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这四部电影,你会更懂文采美感
一休 开智学堂
作者:一休 来源:原创
诗
时髦的打扮掩饰了岁月的痕迹,66 岁的美子像街边一朵摇曳的小花,绽放着暮年的美丽。
美子靠做钟点工赚些小钱,与读初中的外孙相依为命。日子虽然清贫,却丝毫没有削减她对生活的热情。即使确诊老年痴呆,她依然酷爱诗歌,不仅常常参加诗歌朗诵会,还开始学习写诗。
她总是留意生活中的点滴,捕捉稍纵即逝的灵感,并将它们记录在随身携带的小本上。然而,写诗的灵感难以捕捉,生活也并非表面那般轻松……
死亡诗社
威尔顿预备学院以沉稳凝重的教学风格和较高的升学率闻名,其毕业班学生的共同理想是升入名校。新学期,文学老师约翰·基汀的到来如同一阵春风,打破了传统名校的严肃与刻板。
基汀带领学生们在校史楼内聆听死亡的声音,反思生命的意义;让男生们在绿茵场上宣读理想;鼓励他们站上课桌,用新的视角俯瞰世界。基汀自由发散的哲学思维引发学生内心的强烈共鸣。他们渐渐学会独立思考与求索,勇敢追问人生道路,甚至违反门禁,成立死亡诗社,在山洞里击节而歌!
基汀教授、基汀老师、基汀队长……他的教育宛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深深留在每个人心里。正如片中所言:
“
我们读诗、写诗并不是因为它们好玩,而是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分子,而人类是充满激情的。没错,医学、法律、商业、工程,这些都是崇高的追求,足以支撑人的一生。但诗歌、美丽、浪漫、爱情,这些才是我们活着的意义。
”
无岸之河
诗人步入一条幽暗的甬道,石室中微光闪烁,令人不禁想象,六十年前这里炮火隆隆。1959 年,洛夫在金门战火硝烟中开始创作《石室之死亡》。在此后的六十年间,这首超现实主义代表作掀起了台湾文坛的风云激荡。
2000 年,他创作了三千行长诗《漂木》,开启了华人诗坛长诗创作的历史新篇章。即将迈入七十年的创作生涯,洛夫不断突破既有格局,探索意象的魔幻境界。
本片以“诗与战争”为切入点,借用《石室之死亡》中“一首诗十行”的诗体形式,从《石室》前十首诗句选段中构建全片的诗意纲领;同时引用洛夫与友人之间的书信,交错展现其青年与中年的形象。
创作团队追随洛夫重访金门坑道石室,回到湖南衡阳的乡愁之地,并记录了移民加拿大后洛夫的日常生活。“诗魔”的飞扬与沉潜,在片中尽显无遗。
佩索阿遇上卡瓦菲斯的那个夜晚
作为 20 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费尔南多·佩索阿和卡瓦菲斯在任何官方记录中都没有交集的痕迹。佩索阿随改嫁的母亲前往南非,回到里斯本后便再未远行;卡瓦菲斯则在英国生活了七年,随后长期隐居于亚历山大。
二人都在幼年失去父亲,终生未婚,在公务员岗位上勤勉书写。他们以各自的城市为标志,正如卡夫卡之布拉格、乔伊斯之都柏林、本雅明之柏林、波德莱尔之巴黎,共同塑造了文学史上独特的“城市”风景。
这两位外貌特征和离世年份都颇为接近的天才,究竟是否曾有过交往?这部游走于虚实之间的“伪纪录片”以悬疑为切入点,揭示了一段尘封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