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查理·芒格学习,和已逝的伟人交朋友

韦海生 开智学堂

查理·芒格说,我的剑传给能挥舞他的人。在追求智慧的路上,有人愿意花一生的时间来探求芒格的智慧。为什么要和已逝的伟人交朋友?开智校友韦海生这篇小文或许能给你答案。

收录在《穷查理宝典》里的演讲辞和文章,是查理·芒格在不同时期,面向不同对象分散发表的,观点不易串成系统,但每一段话所包含的信息密度极大,如有耐心去挖掘其中隐藏的智慧,一定让人受益无穷。

比如这两句话:

我觉得你要是能够和亚当·斯密交朋友,那你的经济学肯定可以学得更好。和「已逝的伟人」交朋友,这听起来很好玩,但如果你确实在生活中和已逝的伟人成为朋友,那么我认为你会过上更好的生活,得到更好的教育。这种方法比简单地给出一些基本概念好得多。

池田大作在《希望对话:给 21 世纪的青少年》一书里也提到:

读书虽然可以让你结交到一生的「心灵朋友」,但最好和已过世的伟大文豪「交谈」,这样便可以接触成百上千位伟人的一生,而且与伟人们对话,没有时空的限制。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得到当代大师们的耳提面授,更不用说向已故的伟大人物当面学习了。

通过阅读这些伟人的传记和书籍,不失为一种好的学习方法。如此一来,便不必担心会吃活人的闭门羹,也不用担心导师的教学质量问题。其实芒格在这里要表达的意思再明显不过,即多读已不在世的伟人的作品,也就是要多读「死人书」。

为何这样说呢?因为那些已经死去的伟人的书还能流传,说明它的内容是经典的,否则必定无法逃脱时间的公正筛选。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每年出版的图书更是汗牛充栋,我们早已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辨别有用信息和挑选经典书籍了,所以只读已过世的伟人的书便可节省不少筛选时间,还能保证所选的书均值得一读。

img图片来源 unsplash

还有一点是我反复说过且坚持的:不建议读还在世的中国人写的书,尤其是所谓的名人著作。理由很简单,抛开意识形态方面不说,在当代能够流行起来的大多是毫无思想、拾人牙慧和迎合市场的庸俗之作。

我们回看中国近现代文学史时发现,眼界更高的多是学术贯通中西的大师,比如林语堂先生,其文学作品涉及到西方的种种是一些国内大师所未提及的,即使是同时代的郁达夫、冰心和茅盾等大师也有所不及。

鲁迅先生在其杂文《华盖集——青年必读书》中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

「中国书虽有劝人入世的话,也多是僵尸的乐观,外国书即使是颓唐和厌世的,但却是活人的颓唐和厌世。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

当然,外国也有垃圾书,辨别的原则还是芒格所建议的,多读已逝的伟人的书。

可是在我们身边看到用心去读伟人著作的人却寥寥无几,在朋友圈里、读书会上看到更多的是推荐参加某某网红的社群和课程,好像不去凑一凑热闹就被他们远远甩在身后一样,从此不再有「共同语言」了。

急于成才的焦虑感替代了对知识的渴求,把所谓的网红牛人当成了奋斗的标杆,是可悲的。

我认为,一个人的发展高度由他选择的学习榜样决定的,如果你对网红们宣扬的学习观趋之若鹜,那么你的发展上限便可预见了。

要是你选择了跟随已逝的伟人学习,就像查理·芒格说的要是能够和亚当·斯密交朋友,那么你的经济学肯定可以学得更好。

无论是学习科学知识,为人处事、还是建功立业,每一个领域的「已逝的伟人」都能成为你的良师益友,他们除了能保证你不会犯大错,还确保你得到更好的教育,指引你过上更好的生活。■

本文系转载,已获作者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