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不擅长的事情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彼得·布朗等 开智学堂

图片

不能胜任某项工作的人,很难提高自己的能力,为什么?那么,有什么办法,能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能力吗?阅读下文,认知心理学家为你讲解「邓宁——克鲁格效应」,并告诉你通过实践和测验,暴露学习漏洞,校准判断自己的学习,并从中获益。

作者丨彼得·布朗等

本文为开智学堂精选好文

开智学堂(http://www.OpenMindClub.com)

你无法从不擅长的事情里学到知识

无法胜任某项工作的人缺乏提高自己的能力,因为他们分不清能与不能之间的区别。这种现象被称为「邓宁——克鲁格效应」,是元认知中一个较为热门的议题。

发现这一现象的人是心理学家大卫·邓宁与贾斯汀·克鲁格。他们的研究显示,不能胜任某项工作的人会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而且感觉不到自己的表现与实际要求之间的差距,觉得没有必要试着改进(两人有关这一议题的第一篇论文的题目就是《不擅长与没想到》)。

邓宁与克鲁格还发现,可以教育不能胜任某项工作的人,让他们学着准确判断自己的表现,从而提高他们的能力,简而言之就是让他们的元认知更为准确。

不能胜任某项工作的人,是无法从自己不擅长的事情中学到东西的。为什么会这样呢?

邓宁与克鲁格有几条理论。其中一条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很少从其他人那里获得关于自己技能与能力的负面反馈,因为人们不喜欢讲坏消息。即便有人能得到负面反馈,他们还必须准确理解为什么会失败。要成功需要做对所有的事情。

相反,失败则可以归结到任何一个外部理由上:做不好事情怪工具不合适是很容易的。邓宁与克鲁格还提出,某些人只是不够敏锐,意识不到其他人的表现如何,因此他们不太能看出任务所需的能力要求,这就导致他们在做比较时对自己表现的判断较差。

在某些环境中或对于某些技能来说,上述效应更容易出现。在某些领域,让某人暴露出自己的无能是很残酷的事情。

总结一下,我们观察世界的方法——也就是丹尼尔·卡尼曼的「机制1」与「机制2」——依靠我们的感知系统,即直觉、记忆与认知,这些系统都存在偏差、失误、偏见与瑕疵。

人人都有一整套令人叹服的感知与认知能力,它们同时也是我们失败的根源。就学习来说,我们选择做什么是受我们适合什么以及不适合什么的判断指导的,而且我们轻易就会被误导。

我们容易受到错觉与误判的影响,因此做事时要缓一缓。对于那些「学生自我导向学习」理论的拥护者来说,事情更应该如此——这套理论目前在一些家长和教育者中比较流行。

该理论认为,学生自己知道学好一门课程需要做些什么,而且他们知道用什么节奏和方法来学习才是最适合的。

这种想法是好的。我们知道,学生可以使用一些方法,更自主地进行学习。例如,他们需要自测。自测既可以直接增强记忆,又能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知道什么和不知道什么,从而更准确地判断学习进展,有针对性地下功夫。

但是,没有多少学生能自主地运用这些方法,而对于那些真正采用了这些方法的学生来说,单靠鼓励是没法让他们有效练习的:事实证明,即便学生明白检索练习是一种优秀的方法,他们一般也无法坚持足够长的时间,从而得不到持续的收效。

举例来说,当学生们看到大量需要掌握的资料,比如一叠外语单词抽认卡,让他们自行决定什么时候一张卡已经学好了,可以拿出去不看了时,多数学生只在认对一两次后便拿走了某张卡,远远没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

矛盾之处在于,用最无效的方法学习的学生,对自己学习效果的错估最为严重。正是由于这种错误的自信,他们也不大会改变自己的习惯。

为下周六比赛做准备的橄榄球运动员不会凭感觉评估自己的表现,他会在头脑中演练一遍自己的动作,并总结其中的不足之处,然后实地操练,直至充分准备好应对下一场重大比赛。

如果今天的学生在学习时能遵从这种规范,那么自我导向学习就极为有效。可橄榄球运动员也不是自我导向的,他的练习也有教练指导。

同样地,多数学生在有教师的情况下会学得更好,只要这些教师知道学生在哪里需要改进,以及该如何安排练习才能让他们取得进步。

避开错觉和误判的办法是,用一组自身之外的客观标准,来替代用作决策参考的主观经验,这样我们的判断就能贴合周围的实际了。

当拥有可靠的参照点时——例如机舱中的仪器——养成检查这些参照点的习惯,这样我们就能准确地判定哪里要下力气改进,意识到自己在何时迷失了方向,以及如何迷途知返。

实践和测验才能暴露学习漏洞

最重要的是经常使用测验与检索,来验证什么是你真正知道的,以及什么是你以为自己知道的。

在判断自己学到了什么的时候,要留意判断的线索依据。能顺畅地描述某事,并不一定代表着你真的有所长进。

同理,即使你在课本上接触到了一篇文章,并能在稍后的小测验中轻松检索到其中的一段话,也不代表你真正学透了(但若是延迟一段时间后还能轻松检索,这倒是能代表你学得不错。)

更好的做法是打造一个心智模型,让其中的资料整合文章中的各种理论,把它们和你的已知联系起来,使你能够做出推论。

要想知道自己对一篇文章理解到了什么程度,一个不错的判断线索是你能在多大程度上对其进行合理的解释。因为解释文章需要你从记忆中回忆要点,把它们组织成自己的语言,并解释为何这些才是要点——它们和大的主题是什么关系。

心理学家大卫·邓宁认为,认识自身要通过他人来进行

「这确实取决于你会获得什么样的反馈。你从周围听到的是好事情吗?你从周围环境中获得的收效,是按照你所期望的那样能者多得吗?如果你观察他人,就会经常发现不同的做事方法,其中有更好的行事套路。‘我并没有自己想象得那么出色,有些地方需要改进。’」

在很多领域,同伴评估可以是就某个人的表现给出反馈,这可以作为一种外部考量。多数医学实践小组都会召开研究发病率/致死率的会议。如果哪个医生的病人遭遇不幸,那么这个例子就会出现在会议上。其他医生会对其进行分析,或是说“你尽力了,只不过情况实在太糟了”。

在很多领域中,和更有经验的同伴工作,可以校准一个人的判断和学习:航班上安排了机长和机副,警察出警是新老搭配,住院医师配合主治医师。学徒模式的历史非常悠久,新手(无论是鞋匠还是律师)要从经验丰富的实践者那里学习技艺,是一个传统。

在其他时候,专长互补的人会组成团队。当医生给失禁患者或帕金森患者置入起搏器或神经刺激器一类的医疗设备时,手术室里要安排一位制造商的产品代表。

这名代表见过很多使用这种设备的手术,知道哪类病人能从中获益,也知道禁忌与副作用,而且在公司里还有工程师和临床医师在线等待。

代表会跟踪手术,确保设备被置入正确的位置,引线在体内的埋设深浅也都合适,等等。整个团队会因此受益:确保病人的手术既成功又对症,医生在手术时随时可以就产品问题发问,公司则确保产品使用得当。

模拟真实环境中可能出现的需求与变化,这种培训有助于学习者和培训者评估熟练程度,并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需要加强理解、提高能力的领域。

想要校准自己对已知和未知的感觉,有时候最管用的反馈是你在实地操作时犯下的错误。前提是你能从这种失误中幸存下来,而且能够接受其中的经验教训。

文章摘编自:彼得·布朗(Peter C. Brown)/亨利·勒迪格三世(Henry L. Roediger III)/马克·麦克丹尼尔(Mark A. McDaniel),《认知天性:让学习轻而易举的心理学规律》,中信出版集团出版。本文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