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志平:秋天,关于人生发展的24条心得

阳志平 开智学堂

作者:阳志平 来源:公众号「心智工具箱」

关于意义

1

站在今天,回顾 20 岁到 40 岁,都有感情上的迷惘期、情绪上的脆弱期、事业上的倦怠期。

有的人走出来了,变得风轻云淡。而有的人,却停留在错误的选择中,假装自己过得很好,嘴硬说当初的选择是对的。

一切都是命,一切也都是运。

2

今天是我 44 岁生日,与往年不同,在告别中度过。早上 6 点,爱人和老丈人去殡仪馆参加她大爷的告别仪式,老人三天前去世。7 月 17 日,我的外婆去世;8 月 5 日,父亲去世。

少年夫妻老来伴,原来不理解这句话,现在有点感觉了。夫妻俩一起经历了孩子出生、老人去世,病痛与伤逝,最终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感情。

今年生日,与往年不同,在安静中度过。上午带娃,下午陪家人看杂技,晚上,前同事来京,我们一起吃饭。没有像往年一样,公开演讲或举办生日聚会。

2019 年孩子出生,见证了生命;这个月送别父亲,见证了死亡。改变我观念最大的是什么呢?

也许还是作品

几乎什么都留不下来。人走后,一切消失得比想象的快。而只有作品,才能略微留下点什么。也只有作品,才能抚慰那些无所事事的生活。

以前总是试图搞最完整的体系,现在我改变了观念,优先出版最重要的作品,次要的先放一边。在公司经营上,我也更大胆、更激进地放手。如果某个项目或品牌的推动者动力不足,我就默认放弃,这样才能减少遗憾。

所有读过的书,做过的事,遇过的人,都会成为作品的一部分。多年后,人不在,记忆还在。

3

今天跟咨询师们谈到,知识 IP 不重要,更重要的是成为大知识分子。

成为大知识分子,而非知识 IP

大知识分子做对了什么呢?就是发现了一些别人忽略的时代大问题,并且比别人更好地解决了它们。然后向公众表达。

至于他们是在学院内还是独立工作,完全不重要。大家都认为芒格和金庸是大知识分子,但他们不是学院派。

没有直接提出、解决、回应时代大问题的,都是小知识分子,没那么重要。连伟大的诗人也提出、解决并回应了某个时代的诗歌语言或风格的大问题。

大知识分子要解决时代的大难题,而非逃避。逃避难题的是低段位知识工作者。大知识分子如鲁迅、福柯等,都解决了极其复杂的问题,并引发广泛共鸣。多年后,他们成为公认的大知识分子。

4

大知识分子需要营销吗?其实是需要的。芒格和金庸同样擅长营销。但需要注意的是,大知识分子的营销总是基于作品,并且带有独特的调性。

很多人都听说过一段话:

人们认为,人的自尊已经遭受到了三次沉重打击。第一次打击来自于哥白尼,他论证了地球并非是宇宙的中心;第二次打击则来自于达尔文的研究,他论证了人类只不过是由低级动物进化而来的高级生物。第三次打击则正是来自弗洛伊德。

这段被广泛引用的话,甚至爱因斯坦也引用过,但其实是弗洛伊德自己写的。

同样,心理学领域的人可能也听过这么一段话:

弗洛伊德让我们重视人性背后的性,阿德勒让我们重视人性背后的社会性,弗兰克尔让我们重视人性背后的意义。

这句话也是弗兰克尔自己写的。他很早就将自己定位为弗洛伊德、阿德勒之后的继承人,奥地利第三心理治疗学派的创始人。他甚至反复宣扬弗洛伊德的诊所离自己出生地较近这一事实。

很多人更不知道,那本名著《活出生命的意义》已售出上百万册,是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十本图书之一。然而,这本书是他从集中营出来后感到时不我待,用 9 天时间口述完成的。这就是作品的独特意义。

同样,张载称自己是宋代的孔子,后来也真的如此。他去世后得以入孔庙,与孔子、孟子并列。

大知识分子的另一种较少为人知的营销手段就是写自传。《从文自传》这本传记是 1932 年出版的,此时沈从文才三十岁。这本书描写了湘西的优美风光,为他个人加分不少。再加上《边城》,进一步确立了沈从文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四十自述》这本传记是胡适四十岁时出版的。同样也为他加分不少。这本书的后半部分几乎成为中国白话文文学史的重要史料。

5

如何避免成为油腻的知识工作者?这是我和同事们最近讨论的一个话题。为此,我让他们看看曾经的一些同事和合作伙伴的近况。有的人现在确实已经成了油腻的知识工作者。我提醒同事们,一定要避免成为这样的人。那么,什么样的知识工作者会被认为是油腻的呢?

首先,油腻的知识工作者往往没有用心创作。打开他们的著作,要么内容不够完备,要么追逐热点、过于时效。她们的著作几乎没有读者反馈;即使有,差评居多,最常见的批评是:作者没用心。知识工作者归根结底靠的是文化资本,靠的是领先社会的认知。

我曾对同事们严肃地说,在古代,可能需要 100 万个农民才能养活 100 个书生。今天虽然社会发达了,但知识工作者的轻松脑力劳动依然建立在数百上千个体力劳动者的基础上,比如保洁员、保安、外卖员、网约车司机等人。我们的劳动必须对得起他们,所以我们必须追求创新,解决社会的实际问题。

然而,油腻的知识工作者常常不思进取。比如,有些人一套课件讲了多年,自己却毫不脸红。课件的核心框架是十年前制定的,唯一的变化是根据时事热点换了几个案例和图片。还有些人喜欢玩概念,这些概念在学术界根本没有被深入讨论过。更有甚者,他们的书缺乏风骨,几乎沦为对某些名人或名企的吹捧。这样的工作有何意义?

其次,油腻的知识工作者热衷于靠第三方背书。他们喜欢追逐虚名,个人简介里赤裸裸地写着:某某领域领军人物、某某媒体报道过我、某某词汇的提出者、某某大佬推崇我。他们热爱圈子,朋友圈里常常能看到他们参加各种会议、论坛、俱乐部的照片。更可笑的是,他们最引以为豪的成果竟然是服务某个名企。名企发展再好,跟你有什么关系?

再者,油腻的知识工作者的经济资本中充满了大量不可言说的收益。比如回扣、灰色收入,或者一些难以公开的收入。有些人的收益一看就明显不正常,更可怕的是,这还涉及一些对社会带来负面影响的收入。

此外,油腻的知识工作者在心理上常常显得疲惫不堪,身体上也不太健康,普遍有着大肚腩。至于所谓的「技能」,他们更多是忽悠,把话术当作技能。实际上,他们的核心技能多年毫无进步。比如,他们的发言几乎没有实质性内容,充满逻辑硬伤。他们的阅读量也很少,几乎只读畅销书;写作充满官腔、陈词滥调,毫无风骨;研究缺乏创新,没有解决真正的问题,更无法真正解决问题。

6

与油腻相对的是「少年气」,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心理资本:激情、乐观、昂扬、洒脱、飞扬、积极向上;

健康资本:节制、干净、阳光;

技能资本:追求内在动机、敢于尝试、想玩就玩、耍酷自如;

社会资本:不服就干,不爽就拉黑,自信如天王老子,敢于挑战权威;

经济资本:穷则乐活,没钱也自在;

文化资本:一切皆可批判,一切皆可反思,一切皆可感动

愿各位读者,一生常怀「少年气」。

关于创作

7

这么多年的写作、研究与创业经验告诉我,每当我急于求成时,结果往往会更慢到来。

因此,写作处在瓶颈期,研究进入攻坚期,创业处在关键期时,我都会提醒自己,欲速则不达。不妨看看哪些地方可以更创新,哪些工作可以更扎实,这样才能走得更稳。

8

今天与同事总结近期进展,有一个有趣的收获。今年我许多重大突破都源自「人类基本知识工程·元知识」系列讲座。这个系列讲座旨在构建一套全新的思想体系,表面上看似无用。但打破学科边界,从问题出发,援引不同领域的知识,密集碰撞,得出的成果远远超出我的预期。

很多以前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现在有了更清晰的答案。

9

最近,我和同事感叹,为什么我在 20 岁出头时认识的一些有才华的人没有取得更大的成就?

答案在于:坚持创作,并反思

我们能真正用于创作的时间远比我们想的短暂。今年多位亲人离世,父亲、外婆,以及今天去世的外甥,都在提醒我,人生苦短。

高质量的作品依赖长时间的专注,意味着几乎每天都要坚持创作,用作品说话。

每天反思,不断迭代自己。

一时兴起、灵感来了就创作的人很多,但能形成自律习惯的却很少。

遭遇重大损失时,反思的人很多,但每天坚持反思并形成文字记录的人很少。

真正的成就,不是让新手惊叹,而是让内行惊叹。不是在多个领域穿梭,而是开创全新的领域。不是停留在脑海中的想法,而是外显的作品。不是妄自立论,而是基于学术脉络的立论。

真正的反思,不是有一说一,而是举一反三。通过一件小事,反思更多模式中的问题。不是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人性,更清晰地洞察自己的偏好与情境。不是对他人交差,而是对自己负责。

记住,坚持创作并反思。1 个月如此,1 年如此,3 年如此,10 年如此,20 年如此,30 年如此。

慢慢地,你能抵达的智识深度,会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10

如何更好地做学问?站在我的学术壮年期来回顾,简而言之有四个要点:

1、大问题:做学问,关键是问题意识,主要在于提出和定义问题的能力。

2、小切口:再大的问题,想驳倒前人的研究,你必须找到自己的小切口。学术界的竞争是血淋淋的,不仅是国内的竞争,更是与全世界、历史上的人竞争。所以,小切口非常重要。切口精准,别人不得不服你。能够在学术史上流传百年的理论,无不是某个小切口做得极为出色。比如,我高度推崇的凯利,就是从「个人构念」这个小切口,一统心理学,并且还发明了新的统计方法。

3、强证据:大问题找到了,小切口也找到了。这个时候,就是要找强证据。强证据不是学者头脑中的证据,也不仅仅是心理学领域的证据,而是有无数角度的证据,古今中外,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物理学、生物学等等,都能与你找到的强证据兼容。

4、好故事:有了大问题、小切口、强证据,还需要一个好故事。关键是激发好奇心。因为有趣,才能流传更广。因此,要清晰地表达,有冲突、有主人公、有峰回路转,这样的思想才能吸引人。

11

智识问题通常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1. 哲学层次:这件事能否通过逻辑推理和常识分析成立?
  2. 科学层次:这件事能否通过实验得到验证?
  3. 工程与技术层次:这件事能否通过大规模实际操作得到检验?

在实际操作中,以心理学为例,仍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心理学的哲学:解决什么问题?这类问题,逻辑能解决什么?常识能解决什么?例如,抑郁症的治疗路线真的对吗?哲学推理不过关,做实验也是徒劳。垃圾数据进,垃圾数据出,最终只会产出一堆垃圾论文。

心理学的科学实验:例如,如何设计实验,收集数据,验证或反驳当前的抑郁症治疗方法?

心理学的工程与技术:涉及测量、干预、效果评估等环节。如何进行测量与干预?如何提高效率?如何让用户投入少,获得多?用户按照你的建议操作后,如何评估效果?例如,抑郁症患者通过你的产品或技术,是否得到了显著改善?

12

为什么书很难被淘汰?核心原因在于它的信息传递效率几乎是人类历史上最优的。

一旦提出这个观点,有人就会反驳:软件、大模型、面授、视频、音频、电视传递信息,不是更高效吗?它们的效率远远超过书籍吗?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简单。

如果我们叠加整个人类文明周期,放大到「通识千书」的级别,并且考虑成本、信噪比、可获得性和二次创作的可能性……当你把这些因素都考虑进去时,你会发现,书籍几乎无可替代

从人类文明的长远视角来看,书籍的保存成本最低。

从知识的数量和规模来看,书籍的结构最容易让人类大脑记住和消化。

从成本来看,书籍的花费只是其他知识载体的一小部分。

从信噪比来看,一位杰出的作者可能一生只写了一本传世之作。

从可获得性来看,图书馆遍布全球。

从二次创作来看,识字即可写书评。

在今天,许多人依然远远低估了书籍的意义。

关于处世

13

语言会撒谎,辩护会修辞,但行动不会撒谎,结果无法修辞。

比语言更重要的是行动,比辩护更重要的是结果。

不要在意一个成年人怎么说,而是行动与结果

14

沟通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不要管对方怎么说,而要看行动和结果,行动指向什么结果?谁吃亏了,谁获利了?谁单方面变更了约定?谁破坏了另一方的潜在收益或现实收益?

这才是心智成熟的成年人之间应有的沟通方式。

狡辩太多,反而更让人瞧不起。丈夫一边家暴,一边对妻子说:「我爱你,我也不想这样……」

这个世界不是靠话术构成的,更不是靠话术推动进步的。

15

社会现实的残酷在于,无论文化如何掩饰、包装或修辞,好的工作、位置、收入和名声,都不可能普遍地提供给所有人,往往只属于少数人,并且多数时候呈现幂律分布,也就是二八法则。有一种浪漫主义,就是无视外在束缚,尽量让人发掘自己的潜能。当人尽其能,整个社会自然就会变得更美好。这正是不少思想家希冀的路径,也是许多政治家选择的方案。

然而,一个人发掘自己潜能的过程,往往就是不断维护个人利益的过程。最终,不少人变成了一批又一批的利己主义者。当其他人看到,竟然可以这样走捷径、绕过规则、利用那些心存浪漫和善良的人,那么我为什么不这么做呢?只需要模仿他们就可以了。

走捷径的人越来越多,最终,每个人得到的善意就越来越少

走在马路上,碰到摔倒的老人,不敢扶了。

公司越来越不敢招募女性,可能生育的都惹不起。同样,越来越多的公司不愿意招募大学毕业生,反正培养出来了,早晚会跳槽,不如直接招募有经验的人。

结婚带来的好处越来越少,麻烦却越来越多,婚前协议越来越详细,亲密关系中的激情和信任越来越稀缺。

在医院,遇到有风险但可能带来更大收益的医学决策时,医生越来越不敢告诉病人,而只是循规蹈矩地让病人签上一份又一份知情同意书。

这真的是对的吗?

16

时代变了,一些朴素的常识变得更加引人瞩目。

一个人越依赖平台,就越受平台束缚;越对他人抱有较高期望,就越受他人制约。年轻时,还可以无条件信任一两个人,这是年轻人的特权——高风险高回报。然而,到了中年,如果还这样做,灾祸必至。

只有当一个人的能力突破平均值,才能带来高溢价。如果你与市面上的人一模一样,学历相似,能力相近,你自然获得的机会也会相似。在经济上行期间,相似的机会也足以让个人发展。然而,在今天这个时代,「差不多」就意味着摇摇欲坠,你不得不牺牲更多的情绪、时间和其他个人资源……最终,这反过来进一步削弱了你的竞争力。突破平均值,归根结底是你自己的责任。你不能奢望天降甘露,一觉醒来就变得很优秀。

17

有一种荒谬的观念是什么呢?就是你好好上班,老板给你发钱即可。你对得起老板的薪资,老板对得起你即可。因此,既不需要你对老板感恩,也不需要老板对你感恩。上班就是一场经济交易。老板提供经济资本,员工接受即可。

这种观点,其实在工业革命时代的确是对的。那时,人们的工作成果不太依赖其他资本,心情好坏对流水线工人的产出几乎没有影响。

然而,到了 21 世纪,如果还相信这种观点,那注定让自己活得特别憋屈。

因为,21 世纪的知识工作者,产出高度依赖情绪,心情好时,产出更容易且质量更高。同时,工作还高度依赖同事之间、同事与老板、同行之间的相互激励、支持与肯定。尤其是一些大时间周期的大作品,比如 3A 游戏、新药研发。在低谷时期,相互支持尤为重要。

而流水线工人可以当天上岗。而 21 世纪的复杂工作,都有漫长的学徒期。比如医师、科研、咨询师等等。

显然,你与同事、老板之间的交易,远远不是钱能概括的。而是我提出来的「人生资本总量」才能概括,涉及多种形式的资本交易,不仅包括经济资本,还包括心理、健康、技能、社会、文化、政治等多方面的资本。

在这种情况下,只谈钱,岂不是荒谬?

18

昨天收到一对同学的好消息,他们结婚领证了。哈哈,通过我的课程认识并结婚的同学越来越多了。这里提供一些共性的建议:

1、一旦步入婚姻,各种复杂度会急剧上升。比如情境复杂度、认知复杂度,如果孩子出生后,更是指数级。因此,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比如,先经营好二人世界,在生育前,时常加强与双方家长的联系。生育后,如果有条件,尽量不要住在一起,否则难以应对。总之,要逐步提高适应复杂度的能力,但不要高估自己。能保持适当距离时,就尽量保持。

2、孩子是早生早好。女性的最佳生育年龄一般为 24-32 岁,过了这段时间,生育力下降的概率较大,出现健康问题的风险也会急剧上升。如果是大龄,坚持游泳和定期进行科学的生育力检查,有助生育。

3、婚后矛盾通常较为突出,尤其是在结婚前三年和孩子出生后的前三年。在此期间,双方务必多沟通,多留出共处时间。否则,离婚的可能性会急剧上升。我见到的许多离婚案例,差不多都是发生在这几个时间点。婚后发现对方的缺点会远远多于优点。所以,双方都要学会转移注意力,集中心力冲刺自己的作品,而不是停留在无所事事的共处时光中。注意力过度集中在对方身上,缺点也会被放大。

4、在如今经济不够稳定之际,买房、贷款等长期决策,尽量避免。但也不要刻意降低生活质量。利用信息分析能力,找到性价比高的房子其实并不难。同样,即使经济下行,依然会有一些行业处于上升期,要看到环境中的机会,而不是夫妻两人整日抱怨、指责对方。

5、结婚之后,特别容易发胖(笑),所以夫妻双方务必坚持运动,养成慢跑习惯。每天慢跑三公里,对夫妻感情和健康都有好处。

6、总的来说,我对婚姻的看法是:跟谁结婚,都差不多。既然有缘分,那么坚持到老才是正事。少年夫妻老来伴,年轻时你对伴侣越好,年老时对方也会对你越好。

关于育儿

19

批评与反馈

小美妞很有正义感,并且很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大人可以不断地从她身上学到东西。今天中午发生一段有趣的对话。

小美妞:爸爸,你要批评别人,请不要公开批评好不好?

爸爸:啊?

小美妞:你想一下,如果我觉得你某件事做得不好,我在你的朋友圈批评你,你会高兴吗?

爸爸:我当然不会高兴。

小美妞:那你以后还公开批评别人吗?

爸爸:我不敢了。不过,如果你确实做错了事情,结果我不批评你,你以为你做对了,那怎么办呢?

小美妞:这叫反馈,不叫批评。你私下给我反馈即可。

爸爸:你怎么懂得这么多,我 40 多岁还做不到,你怎么才 4 岁就明白了,哈哈。

感觉小美妞不断教爸爸如何做人,哈哈。

20

危险的世界

爸爸:别出去玩,危险。

小美妞:爸爸,你整天说危险危险!

爸爸:你知道这世界有多么危险吗?俄乌在打仗,那么大的儿童医院都被炸了;以色列也在打仗,死了多少小朋友。

小美妞:姥爷带我参观那么多军事博物馆,你知道我们国家军事有多么强大吗?

爸爸:你知道前不久江苏、浙江、云南、成都都有人在街头砍人吗?你在北京,安保有多严?

小美妞:这世界没你说的那么危险,你说的是特例!碰到危险,妈妈姥爷都会保护我!

我掉头问妈妈:这次小美妞在海边旅游表现怎么样?

妈妈说:在宾馆时是一个小霸王,天不怕地不怕,一出门就紧紧攥着姥爷的手。姥爷出去抽根烟,她就开始哭。

爸爸:……

21

内在动机与作品意识

我和朋友聊育儿。我谈到,对孩子来说,内驱力是最重要的。现在,绝大多数人的内驱力要到 25 岁之后才初步唤醒。30 岁左右,才开始对自己喜欢什么有强烈认同。

如果一个人能更早唤醒内在热情,就更容易在社会上胜出。

但光有内驱力够吗?不够。还需要有实际的成果——作品。我拿小美妞给朋友举例:小美妞现在才 5 岁,虽然很多事情还不会,但已经有了不少作品:画画、手工、陶艺等等。

在小美妞 0-6 岁阶段,我只注重 3 件事情:1)生活习惯:吃好喝好睡好玩好;2)内在动机与独立思考:自己想怎么来就怎么来,我们家很多活动,都是小美妞决策的结果;3)作品意识:一定要有实际的作品。

回到家,我问小美妞:最近作品多吗?

她说很多呢,然后拿出自己的新作给我看,有些画真好看。

我顺便问她:你觉得自己的作品和同学、老师相比,水平怎么样?是高还是低?

她说:我为什么要和他们比较?我的作品有自己的风格,他们有他们的风格

小美妞的逻辑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不服不行,哈哈。

22

自信的小神探

今天带小美妞去神探学院,这是一个儿童科学推理游戏。她拿了两个小神探奖。

晚上回家后,

妈妈问她:你今天在神探学院表现如何?

小美妞自信地回到:当然表现好!

妈妈:为什么呢?

小美妞:有一种小孩,是那种大家还没明白如何破案,她脑子里就很清楚了。我就是那种小孩。

……

哈哈,没见过如此自信的小孩。

23

点赞

爸爸:小美妞,今天爸爸走了十圈,给我点个赞。

小美妞:哈哈,给你点赞,不过你也要给我点个赞。

爸爸:为什么呢?

小美妞:今天我走路从幼儿园回来的!

小美妞现在加强体能锻炼,每周有几天从幼儿园走路回来,每次差不多 20-30 分钟路程。

24

一个人生活

下午,小美妞参加音乐剧。剧中主角唱到:我们想长大。

然后设计成互动式环节了,邀请现场小朋友们回答。小美妞被抽中了。

主角:小朋友,你想不想长大呢? 小美妞:我想长大。 主角:为什么呢? 小美妞:因为长大后,可以一个人安静地生活。 主角:……

哈哈哈哈,估计主角当时就被这位哲学家小朋友震住了。没见过这么回答的。

更逗的是,剧终之后。

妈妈:你刚才为什么那么回答呢? 小美妞:我随便编了一个答案,其实事先没想过。 妈妈:那你的真实想法呢? 小美妞:我不想长大,跟你一起生活呢;即使长大了,也要跟妈妈一起生活。

实在服了这个小朋友了,哈哈。

小结

2024 年 7 月至 9 月,是告别的季节。7 月 17 日,外婆离世;8 月 5 日,父亲离世;8 月 15 日,爱人的大爷离世;9 月 30 日,外甥离世。生命如此无常,唯有珍惜在世的分分秒秒,珍惜相遇的每一个人。

幸好,还有诗歌。一本又一本诗集伴我度过这些忧伤的日子,为亲人创作的悼诗,则将忧伤化作美。

幸好,还可以创作。九月,我的第五本书正式交稿,即将上市。这又是一本献给小美妞的书。献词中有这样一句话:成为自己,不完美,但美好。

生活也是如此,注定不完美,但你可以选择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