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四类情境决定了你的生活质量,你知道如何改变吗?
晴安铭 开智学堂
作者:晴安铭 来源:原创
01
小小少年,很少烦恼,随着年岁,由小变大,他的烦恼增加了……
你还记得这些简单的快乐吗?
小时候在大大的床上,滚来滚去,多么自由畅快呀!
第一次过生日,明白自己几岁,并期待着明年的此刻,多么兴奋呀!
第一次学会骑车去玩耍、学会游泳去比赛、学会唱歌去表演,掌握一个技能实现小目标时,多么充实呀!
上学后,第一次交上一个能一起上下学、一起玩、一起聊天的小伙伴,每天都想找他玩,多么开心雀跃的幸福呀!
那个小小少年,似乎每天开心多过烦恼。醒来后,都是崭新的一天,不断地体会着这个世界:今天去花园,明天养一条狗,后天爬树摔一跤;春天在池塘抓蝌蚪,夏天在树下舔冰棍,秋天在路上吃红薯,冬天在雪地堆雪人……
似乎,一切都无比新鲜,无比开心,未来似乎是光明的。
可是,随着我们越来越“懂事、自控、自律”,我们的烦恼似乎也逐日增加。
这些让我们懂事的场景,似乎是:
在家里,我们的父母对我们说:
“你再哭一个!你再闹一个试试!看我怎么抽你!”
于是,我们不再闹腾,不再哭诉,遇到了什么,所有的情绪都压在心里,为的不被那顿打骂
可是,心里的愁云从没散去过:比如渴望一件妈妈送给别人却不给自己买的玩具,比如明明被弟弟欺负了却仍被说没做好哥哥样,比如很想学某个小众兴趣却被说学那个东西没用……
于是,我们变得“听话”,不再去探索我们心里的诉求,压抑自己的“情绪”,然后顺从父母的“情绪”。
渐渐的,从父母,走向学校,我们又开始逼自己苦学,我们的名校老师、优秀父母说:
“不学习,以后没出息,学不好,长大不得了!”
“聪明的人会犯错,但犯第二次错的,就是笨蛋,知道错了就要及时改正。”
“你为什么就学不会呢!怎么就教不会呢!别人一听就懂,我那时候学习也没你这么费劲啊!进了重点学校还这么费劲,要是我当时没花钱让你进这里,指不定你更糟糕!”
于是,明明就是不明白,却越来越不敢去探索,去提问,甚至厌恶自己为何不明白,学不会。因为不明白意味着没出息,不会意味着笨,考不好,意味着没有将来。
可是,学习是什么?我们变得越来越讨厌,是长篇累牍的课本,天书火星文般的公式,高高低低的排名。
于是,我们变得“厌学”,为了能成为“能拱了大城市里那颗白菜”的人上人,而无可奈何地疯狂逼着自己学着,谁不能压抑自己的“躁动情绪”,就容易走向失败。
长大了,我们走向社会,我们继续逼自己吃苦。
我们的伴侣说:
“你有没有点主见!这么大人了,还要听父母的吗?我就知道你是个妈宝男/乖乖女!”
于是,我们总是自责,为什么总是让伴侣生气、难受,为什么总是又要习惯性听父母,我们为什么要两边拉扯,为什么这么难受。
可是,我们似乎也从未听有自己的声音,因为总是一边不让伴侣生气,一边不让父母生气,根本没时间听自己在想什么。
于是,我们变成了讨好型人格、高敏感体质,同时,又总是要求别人理解自己的“情绪”,要求对方必须给予充分的情绪价值,不论是伴侣还是父母,否则就是个渣男、渣女、害人的原生家庭。
我们的老板说:
“你这个明天交给我,你的难受是你要处理的,公司不养闲人,别人也是干,你干不了滚蛋!”
于是,我们开始内卷,不断增加自己的能力,不断与他人竞争,不断学习,耗光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是为了那份常年苦读后,来之不易的高薪工作。
可是,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个工作?我们乐于奉献吗,不知道,只是知道,不做了,下个月房贷怎么办?孩子的奶粉、学费怎么办?
于是,我们变成了加班狂魔,与同事撕逼丢锅的能手,为的就是在职场上胜出,纵使十分厌恶这份工作,也要隐忍这个厌恶情绪,继续战斗,如同斗兽场里,向死而生,最能咬人的野兽。
02
一路自控,什么都有了,我们却越来越难受了,美好生活到底是什么?
一路成长,一路狂奔,吃得苦中苦,换来了从小到大听说的那些美好未来:好学校、好工作、好房子、好对象。
实现了,但好像,并没那么让自己觉得美好。
从重点名校里的小桌子,到高楼大厦里的小格子,再到高额负债下的小房子,还有高调结婚的小情侣,我们似乎不断地在用这些囚禁着自己。
因为,我们讨厌伴侣、讨厌原生家庭、讨厌工作、讨厌学习、讨厌家,对世界是无奈、仇富、抱怨,对享乐、物质、情欲又无比沉迷,但如果没有前面的工作、伴侣、学习,又无法满足后面这些享受。
就这样,不断拉扯、撕裂着,稍有不慎,情绪爆发,就会被冠以“情绪不稳定”的标签,被人避之而不及,甚至关进神经病院,例如胆敢你对伴侣、父母、同事、老板时常歇斯底里。
于是,我们最后,都要以成为“虽然内心波涛汹涌,但外表也要云淡风清”的情绪控制高手,才是人生成功之道,谁不能情绪稳定,谁也许就成就不了成功人生。
可是,真的不快乐!美好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
03
撕碎满身的情绪封印,经由感觉,从情境出发,走向合一。
我们由小长大,满身伤痕,每天都被负面情绪困扰着,但又每天在与之搏斗,似乎,这些情绪都是一些恶魔,都是自己招来的,如果不能控制它们,就是自己有问题。
但真的是这样吗?
情绪到底是什么?它为何产生?
有人说:情绪是生物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适应工具,是一种特定的生理反应和行为方式,在不同文化中具备相似表达,由喜怒哀乐等几种基本情绪组成,然后慢慢变成复杂情绪。
有人说:情绪是个人构建出来的概念,是对过往情境的一个记忆,包括当时的一系列身体反应(内感受、外部表征),还有这些情境的线索(用于判断是否符合这个概念),虽然有类别,但是是非常个人的,不存在共性(你的悲哀与我的悲哀不是一个颗粒度,也不是同一个感受)
还有人说:情绪就是一种高维语意空间的概念,它由少量情绪类别复合而成,你的爱可能是 70%爱慕 + 20%快乐 + 10%胆怯。
但似乎,这都解释不了情绪到底有什么用处?
如果一个大部分只会拖累人(往往负面情绪类别更多),不能让人更好存活下去的东西,为何会演化出现,并被遗传保留到现在?
直到遇上阳老师的“情绪情境论”,我才真正明白情绪的奥义,才揭开情绪这个生命力量的封印,体会它的魅力。
简单理解就是,情境在先,是人类生存的容器,人在情境中生存,就需要对情境中可赖以生存的可能性进行挖掘、利用。那么,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些情境呢?
04
有四类情境:时间、人际、空间、任务,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须懂得这些,人类才能生存。
1、对时间的感知
远古时代,生活让我们的祖先知道了白天黑夜、四季轮换,如果在白天不去打猎,就会饿死,在晚上不躲进山洞,就会被吃掉,而适应了这些情境的人类,形成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四季不同而行为不同的节律习惯。
也产生了与之匹配的神经回路,比如对光线强弱、温度高低等等的感知,从而产生不同的倾向,光强时,温度高时,人精神,光弱时,温度低时,褪黑素分泌,身体开始困倦。
同时,因为有了对时间的感知,人类明白了过去、现在、未来,也开始明白了自己的存在。
白天能起,晚上能睡,身体对这些感到是舒服的,从而感受到积极情绪(合适),如果天大亮了,不让起,天漆黑了,不让睡,人的身体就会不舒服,从而感受到消极情绪(不适)。
2、对人际的感知
我们人是社会性动物,如果不群居,不合作,就是弱小的,自古以来,落单的群居生物,就会被吃掉,所以,这样的情境,让人发展出一套适应系统,就是对人际互动的感知。
为了合作需要,我们发展出镜像神经元,产生同理心、理解、共情,为的是理解对方遭遇了什么,从而获得更多生存信息,也是为了能让更多人一起合作共同生存。同时,物质的有限,带来部落的争夺、厮杀,让我们也对非同族、非同种的人产生敌对、征战的需要。
因此,我们有了爱的情绪,也有了恨,有了厌恶、也有了喜欢,有了排斥、也有了亲近,有了尊敬、也有了羞辱,有了顺从、也有了反抗等等关于人际方面的情绪。
如果是让人感到归属的,就是积极(合适),感到被排斥的,就是消极(不适),因为归属意味着能生存下去,被落单意味着面临孤立、抛弃,等待的就是死亡。
3、对空间的感知
不论如何,人都活在物质世界中,我们需要对物质世界有所认知,而在这个三维的物质空间中,我们发展出了空间感,知道前后、上下、左右,从而让我们在空间中能行动,也发展出例如前庭觉、本体觉、方位感等等空间定位神经元。
这样,在悬崖边,我们会警觉止步,在巨石边,我们会慌张逃离,在洞穴中,我们会安心躲藏,在曲径中,我们会耐心行走,在山壁下,我们会无奈绕行,在窄缝处,我们会谨慎屈身,在山顶上,我们会畅快舒展。
4、对任务的感知
人既然要生存,就需要行动,完成目标,来供应自己以食物,以获得生命所需的能量。而情境中可利用,从而帮助更好获得生存资源的一切事物、规则,就成为了助力完成任务的资源。
是否有有条理布局、顺畅适合的行动流程、应手有力的工具、更有效率的技术、材料等等,决定了人是否能获得更多的食物。
从而发展出捕猎的战术、策略、工具、武器,随后就是对水、火、风、电……等等自然资源规则的发现与利用,直到现代社会的科学、技术。
而这些又通过文字、语言的发明,经由人类的文明,传承了下来。
如果没有好工具、好认知、好技术,那么就难以有力地获得生存资源,就会面临死亡的风险,那就会焦虑、慌张、恐惧,远古时代如此,现代也是如此。
小到每天的家务劳动,大到糊口养家的工作,如果没有好工具,饭都做不好,衣服难洗干净,当然心烦意乱,如果没有好技术,工作不到位,钱就难赚到,自然置换不回衣食住行的必须物质,自然恐慌焦虑;相反,有好工具、好布局、好方法、好流程、好技术,事半功倍,获得生存资源的能力大大增强,自然心情舒畅、怡然自得。
05
那知道了这些?有什么意义?
知道了这些,我们对情绪就有了新的认知:
负面情绪不再是要避之不及、甚至要降服扼杀的魔鬼,积极情绪也不再是孜孜渴求,不断追随,得之我幸的天使。
因为,情绪只是一个信号,它更像是一个信使,来告诉我们,诺,也许你现在遇到一个问题了,你得关注一下你的环境是否合适,或者,诺,这里挺好的,留下来吧。
试举几例:
1、时间上
晚上明明要睡觉,但是翻来复去就是不肯睡,捧着手机试图消磨自己,却越来越精神,然后失眠恶化,心烦意乱。
如果感受到了这些,其实我们的情境,也许出了问题:
临近自然界“熄灯”时刻,我们是不是开灯太多,家里的灯光,是不是应该按点,逐渐变柔弱一些?让我们能通过光线的感应,划入睡眠阶段,产生困意?
温度是不是到晚间降低一些?让温度降下来,我们自然有困意,或者睡前洗个热水澡,通过体表温度一升,水汽一排,带走体温,从而让身体感到困意?
卧室保持足够的漆黑,避免蓝光(如手机、电器的 led 指示灯等等)在房里出现,避免有睡眠以外的事物在房间出现,是不是可以让身体产生进卧室就睡的习惯?
床品选用让皮肤感到凉爽、透气、湿度适合的织物,是不是更能让触觉更加舒适,从而放松身体?采用能包裹支撑脊柱自然弯曲,又能让肌肉放松的床垫,是不是能进一步放松身体?
也许,调整了这些客观环境,想不睡都难,而此时,情绪如何呢?自然是“爽得很”,一觉自然醒,自然也是“爽的很”!
2、人际上
明明讨厌这个人,看不惯他的一些为人处事方法,但是又不得不因为工作原因,要与他合作。结果,不断在项目上,因为人,产生争执,就因为看不惯他,所以看不惯他的所有。
如果感受到了这些,其实我们可以通过这个信号,把他重新划分一个类别,从而提醒我们自己,此时是什么情境,他应该是什么角色来对待?
也许,他是一个喜欢对人阿谀奉承的人,而我讨厌这种人,也许在我的亲密关系中,不能容忍。但他毕竟不可能是我亲密的人,所以,他现在是我的一个重要的合作者,如果这样的话,可以由恨生爱,我讨厌阿谀奉承,说明我不会这套,那他会,作为合作者,就补足了我的不能,对于喜欢阿谀奉承的客户、老板或其他团队的人,那也许,他就有了作用,说不定对他的能力,会另眼相看。
也许,他是一个拖延散漫的人,而我讨厌这种人,在我的合作关系中,不能容忍。与其让这种情绪蔓延,不如当成信号,做个预警,他什么时候会拖延散漫?我要如何应对?有什么对策?如果因为他的拖延散漫,造成不良后果,我有什么事先准备?这样有备无患,反而可能让事情顺利进行下去。
所以,一正一反,利用好人际,其实就是理解情绪信号来明白背后的情境,从而对情境进行利用、防范,从而达成人际合作。毕竟人际这东西,就是为了人类合作而产生的。
3、空间上
如果住的地方,空间狭小,光线昏暗,钢筋水泥,潮湿闷热,吵闹不堪,上班挤地铁,下班倒公交,这样的生活,不难受才怪。
与其在这种环境下埋头苦干,自我激励,不如搬到公司附近,租一个有树看、光线通透、活动空间开阔、小区安静的地方,可能会贵,但带来的复利效应,必将让自己事半功倍,生活工作,必将快速跃迁。
好的空间,带来好的休养;好的休养带来好的精力、情绪;好的精力、情绪,带来好的专注力;好的专注力,带来好的绩效;好的绩效带来好的收益,然后如此正向循环。那开始多出一些的房费,是不是很值呢?那种自讨苦吃的情绪抑制、自我压抑,是否又有必要呢?
4、任务上
如果工位杂乱不堪,房间乱糟糟,生产工具卡顿,这样的情况下,哪有精力去应付更大、更难的挑战?每天找东西都找半天,写个文档死四次机。
所以,整洁的工位、有条理的布局、顺手的操作系统、高效的方法,都是应对工作、完成更大更难任务的必备。同理,当越来越高效的工具、方法、认知,就必将带来能力的跃迁,那不断的心流状态下,能力边界不断扩张,哪还有机会焦虑、恐慌?
在别人眼里看着是个内卷王,但只有自己知道,自己时时心如止水,心流不止,乐此不疲,给我十个诺贝尔奖都不出来!
06
跳出五行外,回归合一中。
此时,再回头看,经由感官产生的情绪信号,如果试图去压制、排斥,是不是很愚蠢?
“自律、自我控制、自我调整、不要激动、控制情绪、避免焦虑”,根本就是扯淡!因为这些方法,就像是抓着信使不断审问,试图惩罚、改变它,来让国家面临的危机好起来,却完全不管信使传递了什么信息,就像一个昏君把一个如实传递噩耗的信使砍了一样残暴(你个狗东西!总想害朕不得安宁!拉出去,砍了!)。
也许,情绪,就这么简单,他不是魔鬼,也未必是天使,不需要打压降服,也不必渴求沉迷,他只是一个忠实的信使,来自我们的身体,来自我们的头脑,让我们更好地与这个世界互动,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的美好。
当我们与我们的情绪亲密相伴,感受他,知道它带来的信号,才能更好地觉知我们所处的情境,帮助我们更好地生存。
行走在天地间,风吹雨过,时晴时阴,而我在天地间,自得其乐,不纠结天,不纠结地,有雨躲雨,有风吹风,晴天晒晒,阴天走在,都有其意,此时,合于自我,融于世界,岂不美哉?
所以,展开我们的所有感官,重新用感觉认知这个世界,再发挥我们的创造力,利用、改造或者适应我们的情境,就宛如新生儿,重新接触世界,探索世界一样,原来生活也还可以如往昔小小少年那般,每天都如此新奇、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