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刻意练习到MGIM模型——首届中国咖啡品鉴师大赛冠军训练心法

吴三岁 开智学堂

开智君说

近期,开智社群的吴三岁拿到了中国咖啡品鉴师大赛(CCT)全国冠军。由世界咖啡大赛(WCE)组织的世界咖啡杯测大赛(WCTC)每年通常会有 35 个左右的承办方。每个承办方的组织能力不同,每年可以招募约 150-300 名选手。换言之,成为 WCTC 下国家冠军的机会,大概率高于 1/300。而由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商联商业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和铂澜咖啡学院举办的首届 CCT 比赛,在全国有 10 个赛区,每个赛区 60 人,成为全国冠军的机会是 1/600。吴三岁是如何获得这个冠军的?下文中,他将与你分享他的日常训练心得。

作者:吴三岁 来源:公众号「吴三岁的咖啡笔记CoffeeToNote」

总决赛最后的 5 分钟,选手们要盲品出 3 款咖啡的相关信息。「哥伦比亚」、「埃塞俄比亚」、「云南」……「日晒」、「厌氧」、「蜜处理」……各种可能性在我脑海飞奔。

官方给出的 15 个不同咖啡产区,5 种不同处理法,外加 50 种不同风味描述词,成千上万种组合挤着进入我的大脑,争抢我的注意。看着面前那杯咖啡,我不断将过往十年的咖啡感官记忆拉拽出来。那种感觉似曾相识,但有一段时间没喝到那种风味的咖啡了,会不会真的是它呢?

没时间了。我用笔圈住那个产区,确认所有咖啡都做了描述后,一秒也不敢耽误,马上举起了手!

答案揭晓时刻,前面两杯结果都不理想,只剩最后一杯了。当我打开信封,看到「厌氧埃塞俄比亚」的那一刹那,整个人激动地跳了起来!啊,真的是它!

全国总冠军+全国商业服务业技术能手+中山赛区冠军,我真的做到了!

图片

夺冠后,我收到了许多老师前辈和同侪的祝福。但当热闹散去,两种声音时不时出现在我耳边:一种是「杯测冠军可能是最没有商业价值的冠军」,言里言外都是可惜;另一种则是「杯测技术再好,对行业发展又有什么帮助呢?」话里话外尽是不解。

不得不承认,精品咖啡行业比赛中的杯测赛和烘焙赛都相当无趣,因为它们没有言语介绍,更谈不上什么视觉冲击,观众很难产生共鸣。

但是这些比赛中需要运用到的技术,却深刻地影响着绝大多从业者的日常工作。而对这些比赛冠军成色的检验,早在比赛前就开始了,却不会随着夺冠而结束。

在这篇文章里,我会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分享如何准备杯测比赛,或者更准确来说是提升感官能力的计划。

在此之前,我们要从一个在坊间流传已久的理论讲起。

01 什么是刻意练习?

你一定听过一万小时理论吧。这个理论的提出者、畅销书《异类》的作者格拉德威尔(Gladwell)称: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地努力。只要经过一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

听到这样的说法,你大概率会心潮澎湃,期待只要在兴趣领域投入足够多的时间,就可以成为专家甚至是大师。很可惜的是,这种说法不仅不准确,甚至有误导的嫌疑。不同领域要达到专家水平的时间显然不同,怎么可能只要固定的一万小时就能保证成为专家?而且,成就水平并不和练习时间直接相关,而要看具体的练习方法。

追本溯源,所谓的一万小时理论,其实来自于安德斯·艾利克森(Anders Ericsson)的刻意练习理论(Delibrate Practice Theory)。艾利克森曾和诺贝尔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在专业技能领域合作学术文章,是在学术界享有盛誉的顶尖科学家。

艾利克森从大脑记忆的角度出发,认为各行各业顶尖高手和普通从业者的真正区别是他们拥有「长时工作记忆」。简单来说,就是高手们能够在大脑中储存并调用更多行业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

以国际象棋为例,艾利克森写道:当国际象棋大师看到别人真正下出来的棋局的 10 多个或者 20 多个棋子时,经过 5 分钟的研究,能够记住大约2/3棋子的位置,但新手却只能记住大约 4 个棋子,中等水平的棋手,则介于这两类人之间。

在精品咖啡领域,我们也常常能观察到,有经验的咖啡品鉴师可以更迅速地判断咖啡的品质。这是因为专业的杯测师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咖啡样本素材在大脑中,在喝到咖啡的时候,大脑就已经开始和既有的样本开始比对,大大缩减了判断的时间。为什么会这样?

认知咖啡科学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心理表征。它是一种与我们大脑正在思考的某个物体、某个观点、某些信息或者任何其他事务相对应的心理结构,或具体或抽象。越是有经验的国际象棋手,在大脑中记忆的针对棋盘上不同情形的心理表征就越多,也越仔细。同样,越是有经验的咖啡品鉴师,越能识别高品质的咖啡并讲述具体的风味特点。

简言之,刻意练习并不是一味地堆砌练习时长而忽略练习方法。刻意练习重视在具体专业领域中的心理表征。只有有目的地去记忆和练习,在实践中得到反馈,才能形成更精细的心理表征,从而成为行业高手。

02 超越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理论在提出后,在学界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对学习和培训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你能看到的各种「XX 小时学会 XX」,实际上都脱胎于刻意练习理论。

但随着时间推移,刻意练习理论的一些弊端也开始显露。其中被提及最多的,是刻意练习通常只对一些技能有效,如下棋、音乐弹奏和运动等,但对如销售和管理类的技能帮助有限。除了因为后面这类技能包含了各种小的技能外,还因为这些技能和情景高度相关。

越来越多新一代的学习理论指出,成人最佳的学习方式是在情景中学习。比如当你想要学习编程,最好的方式就是去 GitHub,因为最终还是要通过 GitHub 使用。

如果你想学习咖啡技能,最好的方式是去到咖啡店工作或者找一位行业内的导师。从行业内的基础工作做起,逐渐进入共同体的核心圈子,承担更重要的工作并成为专家。具体而言,如果你想特别提高咖啡感官的技能,你应该寻找并争取加入专注于训练和提高咖啡感官能力的群体。

另外,刻意练习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个体之间的差异。2019 年 3 月发表于《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al Psychology)》的一篇名为《Gene–Environment Interaction in Expertise: The Importance of Childhood Environment for Musical Achievement》的论文提出了一个新的多因素基因-环境交互模型(MultifactorialGene-environment Interaction odel),简称 MGIM 模型

该论文指出:即便是练习量相似的个体,在最终成就上也存在较大差异,除了练习之外,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都对最终成就有显著影响。

图片

以咖啡杯测赛为例,一些行业中已经非常资深的前辈和老师反而分辨不出差异。这是因为在比赛中,大多是由不同咖啡拼配而来的,在日常实践中几乎不会接触到的咖啡。单一咖啡的特征降低后,考验的除了是对咖啡特征的记忆能力外,还有参赛人员感官的敏感程度。有的选手天生感官阈值相对较低,能更轻松地感受咖啡的差异,即便他们无法像一些前辈和老师那样描述这些咖啡的风味特征。

刻意练习认为练习量可以缩小基因带来的差距,但实际上根据 MGIM 模型,更高程度的环境支持反而会加大基因的影响。所以,当我们想要投入巨大精力发展某一种技能前,更重要的是先多去尝试不同的领域,并从不同角度了解自己的优势和潜能。

03 制订你自己的比赛计划

爬梳了技能习得相关的的学术脉络,我们现在明白对刻意练习需要取其精华,同时要紧跟学术前沿的 MGIM 模型。那我们如何针对咖啡杯测比赛制订属于自己的备赛方案呢?

1. 了解自己的感官水平

每个人的感官敏感程度,或者说感官阈值都多多少少有差异。在制定练习方案的时候,最好是定一个比目前水平略高的难度,循序渐进。太简单的题目容易让你高估自己,太难的题目也会让你产生挫败感。

我通常建议有兴趣的同侪,先以不同的拼配比例开始了解自己的感官阈值。比如,分别准备 2 杯比例为 1/3 埃塞俄比亚,2/3 巴西的咖啡,以及一杯比例为 1/3 哥伦比亚,2/3 巴西的咖啡,打乱顺序后看你能否选出不同的那杯。如果可以,则再进阶到 2 杯比例为 1/4 埃塞俄比亚,3/4 巴西的咖啡,以及一杯比例为 1/4 哥伦比亚,3/4 巴西的咖啡,以此类推。

2. 优化咖啡相关的心理表征

很多时候并不是你感受不到咖啡之间的差异,而是你不知道如何描述差异。怎么描述?我认为目前最好的方式还是先认真学习理解 2016 版本的咖啡风味轮。

从内圈开始,逐步向外,记忆咖啡风味,掌握不同咖啡风味之间的区别以及从属关系。具体可以看:你真的了解新版咖啡风味轮吗?

3. 融入咖啡感官训练团体

很多实践上的技能和技巧,是难以用语言表达,也难以仅凭看文章或者视频获取的,因为人类社会存在大量的「内隐知识」。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需要去情景中学习。

因此,如果你真的很想深耕咖啡感官领域,应该尽早找到你信任的导师,在他身边学习,而不只是上课。同时尽可能多地参与各种感官相关的活动,和行业内外朋友交流。

4. 做有反馈的练习

每一次练习都应该有明确目的,否则只是自我满足地浪费时间。我在备赛的时候,会记录好每次训练用的咖啡种类,训练方式和结果等等,以备复盘以及下次练习时参考。具体可以参照下图:

图片

04 后 记

有了坚实的学术支持和量身制定的练习计划,剩下的就是贯彻执行。

我自己深有体会,当我需要出差或者其他安排无法连续练习的时候,自己的感官感受会和有练习的时候不同。体育运动有这么一句话: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队友知道,三天不练对手知道。我认识的一位青年钢琴家,每天练习时长超过 9 小时,从不间断。重要演出前,甚至会加练到 12 小时。

回想起比赛前的那段日子,白天工作、运动和写文章,晚上从七点半练习到十一点半,非常幸运有一群爱我的,以及我爱的人的支持。谢谢一直鼓励支持给予我无限包容的 Rachel、竞标工作上让我有充分发挥空间的丸子、让我有机会尝到全球顶级风味的 CHG 和剁手咖啡群群友,以及带领我学习认知科学的阳志平老师,和一直支持我的老师前辈朋友学生们。

谢谢我不太敢打扰但却主动问我有没有要帮助,在精神和行动中指引我的世界冠军 Young,谢谢一起练习的馥屿咖啡和星辰咖啡学院的老师们,以及江门邦德利咖啡的彬老师,是你们提供的强劲压力让我可以坚持练习。

谢谢主办方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商联商业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和铂澜咖啡学院,让咖啡品鉴成为一个大家可以学习的技能而不是玄学。它实实在在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训练而得,只要你愿意付出行动并坚持下去。

我由衷地希望,有更多人可以享受咖啡的美,可以追求自己喜欢的那杯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