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羞不等于内向,就像哭不代表悲伤

屠筱青 开智学堂

开智君说:

我们的社会鼓励外向和表达,对害羞内向的人存在偏见。爸爸妈妈们,如果发现自己的孩子是害羞内向的,也会充满焦虑。但是,我们真的了解害羞和内向吗?害羞是否等于内向?父母是否要让孩子改变自己的个性?来看儿童发展博士屠筱青的解答~

作者:屠筱青 来源:公众号「童心解语」 图源:Unsplash

屠筱青老师,是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美国内布拉斯加-林肯分校儿童发展博士,译有《我们都是探索者》等书籍。她同时也是开智学堂兄弟公司爱贝睿的「儿童发展专修课」讲师。

图片

许多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不主动社交,不大方,就统一冠之以害羞或内向,认为孩子需要改善或者纠正。

那该如何来看待这个问题呢?在着急地寻找对策之前,父母可先问问自己两个问题:

  • 你觉得成功,幸福和内向,外向哪个联系更紧密一些呢?
  • 你觉得自己是偏内向还是偏外向的呢?

当今社会鼓励外向和表达,认为能说比能干重要。辛辛苦苦地闷头做半天,不如漂漂亮亮说点场面话。于是,内向、害羞都成为带有负面特性的标签。

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内向、害羞时,总是担心孩子这样会吃亏,以后各方面不如外向或善于社交的孩子。可是实际上,个性本身并不分好坏。内向、害羞的人一样可以取得很好的成就。

也许你是一个外向的家长,却有一个内向的孩子。如果了解个性的差异,就会理解孩子的感受,真正接纳孩子的个性。个性不是靠强制可以完全扭转的,那样只会让孩子感到压力和痛苦。

当然,生活离不开社交。我们如何才能鼓励孩子更自信地社交呢?

图片

01 区分内向与害羞

首先,我们要学会区分两者。害羞和内向可不完全是一回事情

害羞(shyness):害羞的孩子并非不喜欢社交,他们可能缺乏相关的社会交往技能,不够自信,害怕负面的评价,所以回避和别人打交道的场合。

一个害羞的小孩内心独白可能是这样:「小朋友们都在那里玩游戏,我也好想加入。但是我好害怕,我还不会玩这个游戏,他们会不会不带我玩,我过去能说什么呢,万一他们不喜欢我,我该怎么办。要是老师能帮我去和他们说就好了。」

内向(introvert):内向的孩子,天性更喜欢独处,和很多人在一起无法做到自在放松。

一个内向的小孩内心独白可能是这样:「哇,他们在那里玩游戏好开心,看着挺有趣。不过我更喜欢自己玩,乐高、看书都特别有意思。我不喜欢爸爸妈妈逼我去跟别人玩。」

一般情况下,害羞和内向的孩子的确有重叠的特质:看起来都比较安静,在外面说话不多,不喜欢扎堆活动。

但实际上害羞更偏向于不够自信带来回避行为,对社交产生焦虑心理,是一种心理状态引发的行为表现;而内向往往是孩子自身的个性使然。

从社交生活中无法获得积极的体验,一个害羞的孩子可能慢慢会变得内向,于是更多地选择和习惯独处。而一个外向的孩子,也有可能会害羞。

此外,很多人可能内向,但并不害羞。比如比尔盖茨,他很喜欢独自阅读,个性偏内向,但是在面对那么多员工、听众时,他总是看起来淡定自若。

强迫性格内向的孩子去改变自己的个性,会让其心理背负重担,但让害羞的孩子改进社交技巧,却符合其内心需求。

父母可以通过观察,分析一下孩子到底是害羞而回避社交,还是由于内向而喜欢独处。如果因内向而严重地影响到正常的社交生活,父母也需要帮助孩子做一些改善和调整。做完下面这个小测试,我们一起看看解决的方法。

图片

✦小测试:区分内向或害羞

我的孩子面对其他孩子的游戏邀请:渴望交往却驻足不前 (A);毫无兴趣所以不愿参与(B)。

我的孩子平时更加希望:和朋友一起玩(A);更喜欢一个人看书玩游戏(B)。

当必须要做某些事情的时候,我的孩子能够:(A)主动询问别人;不能(B)。

如果你的答案都是 A,那么你的孩子可能更偏向是个害羞的孩子;如果你的答案都是 B,那么你的孩子可能更偏向于内向。

02 害羞的孩子,家长可以这样做

1、不批评不讽刺

切记不要批评或嘲讽孩子。比如有的家长喜欢在众人面前数落孩子:「你这个孩子,怎么一点上不了台面。怎么不懂礼貌,还不赶紧和阿姨叔叔打招呼。」 这样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和积极性。本来就害怕这样的场景,被你一说更加不喜欢这些场合了。

遇到这样的情况,你完全可以大方地和别人打招呼说:「我家孩子暂时还没有做好准备,我相信等他准备好了,就会和叔叔阿姨打招呼了。」

2、做好脚手架

父母还需要做好孩子的脚手架,帮助孩子培养起社会交往的技巧。比如,把有难度的任务分成一步步的小目标,让孩子从实践中体会到成就感。

在生活中也应做好榜样,让孩子参与到简单的人际交往中。比如进出小区,父母大声和保安打招呼,让孩子从招手、点头开始,过渡到小声说「早」,到微笑地说「早上好」。

图片

03 内向的孩子,家长可以这样做

1、切忌给孩子贴标签

父母要避免给孩子贴标签,不要老是当着孩子面说:「我家孩子就是内向」,这会让其形成一种僵固的自我认识,缺乏积极主动社交的动力。

2、拓展社交舒适区

慢慢拓展孩子的社交舒适区:尽管内向的孩子更喜欢独处,但他们大多在小群体中感到自在愉快,因此你可以为孩子创设合适的社交环境。

社交环境:不单单指物理空间环境,还包括了其中的人,即交往的对象。合适的社交环境不仅包括合适的场所,同时也包括对社交对象的适当选择。

现在的孩子,大都还是独生子女,特别是 3 岁之前,很多都是长辈或保姆带,缺少了合适的社交环境。

成年人和孩子的玩,与孩子们之间的玩千差万别。成年人会迁就孩子,考虑问题的角度和孩子也不同,故无法代替儿童玩伴角色。对于孩子来说,创造合适的同伴社交环境更为重要。

家长可以邀请小伙伴来家里玩,在孩子熟悉的环境里,他们更容易放松。邀请的人数一定要少,可以从 1 个开始,定期让孩子和别的玩伴相处,循序渐进地拓展社交舒适区。

3、尊重孩子个性

内向的孩子会从独处的时间里获得更多放松和学习机会,应允许他们有独处的空间。不必因为孩子自己玩就焦虑无比,内向的孩子在自己玩时很平静自在,也会关注到周围人玩的状态,因为别人开心而开心。所以不要认为孩子非得加入大团体才是良好的表现。

图片

04 孩子在自我成长

害羞或内向,并非一成不变。有的孩子慢慢成长之后,就不再害羞,原来内向的个性可能也会变得更外向一些,所以一时的表现并不代表不会改变,不要过于执着一时的问题。

当然,有一些情况,父母还是需要谨慎对待。比如孩子对于外界刺激异常敏感,反应过于强烈,在 5、6 岁以后,遇到生人或是社交场合,还是会极度害怕,紧张发抖,甚至尖叫哭喊时,就需要让专业医生诊断,排除社交恐惧等问题。

内向和外向的划分并非一刀切,更不分好坏。顺应孩子的个性,发挥孩子的长处,培养孩子的自信,孩子会更放松地和这个世界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