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学校后,如何持续成长?自我教育这样做才有效
琬文 开智学堂
作者:琬文 来源:公众号「婉约的改变」
我们每天接触的信息越来越多,理解得却越来越少;人生路上选择看似越来越多,目标却愈加模糊;生活越来越忙碌,内心却越来越空虚。
朋友,我们真正却少的是正确的自我教育!
读完《成长的心智》第二部分教育之思后,我找到了一条适应当今时代,助力更好人生发展的自我教育之路。
01 自我教育的目的
我是谁?我从哪来?我将去往何方?哲学的终极三问,这是我们自我教育要解决的问题吗?
阳志平老师在书中,将人生的探索总结为三个层次:意义、知识和身份。
- 意义系统: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去往何方
- 知识系统:我用何种框架理解世
- 身份系统:我用什么身份和策略与他人交互
从千年到百年再到人这一生的尺度;从人与自己、人与信息、以及人与他人的关系角度,这一框架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思考工具,帮助我们更好地回答自我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关于人生的意义系统和身份系统,在书的第三部分「心灵之思」中给出了答案:与其追求真实的自我,不如聚焦可能的自我。可能的自我是一个动态的探索过程,是三个不同结构的组合与平衡。
如何构建你的知识系统?
传统的教育,似乎是以学科为基础建构的,就连所谓的通识教育也是建构在学科的基础之上。
然而,你仔细想想,学科本身就是一个历史的产物。西方,在 18 世纪工业革命以后,为了满足工业化需求才诞生了学科的框架。在中国,学科分类甚至到了民国时期才主见成型。
因此,以学科为基础来理解世界,这一框架太过局限了,我们需要的是一个能跨越古今中外、超越学科限制的模型。
阳志平老师认为,认知方式比学科更底层,能更好地代表人类理解世界的框架。他借鉴了珀金斯和皮克斯对认知方式的分类,重新定义了人类的 9 种认知方式,如下:
- 思想实验(像哲学家一样思考)
- 符号思考(像数学家一样思考)
- 实验科学(像心理学家一样思考)
- 计算模拟(像计算机科学家一样思考)
- 田野调查(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
- 故事叙事(像小说家一样思考)
- 幽默叙事(像段子手一样思考)
- 文采美感(像诗人一样思考)
- 视觉美感(像画家一样思考)
如此分类,认知方式和学科相互成就,互为原型。通过学习和练习这些认知方式,我们可以逐步构建起自己的知识系统,形成独特的理解世界的框架。
02 如何进行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的核心在于建立个人的智识根据地,而根据地可以通过一个清晰的自修计划来实现。
自修计划就是给自己量身定制的终身教育。
它包括三个部分:
- 两年的“硕士学位”设计。以类似攻读硕士学位的方式,集中学习某一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 自己给自己发证。遵从自己的内在动机,把工作看成完成学位的一部分,而不是把工作和学习割裂
- 自己设计自修项目。根据个人的目标,设计学习内容和实践项目
自修计划是一种以内在动机驱动,把在校学习的模式迁移到工作中,让工作和生活融为一体的学习机制。
每个人可以依据自己的情况,设置学习周期和内容,一般以 2 年或者 3 年为一个周期。
每个周期内,设定一个明确的学习成果,比如一本书、一份研究报告、一个公共演讲、一份项目计划书等等,这些成果相当于结业报告或者大作品。
学习内容的设计,你可以从一个领域入手,把要学的领域细分到一级科目和二级科目,每一级科目不超过 4 个项目,4 个项目中设定 1 项为必修,其他 3 项为选修,并明确每个项目的学习途径。
假如你希望在人生发展咨询领域深耕,其中一个必修科目是“咨询技术与方法论”,那么自修可以这么来设计:
1)撰写咨询手记和督导手记。
记录咨询过程中的得失,进行翻译练习,训练自己的咨询模型。
2)搭建咨询师学习网络。
参与内部的咨询师培训、模拟咨询练习,与外部市场同行切磋、交流经验
3)订阅流派创始人和祖师爷的最新进展。
更新认知、完善知识架构,构建自己的输出体系
4)进行 2 次压力测试。
参加大型的活动、现场接受咨询技能的考验
除了建立智识根据地,你还可以花一些时间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学习。而在这些领域学习中习得的高阶模型就可以迁移到主领域中,帮助你更好地解决领域内大问题。例如信息分析中的全局认识和交叉验证就可以为咨询提供新的视角和工具。
作者建议我们在学习的内容上遵循 721原则:
70% 的时间深耕自己的专业领域,夯实核心能力;20% 的时间放在感兴趣的领域,扩展知识边界;10% 的时间随机搜索,学习无用之学,保持对未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03 自我教育的迭代
自我教育的迭代,是从初阶学习者逐步修炼成该领域的专家和智者的过程,这一过程可参考书中提及的斯图尔特的专家学习七阶段。
对于初阶学习者来说,升级到高阶学习者,关键在于输入和输出的质量。
输入端:要从穷尽所有知识点到掌握领域的核心模式。
作为一个初学者,面对一个领域里千千万的知识点,最常见的问题就是抓不住重心,要么看到精妙的思想视而不见,要么抓到一个边角料信息就拿来当宝。
比如有人会把庄子学说里的”坐忘“当成重点来推广,但在作者看来“坐忘”只是庄子学说的“洗脚水”,并非真正的核心。
那么如何掌握核心模式?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成为认知学徒。
有导师带领的学习路径与自学截然不同,导师能帮你剖析知识的层次、厘清重点,避免你在信息迷宫中迷失方向;
他们还能给你输送很多不对称信息,一些只有成为“自己人”才会传递的知识。导师就是你人生发展的最大杠杆。
当然如何找到导师、如何与导师相处,这些在作者的另一本书《工作的心智》有系统、详细的方法。
输出端:用阶段性的压力测试检验进步。
压力测试原本是一种评估模型或者产品在极端条件下性能和稳定性的方法。通过施加超出正常运行范围的压力,观察系统的响应能力,从而识别弱点或瓶颈。
在自我教育中,压力测试就是给自己设定一个高强度、极具挑战性的任务,以此来评估自己的知识掌握程度或者技能应用能力的方法。
以我自己的经历为例,今年 3 月,东木咨询在上海举办了一场 100+ 人的东木大会,我作为演讲嘉宾之一,完成了一场以咨询师身份进行的 Ted 式演讲。这次演讲就是一个典型的压力测试,测试的是咨询师的叙事能力、个人魅力以及演讲技能。
从初阶学者到高阶学习者,你需要不断优化输入和输出,在不断爬坡的过程中,完善个人的意义系统、知识系统和身份系统。
小结
21 世纪的自我教育,是构建自己的智识根据地,侧重作品的输出,以及不断利用外部情境强化个人的内在动机。独立思考,成为自主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