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观如何影响我们?请看这两本书
蓝玲 开智学堂
作者:蓝玲 来源:原创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的这首诗,包含了过去、现在、未来三种时间状态。它们连续流动、相互影响:昨日之事乱我心,今日之日多烦忧,因此才有了明朝散发弄扁舟的洒脱之愿。
时间观念会影响我们的情绪、思想、行为和决策。那么,你知道什么是时间观吗?知道自己的时间观是什么样的吗?又知道时间观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吗?
01 六种时间观
以斯坦福监狱实验著称的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认为,时间观常常是无意识的。它是我们每个人对待时间和过程的个人态度,会将持续不断的时间流划分为不同类别,从而赋予生活次序、连贯性和意义。
时间观具有多个维度,津巴多等人界定出六种时间观:两种过去维度、两种现在维度和两种未来维度。这些时间观念被命名为:
1、消极的过去时间观
拥有这种时间观的人聚焦于过去的不幸,通过回忆不愉快的经历来判断和评估当前的事物。他们一旦遭受创伤,会深陷其中难以自拔,即使时隔多年,依旧咀嚼痛苦。
2、积极的过去时间观
拥有这种时间观的人聚焦于过去的美好,通过回忆幸福的经历来判断和评估当前的事物。相比对过去持消极情感的人,他们更少感到焦虑,生活更健康快乐,也更容易成功。
3、享乐主义的现在时间观
拥有这种时间观的人活在当下,及时行乐,喜欢冒险,追求快乐和新鲜感,逃避痛苦。他们几乎不受过去经历的影响,也很少关心未来。
4、宿命主义的现在时间观
拥有这种时间观的人认为命运是由超自然力量或宗教决定的,一切都是命中注定,没必要花时间规划未来。他们虽然与享乐主义者一样聚焦于现在,但宿命主义者认为生活无法掌控,命运自有安排;享乐主义者则沉迷于当下的欢愉,试图逃避痛苦,努力摆脱命运的束缚。
5、未来时间观
拥有这种时间观的人会积极规划未来,极少关注过去,也不容易被眼前利益所诱惑,懂得延迟满足。他们会权衡当前行动的后果,只有认为值得时才会付诸行动。
6、超未来时间观
拥有这种时间观的人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拥有宗教信仰的人,他们认为真正的未来始于肉体死亡和生命在来世的延续,这使他们更能忍受现实中的种种苦难。
另一类是拥有世俗信仰的人,他们深谋远虑,愿意为后代谋福祉,不因当下利益或压力而牺牲后代利益。一些人保护未来,仅仅因为他们认为「这是正确的事情,必须去做」,比如保护生态和自然资源。
02 时间的悖论
时间充满悖论,唯有了解它,才能给自己重构一个更均衡合理的时间观,更好地掌控生活。
关于过去
过去留下了记忆,还是记忆改写了过去。不能牢记往事的人,是注定要重蹈覆辙的。
——乔治·萨塔亚纳 (George Santayana)
我们以为,记忆像一台录像机,真实记录我们经历的一切。但事实并非如此。记忆是不可靠的,它不会客观记录过去,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有时添油加醋、歪曲篡改,甚至将幻想当成事实。
记忆是可以被重构的,而这种记忆重构受到当前的态度、信仰和可以获取的信息的影响。这种可被重构的特性意味着,我们今天的思想和感受会影响我们如何看待昨天。
持有消极过去时间观的人,可能沉溺于过去的负面记忆,将当前的压力、焦虑和糟糕的生活归咎于过往经历。那么,这些记忆是否真实?是否遗忘了一些美好,却在其中添加了一些痛苦?
每个人都会被他的过去所影响,但它不能决定我们的生活与人格形成。过去对我们的影响,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和解释它。过去无法改变,但我们的态度可以。
研究表明,与对过去持消极态度的人相比,对过去持乐观态度的人,无论记忆是否准确,都表现得更快乐、更健康、更成功。
虽然我们对过去的记忆未必真实,甚至会让我们陷入痛苦,但过去依旧重要,它提供了事件的连续性,让我们明白自己是谁。如果没有过去,我们的生活将陷入混乱,变得不可预测。我们应该利用过去的积极力量,创造一个安全基地,从这里展望未来,而不是被过去的负面事件困扰,作茧自缚,让自己寸步难行。
关于现在
请记住,人生所有,不过当下一瞬,而这一瞬,短暂如青丝;余下所有,不过是已逝之过往,未见之明日。
人生,不过当下一瞬,而终其流连,不过世上一隅。
——马可·奥勒留(Marcus Aurelius)《沉思录》
活在当下的享乐主义者只关注眼前的享受和短期回报,不考虑未来;而活在当下的宿命主义者则相信虚无的信仰,放弃对命运的掌控,不认为自己能够改变未来。
专注于当下的人不会纠结过去,也不会为未来感到困惑。然而,年轻的享乐主义者往往冲动随性,热衷冒险,缺乏自控力。他们常常不考虑后果就直接行动,既难以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也很少在决策前权衡利弊,这种行为很容易给自己带来严重后果。
年轻的宿命主义者容易走向极端,常伴随焦虑、抑郁情绪,并表现出一定的攻击性。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常常缺乏精力,自尊心低下;同时,他们责任感薄弱,情绪不稳定,幸福感较低。此外,他们也热衷于追求新鲜体验,但这种行为更多是为了暂时逃避消极的生活现状,或是借此发泄不满、报复社会。
还有一种关注当下的整体主义时间观,它对当下的态度与享乐主义和宿命主义截然不同。整体论是一种绝对的当下导向,也是佛教和冥想的核心概念,与西方的线性时间观截然不同。绝对的当下同时涵盖过去与未来,当下既不是过去的奴隶,也不是通往未来的路径。每日的冥想练习能让人真正体验活在当下的状态,此刻不再受过去与未来的束缚。
全身心地关注当下,让你放下对未来种种可能的渴求与欲望,也放下对过去的悔恨与责任。这种专注形式,也被称为正念,它能充盈你的感官,用一种全然合一的体验取代你对过去和未来的执念。这正是它被称为整体主义当下时间观的原因。
关于未来
变化是生活的法则。只盯着过去或眼前的人注定失去未来。
——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
未来导向者通常生活更健康,工作效率更高,更懂得珍惜生活,善于解决问题,也更富有、更坚毅、充满希望,且能回避社会陷阱。
但是,过分专注于未来,也可能适得其反。它可能让人对时间产生紧迫感,总觉得时间不够用,而一旦浪费时间,就会感到深深的罪恶感。
为追求成功,未来导向者往往牺牲了娱乐、与亲友的相处,以及个人兴趣爱好。他们为了未来疲于奔命,却忽视了往事的美好,也难以享受当下的快乐。
超越未来
所有欢愉,不过一瞬。 所有苦难,不过一瞬。 只有永恒,唯一珍贵。
——米兰大教堂三重门上的铭文
生前和死后的时间将心理上的未来划分为两个部分。传统或现世的未来从当下开始,延伸至想象中的死亡,同时伴随着现世的目标和希望,例如大学毕业、为人父母、买房、结婚等。这是心理学家所研究的传统意义上的未来。
超越未来的时间观从肉体死亡开始,延伸至永恒。超越现世的未来包含多个事件,例如与逝去的亲人团聚、永恒的生命、天人合一,以及痛苦与苦难的终结等。这种无法被记录的“未来”,长期以来一直被大多数心理学家忽视或贬低。
超越未来的时间观与一个人的宗教信仰、灵性生活以及对往生世界的信念密切相关。持超越未来时间观的人往往更能忍受现实中的不公和苦难,因为他们相信,在超越现世的未来,一切都会变好。
然而,超越未来时间观可能让人对现实不抱希望,却对超越现世的未来抱有过高期望,从而导致非理性的极端行为。例如,为了确保超越现世未来的回报,或避免那时的惩罚,有人可能被仇恨和绝望驱使,甚至成为自杀式恐怖分子。
除了宗教信仰,一些超越现世的未来信念还关注后代利益。这些人在做重大决定时,往往将未来几代人的利益纳入考量。然而,这需要在当下克服诸多困难,才能避免后代利益被那些忽视未来的同辈人,或只顾当下利益的当权者所牺牲。然而,如此广泛而深远的利益分配,很难兼顾当代人的利益,同时也几乎舍弃了个人利益。
03 最佳时间观组合
过去导向的人倾向于根据相同情境中消极或积极的记忆来做决策;现在导向的人通常基于享乐或规避痛苦的原则迅速采取行动,而较少考虑后果;未来导向的人倾向于通过对未来后果的推理评估和成本-收益分析来做出决策。
每一种时间导向都有其优劣之处。那么,如何才能培养一种均衡而富有弹性的时间观,让我们既能以开阔的视野回望过去,又能享受当下,展望未来,欣赏人生全景呢?
津巴多认为,最佳的时间观组合是:
- 强烈的积极过去时间观
- 较弱的消极过去时间观
- 适度的现在享乐主义时间观
- 较弱的现在宿命主义时间观
- 适度的未来时间观
这种时间观组合有三大优势:
积极地看待过去,为我们的现在铸就牢固根基,同时作为我们的根源,将我们与自身身份和家庭紧密相连;
未来导向为我们插上飞往新目的地的翅膀,同时赋予信心和力量,让我们接受挑战、战胜困难、成就自我;
当下适度的享乐,让我们感受生活的乐趣,激发理解人类、探索未知、发现自我的动力,为探索世界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
当你背负过往的内疚、悔恨或厌恶时,请试着在回忆中融入一些积极的事件和情感,从而帮助自己抽离痛苦;当你沉溺于当下享乐时,请记住节制也是一种美德,并试着想象未来你想成为的样子;当你为未来感到焦虑时,请放慢节奏,减少工作,留出时间休息、玩耍、运动或享受生活。
为什么理想的时间观极少包含消极怀旧和当下宿命论?因为这两者不仅无益,反而会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研究表明,这两种时间导向与低自我实现感、低积极态度与期待,以及高消极态度与期待密切相关。
小结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现在,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支点。立足当下,让过去归于平静,为未来描绘蓝图。
人生诸多不公,但时间均匀地从每个人身边流逝,当你去创造、去为一个远大的目标而奋斗时,过去、现在、未来都深具意义。你的生命也就有了意义,这三种时间尺度下的生活,也将被整合成你连贯有序的人生之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