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励,是一种控制?

原创 Joy 开智学堂

img

没有人不喜欢奖励吧?读书时,我们喜欢奖励,有时很讨厌学习,因为奖励,才有动力继续学习;工作时,我们也喜欢奖励,有时不想工作,因为奖励,才找到努力工作的动机。所以,奖励是个好东西对吧。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奖励其实也有不好的一面,为什么?这些不好,如何影响我们?往下看,开智「认知与改变·阅读训练营」的 Joy 同学,在学习动机心理学这一主题时,分享了她的思考,一起来看~

作者丨Joy

本文为开智学堂原创作品

开智学堂(http://www.OpenMindClub.com)

img

为什么奖励不对?

奖励对不对呢?

《奖励的恶果》作者艾尔菲·科恩认为,从道德角度看,奖励是错误的,因为不把人当人看 /不人道(dehumanizing),具体体现在:

1、把「公平原则」(The principle of equity)作为分配资源的标准,用市场化的原则来对待人际关系。问题是人际关系无法用经济价值来衡量

2、「行为主义」对人性的假设 ——人是没有能动性(agency)、没有自由意志的行为的集合。否认了内在动机的存在,否认了自主的存在

3、奖励本质上是一种控制,反映的是奖励者和被奖励者之间地位的悬殊、权利的不平等 。

《奖励的恶果》这本书大力批判的是「行为主义」背后关于人性的假设——人是没有能动性(agency)、没有自由意志的行为的集合。否认了内在动机的存在,否认了自主的存在

科恩对人性的观点与之相反,他信奉的是「自我决定论」中关于人性的阐释——人是有好奇心、有探索欲、有自我成长倾向的有机体,有这种天然倾向的人不需要外在强化物(reinforcement)来驱动。

人是有「内在动机」的有机体,「内在动机」本身就意味着自主——我做这件事是为了这件事本身,我出于兴趣,出于热爱,出于自我成长的愿望而做这件事,不是为了得到奖励或逃避惩罚而做这件事。我选择了这件事,这本身就是一种自主。

反之,当你拿外在的强化物来干预我的行为(一般是为了达成利己的目的 ),你剥夺了我的自主。这就是「奖励会惩罚」的本质——奖励阻碍了「自主感」的满足。

因此,奖励本质上是一种操纵。

举个例子,近年来,我越来越深刻意识到(虽然人际关系不全具有操纵性质,在人际互动中不应该对他人动机有恶的揣测,但是有时候不得不承认)—— when people praise you, they might have an agenda .

上司夸你的时候,可能希望你更卖力地工作;亲朋好友夸你的时候,可能有求于你。

当我们可以洞穿他人言行背后的动机,就不容易受他人操纵。

img图片来源 Pixabay

回应可能的反对观点

针对「奖励具有操纵性」这个论点,科恩认为可能有以下三个反对观点:

第一个反对观点:

把奖励说成有操纵属性会造成误导,因为只有一些奖励的操纵性才比其他奖励的操纵性强。

科恩给出的回应:

从某种程度上说 ,这是对的 。他提出了一个粗糙的标准来判断操纵的程度 :考察奖励者的动机;受奖励者的感受;奖励本身的诸多特征。

1)检查自己的动机是什么,是想传授一种技能,提倡一种价值观、增强自尊心呢,还是想让他做我们想要的事?

2)设身处地地想象受奖励者的感受,他们是否感受到自己被操纵 。

3)审视奖励过程的各种客观特征,包括对激励的重视程度,提供的激励有多大或多诱人,激励与行为表现质量挂钩是否紧密,等等。同时尽量减少受奖励者把奖励看成是逼迫自己做事情的程度。

但是,即便是考虑到以上三点,都无法回避控制的事实 。

第二个反对观点:

控制是人类关系中无法回避的,真正不同的只是操纵方式的微妙差异而已。

比如微微一笑、轻轻点头与钞票一样都具有操纵性——也许程度更甚,因为社会性奖励的影响可能比实物奖励的影响更持久。

科恩给出的回应:

把所有人际互动都说成是控制与被控制是大错特错的。

「持此信念的人要么认为自我和选择都是错觉,我们只做被强化过的事情;要么是把‘控制’这个词的外延扩大化了,让它涵盖了许多其他互动行为,比如试图说服某个人,让他相信自己观点的价值。此时,控制这个词变得太宽泛、不够精确,也就没有多大用处了。」

更为公平和贴切的说法是:有些人际互动具有操纵性,有些则没有 。

第三个反对观点:

无论使用奖励还是其他的手段,控制有时候都是适当的,甚至是理想的互动模式。

甚至可以说,没有控制住孩子的家长就是没有尽到作为家长的责任。如果孩子没有管教就会失去约束。

科恩给出的回应:

当人们讨论控制孩子的必要性时,他们的意思经常是——不能对孩子放任自由。但是 , 说「孩子需要调教和引导」与说「孩子需要控制」是两回事。

我们往往把不同类别的干预混为一谈,一旦我们消除这种混乱,就可以进一步讨论在很多情况下是否还需要实施操纵性或控制性措施。

年幼的孩子确实需要控制,比如安全问题,但是不是无条件使用控制,控制的前提是好言相劝不见效果。

对于支持更为强制性措施的人(这些人认为,如果孩子没有管教就会失去约束),科恩的回应是,这类孩子一般都是典型的习惯了控制的小孩,但控制派生出更多对控制的需要,这反过来又成为控制的理由。

科恩认为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给予孩子信任,给他们解释或鼓励他们去独立思考,帮助他们将良好的价值观融为自我意识。

img图片来源 Pixabay

奖励或被奖励时, 本质上是在控制他人吗?

奖励本质上是否具有操控性,可以从「行为主义」的基本观点出发,奖励作为一种强化物( reinforcement),意在形塑某种行为。

当我们对人使用这一招时,是为了让对方做出我们希望 ta 做出的行为,更有甚者——实现操控他人的目的。

奖励是有条件的,「Do this and you will get that」,意味着你要先达到我设定的条件或标准。

而有资格设定条件或标准,意味着地位和权利上的不平等,占上风者或者说资源拥有者才有条件使用这种操纵工具,不占有资源的人要么选择退出游戏,要么只能顺着这个游戏规则玩下去,不管情不情愿。

奖励和惩罚一样,本质上具有控制和操纵属性,二者是一体两面。正如科恩所言:

归根结底,奖励并不比惩罚少一丝控制性,因为如同惩罚一样,奖励「典型地用来引诱」或「迫使别人去做不愿意做的事情」——或者说是控制者认为别人不会主动去做的事情。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应该认识到,最重要的(或令人不安的)是:为了激励他人,我们真正要选择的不是奖励或者惩罚,而是依赖于操纵或者不依赖于操纵的方法 。

在工作场所,我们无法避免「绩效薪酬的基本目标就是操纵」这一事实。一位观察家更直自地把绩效奖励说成是「贬低人格」,因为绩效奖励真正传递的信息是:「让大老板高兴,你就能得到相应的奖励。」我们在家里使用的奖励其实传递的是一样的信息,只是家里的「大老板」变成了老爸。

有些家长可能要说,我用奖励的方式鼓励孩子阅读,怎么可能是控制呢?我是为了 ta 好啊,培养阅读习惯可是终身受益的啊。

我不否认你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出发点,我质疑的是你达到这个目的使用的手段——它是控制性的。

孩子作为尚无法实现独立和自主的个体,需要依赖大人,这本身就是一种关系上的不平等——大人占上风,是资源拥有者,孩子占下风,可以说一无所有。

因此,在对孩子进行引导(无论是认知层面上还是行为层面上)的时候,大人很容易忘记自己应该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尊重和自主(给他解释或鼓励他去独立思考……帮助他将良好价值观融为自我意识 ),转而利用自己的优势,采用更为简单粗暴的方法来实现目的。

尊重孩子的做法是怎样的呢?引导孩子发现阅读的乐趣和价值。简单粗暴、控制性的做法是什么样的呢?

在孩子头上悬挂某种奖励作为诱饵,告诉孩子:只要你读书,这个东西就是你的哦。孩子为了得到这个东西,ta 能做什么?还不是乖乖就范,遵守你设定的游戏规则,把书读了。

书是读了,效果呢?

当你拿奖励来鼓励孩子阅读时,是一种本末倒置,孩子的焦点不再放在阅读上,而是奖励本身。阅读由目的变成了手段,而奖励由手段变成了目的。

你无意中在告诉孩子——阅读是一种多么讨人厌的事呀,它本身没有任何价值,所以才要拿外在物质来吸引我去阅读。你牺牲掉的是 ta 对 阅读本身的兴趣、阅读习惯的养成 以及 阅读理解的锻炼。

值得注意的是,胡萝卜加大棒(carrot and stick motivation)对应的是自主决定(SDT)动机连续体的「外部调节」(external regulation),属于外部控制的动机(externally-controlled motiv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