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任一学科主题的学习,并学以致用?这位同学为你示范
朱九爷 开智学堂
“ 开智学堂「认知与改变·阅读训练营」,推出至今,不知不觉,已陪伴同学半年了,春季班、夏季班都已结束。你是否好奇,阅读营的同学是怎么学习的?那些阅读方法论能帮助大家提高学习效率吗?阅读的教材知识能在生活中用上吗?阅读营的班主任朱九爷,在夏季班学完积极心理学的主题后,写了一篇非常详细的复盘笔记,相信能解答你的上述疑惑,一起来看~
作者丨朱九爷
本文为开智学堂原创作品
开智学堂(http://www.OpenMindClub.com)
如何进行主题阅读?
你如何学习一个新领域的知识?如何阅读呢?
之前,我会去淘宝搜搜,看哪本书销量高,就买哪一本,也不管是否内容是否真的符合,反正也不懂。书到手后,从头到尾阅读,如果实在太生涩就丢一边去了。所以看起来很认真地在学习,但是实际效果只有自己知道,满足了看起来在学习的心理。
接触开智,发现自己之前的学习方法都是错误的,相见恨晚。在开智,接触一个新领域,我们采用主题阅读法。简单的说就是:学习某一领域,针对性地进行大量阅读和学习。
以往学习,时常发现,我在书本里看到一个知识点,看起来很有用,但是这个点是怎么来的?有什么适用边界吗?一概不知,学得有点些飘忽,经不起提问。
主题阅读可以更加全面地,多角度地对一个知识领域进行深入的学习,更全面地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体系。知识不再是一个孤零零的点,每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更加密集。
为什么要大量阅读?我们来打个比方,假如你是一位君王,有天对某一个知识很感兴趣,你知道在翰林院,有一群饱读诗书的大儒。于是,你把你认为能回答这个问题的大儒们都召集起来。如果你只是单独召见,那么多人,你要面见到何时才能有答案?
一本书就相当于一位学者,如果你进行主题阅读,你收集的书可能有十几本或几十本,如果一本一本地阅读分析,一两个月也完不成,到头来还可能发现之前找的内容有问题,费时费力。
以本季度的学习主题「积极心理学」为例,对比相同主题,不同教材,我们会发现,书本与书本之间有很多知识点是重叠的。通过不断比较,我们可以找到,积极心理学领域,哪些知识点更重要,哪些更主流。当我们通过主题阅读到这部分内容的时候,相应的,阅读速度也会加快不少。
如何选择书籍?
这里有个反常识,通常我们会说「由浅入深」,先学一些简单的,然后逐步提升难度。但是开智更建议从难的开始,从教科书入手,而不是一些流行读物。
为什么呢?通俗类读物简单易懂,作者在编辑过程中,会大量应用案例辅助阅读,但核心知识点往往偏少,有些可能是大理论框架中某一个点。初学者还没建立领域知识体系,难免会抓不住重心。
另一方面,领域或学科内涵盖的知识点会非常多,自下而上一个个知识点学,会学了这个忘了那个,碎片也不成体系。从难的入手,从高纬度自上而下,用大理论统帅知识点学习,更能建立全局认识。
我们更推荐教科书,高手、牛人写的书,行业内的经典。
最重要的是主题阅读中,是书在服务我们,而不是我们在服务书。它是最主动的一种阅读法。
如何更快地阅读?
我们已经了解主题阅读的重要,也购买了一堆书,接下来如何更快地从中抽取更重要的知识,快速建立领域的知识框架呢?
这里推荐两种阅读法:抽样阅读和结构阅读。
无论哪种方法,阅读前,我们先给自己设定一个问题或目标。
抽样阅读法是把书从厚读薄。根据 80/20 法则,一本书中,最重要的信息/知识占全书的 20%。我们需要找到那 20% 的内容。可以从序言、作者简介、摘要入手。了解作者偏好,即了解作者的专业领域,根据其专业领域来锁定本书精华。
抽样阅读三步骤:提出假设、验证假设、修正假设。
默认假设:从某样本空间的数据集 A 中提出假设,在数据集 B 中验证假设,调整假设后举一反三,在更多的样本空间中去不断验证和调整假设。
结构阅读法,更适用于具有某些固定格式的论文、论文集、学术专著等,掌握学术文章中的逻辑思路。从文章的整体和写作意图出发,以演绎的方式,推断和推测段落的结构关系。
默认假设:人类的基础认知方式是一个有限的集合。每个学科都有其常用的认知方式和研究方法论,它们会体现为一个表象,即论文结构,就是它的一个信息结构。
训练重点:理解一个学科常用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论。像心理学家一样思考,像历史学家一样思考,像物理学家一样思考。
阅读不是结束,只是输入方法,想要把信息变成自己的内容,就需要输出。我们可以从卡片练习开始,主要作用是为大脑减负,将一些知识点以卡片的形式记录下来。
如何学习积极心理学?
学习任意一门学科之前,先问自己三个问题:知识的源头、核心话语体系、二级推演体系以及其他学科怎么看待这个学科。或者用信息分析课程「时空变量」模型,时间、空间和变量。
以积极心理学为例,我们需要思考,积极心理学因什么问题诞生?解决了什么样问题?回到学科诞生的时间原点看问题,基本术语体系是什么,以及二级推演体系。
定义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分支,一门研究如何正确把握人生的科学,关注从出生到死亡的所有人生阶段。重点关注的是那些可以提升生命价值的事件。也可以理解为「研究能使个人和社区繁盛的力量和美德」。
学科的诞生
在积极心理学诞生之前,心理学家更多研究心理疾病、病态的一面。比如:人们为什么会抑郁、焦虑、习得性无助等,这个与当时社会环境有关。
天平有两端,有病态一面,也有积极乐观一面。帮助心理健康患者解决心理疾病很重要,如何帮助他们建立更积极的心态呢,或者普通人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呢?
学会维持乐观的态度不仅有助于避免抑郁,而且实际上有助于提高健康水平。在这个背景下,积极心理学诞生。
诞生的标志性事件
2000 年,马丁·塞利格曼和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核心杂志《美国心理学家》发表论文《Positive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 》。
与传统心理学主要关注消极和病态心理不同,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类美德、力量等积极品质,研究人的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认知过程、积极的人格特征以及创造力和人才培养等。
积极心理学的发展
一个学科的诞生,不是凭空而起,是积累性的改变。最早积极心理学受哲学和宗教影响,有着长久的过去。
犹太教对幸福的看法是一种神命论:幸福和奖励来自于顺从神命。
苏格拉底认为,自我认知是通往幸福的道路。
柏拉图的「洞穴比喻」影响了很多西方思想家,他们认为幸福就是寻找更深刻的意义。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在一生中按照美德理性生活。享乐主义相信要在简单的享受中实现幸福。
斯多亚学派则认为,他们可以通过客观和理性达到幸福。
近代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后,积极心理学的思想来源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它是积极心理学主要理论参照。积极心理学倡导者和提出者塞利格曼以人本主义思想为指导。
1997 年,塞利格曼就任美国心理学会(APA)主席一职时,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积极心理学作为一个研究领域,是以塞利格曼和契克森米哈赖 2000 年 1 月发表的论文《积极心理学导论》为标志的。它采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来研究幸福,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以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
代表人物(大牛)
马丁·塞利格曼、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克里斯托弗·彼得森
研究方法
积极心理学吸收了传统主流心理学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如:量表法、量表法、问卷法、访谈法和实验法等,并把这些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与人本主义的现象学方法、经验分析法等有机地结合起来。
研究内容
1)积极的主观体验(快乐、愉悦、满意、实现感) 2)积极的个人特质(性格优点、天赋、兴趣、价值观) 3)积极的社会关系(家庭、学校、单位、社交圈、社会圈)
这里提到一个理论:积极的社会关系可以促进积极特质的发展和表现,从而进一步促进积极的主观体验。
局限
理论基础单薄、表现出一定的「积极话语霸权」,即否认消极的价值与功能积极心理学是由塞利格曼等著名的心理学家倡导的一种自上而下的运动,
重要研究机构
国外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出了很多大牛,如塞利格曼,清华积极心理学的团队大多出自宾大。
Claremont Graduate University:特色应该是心流(Flow)研究,以及将积极心理学跟组织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结合的专业课程。
Australian Catholic University:ACU 是澳洲一所做积极心理学的学校,虽然学校不出名,但「自我决定论」的两位创始人 Ryan 和 Deci 现在都在 ACU 任教。
国内
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 副主任:赵昱鲲
国内积极心理学发展
国内积极心理学最集中的地方是清华大学心理学系,首先清华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教授是中国积极心理学的奠基人,也是国际积极心理联合会(IPPA)委员会的成员。其次,每隔两年清华大学会举办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
核心期刊
《幸福研究杂志》、《积极心理学期刊》、《国际积极心理学会刊》了解学习术语体系、最新进展。
推荐书籍
马丁·塞利格曼:被称为「积极心理学之父」,书籍:《真实的幸福》、《活出最乐观的自己》、《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教出乐观的孩子》、《持续的幸福》从各个不同方面阐述了什么是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的作用等等,深入浅出,非常适合心理学专业与非心理学专业人士阅读。
米哈里·契克森哈赖:积极心理学奠基人之一,心流理论开创者,《心流:最佳体验的心理学》、《寻找心流》。
克里斯托弗 · 彼得森:积极心理学奠基人之一,编写了积极心理学教材。《打开积极心理学之门》,也是国内第一本积极心理学译著。
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北卡罗来纳大学教授,积极心理学领军人物之一《积极情绪的力量》
埃伦·兰格教:哈佛著名的心理学家,《专念:积极心理学的力量》
乔纳森·海特:哈佛著名的心理学家,《象与骑象人:幸福的假设》,对于幸福提出了 10 个假设。
泰勒·本·沙哈尔:哈佛大学公开课《幸福课》的主讲老师,《幸福的方法》(幸福课的文字版),《幸福超越完美》。
嵩尼亚·吕博闵斯基:《如何幸福》。
视频(融媒体)
哈佛大学公开课:幸福课
图片来源 Pexels
如何运用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如何影响我们生活的?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体都有变坏和变好的能力,美好生活只是一种选择。提升幸福感、愉悦感,使我们生活得更有意义。
工作
我是一名社工,平时工作中,经常用到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两点:优势视角和社会支持体系。和来访者沟通时,我们会不断强调「优势视角」,即发现对方的优点。不仅我们要发掘、发现,还要让来访者自己关注到自己的优点,树立信心。
社会支持系统,就是帮助建立积极的社会关系。不少来访者,有空巢老人、失独家庭、单亲孩子,他们与家人的关系不好,也没什么朋友。我们除了鼓励他们多接触朋辈之外,还会组织社区的照顾环境,让他们逐渐融入,慢慢建立新的社会关系,进入积极环境。
让他们意识到,每个人的注意力有限,如果把精力放到积极的角度,那么就不容易受到消极影响。鸡汤也可以是营养剂,而不只是被人讽刺否认的毒鸡汤。
日常生活
日常生活中,我也会利用积极心理学原理,开展一些小行动来提升幸福感。怎么做呢?首先,你要明白哪些变量会影响幸福:
- 自主感(自主控制、身体健康、愉悦事件)
- 胜任感(物质满足、专业成就)
- 归属感(家庭温馨、人际和谐)
我发现自己最能调整的是自主感,所以会这样做:
1)保持身体健康,主动制造一些愉悦事件; 2)加入学习氛围浓厚的社群,主动积极投入; 3)规律早起,即使休息日也不睡懒觉; 4)适当运动,跑步,久坐后做拉伸舒展; 5)喜欢美食,就动手多做一些尝试,然后记得写卡片。■
ref:
- 《打开积极心理学之门》
- 维基百科
- 百度百科
- 认知与改变·阅读训练营方法论、夏季班导论
- 阳志平老师在微信群中的语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