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志平:为什么工作会杀人?

阳志平 开智学堂

图片

你的工作是否需要经常加班?是否思考过 996、大小周;KPI、OKR这些制度,会导致什么后果?工作,应该是给人带来意义与价值的,但为什么会伤人,甚至杀人呢?阅读下文,开智学堂阳志平老师,为你讲解「工作倦怠」,什么是工作倦怠?由什么造成的?有什么影响?对于职场人来说,应该做点什么,才能让自己没那么容易工作倦怠呢?往下看~

作者丨阳志平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心智工具箱」已获原作者授权

开智学堂(http://www.OpenMindClub.com)

图片

1

20多年前,我在一个课题组工作过一段时间。课题组从事组织行为学研究,每周都会召开一次例会,讨论近期研究进展。有一天,讨论的主题是工作倦怠(Job Burnout)。

那是我第一次接触这个名词。什么是工作倦怠?它是由心理学家 Christina Maslach 在 1976 年发现的一种现象。她发现在服务业、教育业、医疗行业,容易出现一种现象:随着工作年限增加,工作热情却消失了,对工作中涉及的人漠不关心,对工作敷衍了事,持有负面态度。

之后,Maslach 在 1982 年正式定义了工作倦怠。她将工作倦怠定义为一种情绪衰竭、去人性化以及个人成就感低落的现象。

这个定义在组织行为学中广为流传,它界定了工作倦怠的三个关键指标:情绪衰竭、去人性化和成就感低落

什么是情绪衰竭?如果将情绪理解为一种资产,出现工作倦怠现象的人,往往会觉得自己的情绪资产完全消耗掉了。情绪长期低落、紧张,同时长期伴随焦虑、抑郁、恐惧等情绪障碍中的一种或多种。

这种现象在服务业非常高发,尤其是工作中需要与人反复打交道的职业。近期中国「幼师荒」登上了微博热搜。

越来越多的学前教育毕业生不再愿意从事幼师这个职业。幼师们常常要面对很多孩子与家长,情绪很容易被消耗掉。不仅仅是幼师,教师、护士等等职业,也容易出现情绪衰竭。

什么是去个性化?简单来说,工作倦怠症状严重的从业者,不再将工作中打交道的人看作人,而是看作物。比如,严格刻板地遵从某些规定,没有丝毫人情味。

去个性化,有时候会导致一些极端事件。各个媒体曾经报道过的各类幼儿园幼师虐待孩子的事件。事后追溯这些报道,媒体、社会在一面倒地批判幼师,对于幼师行业背后的待遇改善,如何规避工作倦怠却避而不谈。

去个性化是与情绪衰竭伴随出现的一种现象。它是从业者对自己的一种潜意识的自我保护,既然情绪资产都消耗差不多了,那么就节省点心力吧。

心理学家在刚刚研究工作倦怠的早期,认为工作倦怠只出现在那些需要经常与人打交道的职业。现在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发现,在信息时代,一位较少与人打交道的从业者,也非常容易出现工作倦怠

以程序员为例,这类较少与人打交道的职业去个性化表现是什么呢?对工作很疏远,不再愿意与项目组的成员做过多的接触、回应;总想脱离工作场景,上班写代码很痛苦,回到家里不愿意再接触任何与代码相关的资料、物件;自嘲或嘲讽别人变多了,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搬砖的码农。

什么是成就感低落? 这个好理解,对工作感到无力,觉得自己是个工具人,领导说了怎样就怎样;也并不觉得自己做的工作对社会有多么大价值;个人自尊在持续下降。

2

如何诊断自己是否有工作倦怠呢?20 年前,我翻译的一本书《工作评价》给出了答案。这本书是组织行为学经典。作者 Dail L.Fields 是大学商学院教授,实战经验也很丰富,在从教前曾经担任过管理咨询公司的总监及管理咨询师。

图片

针对企业日常进行组织诊断与研究时,对专业心理学量表的需求,Fields 从世界上排名靠前的 15 本专业管理心理学学术期刊中挑选出已经经过实践检验的量表,形成一本工具书。

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工作倦怠量表。它是由心理学家 Pines 和 Aronson 于 1988 年编制。前文提及,Maslach 界定工作倦怠的三个关键指标:情绪衰竭、去人性化和成就感低落。同时,Maslach 也开发了相应的工作倦怠量表。组织行为学界一般将它称之为 Maslach 工作倦怠问卷 。

Maslach 工作倦怠问卷有个小问题,更适合那些主要跟人打交道的服务业从业者。

而 Pines 和 Aronson 于 1988 年开发的量表,它是继 Maslach工作倦怠问卷之后,流传最广的一个量表。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将测查重心落在情绪衰竭上。同时,更合适所有职业,因此,成了业界使用广泛的测查工作倦怠的量表。问卷题目如下:

请按实际情况用李克特七点量表回答。“1= 从来没有”、“2=难得会有”“3=很少有”、“4=有时有”、“5=常常有”、“6=一直有”、“7=总是有”

  1. 我觉得疲倦
  2. 我感觉沮丧
  3. 我觉得很开心
  4. 我觉得全身筋疲力尽
  5. 我觉得脑袋昏昏沉沉
  6. 我觉得高兴
  7. 我觉得崩溃了
  8. 我觉得再也受不了
  9. 我觉得不高兴
  10. 我感觉没劲了
  11. 我感觉陷入困境
  12. 我感觉没有价值
  13. 我觉得厌倦
  14. 我觉得不安
  15. 我感觉很虚弱、很容易生病
  16. 我感觉没有希望
  17. 我感觉不被接受
  18. 我感觉很乐观
  19. 我感觉充满活力
  20. 我感觉焦虑

将你的得分累加,就代表你的工作倦怠程度。其中,第 3 题、第 6 题、第 18 题、第19 题请反向记分。也就是选 7 得 1 分,选 1 得 7 分。得分越高,代表你的工作倦怠症状越严重,你越需要引起警惕。(你也可以在评论区说说自己的得分,与其他读者对比。)

3

无数研究告诉我们,工作倦怠对职场打工人的影响深远。

一方面,工作倦怠会影响你的身体健康。

北师大的几位研究者在研究报告《银行职员的工作倦怠与身心健康、工作满意度的探讨》中,调研了 135 名银行职员,发现情绪衰竭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呈显著正相关

同样,研究者李永鑫等在《护士倦怠与自尊、健康和离职意向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调研了 175 名护士,发现工作倦怠检出率接近 70%,并且对健康有显著影响。

另一方面,工作倦怠会影响你的家庭关系。

对公务员、医生、护士和教师的调查普遍发现,工作家庭冲突与工作倦怠形成恶性循环。工作倦怠导致了工作家庭冲突变大;而工作家庭冲突变大,又加剧了工作倦怠。

两者就像一个回声墙,你对着墙,大喊大叫,结果墙放大你的声音。如果你的生活方式单调,长期是公司、家庭两点一线,没有业余爱好,长期下去,压力无法反弹。很容易从情绪枯竭到情绪崩溃。在金融、投资等高压力行业,因为工作倦怠导致离婚屡见不鲜。

心理学家 Ganster 和 Schaubroeck 在 1991 年对工作应激和员工健康的关系进行了综述后认为,应激导致疾病这种说法确实存在一些有很有说服力的间接证据。

4

工作真的会伤人!工作倦怠,不仅影响你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还会影响你的家庭关系。长期如此,极端情况下就从工作会伤人变成工作会杀人。

2020 年是不平凡的一年。疫情大规模扩散、全球政治经济动荡、中美关系冲突加剧、失业裁员屡见不鲜。到了2021年,我们终于可以长叹一口气,新的一年来临了。

然而,某大互联网公司的一位女员工离世的消息,却让人心情沉重。她没有迈过 2020年,倒在深夜加班回家的路上。据媒体报道,这家公司的不少员工下班时间是晚上 2 点。

在撰写这篇文章时,该头部互联网公司又有一位员工自杀。

今天,我们无法追究是这家公司的疯狂加班导致了员工不幸去世,我们也无法保证,倒下的是最后一位还是有更多的正在倒下的路上。

工作会杀人,这样的案例,近些年并不是少数。2020 年 12 月,上海一互联网公司员工意外猝死在公司健身房外。还是 12 月,外卖骑手韩某伟,接了 36 单,在配送第 34 单时猝死。最知名的莫过于自 2010 年 1 月 23 日富士康员工第一跳起至 2010 年 11 月 5 日,富士康发生了 14 起员工跳楼事件,引起社会各界关注。

5

为什么会从工作会伤人发展到工作会杀人?

依然回到工作倦怠的三个关键指标:情绪衰竭、去人性化和成就感低落。今天某些公司的做法,在放大这三者。

情绪衰竭

长年累月的加班,996 、大小周制度,最终导致了员工压根没有时间去平复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发展新的社交关系。

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也是美国心理科学协会主席丽莎·费德曼·巴瑞特(Lisa Feldman Barrett)教授改写心理学教材的情绪建构论告诉我们,情绪不好,往往是来自两个关键原因。

图片

第一,你给大脑的内感受网络分配的预算不足。

什么是大脑内感受网络?它是巴瑞特教授的重要发现,指人们对心脏跳动、血液流动等等的大脑感受网络。当你在野外遇到狼时,你的心脏跳动会加速,血液流动更快。

正常人类,不会天天碰到狼。因此,大脑进化出一套平衡机制,在压力场景下,碰到危险时,会分配给大脑内感受网络更多的身体预算资源;在平静场景下,休息、放松、睡眠时,给大脑内感受网络增补身体预算资源。

如果将人类心智比喻成一台计算机,那么,这台计算机上面,各类程序也会相互争夺资源。只有当我们给予内感受网络足够多的身体预算分配资源,大脑才能赋予情绪计算相关区域更多算力。

长期处在工作应激环境下,狼天天来,大脑没有休息、放松、睡眠的时间,最后就会默认这只狼不重要。

第二,你需要提高情绪颗粒度。

大脑对情绪预测的精细程度、清晰程度很重要。该哭时就哭,该笑时就笑。情绪颗粒度就好比你大脑理解情绪、调节情绪的精细程度、清晰程度。是用显微镜看自己的情绪,还是用天文望远镜看自己的情绪?不同尺度,决定了你如何理解自己的情绪。

就好比一个优秀的作家,其词汇量远远大于普通人,同样,情绪颗粒度足够高的人,往往拥有数千个情绪词汇来描绘情绪;情绪颗粒度低下的人,往往只有数个词汇描述情绪。巴瑞特教授建议,你可以通过阅读小说、旅游等手段,不断提高自己的情绪颗粒度。

休息、放松、睡眠、阅读小说、旅游等,都与长期加班、高压力下的工作环境背道而驰。

去个性化

宫崎骏说,名字一旦被夺走,就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从心理学上来说,去个性化第一步就是剥夺人名。让组织意识强过个人意识,监狱里面最典型,因此周润发在《监狱风云》里面成了 9527 号犯人。

这家新闻风暴眼中的头部互联网公司,有离职员工吐槽:「入职时,公司还会要求大家起一个花名,同事们平时就以花名相称。我在它工作了一年多后,至今不知道一些同事的真实姓名。」

另一位离职员工实名曝光:「终于有一天,公司变本加厉,大约是 2019 年 6 月,有用 HR 的微信群统统被解散,部门微信群也被责令解散,慢慢民间的微信群就消失殆尽,只有非常熟悉的几个人为了说话方便才会有微信群,一旦被 HR 发现,就会勒令解散,毫无人权。」

花名、以及不许可同事们自建微信群,都是在削弱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更易导致去个性化。

成就感低落

这点大家容易理解。一种极端是在工作中得不到快乐,于是学会偷懒,在公司只做和自己利益有关的事情;另一种极端是只有在工作中才能找到廉价快乐,于是过劳,不可逆转地损害身体健康。

6

除了员工自身原因之外,组织中的不合理制度设计是导致工作倦怠的罪魁祸首。

其中,最容易导致情绪衰竭的制度是几类:

1)无限增加工作时长的制度。996、大小周等等,没有时间休息、放松、睡眠、阅读、旅游。

2)严格打压员工摸鱼的制度。比如王老板说,怎么上班聊天这么多呢;李老板说,怎么上个厕所这么久呢。

容易导致员工去个性化的制度是这几类:

1)花名制度。请记住,永远不要让组织意志强过个人意志。

2)削弱员工之间的私下联系的制度。请记住,员工的社会资本,也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容易导致员工没有成就感的制度是这几类:

1)KPI 或 OKR 制度。多数公司的 KPI 或 OKR ,半强迫半诱惑,最终总有员工完成不了,那么就容易出现强烈挫折感。

如果公司无法避免采取 KPI 或 OKR 这类制度,那么不妨给员工留出心理缓冲或提供心理支持。比如,不少优秀公司都会设置员工帮助计划,让专业心理工作者长期驻扎公司内部,对员工提供心理支持。

2)末位淘汰制度。这种制度实际是用一些漏洞百出的排名来否定你的整个人生。不少职场新手,对于这种组织暴力没有丝毫抵抗能力,以为自己是个社会废物。中国五六千家左右上市公司,每年淘汰10人左右。那就是五六万人遭遇一次暴力。究竟有多少人能从中翻身呢?我并不乐观。

在经常推行一些不合理的制度的组织中谋生,工作会伤人的现象就会高频出现,极端点,就可能发展成工作会杀人。

7

对于职场人来说,那么,究竟应该做点什么?才能让自己没那么容易工作倦怠呢?

我之前写了很多文章。从战略选择上来说,你需要从事那些轻度脑力劳动+中度体力劳动的职业,你要成为内在动机驱使的人;从战术上来说,你需要掌握一些生活技巧,比如品味生活;再如增加自己的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心理资本与技能资本

而今天想说的是,最重要的是,你需要像人类一样活着。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我们社会一代又一代形塑的价值观,其实建构在一个错误的隐喻上。

这个错误的隐喻就是:像机器人一样活着。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相关言论甚嚣尘上。认知升级、个人操作系统、自我迭代和人生算法,举不胜举。这些流行说法背后默认假设,每个人是一个机器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操作系统,由软件和硬件驱动;每个人有一些底层算法,可以不断迭代。

不少人不仅习惯将自己看作工具、看作产品,还习惯将他人看作工具和产品。 典型如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的《原则》:人是机器。

这些说法看上去正确,实际荒唐透顶。参见我的文章:人,不是流量像人类一样活着《原则》的原则

认知科学家斯坦诺维奇的著作《机器人叛乱》有个隐喻:人是基因和模因奴役的机器人。人类要想成为人类,实现心智革命的「机器人叛乱」,那么你需要两把剑。其中一把剑叫狭义理性,简单地说就是正确做事。

然而,决定我们是人类而非机器人,是因为我们同时还持有另一把叫作广义理性的剑——不仅仅正确地做事,更要做正确的事。

小结

人性本恶?人性本善?似乎人性本恶,总有刁民想害朕。

心理学史上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更是说明如此。该实验由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津巴多主持。1971 年夏天,在斯坦福大学一个精心布置的地下室中,大学生们被随机地分为「狱卒」和「犯人」,然而,实验仅仅进行一周,原本单纯的大学生,已变成了残暴的狱卒和崩溃的犯人。实验不得不提前终止。

原本人畜无害的大学生,在监狱场景下,放大内心的暴力。我们不得不对人性表示悲观。庆幸的是,斯坦福监狱实验被人阻止。而这位说服津巴多放弃继续进行残忍人性实验是一位女生。

而她的名字,叫做:Maslach 。那一年,她刚刚从斯坦福大学拿到心理学博士学位。斯坦福监狱实验不久,Maslach 与津巴多就结婚了。年轻时的 Maslach ,不仅智慧卓越,而且貌美如花。这是她与津巴多结婚时的照片:

图片

两人相守至今,育有两个可爱的闺女。彼此成为心理学界的传奇。一位任教于伯克利;一位任教于斯坦福。一位致力于工作倦怠、组织健康心理学,改善人类福祉;一位担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并撰写了《心理学与生活》《津巴多普通心理学》等影响深远的教材。

2015 年,好莱坞根据当年历史经历,拍摄了《斯坦福监狱实验》大片,受到人们的狂热追捧,观众们为那位阻止了怪教授的美丽女生起立鼓掌。

谨以此文,为 Maslach 这些一辈子致力于从学术角度反驳组织暴力的学者鼓掌;也为那些在平庸生活中对各类压迫敢于说不的人们鼓掌。

请记住,任何人都无法阻止你像人类一样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