多的人,也许应该完全避免泛读,把多数可用于阅读的时间和精力留给少数几本书,并用正确的方式去读。

当然,休闲阅读有它存在的价值:它扩展了我们的思维模式,大大提升了我们的思维模式的广度。这里我只是想说,不要把休闲阅读和求知阅读二者混淆,泛泛的读书并不能帮到我们。

休闲阅读有点儿像碎片化学习。现在,人们已经意识到,互联网和社交网络中的碎片化阅读主要起到消磨时间的作用。

大家都觉得应该多读书,一个表现是互联网上罗列很多书的书单大受欢迎,这类书单往往包含很多看似高深的著作。但这些书单很有迷惑性,其实,即便按照这些清单真的去读了上面的所有书,我们所做的可能依然不是求知阅读。

社交网络的碎片化阅读的碎片是一篇文章或一篇微博那样极度碎片化,而这些书单只是把碎片化的大小扩张到了一本书的范围,也就是把注意力单元扩展到了凯文·凯利在《必然》中说的所谓人类注意力单元的一本书的范围,但这种阅读还是碎片化的和浅层的。

求知阅读是不一样的,它的目的是或真正地解决一个问题,或系统地掌握一个已知的知识体系,或修正我们自己的认知、全面更新认知。

与休闲阅读不同,求知阅读必须是深入的,我们花精力去理解微妙的含义,可能写下大量的笔记,也将相关的知识、案例、实践连接起来。求知阅读时,我们通常很自然地延展到其他的书、资料、互联网的信息上。

图片

接下来,我们讨论求知阅读的 5 种方法。

02 求知阅读的 5 个方法

求知阅读方法 1:多本书主题阅读法

多本书主题阅读是快速掌握知识的关键技巧。我们可请专家推荐 5 本左右相互匹配的书,通常是包括从综述到深度的一组书。然后我们至少把这些精选的书读两遍,即快速通读和重点精读。通常,我们用 3~6 个月的时间完成整个阅读过程。

为了快速掌握一个细分领域的知识,我们按照一定的规则顺序短期内读多本书:先读入门、概览性质的书,再读教材和体系性的书,如果有余力的话再读一些就某个专题深入探讨的著作。通过这样短期内的主题阅读,我们就获得了这个领域的知识概览,为之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在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实践经验后,为了让自己的知识上一个台阶,形成系统的认识,我们也可以采用主题阅读的方式,只是这一次我们可以略微把重心偏向专题探讨型的著作。

特别地,我想强调在进行主题阅读时要有意选择好的综述与普及类的书。每个人都有自己惯常的读书领域,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我们往往会强调名家经典和专题专著的价值。但过去几年,我的读书扩展到一些较新的领域,我发现,过去我和周围的人都可能低估两类书的价值,一是综述类,二是普及类。

对于刚刚接触一个新领域的人,好的综述和普及类的书能够帮人搭起一个阶梯,如果一下子选择非常难的书,可能我们一开始就被挡在门外,无法跨进门。

现在知识体系越来越庞大复杂,综述类的书可以帮我们掌握知识的脉络。以前我觉得普及类的书过于简单,但后来发现,即便在自己熟悉的领域,简单清晰的普及类的书甚至图解版也可以帮我们加深理解。

求知阅读方法 2:快速拆书读书法

当你速读一本书时,不要随意翻阅,可尝试采用拆书的方法来「读书」。在读书上打引号,是因为我们这里并不会像普通人常规读书那样逐字逐句地阅读。

拆书,是将书中的知识框架、重要知识点拆出来,重组成可以一览无余的形式。

有人在一张纸上(他们会选择 A3 纸张)随意地记下要点,形成一览图。很多人在拆书之后会做出一幅呈现这本书的整体知识框架的思维导图,我们可以借助思维导图来辅助拆书。

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来拆书时,我们可以拿出电脑,在思维导图软件里做如下三步:

第一步,在思维导图中列出书的各章、各节题目,先让自己了解这本书是如何组织知识与信息的;第二步,按章节摘录对自己有启发的观点、案例和做法;第三步,写两点自己的核心启发。

第二步中阅读和拆解时可以选择部分章节,而不必包括全书的所有章节。

拆书的主要价值是让人全面掌握一本书。拆书的过程是一次快速、全面通读的过程,不会因为跳读而漏掉核心信息。拆书的做法要求形成书的要点记录,让人全面认识一本书的整体知识框架。

求知阅读方法 3:空白笔记本读书法

当我们掌握了一个领域的入门知识之后,可以采取的一种阅读方法是「空白笔记本读书法」。我们可以拿出一本空白的笔记本,把它分成几个部分,分别记录自己所理解的这一领域的知识大纲。

我们可以设想成,自己就在「写」一本书。一开始,笔记本中可能只有每一部分、每一章的名称,然后我们逐渐地加上小节名。

笔记本中绝大部分是空白页,我们逐渐地把自己学到的内容记在笔记本的相应位置,有时也在其中标注:哪些自己已经掌握,哪些应该学习,哪些理解错了,哪些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在不断地阅读、思考、实践中,我们逐渐地填充这本空白笔记本。

虽然现在很多人喜欢用电脑或手机来做笔记,但用空白笔记本读书法时,用一本实体笔记本会是较好的选择。始终放在桌上的空白笔记本会提醒我们有一个待填充的知识框架。

空白笔记本读书法的好处是,用一个空白笔记本来列出我们所理解的知识大纲,它将自然地吸附我们所学的。

围绕一个知识领域求知时,我们不仅读其中的经典、前沿新书、网络信息,还读现实世界,也亲身实践。各种各样的知识、信息、事实、故事、图表、金句、经验会涌到我们面前。我们可以把它们插入空白笔记本相应的部分,在这个笔记本上累积个人的知识财富。

图片

求知阅读方法 4:分享笔记读书法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可以更方便地把读书笔记整理出来,分享给他人,接受外部的反馈,这将促进我们的学习。

具体来说,当我们读一本书又确有收获时,我们把自己的读书笔记整理、分享出去。这个读书笔记的形式多种多样。我觉得较好的形式有如下这些。

  • 书的摘录:以一个知识点为纲,摘录数十个片段。
  • 书的概述:用自己的话概述全书的内容或一章的内容,也可以概述这本书各处讨论的一个知识点的相关内容。
  • 知识图谱:将一本书整体或局部的知识点与你理解的这个领域的知识体系结合起来,看这个知识点位于何处,以及它和其他知识有什么关系。

我们可以看到,这里提及的形式多是自己的所得,而非对书的好坏的评价。有时,简单从书中摘选几句对自己有启发的话,可能就是一个不错的笔记。

读书心得和书评是多数人读书后可能会写的,心得强调提炼,书评重视评价。但我觉得,以学习为目的,用笔记记录自己从书中获得的知识就足够了,不必进阶到提炼与评价的高度。

把读书笔记公开分享出去的好处是,在读一本书的过程中,我们可能随手做了不少笔记,而要把笔记分享出去会强制我们更认真地梳理,这个整理的过程、整理出来的结果都会让我们学到更多。在网上,我们看到各种各样有趣的读书笔记,过去的博客、现在的微信公众号上都有很多。

整理读一本书的笔记,是整理笔记的一个好的开端。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有很多笔记,这个方面记录一点,那个方面再记录一点。我们随手记录的、未经整理的个人知识是有价值的,我们在杂乱中记下的笔记也是有价值的,它们是每个人奇思妙想的「达·芬奇笔记本」。

如果往前多走一步,整理一部分可能对他人有价值的笔记,并分享出去,我们就可以借此机会把零散的笔记串起来。

其实,即便不分享出去,以准备分享的形式整理也是很有价值的,它方便了我们之后对知识的取用。我自己最近就有这样的一次体会,比起把书找出来寻找知识点,从自己整理过的笔记中摘选资料要便利许多。

但是,分享出去更有价值,由于我们都希望在他人面前留下好印象,如果我们选择分享出去,这会促使我们更加认真地整理,也会让留存下来的笔记变得更完整、更丰富、更有条理。

求知阅读方法 5:伴随阅读法

我有一个独特的读书习惯是,在一个大项目期间反复读同一本书,我自己把这种读法叫「伴随阅读法」。

这跟有的人在工作中反复播放同一首歌很像,拿一本书反复读,就像把它作为伴随的背景音乐。前面我说起过在一个项目期间反复读茨威格写的《麦哲伦传》,就是典型的拿一本书当背景音乐的伴随阅读经历。

伴随阅读法的具体做法是,在做一件持续周期较长的事情期间,比如历时数月的项目期间,选择一本书当伴随读物,有空就随手翻阅,读五遍、十遍甚至更多遍。

关于书的选择,我建议最好选择具体形象的书,而不是概念性的书。你可以选择小说、游记、探险记录等,翻阅这些书时,你的实际做事经历会和书中的故事、景点、主角的感受自然地联系起来。

被当作背景音乐的书和我们的实干会形成一种有趣的对照,激发有趣的想法。为了形成鲜明的对照,我建议一般不要选择跟工作内容太直接相关的书,而要多选择与个人兴趣相关的书。

选画面性强的书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曾经用作伴随读物的《带一本书去巴黎》是一本法国主题游记,作者林达描述了游览法国的各个景点的经历。

我在读这本书时陷入沉思。那段时间,我在和腾讯研究院一起做一项互联网产业研究,我因此感觉自己也像是在互联网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景点游历。互联网行业里的各个公司实体变成了一个个景点,变成了历史事件的发生地。我跟朋友开玩笑说,以后有机会我要写一本书,名字就叫「带一本书去互联网」。

通常,我也建议选择有主角的书阅读,主角会引导我们把自己代入进去。用伴随阅读法时,我们可能每次休息时翻看一两页,让自己沉浸到他人的故事中。

唐诺在探讨阅读的故事时说「让大师带我们走一段」,他选的是马尔克斯的《迷宫里的将军》,书的主角、解放南美大陆的英雄玻利瓦尔的话(实际上是马尔克斯的话)引导唐诺关于阅读的思考。

把《麦哲伦传》这本书当作背景音乐,麦哲伦的环球航行行动及作者茨威格所发出的感想,既激励我们追寻远大目标,又让我们始终谨慎地不断反思。

图片

逐一介绍了以上求知阅读方法后,我想再分享一点儿个人体会,或者说痛苦的感悟。关于读书,在媒体、网络上我们经常听到的故事是,有的人阅读大量的书,有的人展示他的阅读笔记,我们被刺激而迫不及待要读很多书。

我自己是一个拿读书当乐趣的人,平常翻阅很多书,但冷静下来时,我发现,不管是读书数量多的人还是读书数量少的人,都会陷入一样的窘境:一本书没有读完。

在我重新开始认真读书,减少书的数量而把决定要读的每一本书都努力读完并读几遍之后,我认识到,为求知而读书,最基本的要求(同时也是很难做到的)是把你选择的那本重要的书读完。

再强调一遍,读完!我们所讨论的所有求知阅读方法,包括前面讨论的试图从书中复制知识框架,以及接下来要讨论的深度阅读法,都是以把书读完作为最基本的目标,各种做法、技巧首先是帮我们达成这个基本目标。■

文章摘自:方军《穿透式学习》,机械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