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十行是传说,如何才能科学快读?

百万机器猫 开智学堂

图片

你幻想过自己拥有一目十行的能力吧?但是,这只是个传说,为什么?有没有科学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是否可以通过训练提高自己的阅读速度呢?阅读理解,为什么那么难?阅读下文,开智教练钟慰,与你谈谈科学阅读那些事~

作者丨钟慰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百万机器猫」已获原作者授权

开智学堂(http://www.OpenMindClub.com)

图片

一目十行,可不可及;快速阅读,靠不靠谱;碎片知识,价值几何。

面对这些问题,你是不是在思考,是不是在迷茫。

面对众说纷纭,你需要系统研究,用科学来探查。

对阅读的系统研究始于 1880 年,在莱比锡大学的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里,卡特尔(Cattell)对字母的易读性的研究,激发了心理学家对于阅读过程的实验研究的兴趣,被认为是阅读心理研究的开始。

100 多年来,综合了心理学、神经科学、语言学、生物学等的交叉研究,阅读心理研究已硕果累累。

今天,来探探这些阅读的科学。

一目十行的传说

古代中国「一目十行,过目成诵」的奇才与高手在历史典故和文学作品的描写中多有记载。

《晋书》载:「符融下笔成章,耳闻成诵,过目不忘。」《南史》中,梁代的简文帝就是「读书十行俱下」,后宋的宋武帝则「读书七行俱下」。

读书时十行俱下,如此高速让人羡慕,但走出传说能否成行。

阅读研究从心灵之窗,从眼睛开始。

加州大学教授基斯·雷纳(Keith Rayner)是一位获奖无数的认知心理学家,他开创了「眼动理论」。

阅读时,你有一种错觉,自己是以一种固定的精确度看到整幅场景的,就好像是扫描仪以均匀的像素阵列拍下照片一样。

然而眼睛不是扫描仪,它不能咔嚓一下子拍下所看到的东西,眼睛一开始看到文字,只有视网膜中央的一块称为中央凹的区域才具有足够的分辨率,能让你看清小小的铅字。

你的眼睛更像是一个快速移动的放大镜,必须在书页上不断扫视。目光停下来时,我们只能认出一两个单词。

而每一个单词又会被视网膜神经元分割成无数碎片,只有当这些碎片重新整合为一体时才能真正辨认出词语。

图片

阅读时,眼睛始终在高速运动,这也是「眼动」一词的由来。

既然眼动是一种运动,能否加以训练。

法国神经科学家斯坦尼斯拉斯-迪昂(Stanislas Dehaene)在《脑与阅读》中谈到,这些限制是视觉系统中固有的一部分,无法通过训练加以改善。

我们当然可以通过训练来优化眼动的模式,然而大多数每分钟能读四五百词的优秀阅读者,其眼动方式已经没有什么提升空间了。考虑到视网膜的构造,我们很可能没法再去提升速度了。

英国心理学家赖克尔(Erik D. Reichle)通过对大学生和小学生阅读能力差异的研究,阅读速度与语言处理能力而不是眼睛运动控制能力密切相关。阅读能力受限于我们注意、识别和理解单词的能力,而不是我们看单词的能力。

那些宣称扩大视野范围的阅读是不可靠的,我们不太可能通过学习使眼球运动变得不同来让视野变得更大或者使眼动很快。

一项打破眼动的研究值得注意,眼不动而书动,称为快速序列视觉呈现法(RSVP )。

使用电子设备,一个词一个词地呈现一句话,让每一个词都精确地落在注视点上,就意味着不需要眼动,此时一个熟练的阅读者可以达到惊人的阅读速度,是正常阅读速度的 3~4 倍。

使用这种方法时,识别与理解单词的速度仍然让人满意,也就是说,单词识别与理解这些阅读的核心加工所需的时间并没有明显限制阅读速度。或许在屏幕逐渐取代纸张的将来,这种视觉呈现方式将成为阅读的新趋势。

无论如何,只要文字还是一行行地写在纸上,通过注视来获取信息就一定会减慢阅读的速度,形成一道不可跨越的壁垒。

一目十行来自传说,也只是传说。

图片图片来源 Pixabay

快速阅读的是与非

别担心,仍有一些研究表明,通过训练可以提高读者的阅读速度。

天津师范大学吕勇和闫国利等学者,在初中三年级开展开展速读训练,结果发现经过 18 周的训练,每分钟阅读字数提升了 20%。进一步,综合用阅读速度与理解率的乘积来衡量,训练后提升了 60%。

经过训练,读者不但具有较快的速度,并且保证对阅读内容的准确理解。

眼动的壁垒不可跨越,但仍有蹊径可辟。

英国计算机科学家达根和佩恩(Geoffrey Duggan & Stephen Payne)在 2009 年的研究表明,与通常只阅读前半部分或仅阅读后半部分相比,略读整篇文章能更好地记忆重要概念,投入相当于受试者以正常速度只阅读每段文章的一半。

关键词是略读,不是表面性的浏览,而是积极主动、创造性的理解过程。要点是读的准,进而读的少。

读的少,并不意味学的少。华南师范大学莫雷教授等人在基于汉语阅读的大量实证研究基础上,总结出阅读的两种天然过程:连贯阅读 、 焦点阅读。

当文本信息没有引发焦点信息或与焦点无关时,读者就会进行连贯阅读,将文本整合入已有知识。而通过焦点阅读,读者可以把握文本要旨,建构全新的知识。

快速阅读者通过连贯阅读寻找标题、文章结构或关键词来定位潜在的相关信息,然后在发现这些区域时更仔细地焦点阅读。

我们从小习惯只字不差的连贯阅读,而焦点阅读则需提高,这也是训练的价值所在。

训练时,要学会设定目标,和自身的结合才能聚集注意。

以输出引导,写一些卡片、做一些导图,来驱动焦点的形成。

训练时,先了解书是怎么写的,从作者的意图出发才能选择准确。

以畅销书为例,通常是先有 1-2 个关键概念,之后围绕展开。阅读时找到关键概念,反向展开焦点阅读,事半功倍。

这是速读的奥秘,克服读不完,要聚焦学什么,要主动的选择。

只有快速略读,而没有快速阅读。

图片图片来源 Pixabay

阅读理解的时光梭

加速之后该如何,从读完到读懂,仍有鸿沟要越过。

理解和背景知识有关。

当读到「矮小的姚明是明星」这个句子时,尽管这个句子在词法与语法上都没有任何问题,也能理解其表述的事件,但通过联系头脑中世界事实的知识,会发现这一句子描述的内容与客观事实不符,因为姚明非常高大。

在阅读过程中,读者要想准确地了解意义,不仅要提取与整合句子中所含单词的语义,建构句子的意义,还必须激活与整合相关的世界知识,形成对句子的理解,判断句子所表达的意义的真实性。

斯坦尼斯拉斯-迪昂(Stanislas Dehaene)发现,当我们阅读时,有两条信息加工通路共存并相互补充。当单词很规则或很不常见或首次看见时,我们会优先利用语音通道进行加工,先将其转换为语音,再尝试提取这种发音模式的意义。

相反当我们看到很常见或是发音很特殊的单词时,会采用直接通路及词汇通路进行阅读加工,识别单词词义。词汇通路越发达,阅读越容易。

与其想一味提高速度,不如多练习阅读基础知识,也就是词汇和语法,增强背景知识。

读懂还取决于知识存储的构建。

大脑如何存储知识,这里要介绍学术界主流的图式(Schema)理论。

图式诞生于哲学家康德,是指每个人过去所获得的知识在大脑中储存的方式,而且除了知识本身之外,还有关于这些知识如何被运用的信息 。

美国心理学家鲁墨哈特(Rumelhart)在阅读研究中引入了图式理论。他在 1980 年提出,读者读懂了某一篇章,就是说读者已经找到了一种图式,图示是在从材料加工成概念的过程中形成的。

图式是一种层级结构,一个图式也包括了属于它的下一级图式,而下一级的图式又包括了更下一级的图式。每一个低级的图式都有自己适合的活动。

比如「阅读」有多种定义。

  • 百科:阅读是一项重要、复杂的认知活动,是现代社会获得知识的最重要途径之一。
  • 雷纳:阅读是从印刷品中获得意义。
  • 迪昂:阅读使大脑在负责视觉和口头语言结构上建立起新的连接。
  • 杨绛先生: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

背后有不同的图式,图式不分对错,只分适用,图式不分高低,只分层次。

当使用更高水平的图式否定已经被接受了的图式,这种现象就被称之为「恍然大悟」。

阅读之难在于变与不变的矛盾。时代在变化,要不断去改变行动,去适应这种变化,但人是认知能力有限,需要不变,抓住关键的东西,需要有稳定的主干。

图式的水平越高,理解能力越强,是破解阅读之难的钥匙。

图式需要积累,在一个领域反复投入,不断提高图式水平,这样做,自然就会形成体系。

知识的体系是动态的、是情境的、是分层的,知识体系不是一颗静态的树,而是动态不断发展的生态。

阅读既是和古今智者脑中图式的相遇,也是和过去自我脑中图式的对话,享受时空的穿梭。

图片图片来源 Pixabay

阅读的马太效应

人类天生具有习得语言的能力,能够在自然的环境中掌握语言,形成与人沟通的能力。

阅读作为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其发展历史比对起来还是很短的,也就是最近一万年逐渐发展起来的事。

公元前 8000 年,出现了代表数量的象征符号。但是 4000 年后,最早的楔形文字才在苏美尔文明诞生。又过了 1000 年,在亚述诞生了最早的文献《吉尔伽美什史诗》。

直到公元后 1045 年,也是我国宋朝的时候,有了活字印刷术。300 年后,古登堡印刷《42 行圣经》,为文献爆发提供了可能,阅读逐渐不再是精英的专属特权。

相对于人类演化的历史,文字出现的时间很短。在进化过程中,脑并没有改变原有结构以适应文字加工的需要,相反,恰恰是文字通过不断的发展变化,逐渐适应了脑的加工要求。

人类识别符号和单词的能力是再利用了脑中其他功能的区域,将其转化运用于阅读,是可塑性使阅读文字成为可能。

阅读能力的形成需要经过后天的教育。

《马太福音》中「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

读书的技能遵循指数增长,开始时很长时间别人几乎看不出来你的进步,但是突然某一天就像突破了一个障碍,水平显现而且越长越快。但很可能因为看不到自己的进步、遇到困难而放弃。

去读书吧,一段时间之后你会达到能力的飞越。

如果你与人交谈,常常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那是因为你太懒了,读的书过少。

读书会产生量级的差异,能拥有信息不对称优势。智商再高,天才与庸才,不过两三倍左右差异。但如果你精读过 1000 本以上的难书,你容易拥有 10 倍、100 倍于同辈人群的信息差异。

去读书吧,一段时间之后你会得到思维的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