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驱动的人生,如何才能果断按下暂停键?

Cody Isabel 开智学堂

作者:Cody Isabel 来源:MindBrainBodyLab Blog,开智学堂翻译

如果你发现自己总是工作到深夜,然后沉迷于 Netflix 或不停刷手机,只因为觉得自己应该放松一下,那么你可能是一位“焦虑型成就者”。

第二天,你拖着疲惫的身体醒来,发现工作进度落后,脑子昏昏沉沉,而新的一天又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中开始了。

这样的情景,是否让你感到熟悉?

许多人会将这种以忙碌为中心的生活方式误认为是雄心勃勃或勤奋努力的表现,但其实,这很可能是一种隐藏的创伤反应。

那些我们视为优点的特质,比如追求完美、过度工作、讨好他人,以及时刻保持警觉,往往源自内心深处未被治愈的伤痛。

今天,我们将一起探讨焦虑型成就者是如何形成的,揭示他们最常见的六个盲点,并分享一些实用的方法,帮助你走出这种困境!

01 焦虑型成就者的形成之路

焦虑型成就者的故事,往往可以追溯到童年时期

试想一下:一个家庭中,爱与认可似乎总是附带条件。

父母可能会说类似这样的话:“为什么这次考试不能考得更好?” 或者在孩子犯错时,表现出冷漠或撤回关爱。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会逐渐形成一种深刻的信念:“只有当我取得更多成就时,我才值得被爱。”

于是,一个我们称之为“成就部分”的心理机制开始运作。它像一个保护者一样,试图帮助孩子避免那种“不值得被爱”的痛苦。

这个“成就部分”会不断追求完美和卓越,因为它相信,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自己被接纳、被重视、被安全地爱着。

追求成就的心态是如何被强化的

追求成就的心态并不仅仅是在家庭中形成的,它还会在更广阔的社会环境中不断被强化。

在学校或体育活动中,我们常常发现,成功会带来认可和钦佩。仔细想想看:老师总是表扬那些拿到好成绩的学生;年轻的运动员因为赢得比赛或表现出色而受到奖励。

在这样的时刻,追求成就的心态会得出一个结论:“只要我表现得足够优秀,我就是安全的,我会被人钦佩。”于是,成功开始与个人价值挂钩,而“必须表现优异”逐渐变成了一种应对生活压力的方式。

这种心理形成了一个循环:通过追求成就,人们可以暂时缓解对被拒绝的恐惧,但深层的信念:“如果我不够优秀,就不值得被爱”,却从未真正被质疑或改变。

当然,我并不是说我们不应该奖励和赞扬优秀的表现。但如果这种赞扬没有与“即使你没有赢得比赛或拿到高分,你依然是有价值的”这样的理念结合起来,就可能对心理健康产生不平衡的影响。

当追求成就的心态延续到成年

进入成年后,追求成就的心态仍然在主导我们的行为。不过,这时候它的表现形式变成了这样:

  • “如果我今晚不加班,我的老板会觉得我不够努力。”
  • “我必须早上 5 点去健身房,这样别人才能尊重我。”

具体表现可能是:

  • 为了完善一个工作演示文稿,熬夜到深夜,周围贴满了写着 “截止日期”和 “紧急”的便利贴。
  • 即使身体已经疲惫不堪,仍然逼迫自己超负荷训练,只为了在竞争中胜出。

然而,无论你取得了多少成就,那种“我还不够好”的感觉却始终挥之不去。这是为什么呢?

隐藏在成就背后的受伤孩子

在每一个追求成就的表象背后,都藏着一个被压抑的内心部分,那是一个更年轻、受伤的自己,依然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或不够好。

这个部分可能保留着这样的记忆:

  • 父母曾对你说:“你只有更加努力才能成功。”
  • 当兄弟姐妹因为他们的成就被夸奖时,你却感到被忽视。

这个更年轻的自己,在内在家庭系统(Internal Family Systems)理论中被称为“流放者”(Exile)。它记得那些被拒绝、不够好的痛苦时刻,并可能会反复问自己:

  • “我值得被爱吗?”,“我足够好吗?”,“我有价值吗?”

于是,你的“成就型人格”站了出来,像一个保护者一样,对这个受伤的自己承诺:“别担心,我会让我们再也不会感到那样的痛苦。”然而,如果我们从未真正面对这个受伤的孩子,就无法治愈内心深处驱使我们不断追求成就的原因。

想要真正治愈自己,关键在于接触到这个“流放者”的部分。关于如何做到这一点,我们稍后再详细讨论!

02 焦虑型成就者的六大盲点

我不仅是一个典型的焦虑型成就者,还在工作中每周与许多类似的人打交道。通过观察,我发现几乎每一个焦虑型成就者,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形成一些共同的盲点。这些盲点帮助他们实现更多目标,但同时也带来了副作用。

焦虑型成就者往往遵循一些深深植根于内心的行为模式,这些模式看起来就像是一种“第二天性”。这些盲点,实际上是由过去的经历塑造出来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它们可能会让人陷入持续的压力、疲惫和内心的不满足感。

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如何识别这些盲点,了解它们背后的心理机制,并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盲点 1:把创伤应激反应误认为性格特征

常见想法:

“我就是一个焦虑型的成就者,习惯了过度工作、取悦他人、追求完美和高度警觉,这就是我性格的一部分。”

*心态转变:*

“这些行为其实是对过去经历的应激反应,而不是我的真正身份。”

为什么会这样:

焦虑型成就者往往成长在一个把个人价值与表现挂钩的环境中。在这样的环境中,过度工作、取悦他人和保持高度警觉是为了生存而形成的策略。例如:

  • 如果一个孩子成长在充满批评的家庭中,他可能会通过不断取得成就来避免被责备或被忽视。
  •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家庭里,他可能会变得异常警觉,时刻观察周围是否有冲突的迹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行为逐渐成为习惯,甚至让人误以为是性格的一部分。

背后的心理学:

这些行为通常与童年形成的认知模式有关,比如“只有成功我才有价值”或“我必须避免任何冲突”。大脑中负责处理恐惧的杏仁核会变得过度敏感,即使在没有威胁的情况下,也会感知到危险。

*你可以采取的一个行动:*

记录触发点: 试着写下那些让你感到不得不过度工作或取悦他人的时刻。问问自己,如果不这样做,你最害怕的是什么?这个“追求成就”的部分会让你联想到小时候的哪个阶段?

盲点 2:把完美主义当成一种优势

常见想法:

“我的完美主义让我取得了成功,虽然有时候会因此拖延或感到倦怠,但这是值得的。”

*心态转变:*

“接受不完美其实能帮助我更好地成长和前进。”

为什么会这样:

完美主义通常源于想要避免批评或羞耻的心理。如果在成长过程中,犯错总是伴随着严厉的批评,那么完美主义就会成为一种保护自己的方式。虽然表面上看,完美主义似乎是一种优势,但实际上它会让人害怕失败,导致拖延、倦怠,甚至让人陷入分析瘫痪。

背后的心理学:

大脑的奖励机制会强化完美主义。当我们成功“做到完美”时,大脑会释放多巴胺,让我们感到愉悦,从而形成一种追求完美无缺的循环。与此同时,对失败的恐惧会让大脑的杏仁核保持高度警觉,使得即便是很小的风险也会让人感到难以承受。

*你可以采取的一个行动:*

从不完美开始:给自己一些宽容,允许自己从一个“有点乱”的地方开始!记住,进步永远比追求完美更重要!

盲点 3:忽视压力带来的身体信号

常见想法:

“头痛和睡不好觉没什么大不了的,坚持下去才是关键。”

心态转变:

“健康是我成功和幸福的基石。”

为什么会这样:

对于那些容易焦虑的成就者来说,追求目标的压力往往让他们忽略身体发出的警告信号。压力带来的症状,比如头痛、疲劳或肌肉紧绷,常常被当作小问题,而不是身体在提醒你需要休息。但如果长期忽视,这些小问题可能演变成更严重的健康问题,比如慢性疼痛、倦怠,甚至是自身免疫性疾病。

背后的心理学:

身体和心理是紧密相连的。当你长期处于压力中,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 轴)会过度活跃,导致体内释放过量的皮质醇(压力激素)。这不仅会破坏你的睡眠,还会影响消化和免疫系统的正常运作。然而,很多焦虑型成就者会忽视这些信号,把外部的目标放在首位,而牺牲了自己的健康。我自己也曾经这样过!

你可以采取的一个行动:

安排休息时间: 给自己留出时间来好好睡觉、放松和恢复元气,不要因此感到内疚。把休息当作和工作一样重要的必做事项!

盲点 4:把过度思考当作高效工作

常见想法:

“多想一想,结果一定会更好。”

心态转变:

“专注行动比反复思考更能带来好结果。”

为什么会这样:

过度思考其实是人们试图掌控不确定性的一种方式。对于焦虑型成就者来说,做出错误决定的可能性会让他们感到恐惧,因此他们会选择反复思考,而不是迅速采取行动。结果,这种习惯不仅浪费了大量的精力,还会让你陷入分析瘫痪的状态,迟迟无法迈出第一步。

背后的心理学:

我们的大脑前额皮质负责决策,但当你试图同时考虑太多可能性时,它会变得不堪重负。这种脑力过载不仅会拖延行动,还会让你感到筋疲力尽,进一步加剧焦虑。其实,无论你怎么思考,事情都不可能做到百分百完美,过度等待只会让你更加痛苦。

行动比思考更重要!

你可以采取的一个行动:

培养实验心态: 不要把每次决策都看成最后的机会,而是把它们当作一次次的小实验。做出决定后,立即采取行动,然后再评估结果,调整方向后继续行动!

盲点 5:认为成就可以治愈情感创伤

常见想法:

“只要我实现了目标,我过去的创伤就会消失。”

心态转变:

“真正的治愈来自于面对情感问题,而不是单纯依赖外在成就。”

为什么会这样:

对于那些习惯用成就证明自己的焦虑型成功者来说,成功往往被视为一种摆脱过去伤痛的手段。然而,外在成就无法真正触及内心的伤痛。

再强调一次,外在成就无法治愈内心的创伤。如果不直面情感问题的根源,这种不断追求的循环就会一再重复。

背后的心理学:

成就带来的多巴胺刺激虽然令人兴奋,但这种兴奋是短暂的。它无法激发大脑中与情感连接和治愈相关的催产素系统。创伤不仅存在于大脑的边缘系统中,还储存在身体里。无论取得多大的外在成功,这些深刻的印记都不会因此消失。

你可以采取的一个行动:

寻求专业帮助: 就像人无法自己看到瓶子外的标签一样,找到一位教练或治疗师来帮助你梳理内心世界是非常重要的。即使是我,也有自己的治疗师和教练,他们能帮我发现我自己忽略的模式。

盲点 6:为了避免失败而留在有害的关系中

常见想法:

“如果我离开这段关系,那就说明我失败了;我必须让它维持下去。”

心态转变:

“优先照顾自己的幸福,是一种力量的体现,而不是失败的标志。”

为什么会这样:

焦虑型成功者往往害怕离开有害的关系,因为他们将离开看作是一种失败。这种心态通常源于对被拒绝或不够好的恐惧,而这种恐惧又常常与童年时期的“有条件的爱”有关。我自己也曾在生活中深受这一点的困扰。

背后的心理学:

有害的关系会不断强化负面的自我认知,比如“除非我修复这段关系,否则我不值得被爱”。当人想到离开时,大脑的恐惧回路(包括前扣带皮层)会被激活,从而让人陷入一种即使受伤害也不愿离开的恶性循环。

你可以采取的一个行动:

关系盘点: 写下你生活中所有关系对自尊和心理健康的影响。然后判断哪些关系是你愿意接受的,哪些是你无法改变的。对于一些人来说,这可能是家庭关系。一旦列出清单,就把精力投入到那些能提升你心理健康和能量的关系中!

03 找到平衡

你没有任何问题,你的雄心也不是你的敌人。

这些盲点并不能定义你。它们是由过去经历塑造的行为模式,但通过觉察和努力,这些模式是可以被改变的。

通过直面问题的根源、调整思维方式,并采取一些小而具体的行动,你可以摆脱焦虑型成功者的困境。这样你不仅会找到生活的平衡,还会发现真正的成功是轻松、自由且充满满足感的。

你完全有能力重写自己的故事,而这一切,都从学会看到自己本身的价值开始,而不仅仅是通过成就来定义自己。

愿你活得英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