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乐华:「感理分化说」人格理论如何帮助我们认知自我,重塑工作生活?

原创 程乐华 开智学堂

开智君说

7 月 17 日,程乐华老师在为开智师友举办的公开课上,讲解了「感性理性系统分化说」理论来源和发展过程,以及如何运用这个理论,更好地认识完善自己、了解预测他人行为。今天,一休发出演讲稿,如果你错过了公开课,或者没听懂,可以重新温习哦~

作者:程乐华 来源:原创

01

感谢大家来听我的讲座。我的新书《感性理性系统分化说:情理关系的重构》中的理论,其实是 13 年左右提出的,到现在已经将近十年了,提出后一直在中山大学讲授。

本来这本书去年就可以出版的,因为疫情延迟了一些。这个理论主要是从双系统理论中诞生,双系统理论包含了非常多学者的思想。

图片

双系统理论主要想做的一个工作是,阐述人类实际生活中两种不同的信息加工方式:感性和理性的方式,以及它们对外显行为或信念产生的差异性。

理性系统更多使用工作记忆解决特异性问题,感性系统更多依赖内隐过程来解决适应性问题,所以双系统理论更多认为,人是以感性为主的,理性是偏后天发展的部分。

支持这样观点的学者,最有代表性的,一个是卡尼曼(Kahneman),一个埃文斯(Evans),还有斯坦诺维奇(Stanovich)。

卡尼曼是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著有《思考,快与慢》一书。斯坦诺维奇写了一本非常著名的书,是心理学入门的必读书目,叫《这才是心理学》,它告诉我们什么是心理学。这本书非常畅销,我自己也参与了这本书第七版的翻译,现在好像是第十版了。

对于这些学者所做的工作,我在 12、13 年开始仔细考量,发现其中可能有些问题。我在构想的时候发现,他们研究的双系统,没有区分遗传的先天特质,而是和后天社会化的结果混在一起作为研究对象。

当时我使用他们编制的量表,发现对个体判断有偏,不能实现我研究的目的,所以后来我们做研究的时候,就抛弃了一些问卷方法。

其次,他们会更多地强调两个系统的相互影响,但对遗传和社会化的影响如何区分没有系统地整理。比如说他们把工作记忆这些东西的特异问题,都当做一个整体的过程去研究,这就和我现在的理论不太一样,但这仍然是一个传承的过程。

我的「感性理性系统分化说」理论把人分成四种类型。其实最开始也不是要分类型,只是后来观察到了一些不同人身上不同行为的差异,才启发我去把它归纳为这四种类型。

图片

所以我并不同意把它当做一个类型论,因为我觉得它不只是类型论,还包括了特质论,它把这两者结合在了一起。而以前的特质论,更多是强调一些偏文化的属性,比如敢为性、乐群性。

实际上,在现有的科学研究中,理性和感性都是有生理基础的,无论是脑功能、情绪还是身体动作都有差异表现。

虽然现在并不清楚它们到底对应哪个基因,但根据我的研究,以及对比了其他学者的研究,认为目前它们应该是多基因共同作用的。

另外,从遗传属性上我们发现,两个感性的父母,有可能生出理性的孩子。所以,我们觉得它应该不是单基因的遗传,而是多基因的遗传。

但是,社会化部分是可调整的,也就是说,根据家庭养育和后天的环境作用,能够发生一些变化。因此,我们把理论分成了四种类型,但请大家不要只把它当作类型论。

四种类型,比如理理,虽然我把它叫成理理,但只是说优势偏向的意思。如果一个人在遗传属性上的优势偏向是理性偏多,我们就认为 TA 是偏理的;如果在社会化倾向也是理性偏多,也认为 TA 偏理,这样的人,我们就称之为理理。同理,其它类型也是这样。

我们用太极的内环和外环的方式表达,这一表达中也隐含了它可变化的属性,它不是一成不变的。

不过,一个感理,要变成一个感感,不是完全不可能,但非常难。同样,一个感感要变成感理也是很难的。一个理理变成理感,相对容易一点,但理感变成理理是非常难的。

图片

这是类型间变化的大概规律,此外,不同的情境也会影响人们的表达和表现。

所以,大家在分辨不同类型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情境,而且要观察仔细,要在更多的情境中观察,尤其是一些亲密环境,在亲密关系情境中的表现,也是在一般人际交往情境中会具有的行为倾向。

02

我最开始是从生理属性去观察的,所以有两个角度:情绪和语言我们知道情绪和语言都是有生理特征的,为什么人有语言呢?这跟人本身发音器官的变化有关,另外跟手的解放也有关。

所以,虽然可能很多人认为语言是文化属性,但我不认为它偏文化属性。它们偏生理的部分非常明显,基本上很难改变,一旦形成一种风格,就无法改变。

所以从一个心理学家的角度,我觉得这样的现象,以及这样的属性和品质,特别适合用来鉴别,虽然比较困难,但是它稳定,起码不会变化,也就是说它不会在那里乱动,不像其它的一些文化现象那样乱动。

我发现以前的人格理论就有这个问题,比如说什么是乐群性?什么是神经质?什么是外向?

这些东西其实都是在变化的,所以就很难去确定某一个人到底是什么类型,而且它很难被有效地应用,人格理论的应用受限,尤其是只能解释,在控制和预测准确性上都不佳。

因为发现这两个属性,我还专门看了很多文献去研究。在这两个领域,包括语言、意义,以及情绪表达、流畅性、识别,这些层面上有大量的心理学研究,对我的启发也很大,下面罗列一些对我有启发的部分。

四种类型在情绪表达上的程度差别大概是这样:

感感:情绪通畅,脸部表情自然协调,整个身体都会随着不同情绪展现出多部位共振。所以这种人让人很舒服,很讨人喜欢。

感理:在情绪表达时有明显管理的倾向和痕迹,这种管理倾向有可能体现在脸上,也可能体现在身体上。所以我们看感理的人表达情绪时,就有堵的、有阻碍的感觉,有时候就让人没那么舒服。

理感:从外观察到的情绪比较通畅,但如果和感感比较,你会发现,TA 和感感的情绪其实不是很一致,TA 没有那么强的连续性,更多表现出的是一种节奏感。

而且理感的人,最舒服的状态是平静,只是跟人互动的时候,才突然变成了一种情绪很通畅的感觉,常态和有情绪转换时反差是很大的。所以一旦发现一个人是有这种变化的,TA 大概率就是理感。

理理:整体情绪是稳定的。但是见人或不见人,即无论是否在互动情境下,TA 基本都是这样一种情绪状态,如果有情绪的话,反应主要集中在脸上,也没什么负面情绪,基本都是正面情绪,像惊讶这些情绪可能会有,不过基本没有肢体参与。

我的学生就画了这个卡通图像,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差别,这是四种类型的一些典型体态。

图片

至于在语言和意义上的差别,总体上,感性倾向的个体语言表述不够清晰,会出现同义反复的赘述,而理性的个体则较为清晰,追求简练的表达风格。

感感:对意义一般不能快速把握,语言精确度欠缺,但用文字的精确效果好于口语;学习新概念时往往只能表述原话,需要加工到一定阶段才能用既准确又非原话的方式表述,口语上这个特点更突出。

感理:对意义理解尚可,但语言精度不够好;会尝试用一定的结构去理解意义,如果那个结构对的话,TA 就能理解,如果结构不对的话,就会阻碍 TA 理解。但较难形成固定的结构。

理感:对意义理解整体准确,在复述时细微部分会出现偏差,不能保持很稳定的语言表述、语言输出。

理理:非常擅长理解意义,复述的语言精度也好,每次表达几乎是相同的。

03

为帮助大家理解,我特意挑了一些各个类型、各个年龄段的名人为大家分析,具体往下看:

首先是周深

他现在比较红,是感感,特点是灵活多变,所以他上综艺很多。他自己也说过,自己学习不够好,所以才去乌克兰留学,最开始是学医,后来学不好才转行音乐。

这很能体现感感的这种属性:成绩不够好。感感成绩好的有,但不多,比例少。因为感感很容易获得社会资源,所以他有时候不一定非得要动脑。

第二是李雪琴

李雪琴是北大的,她在中小学的时候一直都是第一名。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她最开始出现时,以及没太红的时候,整个人就非常拧巴,包括她现在和别人互动,也是讨好偏多一点点。

她学习很好,很聪明,感理很多聪明的人。但是她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可以看得出,她一旦出去以后,发现自己的理是被变化的,整个结构上、追求方面都发生变化,她就退学,回来后也不知道做啥,然后慢慢地做了脱口秀。有时候会有超出她自己预想的一些东西出现,她自己也要慢慢接受。

理感,最近比较突出的一个艺人是万茜

她为什么突出呢?因为她有一种洒脱不羁的风格。她参加了浪姐这个综艺,在里面显得非常突出。

因为其他浪姐基本都是感性的,而她是理性的,所以在这里面就显得非常突出,就变得很红。我们知道,突出谁就会知觉谁,她平时在演员里挺低调的,但是在浪姐里变得很突出,就是这个原因。

再看薛兆丰,他是理理,很显然是憨厚呆萌的。

这个呆萌,几乎只有感性的人会知觉到,理性的人只会觉得傻。但他其实非常聪明,对不对?我们还发现,他有个非常重要的履历,他在北大教书,但不被商学院里的人认同,为什么?

因为商学院是一个感理为主的学院,他的风格在那里是融不进去的,所以他在北大商学院混得其实并不好,但他本身是有学问的,所以做知识分享就很好。

除了刚才我讲的情绪和语言这两个非常重要的核心东西以外,由它们还可以派生出一些次级的判断线索,辅助大家做判断。

语言和情绪需要大家花比较多的时间,慢慢去理解理论,并且要和实践结合以后,才可能把握住。但是,我会给大家讲一些比较好掌握的次级线索,只是要记住,它是次级的线索,不是核心,判断准确率是受限的,或者是有一定概率的,比如说有七成八成。

比如,最明显的就是黑眼圈。黑眼圈几乎是感理专属,如果一个人有黑眼圈,而且是长期有,即使睡好觉、休息好,还是有黑眼圈,基本上 TA 就是感理。

我们目前判断基本没错过,错误率非常低。有人会告诉我,说他觉得某个有黑眼圈的人不是感理,后来我们判断以后,发现还是感理。

类似现象会经常出现。所以我们认为这个判断线索还是很准确的,为什么准确?

黑眼圈代表了一个人身体的血液-心血管系统的流速,心血管的血液凝滞和沉积是比较多的,所以黑眼圈才能在眼皮比较薄的皮肤上,显示出 TA 血液的颜色,它是心血管状况在体表的表达。

我后来问了自己一个问题,黑人有没有黑眼圈?有!你看下图这个小女生,她就有,而且年龄很小。

图片

我目前发现,初生婴儿是没有黑眼圈的,如果 TA 的父亲和母亲都是感理的话,TA 很可能也是感理,个别在两个月后可能就会有黑眼圈。这是我们做过研究后得到的结果。

04

现在大家使用微信比较多,可以通过朋友圈观察。朋友圈是历史性的,有很多线索可以观察。

感感发朋友圈是相对较多的,内容更多以情绪表达为主,而且会把一些表情和情绪化的文字,直接用来做语言。但理理就不会这么做,理理基本上没有这种情绪语言,而且理理很多是不发朋友圈的,甚至直接没有开朋友圈。

当然,有一些深度的感理也会关闭朋友圈,不过很少。感理爱转发别人的文章,是知识传播者。另外,感理对自我形象管理是很看重的,所以 TA 发出的照片都是经过精修的,或者是精心挑选出 TA 认为最美的。

理感也会发朋友圈,数量也相对较多。但是,TA 会发生活动态,会表达想法,逻辑也相对清晰,而且有时候会发丑照。感感也会发丑照,理理就不会发照片。

图片

下图中的人是我的学生(爆照已征得当事人同意),她贡献了自己从少年到青少年时期身体姿态和表情的变化。

我们可以看到,最开始她表情姿态都非常自然可爱,但后来呢,就没那么可爱。然后开始有控制,第三张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控制,第四张的表情管理就很明显。

所以,不同的人,社会化理性发展的年龄是不一样的,这跟 TA 的身体情况,周围的社会环境都有关系。

图片

05

「感性理性系统分化说」理论目前应用很广泛,主要应用包括自我调适与社会适应、人职匹配、因材施教,以及咨访、师生的适配。

因材施教中最典型的,大家能知觉到的是,感性的同学学数学普遍比较困难;理性的同学学语言偏困难,不是每个人都困难,但感性同学学数学是普遍困难的。

当然,数学有非常多分类,比如统计,对有些感性同学来说就是不困难的。纯数学,没有应用性,感性同学就差点,有应用性的时候,感性同学也是学得不错的。

咨访、师生双方的适配,也是非常重要的。后面会有所涉及。

自我成长这个部分,理感女生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比较大的困难,因为周边普遍都是感性女生,所以理感女生会被当成异类,这方面有很多自我报告。

还有社会化不够好的感理男生,在恋爱的时候会遇到很多困境和较多的困难,但这个还受其它因素影响,是个概率问题。

职业方面,目前我们发现,感感女生如果想做产品经理,就很困难,因为产品经理很多都是感理,他们会问许多很细节的东西,感感同学根本答不出来。感感同学最后还是不能做产品经理,我有个学生是感感,后来去了腾讯的人力资源部。

感理的女生做工科研究的话,也会自卑、无力,尤其跟理理男生比较的时候,是相当无力的。这有大量的同学的自我报告,而且是中山大学的学生,连中大的学生都是这样的话,其他大学的学生更是如此了。

关于职业定位,总有人问我:应该跟相似的人共事,还是跟不同的人共事?我的答案是——「和相似的人共事更愉快,但和不同的人共事更能取得突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功能。

目前我们发现,非常困难的亲子关系建立会出现在理理的孩子和感理的母亲上,还有感理的孩子和理理的母亲,双方都很难达成相互理解。

目前我们可以做一个总结,在家庭中,家庭内部感理类型越多,沟通成本越大,家庭关系就越复杂,个体家庭体验不好,但对个体的锻炼也越强,这可以对应上公众对于原生家庭所谓原罪的一些认识。

家庭内部的感理类型简单,沟通成本虽然不大,家庭幸福,但走入社会,一旦有超出家庭经验的困境出现,就真的很难成长。所以各有利弊。

咨访适配上,我们目前发现的一个问题是,感性咨询师最适应的来访者是感性来访者,理性咨询师也最适应理性来访者,如果错位的话,双方都不能满足对方,咨询效果就会差。

我们对此展开研究,就是希望未来能够帮助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进行匹配。我们这里有咨询师,也有来访者,大家日后尽量挑和自己同类型的对象沟通,效率会更高,解决问题也更快。这是我觉得分化说能给大家带来较大帮助的方面。

图片

为什么在心理咨询中,会把共情当作一个正式必修课?因为咨询来访者以感性为主,尤其以感理为主,我不知道国外情况如何,但感理在中国来访者中起码占七八成。

而且在咨询师中,感理也是占大多数,所以正好相互匹配。共情是感性人的法宝,也是他们非常擅长的,所以被当作一个必修课。

对理性咨询师和理性来访者来说,共情不重要。因此,这件事情需要一分为二看待。

这里有很多学生,包括研究生,以及马上进入学习的研究生或博士生,我希望大家在未来选导师的时候,或者和导师合作的时候,用上这个学说,它能给予很多帮助。

我自己的学生以前是个理理,找了一个感理的老师做博士导师,最开始冲突严重,后来他学了「感性理性系统分化说」,就知道怎么和这个感理博士导师合作了,顺利毕业。他们后期相处得也还不错。

最后,我想用这句话来结束今天的分享:「理解差异,人尽其能,世界和平。

「感性理性系统分化说」理论能够让我们理解差异,而且能够让我们知道每个人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以及别人擅长什么,我们就可以更好合作,人尽其能。

更好合作以后能达到什么呢?世界和平。这个世界现在冲突不断,就跟大家不能相互理解有关。我希望这个理论能够帮助到更多的人,最终能促进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