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现生活的另一种可能?为自己设计一个「第三空间」

朱小叶 开智学堂

作者:朱小叶 来源:公众号「东木咨询」

01

年初开始,每周日的下午会参加线下读书会,和同伴们共读一本书,不知不觉,已经接近尾声了。作为一名人生发展咨询师,周末往往会安排一场咨询,如果再加上固定的读书会,周日一整天的时间就会被占满。对于在北京生活,又有孩子需要陪伴的我来说,能够坚持下来,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所以,在刚刚开始参加读书会的时候,去之前我总是会经历一些内心的挣扎:要不这次先不去了吧?然而,很神奇的是,当我说服自己迈出家门,准时赴约,读书会结束的时候,都会有种「还好我来了」的庆幸感。

在参与共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在书中和大家探讨中得到很多灵感和启发,让我对当下在做的一些事更有思路,也会有一些新的灵感冒出来。

每当这时候,我就会在自己随身带的卡片上随手写下这些宝贵的“一闪而过”的想法,随后再从中摘取一些想法落实为行动。而这些灵感和想法中,有一些内容是与当下在读、在讨论的内容是没有直接关系的。

起初,我觉得这很神奇,为什么会这样呢?后来,我渐渐找到了答案。

02

读书会的举办地点是在一间茶室,茶室的环境优雅舒适。大家在固定的时间如约而至,一边喝着可口的热茶,一边读着喜欢的书籍。

读书这件事本身,不但没有紧张的 deadline(截止时间)和 KPI(关键绩效指标)的压力,反而让人感到投入、受益;一起交流的人,不但没有利益冲突,反而会为了一个观点而热烈地讨论、互相启迪。

固定的时间、优雅的环境、赤诚的探讨——对我而言,这是从工作与带娃的日常情境中抽身出来,非常难得的一个“第三空间”。在这样的情境下,人很容易放松下来,而灵感,就是在放松的状态下自然浮现的。

生活在大城市的我们,常常习惯了往返于“家-公司”的两点一线,每天接触的人、事、物越来越固定,不论发生什么,也大都是“习以为常”。在这样的状态下,疲惫、倦怠很容易席卷而来,生活的状态、工作绩效自然会受到影响。

03

最近,我的一位来访者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他从事着自己喜欢又胜任的工作,然而最近他面对工作开始变得提不起劲来,只能等到截止时间越来越近了,才不得不临阵磨枪,草草了事,他对这样的表现很不满意。

我问他:过去你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感到自己充满热情、创作力爆棚呢?

他想起了过去的一段时光:一到周末就和朋友约着爬山、城市漫步,或者三五好友聚在一起漫无目的地聊天、扯淡。

那时候好像总会有一些想法冒出来,生怕自己忘了,就赶紧东一点、西一点快速写下来。当他提起那段时光时,能够感受到他的眼睛里闪着光。

从事高强度脑力工作的知识工作者们,伴随着工作经验的增加、处理任务越来越复杂,能够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的机会其实越来越少了,加上鸡毛蒜皮的生活琐事,快乐的门槛也在不知不觉中变得越来越高了。这时候,充满理性的我们,需要为自己的生活引入一些“随机”,增加一些新的变量,引发生活中一些新的可能性。

“第三空间”,其实就是在家庭生活、工作之外,你可以为自己开辟的一个新的可能性。

它可能是工作之余你常常去的一家咖啡厅、书店,一场读书活动,一次郊外的徒步、爬山,也可能是回到家后在车里的一段书写时光。

我的同事最近选择早起游泳,每天清晨在游泳馆度过的 1 个小时,这意外地成了她一天快乐与能量的源泉,其实这就是她为自己找寻的“第三空间”。

你为自己设计的第三空间,最重要的标准并不是你能从中“获得”什么,而是它要与你习以为常的生活有所不同,投入其中会让你感到放松与充电。

04

回到开始提到的读书会。

每次读书会结束后,我都会立刻飞奔到孩子面前,我会发现自己的陪伴往往会变得更投入、更享受;而从读书会中汲取的营养,则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工作。

你看,当我们带着从“第三空间”中获得的力量重新回到日常的生活,也会给这些“习以为常”引入新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