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写作?凭着本能的渴望去写

李星星 开智学堂

开智君说

不少人在写作前会纠结,写什么,怎么写,写得不好怎么办。这么纠结着,往往就写不下去了。怎么开启你的写作?怎么持续写作?下文,《古典风格》译者李星星与你分享,如何凭着本能的渴望去写作,以及她在写作中收获的重要东西。

作者:李星星 来源:公众号「即兴玩家」 图源:Unsplash

01

在还不知道自己要写什么能怎么写时,凭着本能渴望写,这种渴望,大概像婴幼儿一听到音乐就想摇摆身体一样。不一样的是,婴幼儿会立马摇摆起来并开心起来,成年人想啊想啊并苦闷起来。

对写的渴望,更容易发生在生活百无聊赖的时候,耗竭了一开始的新鲜感,归入一种无风无浪的回旋往复中,曾经这或许算得上日子平顺,但现在连平顺都是奢望了,一样的是,都没什么让人兴奋的刺激。

我们需要一个念头,让自己先憧憬下去,无论它是幼稚的、肤浅的还是狂妄的,只要能激起我们的憧憬,都是好的。

对我,这个念头最初是让空空如也的大脑借助文字思考,接着是用文字留存过往的记忆,之后演变成整理某时某刻的自己的价值观,再是疏通自己的心怀卸下负担。到现在是为了看清自己与群体的共生关系,这些写的念头还在持续生长中。

图片

我想认真地写点什么时,是自己刚参加工作半年后。在此之前,除了初中持续写过一段日记,中间再也没写过什么能留存下来的东西。

所谓认真写点什么,不是写出古诗托物言志般的淡泊高雅,不是写出时事热文般的犀利洞见,也不是写出小说般的悠远绵密,只是期望能写出一点自己愿意重读的东西,别写成单纯的自我批判或自我感觉良好。

后来,我真的写了些自己愿意回过头重读的文字,那是开始学写作的三年后,断断续续,丢下又捡起,反反复复,终于握在手里,开始持续地写。支持我写下去的,并不是具体的写作技巧,也不是写作获得的赞赏,而是写作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02

在这三年里,我通过写作认识了一大波工作之外的朋友,做了很多自以为做不到的事情,把自己从一个沉默不语的人变成了一个侃侃而谈的人。

我用写作教会自己阅读,教会自己观察生活,教会自己看展观剧,教会自己表达和吵架,教会自己整理工作,教会自己自信和勇敢,教会自己接纳和喜乐。

我庆幸自己曾经以一个肤浅的念头渴望写作:把脑中一闪而逝的精彩想法记下来。没有这个最初的念头,就没有种种后续。但不是写了,就能对人产生影响。

真正影响我的是写作中遇到的人与事,不是因为他们优秀和勤奋,而是因为他们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与你对话,与你回应,与你交换内心的柔软,鼓励你,信任你,支持你。我感谢在写作中遇到的每一个人,谢谢你们用平凡的无可替代的鲜活引领着我。

三年后的又两年,我用写作教会自己最重要的东西是,思考为什么而活,努力成为自己。做着与个人兴趣割裂的工作,也一直在走出办公室的晚上和周末去探索自己喜欢的事情,直到有一天决定是时候从现在的生活中彻底出走了,用空白年来迎接自己的三十岁。

担忧别人所说的现实生活,也仍相信发展自己的节奏和信念比获得世俗成就重要,直到自己摸索着做上此前从来没想到要做但自己真的很擅长的事情,并大大方方地宣称我偏要做一个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人。

图片

我已笃定,写是一辈子的事,是如喝水那样每天想起来就要做的事。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无论是富有还是贫穷,无论是健康还是疾病,我都会为来世一遭的自己写下去,写自己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个体想表达出来的东西。

如果你问我,为什么要写,我会说:

记忆太短,日子太长,生活太破碎,人太凋零,只有植物勇于默默生长。为了守住寂寥,把一个个文字连成线拐成面,记下巴掌大的闪亮,来消弭一段浑噩。今天,快得来不及看见,就又要起床成明天。写下,我们经历的,才由我们经历,而非由我们路过。

03

无法减缓一天的二十四小时,但可以唤醒瞌睡的五官,用一个字一个字的跳跃等待五官联结,以 0.25 倍的倍速重新觉察一遍。

就算再平淡,再慵懒,再倦怠,再虚妄, 也写下,别用什么奋进观念来评判。无需比出个什么优劣,欣然接纳为人的一部分,写真诚的文字,做完整的人。

抗拒脆弱与怯懦,只会加重隔阂。唯有无声的文字,能耐心等待一遍又一遍的叙述,等待蜕去层层外壳,直到袒露恐惧与脆弱。

理解了自己的脆弱,才不会不屑别人的怯懦,才发现处在困境里的不仅自己。没有对人的关怀,勤奋、坚毅与认真也可能异化成自我欺骗和自我麻痹。而文字,教我们关照自己也关照他人。

悲观或许是进步,痛苦不一定不积极,可能是没来得及攒够能量消化新一阶段的生长。

不断写下自己亲历的日子,从别人身上,从群体里,看到悲苦,也看到脚踏实地,看到自己与他人属于同一个命运共同体,不再奢望挣脱束缚,而是在羁绊中,也有勇气维护心灵的自由。把这份自由寄存在文字里,直到我们学会安稳地放飞自己。

图片

写,是一场自我接纳和共情他人的修行,让我们变得平和、感恩和热情。这种修行,不仅在于写下,更在于写下之后的重写。

我们并不是用重写推翻自己,而是在重写中,一点点卸下心灵的背负,去唤醒五官的挂念,去承接脆弱与怯懦,去带着羁绊向前。让我们用文字创建出独属于自己的一隅,坦诚地、自在地与生活相对,与生命的鲜活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