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娃路在何方?积累家庭的文化资本

古严 开智学堂

开智君说:

现在的父母鸡娃,要么希望他们多才多艺,要么过度重视学业成绩,结果往往是孩子苦不堪言,家庭鸡飞狗跳。如何正确鸡娃?阅读下文,开智课程教练古严,从文化资本角度为你分析,如何帮助孩子积累更多文化资本,构建健康成长之路。

作者:古严 来源:公众号「UPer」

01 由一次转学谈起

20 多年前,那时我在县初中读完初一,父母认为我成绩一般,需要有更好的学习环境,于是将我转到一所以被国家定位为贫困乡镇,但在应试教育层面著称的中学。

该校校训就六个字:快节奏、高效率 —— 全体住校,5:40 起床,6:00 进入教室早读,中午吃饭 25 分钟,迟到就在走廊罚站直到下午上课,课间只允许在教室活动……妥妥军事化管理风格。

印象深刻的是我的第一天起床,拿着洗漱用品到楼下刷牙洗脸,等我洗完回到寝室发现已锁门,不得不将牙刷牙膏塞进裤兜跑进教室早读……

那时候我发现,整个班级同学都有一种刻苦努力的明显特征 —— 他们从不参与任何艺术活动,也极少参与日常聊天闲扯,每天除了上课学习无它,考试中上。

经观察,他们家庭经济收入不太好,父母多以务农为主,贫困严重的每周生活费只有 5 元,只能自带生米咸菜借用食堂蒸锅热饭……

这种长时间近距离的鲜活观察,让我对「寒门」有了更深刻理解,潜移默化激励我在应对困境时,向他们学习,用时间的积累换成功。

现在看来,那些闭门苦读的同学,可以算是未能在入学前期获得家庭文化传承的典型,所以他们视学校这个提升自我境遇的机构为唯一渠道,为之投入全部身心,尽一切可能拿下学校的优秀学生标准。

而这些学生呈现出来的拼搏气质,会进一步丰富学校甚至学生家长对「努力」的定义 —— 起步条件差不要紧,遭遇挫折不要紧,面对逆境不要紧,落后起跑线不要紧,只要不放弃、只要笨鸟先飞、只要比别人多花时间、只要持续坚持、只要持之以恒就会换来最后的胜利。

这已然成为一个公认的具有正能量、政治正确的应对困境的主流解决之道。

但这种理念是否具有绝对的普遍性?

不尽然。因为我们发现,学校中还有很多学习轻松的学生 —— 他们远没有上述苦读孩子投入的时间心力多,他们频繁地出入各种影院、参加更多的艺术活动,但却较为轻松地取得了好成绩。

为什么会这样?不妨将时间拉回现在。

02 幼儿园毕业典礼背后

昨天,我接到儿子幼儿园班主任发的毕业典礼视频,这是儿子同班同学的表演:

图片

看到小朋友的这些表演,可能大部分家长会用「多才多艺」来形容,可重点在于,小朋友呈现出来的这些才艺与幼儿园三年的培养并无关联,大都由小朋友家长在幼儿园之外投入的成果。

换言之,本应是梳理小朋友在幼儿园三年中所获得的成长细节,感受自己的进步,为迎接未来注入自信心的毕业典礼,变成了一个由毕业各班额外才艺表演的大比拼。这些比拼的观众是老师,小朋友是代言人,而投资者成了家长。

艺术是基于行为动作为主的外在呈现,那些外显度稍弱的「表演」,比如数学、推理、绘画、棋类等技艺的补充,在幼儿园早已成为惯性:

图片

这些被家长长期额外「充电」的小朋友在进入小学后,会发生怎样的故事?

小学各科老师按照教学进度教学时会发现这些小朋友未教先会,各类针对各科的大小考试,他们可以轻松拿下;在各类艺术类表演的活动中,他们表现自如。更有杰出者,可能被老师称之为「天才」或「神童」,老师会为其投入更多个人喜好。

这样的故事屡屡在国内基础教育系统中上演。但法国社会学家、思想家布迪厄却一针见血指出,天才或神童,是「早熟」的另一种称呼,它不过是文化特权在学业上的一个翻版,被视为早熟的这个东西实际上是文化继承的一种表现。

在这种认知基础下我们会发现,那些在基础教育中表现杰出的儿童,其家庭(多半源于父母)所拥有的文化资本与儿童所在的教育场(学校)二者产生了某种不约而同的「共谋」 ——

家长认定的儿童养育重心,与学校锁定的优秀学生标准相似,这样家长就可以利用其自身所拥有的资本提前对子女进行文化植入,试图让学生在其教育场具备领先优势;而学校对于好学生的选拔标准再一次强化了家长对自身判断的确定性,所以家长不惜更多资本注入,以获得更长久的竞争优势。

一部分学生,因为未能从家长那里获得任何文化传承,所以他们致力于在学校完成学业以证明与提升自我,而另一部分学生,在其家长的主动介入下,提前进行了文化植入享受到了学业福利。这两部分学生,在学校场域的影响下,形成了天然区隔。

这两部分学生是否能够代表学生的全部?非也。

布迪厄经过大量深入研究,指出了文化资本传承的另一个不为人知的现象 —— 上流阶层所采用的文化资本构建中还采用了更为隐蔽的文化传承方式,为下一代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

图片

什么是「隐蔽」的文化传承?布迪厄在其《资本的形式》一书中给予了深刻解析,他指出,文化资本有三种形式,具身形式、客观形式与制度形式

文化资本的制度形式是为个体拥有的身体形式文化资本进行某种明确的价值认定,比如学历、文凭、证书等,这个好理解。

那么,什么是具身形式与客观形式?从中可以获得哪些具体的启发?

03 文化资本的具身形式

文化资本的具身形式是指行动者必须通过自己的劳动过程而习得相应的知识、技术和能力。这个特征属性告诉我们,文化资本与个体的附着力极强:需要个体投入大量时间与心力且不能委以他人达成。

既然文化资本构建不能直接传承给子女,既然文化资本构建需要大量时间与心力,那么为什么不提前开始投资呢?

所以我们看到,拥(zhèng)有(dào)大(zú)量(gòu)经(duō)济(de)资( jīn)本(qián )作为后盾,对子女提前进行文化资本的时间投资成了无数商业培训机构推崇、鸡娃父母们追随的优先选项。

图片

时间提前就够了吗?

鸡娃父母们说,不够。他们还需要空间上的领先。

所以我们看到,为了选择好的学校,鸡娃区的鸡娃父母也是想尽方法博取一线机会:

图片

各路培训机构负责人开始向家长发力焦虑:

图片

鸡娃父母的选择是否科学?

答案否定。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哈蒂教授,通过元分析技术,把针对影响学生学业成就的因素依据其影响力效应量加以排序,对涉及 52637 项研究、数亿名学生的 800 多项元分析进行综合,持续挖掘了 15 年之后,得出被英国《泰晤士报教育副刊》称之为教学的「圣杯」的结果 —— 六大类影响学业成就的效应量排名:

图片

从上述柱形图可以看出,对学业成就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教师,学校系统的影响相对较小。

换句话说,学生上什么学校并不是最重要的,遇到什么教师才是最重要的,而柱形图显示效应量较大的课程与教学,也与教师密切相关。

但,那些主动为下一代选择民办学校的鸡娃父母,似乎很少关注「老师」的权重,而把视角存储锁定在了学校本身上。所以,无论选择公办还是民办,权重决策是「教师」。

不妨将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局发布的上海虹口公办小学与民办小学的信息表进行梳理与合并,锁定「教师」类来解析:

图片

虽然教育局列出的指标权重并不能全面的反映出学校的实力,但通过这个表,依然能判断出那些学校的师资状况,比如一级教师的比重与本科占比:

图片

高级职称代表师资力量的硬实力,本科学历代表学校的新血液权重。

而我们看到上图中 Top5 中的某心学校,在两个指标上都不占优势。所以,如果被指定划分到这所学校的家长,倒是有需要通过摇号的方式扭转一下未来困境。

04 文化资本的客观形式

所谓客体文化资本,是指在家庭中以物质形式存续的文化资本,诸如藏书、艺术品、文化品、创作品等。

文化资本的客观性意味着它不仅能通过金钱换取,也可以直接传承给下一代,比如家庭藏书可以直接转赠给子女。相对于经济资本而言,客体文化资本的传承更为隐蔽,对自身与下一代习性方向的影响力更大。

但纵观众多鸡娃父母,在客观文化资本上的构建情况如何呢?

以藏书为例,根据当当与易观联合发布的《2021 中国书房与阅读现状洞察》报告,一线城市北上广深四座城市,人均书房面积均不到 0.5 平米。

图片

这意味着,在鸡娃现象最为突出的四大城市,人均书房面积之和才 1 平方米,这不得不说是鸡娃家长忽视客体文化资本的有力佐证。

人均书房面积:0.24(北京) + 0.23(上海) + 0.30(广州) + 0.26(深圳) = 1.03平米

那么,给子女留置足够大的书房、藏书、购置足够多的文化品、艺术品,是否就能够帮助子女进行有效的文化传承呢?

答案依然为否。

因为它们只是客观文化传承的前提,因为客观形式的文化资本与具身形式的文化资本不可分割。

换句话说,文化资本传承的重要原则,就是通过经济资本换取的客体资本,同样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心力,从物质转化为外显形式的具身文化资本。

如果只是为子女购房购书,只能换取文化的物质形式,而这种资本并不能帮助子女扩大社交网络、积累社会资本。

如果鸡娃父母致力于为下一代积累足够多的文化资本,最重要的原则就是鸡娃父母自身就需要从大时间周期的纬度为自身构建身体形式资本,如此才能更好的进行资本传承。

可现实中的绝大部分鸡娃父母,却属于前者 —— 他们投入大量时间心力为子女选拔补习班,而在送他们上课之后,这些等候的家长们自己在做什么呢?

图片

绝大部分家长的默认选择:购物、看手机、休息、聊天,唯独少了一份在孩子学习的时候为自身同步充电的行动。

在客体文化资本沿袭层面,如果鸡娃的育儿逻辑是A(家长)→ B(子女),即致力于为子女投入更多时间与心力,那么,最终的投资收益会弱于家长对自身的身体形式资本投资。

图片

所以无数鸡娃家长们,陷入了一个投资怪圈,他们的目标就是争取更多的经济资本,为孩子在各类技能补习班、兴趣培训班、学习辅导班上博得一个前行不落后的机会,而忽视了儿童早期最重要的权重,即父母自身在文化资本上的构建与积累。

讽刺的是,现有鸡娃父母的选择,是进行隔代任务分配 —— 将鸡娃选择后的作业辅导部分转移到了家中的老人身上。

2020 年京东大数据研究院与京东图书共同推出的国民阅读报告中,就体现出 56 岁以上老人购买的书籍中,中小学教辅的数量甚至超过了为自己购买的政治/军事类数量:

图片

这意味着,鸡娃之路的选择,已经影响到了家庭成员的整体幸福感 —— 已经到了颐养天年的家中老人,不得不承担起很大一部分辅导孙辈功课的责任。

正如阳志平老师在《鸡娃这件事,为什么多半会失败?一文中提到的:

当你将所有焦点放在孩子身上时,整个家庭系统就开始失去平衡。

过度重视孩子在学业层面的进步,不仅伤害了孩子的成长本身,也伤害了作为家庭成员核心的父母甚至其他家庭成员,对此布迪厄用「学业支配与被支配地位」来形容实为精巧。

作为家长,面对学校为孩子设定的各类评估标准之外,也要帮助孩子构建另外一套独立于学校之外的育儿场域、文化资本和成长习性,这首先要从家长自身开始。这个认知权重,是帮助小朋友构建自己健康成长之路的真正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