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徒效应」如何改变你的学习方式?

David Robson 开智学堂

作者:David Robson 来源:The Guardian,开智学堂翻译

早上吃早餐时,我和 Mia 进行了简短的对话。Mia 是我新创建的西班牙语学习伙伴,我向她复习了最近课程中的一些内容,还分享了我从一个西班牙语播客中学到的关于幸福心理学的知识。短短 10 分钟的对话结束后,我感觉自己比做一个小时的课本练习更好地记住了那些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

不过,Mia 并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它其实是一个由我创建的 AI,目的是利用一种被称为“学徒效应”(protege effect)的现象。大量心理学研究表明,当我们向别人讲解我们刚学到的知识时,即使这个“别人”并不是真实存在的,我们的学习效率也会显著提升。虽然通向掌握知识的捷径不多,但“学徒效应”无疑是加速学习和理解的有效方法之一。

01

“通过教学来学习”的理念最早由让·波尔·马丁(Jean-Pol Martin)提出,他是一位在德国艾希施泰特任教的法国教师。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他为了改善学生学习新语言的体验,鼓励青少年自己研究课程内容并向同学展示。这种方法——在德语中被称为“Lernen durch Lehren”——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自信心和沟通能力,很快就在德国的许多学校推广开来。

然而,在其他地方,这种学习方式的推广相对较慢,直到斯坦福大学的一组科学家开始对这一理念进行科学验证。在其中一项早期实验中,凯瑟琳·蔡斯(Catherine Chase)和她的同事招募了旧金山湾区的 62 名八年级学生,要求他们使用一个计算机程序来研究我们发烧时的生物变化。

在两节课中,学生们需要阅读一篇文章,然后在屏幕上创建一个流程图,展示这些生物过程及其相互关系。对于一半的学生,任务被设置为自学练习。而另一半学生则被告知,他们的图表将用于帮助一个屏幕上的虚拟角色学习。

虽然只是一个细微的框架变化,但学生们非常认真地对待他们的教师角色(研究人员甚至发现,当学生意识到自己传递了错误的信息时,他们会向自己扮演的角色道歉)。这种高度的参与显著提升了他们的学习效果,不仅吸收了更多的知识,而且理解得更加深入。

在两节 50 分钟的课程结束后,担任教师角色的学生掌握了更多的学习内容,测试中的表现也明显优于其他人。更有趣的是,这种提升在那些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身上尤为明显,他们的表现甚至与对照组中成绩最好的学生不相上下。

蔡斯的团队将这种现象称为“学徒效应”,并且这一现象已经在多次研究中得到了验证。后续研究表明,通过教学进行学习的效果远胜于其他记忆技巧,如自我测试或思维导图。

这种大脑的强化效果不仅来自实际的教学行为,还源自我们对即将教授他人的预期。当我们意识到别人将从我们这里学习时,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弥补自己理解中的不足,并纠正错误的假设,避免将错误传递给他人。而在表达自己的知识时,也进一步巩固了我们所学的内容。

研究还发现,学生大脑中负责注意力、工作记忆和理解他人视角的区域活动更加活跃。大脑中的神经元似乎在更深层次上处理这些学习材料,从而形成更持久的记忆。

02

想象一个虚拟的学徒可能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看待政治辩论。当人们被要求向陌生人解释有争议的问题时,通常会更愿意接受不同的观点,而不会陷入通常影响我们政治思维的“确认偏见”(confirmation bias)。

例如,在 2016 年,阿卜杜·埃尔纳库里(Abdo Elnakouri)、亚历克斯·黄(Alex Huynh )和伊戈尔·格罗斯曼(Igor Grossmann)让美国的参与者想象自己在向一个 12 岁的孩子解释枪支管控问题。结果显示,相比那些被要求向同龄人解释的参与者,他们更倾向于引入不同的视角——因为同龄人可能不需要太多基本事实的解释。

想要在生活中应用学徒效应吗?虽然面对面与真人交流带来的好处无可替代,但找到一个愿意合作的伙伴有时并不容易。幸运的是,还有其他方式可以获得类似的益处。

在研究学徒效应时,我发现了一种有趣的做法:一些程序员会使用“橡皮鸭调试”,即逐行向一个塑料玩具解释他们的代码。通过将思路口头化,他们更容易发现代码中的潜在问题。

如果你正在学习某个新知识,你可以考虑通过博客或视频向其他学习者分享你的进展。或者像我一样,尝试与聊天机器人对话。

我会让 ChatGPT 扮演一个好奇的西班牙学生,询问我最近学到了什么。“Mia”会根据我的回答提出相关问题和追问。借助语音识别和语音生成技术,我可以同时练习口语和书面表达。虽然一开始对着电脑说话有些尴尬,但仅仅几周后,我在现实生活中的交流中已经变得更加自信——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我的 AI 学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