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习隐性知识?请看这本书
小苏 开智学堂
作者:小苏 来源:原创
大家好,我是小苏。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开智书友会“知识部落”在四月份选读的书 ——《个人知识》。
这本书是被誉为 “当代认知论的哥白尼” 的迈克尔・波兰尼的代表作。它的核心思想是:我们是怎么认知事物的?传统观念倾向于认为,真正的知识应当是绝对客观和理性的;任何带有个人感性成分的知识都会被视为荒谬、不科学,甚至被贴上 “迷信” 或 “玄学” 的标签。
然而,波兰尼通过严谨的哲学思辨和广泛的田野调查,揭示了那些难以言传、只可意会的隐性知识,同样也是构成了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我们得以拨开语言符号的迷雾,窥见“真正的认知”的本相。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 90% 的认知并不是以语言为表征的,真正的知是化在场景里的,化在肌肉里的,是非言语化的。这听起来很匪夷所思。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个骑自行车的例子来更好地理解这一点。
生活中很多人都会骑自行车,也能骑得很好很快,有些甚至是职业赛车手。但是如果你问他们如何保持自行车的平衡,他们可能很难清楚地解释其原理。即使他们能讲出一些保持平衡的原理,这些理论往往忽略了许多实际操作中的关键细节。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这些细节和技巧大多是无意识中掌握的,也就是下文中会提到的附属意识。因此,如果我们想要真正学会任何一项技能,除了需要关注显性的、看得见的技巧外,我们还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去体验那些隐性的、看不见的技巧,直到这些技巧被身体记住,变成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方式。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学会这些隐性知识呢?
01 如何学习隐性知识?
要想有效地学习隐性知识,最佳的方法是通过师徒制学习。不论是简单的技能如骑自行车,还是复杂的科研工作,大多数技能的学习都需要在实践中进行。书本上的知识往往无法涵盖实操中的细微技巧,这就要求学习者必须直接从经验丰富的师傅那里,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
例如,许多传统手工艺人虽能制作精美的工艺品,但他们很难说清楚这门手艺的精髓所在。通常,他们只能通过亲自示范和手把手教学,让徒弟们通过观察和模仿逐渐领悟那种微妙的感觉。
在学习过程中,学徒必须全面观察师傅的操作,并对其方法保持完全的信任。这种信任使得学徒能够全身心地模仿师傅的每一个细节,包括那些难以用言语表达的技巧,从而将这些技能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如果学徒仅选择学习他们认为正确的知识,可能会错过一些关键的技能。
02 隐性知识如何运转?
要更好地理解如何学习这些隐性知识,我们需要了解它们是如何运作的。隐性知识的运作机制复杂且精妙,能够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高效地掌握和应用这些知识。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用一句口诀来概括:“一个操作场、两种意识、三巡工具、四处寄托,悟得隐性知识”。
1. 如何理解焦点意识和附属意识?
在波兰尼的理论中,焦点意识和附属意识是理解隐性知识运作的两个关键角色。焦点意识是我们主动关注和思考的部分,而附属意识则是我们无意识中感知和操作的部分。这两者共同作用,帮助我们掌握和应用各种技能。
例如,当我们钉钉子时,焦点意识集中在钉子上,确保钉子的方向和位置正确;
而附属意识则感知手中锤子的重量和敲击的力度。
这种配合使我们能够准确地完成钉钉子的动作。通过不断的实践和重复操作,附属意识逐渐积累了大量的隐性知识,这些知识虽然难以言传,但在操作中至关重要。
通过这一例子,我们可见焦点意识和附属意识如何协作,帮助我们完成技能的学习。然而,尽管这两种意识可以协作,它们之间有时也会因小矛盾而导致执行上的不协调。
例如,当一位钢琴大师过分关注自己的手指动作时,可能会干扰到本能的演奏流畅性,这便是过度的焦点意识干扰了应由附属意识自然处理的技能执行。
这种现象在表演或执行一系列动作时尤为明显。过度关注自己的每一个小动作,如走路或写字的方式,可能会突然使我们变得笨拙。这通常被称为自我意识过强,严重时会导致 “怯场”。如同在紧张的情况下,我们可能急于寻找下一个要说的词或演奏的音符,结果却越急越找不到,心里一片空白。
如果我们能够放松,将注意力集中在整个活动上,而非纠结于细节,就能重新找回那种流畅自如的状态,从而克服怯场。
由此可见,我们完成任务的流畅性建立在焦点意识和附属意识良好平衡的基础上。如果出现动作不协调或笨拙的情况,表明两种意识之间的平衡被打破。一旦发现这种情况,我们就需要学习如何重新调整注意力分配,让焦点意识和附属意识重新和谐,从而恢复技能的自然执行。
尽管焦点意识和附属意识如同火星和金星相遇,常引发各种争执与矛盾,它们又像连体双胞胎一样,总是同时出现在同一场景中。如果要追问背后的原因,那就不得不提到隐于无形的“操作场”了。
2. 如何理解操作场?
如果你有读过武侠小说,可能会对其中描述的一种超能力有所了解:某些武林高手在运功时,能将周围的树叶、花瓣化为致命武器。这些高手所控制的空间范围,便是他们的 “操作场”。
3. 如何理解工具?
在操作场中,工具不仅指那些我们可以触摸到的实体物体,还包括那些帮助我们实现目标的抽象存在。这些抽象工具是我们无形中运用的知识和概念,它们与我们实际操作的物体一起,构成了我们完成任务的整体环境。
接下来,让我们探讨生活中是如何调用这些抽象工具的。
正如之前提到的,武林高手可以利用花瓣和树叶完成特定任务。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作家在撰写文章时所用到的电脑、软件、办公桌等,也同样构成了他的 “操作场”。在这个操作场中,他就能够利用这些工具写好他的文章,发挥他的专业技能。
具象的工具,我们容易理解它们如何帮助我们展现技能。那么,抽象工具又该如何理解呢?
就拿读书来说,我们一开始并不知道某些术语或概念的存在,等读过书之后,我们就知道了这个世界上还存在着这些术语或概念。于是我们就开始有意识地用这些新学的概念去分析事情,指导自己的行为。怎么理解呢?
比如说,一个人在学行为分析之前,可能压根就没听说过“神经质”、“外向性”、“尽责性”这些词。但学了之后,这些抽象的名词就变成了他分析人为啥这么做的工具。他开始相信,这些概念能帮他看懂别人的行为模式。
4. 如何理解寄托?
这种信任,正如波兰尼所说的 “寄托”,意味着我们依赖这些工具解决问题的信念。这种信任如同父母对孩子的信任,放手让孩子去探索和学习,而不是事事监控。
焦点意识就像一位过分紧张的母亲,总是试图掌控孩子学习的每一个细节;而附属意识则如同一位信任孩子的父亲,深知孩子有自我学习的能力,这种能力能够帮助他掌握一项技能,无需时时刻刻盯着。这种信任和放手,正是波兰尼所说的 “寄托” 的意义所在。
通过这种寄托,我们得以在学习和实践中逐渐内化隐性知识,使其成为我们技能的一部分。
03 如何习得技能?
在我们之前的讨论中,已经介绍了焦点意识、附属意识、操作场、工具和寄托这几个核心概念。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一个实际的例子来探讨这些概念是如何在学习技能过程中发挥作用的。让我们来看一看盲人如何从初学者逐步学会使用拐杖行走的过程。
盲人学习使用拐杖的过程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1. 开始学习时的焦点意识
初学阶段,盲人必须将所有注意力集中在拐杖上。这个时候的盲人,就像是一位充满忧虑的母亲紧张地监视着她的孩子。他们需要全神贯注地学习如何正确拿持和操作拐杖,并密切关注拐杖与地面接触时的反馈。
这是焦点意识全力以赴的阶段,通过这一过程,他们开始积累关于拐杖使用的隐性知识,这些知识犹如编程中可调用的代码库,逐步成为他们技能库的一部分。
2. 焦点意识向附属意识转移
随着练习增加,焦点意识向附属意识转移:当盲人逐渐熟悉拐杖的基本操作后,他们开始更多地练习如何将单一动作串联成连贯的动作序列。
此时,对拐杖的感知从刚开始的焦点意识逐渐转变为附属意识。这意味着盲人能够更流畅地将基本动作整合为一套完整的动作组合,这个阶段他们积累的隐性知识比起初学时更为复杂和全面。
3. 附属意识开始主导
熟练之后,附属意识开始主导:经过反复练习,盲人对拐杖的使用越来越熟练,不仅能简单理解拐杖与地面的碰撞,还能将这种碰撞与周围环境的特征相联系,从而对其环境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知。这一阶段的隐性知识已经相当丰富,足以支撑他们在没有显性指导的情况下自行操作。
4. 附属意识全权负责
技能高度熟练后,附属意识全权负责:此时,拐杖对盲人而言已如同他们身体的一部分,他们在使用拐杖时能够同时进行其他活动,如闲聊或深思。他们的拐杖使用技巧已经达到了高级阶段,所有动作和反应均已内化成肌肉记忆和直觉反应。
通过这一系列学习阶段,我们可以看到盲人是如何在焦点意识和附属意识的共同作用下,逐步掌握使用拐杖的技能。他们通过信赖这一工具,不仅学会了如何利用拐杖探索周围世界,还将这些技能深植为自己行为的本能部分。
这一学习过程不仅展示了技能的习得,更深刻地反映了操作场的理论和实际应用,突出了如何通过不断的实践和体验,将隐性知识转化为直观的行动能力。
04 小结
以上的分享内容是我在阅读《个人知识》后的一些心得体会。如果大家对这本书感兴趣,建议大家可以亲自去阅读原著。通过阅读原著,你不仅能深入领会波兰尼的思想精髓,还会体验到与作者在思想上的共鸣,产生一种 “相见恨晚” 的感觉。原著带来的智识上的激荡,将会让你收获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