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读书162本,向你推荐这些书籍

北燕 开智学堂

开智君说

北燕老师是出版社资深编辑,做书 10 余年,你是否好奇,她会读些什么书?2021 年她读书 162 本,涉及多个学科,从中挑选精华,向你推荐。

作者:北燕 来源:知识星球「安人书院」

2021 年共读书 162 本,主要涉及写作、认知科学和心理学、社会学、传记类以及各种文学小说等。

以下是推荐的一些书。

01 「羡慕嫉妒恨」型

1、《汪曾祺写作课》,其实是汪曾祺关于阅读和写作的文章汇编,大部分在其他集子里都读过,文章本身也略有重复,但总体还是给四星。主要是汪的语感和语言把控能力太出色了,看着总忍不住在记笔记。

他说写小说就是要把一件平平淡淡的事说得有滋有味。怎么有滋有味呢?要慢慢说,不能着急,这样才能体察人情物理,审词定气,从而提神醒脑,引人入胜。急赤白脸地想要告诉人一件什么事,还想告诉人这件事包含道理,是不会给人留下印象的

汪老本身的讲述就又精细,又悠闲,还随性。他给出的「小说的结构特点」就俩字——随便。他说,读不进去的书就不读,

“巴尔扎克,我承认他很伟大,但是我就是不喜欢,你其奈我何!”

毕飞宇在他的《小说课》里说,「汪曾祺是用来爱的,不是用来学的。」因为他觉得,汪曾祺的腔调是业已灭绝的文人气、士大夫气,年轻人根本学不来。唉,学不来,就多欣赏吧。

图片

2、还有一个让人觉得学不来的是李娟。9 月份读了她的《遥远的向日葵地》,头天晚上+第二天上午,一口气读完(应该是两口气),合上最后一页给朋友发信息,又赞叹又绝望。赞叹为什么她能写的这么好,绝望这辈子自己能写出那种文字吗。她的风格说「幽默」不准确,更多是「会心」,温补,恬淡,没有绞尽脑汁的刻意。

还重读了《春牧场》,反正就搁手边,没事随手翻一篇就能看进去。想跨过小溪的 2 岁男孩沙吾列,陷入沼泽一点点等待死亡的马,和着牛粪渣子的烤馕,粉底厚到快要板结的漂亮姑娘,都鲜活得好像见过一样。

同样想起来就翻一翻的还有史铁生,《病隙碎笔》《我与地坛》,读过好几遍,每次读又好像第一次。

图片

3、是枝裕和,集中读了《步履不停》《如父如子》《比海更深》。他拍电影就不用说了,没想到文字也这么厉害。一句话能说完的故事,他能写得如此细腻又不冗长,不动声色又暗潮涌动。他是怎么做到的。

《如父如子》的文字显得比另前几本零碎,从头到尾淡淡的,可以说寡淡无味,但就是把你看哭了,找谁说理去。

图片

图片

图片

02 「当年不懂事」型

1、《我坐在彼德拉河畔,哭泣》,10 年前标记「读过」的一本书,当时打了 3 星,冬天下大雪的时候重读了一遍,改为 5 星。情节都忘了,完全是从零开始读,但我大概能体会到二十几岁的自己为什么看不下去。什么爱啊,宗教啊,信仰啊,虚无缥缈,玄乎其玄,被我粗暴扫进了「灵修」桶里。

这次却很有共鸣,女主角做的「另一个自己」的练习,完全就是心理理论(Theroy of Mind)的应用:从「我认为……」,到「我知道我自己有一个想法……」。能区分这一点,是走出思维牢笼的关键。顺带又看了一遍《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图片

2、《所罗门王的指环》,在书架上放了五六年的一本科普书。我知道它特别经典、我知道它老少皆宜,我知道作者获了诺贝尔奖,但就是没认真翻开读过。十一回家因为它开本小够轻便被塞进了书包里,陪我坐了一路高铁,我才知道这么多年自己错过了什么。竟然写的这么好玩!

作者跟动物打了一辈子交道,自己也萌的不得了。他带着小鸭子在草地上走,如果站着太高鸭子会看不到他,所以必须蹲下;如果听不到叫声,小鸭子也容易迷路。于是,路人就看到一个疯子大叔,一边嘎嘎叫一边蹲着向前走着 8 字路线,时不时还扭头往后看,而后边的主角们在深草的遮挡下都隐身了。大型社死现场!

而这样现场不计其数,字里行间都是洛伦茨大叔对动物们的热爱,甚至宠溺。顺心三年级,一块看得嘎嘎大笑,大叔的嘎嘎声都比不上她夸张。

图片

3、《巴拉巴西成功定律》。曾经被这个书名劝退过,毕竟浓浓的成功学气息扑面而来,让人难以招架。

事实上,我是看了《巴拉巴西网络科学》那本,对这个名字颇具特色的匈牙利作者以及他的研究感兴趣后,才回过头来找这本书。一个网络科学家,无标度网络的提出者,带着一个团队研究成功学?还发表了论文?不能不让人好奇。

所以说,科学家真太好玩了,对什么都感兴趣,对什么都敢上手拆解。成功这么玄乎的事儿,都能用数据、实验、算法,把成分鼓捣出来。

他提出的五个成功定律,有人说,这不都是常识吗?五个定律光那么干巴巴地列出来,看着的确没什么了不起,但因为我是先看的他那本《网络科学》,所以在读这书的时候,会特别注意他里头对一个现象的研究是如何设计实验、如何选取数据、如何计算的,于是倒觉得作者讲了很多反常识,比如「你的成功并不取决于你的表现,而取决于我们」。

图片

4、《红楼梦》。这本列出来,彻彻底底暴露了我的无知,但又的确是我去年阅读中的一件大事——人生第一次看红楼梦。此前三十多年,正八经读过的还停留在语文课本林黛玉进贾府,以及每次翻开顶多撑到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这次是路上打发时间,在 B 站上听欧丽娟老师的课程视频,讲的极好,听了几讲就自然而然想去找原著看。

起初在微信读书上划拉,后来不过瘾,翻箱倒柜把不晓得猴年马月买的一套 1981 年人民文学、定价 3.45 元的四册版找出来,120 回差不多 2 周就看完了。一旦看进去,无比丝滑。以前完全看不上公子小姐、老妈子鱼眼睛们的鸡毛蒜皮,现在读得津津有味。

小时候为什么一门心思地抑薛扬林,为什么就只知道什么宝黛谈恋爱,什么反抗封建礼教。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其实四五十回之后,就很少看到爱情线了,主要是大观园里的琐碎日常。刘姥姥也并不全是傻里傻气、土掉渣,反倒觉得是一个有感恩之心、也有智慧的老太太,尤其最后能果断救下巧姐,根本不是一个普通乡野村妇能比。

以往那些个人好恶导致的标签,真的都很迷。当然红楼博大精深,我现在理解的远不及万分之一,但好歹是亲身读过,一手经验,不用再被五六手七八手的滤镜糊眼。水到底怎么冷,别人形容得再贴切,不如自己喝一口。

我以前笃定,自己这种文学素养的,这辈子都读不了红楼梦。现在觉得,年龄和心态都在变,又不是倒车入库,干嘛给自己立那么多杆、画那么多线。能读进去一段,就读一段,能读进去一章,就读一章,抱着这种心态很多书反而平易近人了得多。读不进去也没关系,就先放下,像汪曾祺说的:「你奈我何!」

03 「务点正业」型

1、《改变:问题形成与解决的原则》。认知科学大拿的著作,阳老师常年推荐的神书。如果这书你只记住一个概念的话,那就是:第一序改变&第二序改变。举个例子,你在噩梦里被坏蛋追打,你不管怎么躲避,始终是第一序改变;只有从梦中醒来,才是第二序改变。

前两天看陆庆松「安顿春天」演奏会,还在想,他是怎么在躺和卷之间找到绝佳状态的呢?后来明白,躺、卷都是我们脑袋里默认的选项,人家根本就不做二选一,而是另一套标准,「直接从梦中醒过来」。第二序改变啊。

在「成功-变有钱-才算成功」的游戏规则下,人无论怎么努力,都只是「第一序」中的小仓鼠,在轮子上一圈圈地转。而那些特立独行的人,干脆跳出了游戏规则,「我不玩了」。古代有竹林七贤,眼前有像陆庆松。我们觉得不可思议,是因为我们仍然是从第一序的缝隙里往外窥探。

图片

书中还举了个古巴导弹危机的例子,当年肯尼迪对赫鲁晓夫用的就是「第二序改变」,重新框定为题,才化解了危机。为了了解细节,我又找了本《十三天:古巴导弹回忆录》来看。

这本书是肯尼迪弟弟罗伯特·肯尼迪的回忆,他当时是司法部长。虽然肯定有自己的偏向立场,但还是给我们还原了很多历史现场。

除了书信的交手,书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从 10 月 16 号得到情报,到 28 号危机解除,这 13 天中肯尼迪在和同僚各种商议中,说的最多的两层意思就是:克制、不要让对方感到羞耻。始终强调要给对方留有余地,留出冷静反应的时间。

“不要迫使对手在蒙受羞辱性的失败与发动核战争之间做出选择。”

虽然当时苏联撤出导弹时,社xx义阵营还表示反对,认为是向美帝妥协,但不得不说,如果当时真的激化到核战争,谁知道现在世界又是个什么样子呢?——那我们继《八月炮火》之后,可能又会看到另一本经典著作:《十月炮弹》。

图片

图片

2、《认知心理学及其启示》:认知心理学教材那么多,看哪本?

用主题阅读的方法,找几本不同教材,对比目录,先找出相同点(认知心理学教材一般都分成感知觉、注意、记忆与学习、推理决策、语言等几大块),再找出不同点,看书里有没有什么特色章节,特色在哪儿,那部分内容一定是与作者的研究优势和偏好相关。

这本教材的作者约翰·安德森是记忆领域的大拿,所以重点看了 6-7 章。

图片

3、《人格心理学入门》:认知心理学一般按研究主题分章节,而人格心理学则大多按照理论流派来分。这本也是。

优点是它对每位心理学家的生平、研究历程、理论形成等前因后果介绍得比较详尽,是了解各个大牛的颇佳入门。我本来是当人物传记看的,人物节点、学术脉络,非常清晰。

图片

4、《批判教育社会学九讲》。主要布迪厄的书太难,先来看黄老师的这本带路。我们现在都在说阶层,说不平等,往往没意识到,教育也是一种符号暴力。掌权者通过向民众灌输特定的意义,从而让人看不到这背后隐藏的权力关系。

在一个和平稳定、开放、教育普及化的国家,学校教育为什么是帮助延续了不平等?重点读了关于布迪厄的那几章,下面要去读《国家精英》《区分》《关键概念》,感觉任重道远。

关于社会学,去年读的《与社会学同游》《惊呆了!原来这就是社会学》《社会资本》《精英的傲慢》也一并推荐。

图片

04 「一个老母亲的努力」型

1、《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光看书名就觉得自己估计迟早用得上。也并不是标题党,实际上它是从认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角度,呈现人类学习规律、大脑的运作规律,从而来逆向工程我们的大脑。

比如,一个反常识:大脑不是用来思考的,相反,大脑真正的作用是帮你来避免思考的。我们很多动作、决策其实都是靠记忆;形成习惯后,大脑就更可以直接进入「省电模式」。

那这跟「人天生有好奇心」矛盾吗?不矛盾。人有好奇心,所以遇到问题会想要解决。但他只愿意解决相应难度的问题,就是对他来说既不要太难,也不能太简单。如果太简单,就会觉得无聊;如果太难,工作记忆被填满了或者彻底爆仓了(工作记忆的空间不够),那就会放弃。

图片

2、《马文·柯林斯的教育之道》。看《哈佛幸福课》的时候,沙哈尔·泰勒对这本书简直是吐血推荐,就差在讲台上写血书了。于是去看了。然后,被洗礼了。虽然它更多的是停留在个人经验层面,但马文·柯林斯的教育理念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她的理念说起来并不复杂:一是重视阅读,二就是对孩子发自内心的爱,无条件地相信孩子,无时无刻不在努力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不断去赞美它、强化它。

在贫民区,当别的老师们满脑子想的都是:「怎么让孩子呆在学校里,不去犯罪?」马文·柯林斯却把问题放在了:「如何发掘孩子的闪光点?」这个立场出发,让她无时无刻不关注孩子的长处,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

问题创造现实。你所问的问题,往往决定了你能求来什么答案,决定了你选择的道路,以及你所过的生活

图片

3、《儿童心理学》。牛津通识读本系列,薄薄的一本,全书通读完也花不了多长时间。虽然薄,但覆盖的知识点都很重要,比如依恋、联合注意、执行功能、学习理论,都是跟儿童成长密切相关的能力。

「牛津通识系列」要求就是各领域的大牛,用最通俗、最简洁的语言,给大众介绍清楚一个学科或某个问题。还读了该系列的《网络》,对于想初步了解网络科学的同学很友好。

图片

图片

4、《情绪》。老母亲控制情绪简直是刚需,不求做完美妈妈,但求保命多活几年。这书之前看过,去年又重点看了 4、5、8 章。

作者提出了「情绪建构论」,情绪不是先天的,而是你主动建构出来的。大脑中也并不存在一个单独负责情绪的脑区,你的所有感受都是来源于你的内感受网络。这个「内感受」不制造情感,但它能反映你的身体预算情况,也就是你有没有吃好、睡饱。所以,控制好你的身体预算、丰富你的个人概念系统(提高情绪颗粒度)才是正解。

图片

5、《厌女》。把这本书放在这,是因为前两天刚看了作者上野千鹤子的视频《最后一课》,NHK 电视台的一档节目,里头 73 岁的上野老师最后写下的寄语是:

想要把不用说“变成这样我们很抱歉”的社会交给下一代。

她说,这个世界好像从未改变,但其实又在变化。所谓的变化,并不是自然发生的,「我能够自负地说,是我们改变了社会」

她从研究无人关心的「主妇」开始,开创了女性学,把很多我们觉得困惑、忍耐的东西都表达出来,去调查,去研究,从而发现这世界上很多「理所当然的事情」其实是错的。

现在一提女性主义好像就是男女平等、就是女人要变成男人那样。但上野千鹤子说:女人才不想变成男人那样呢。

“女性主义,就是追求一个能够让弱者得到尊重的社会。”

图片

去年还看了一本《相助》,哪怕以前看过电影,读完小说还是澎湃了很久。黑人平权从来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容易。相助,打破的是女性的困境,是肤色的困境,也是阶层的困境,说到底是让弱者不能合理生活的困境。

想到自己闺女,想到她们长大后可能还要面临女性潜在的歧视和不平等,就瞬间觉得责任重大。「终有一天,当他们问‘世界变成这样是谁的原因’时,希望能把一个不用对他们说抱歉的社会交到他们手中。」

图片

05 其他

还有一些书没归上去,但也很喜欢。

关于阅读写作类的:《卡片笔记写作法》,这篇总结就多亏了以前写的卡片,哪怕零零散散,只言片语,小卡片也有大作用;《你能写出好故事》《高效写作的秘密》,非常实操;《朱子读书法》,循序渐进、熟读深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6 条 24 个字,知易行难。当然,归根到底要:去读、去写。

读到的传记类,《宋家王朝》《西蒙自传》《昨日的世界》《蒂姆·库克传》《一往无前:小米传》还有柳井正两本写优衣库的老书,都值得一读。

徐皓峰《刀与星辰》看的着迷,生猛精准,剑走偏锋;《邻人之妻》《被仰望与被遗忘的》非虚构写作的典范,就不用多说了。

小说类,集中补习了一下马尔克斯,封面花花绿绿很美丽的那套连着看了六本,其中《一场事先张扬的凶杀案》《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迷宫中的将军》印象最深。不论多魔幻,都能让你进去他制造的那个宇宙里。我也夸不出啥新词儿来,就只会说好看。

还读了豆豆的两本小说《遥远的救世主》《天幕红尘》。其实是先看了电视剧《天道》,然后马不停蹄地补原著。不管是丁元英的「强势文化」还是叶子农的「见路不走」,我都可能只配祭出李安表情包:我不懂,但我大受震撼。

国庆回家,翻看侄女初一的语文课本,竟然很入迷地看了一晚上。里头摘选的文章,以前做学生的时候总要写中心思想觉得神烦,现在无目的地读,顿觉是真的好。

06 小结

1、2021 年读的,以老书为主。

「2021 豆瓣年度读书榜单」,发现自己一本都没看过,惭愧。一年基本控制住没买书,只山倒了两回,其他都在抽以前堆的丝。买的几本也都是因为在图书馆借阅后觉得好得哐哐拍大腿,又下单自留的。

这就说到首都图书馆和朝阳图书馆两大宝藏,去年的出门时间 80% 都泡这俩地方了,书多环境还好,100 块押金的借书卡能借 10 本,每次都幸福得想给馆里送锦旗。全年一共借了至少上百本,路边的借书亭(朝阳 24 小时图书馆)也能直接借,随处还,体验极佳。

2、说来汗颜,做了十来年书,这竟然是第一次总结过自己的年度读书情况。

一是先前每到年终都生气「怎么只读了这么点儿!」自己编辑的书、参考的书、拿来研究封面结构文案内容的书,只会被归为「工作」而自动被排除在「读书」之外,这么一算基本就没剩几本;二是懒。所以归根结底都是懒。

以前还能甩锅「没时间」,但辞职这一年多宅家基本没干正事,不是呆着就是呆着,最多的就是时间了,再也编不出借口。于是在拖了一个月后,掐住牛年的尾巴,读书总结终于耷眉臊眼地出来了。

3、以前的基数太小,衬托之下,去年的阅读量显得爆发式增长。

不过必须承认,个别书没全本读完,有的是只精读了其中几章,有的是时机不凑巧被打断了就一直没看完,书是好书,所以计入充数;还有些是快速翻阅的,比如好几本写作类书,是当工具书一下午三五本的看法,也计入充数。

所有写作书的核心都是一个字:写。这份总结,算是践行第一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