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讲述过去的故事,决定了你的未来

丹 P. 麦克亚当斯 开智学堂

作者:丹 P. 麦克亚当斯 来源:《我们赖以生存的故事》

那如幻的光辉逃去了何方? 如今都在哪,那光荣与梦想?

——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

我们的人生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前神话阶段、神话阶段和后神话阶段。

在婴幼儿时期的前神话阶段,我们收集资料,为将来创造生命故事做准备。叙述基调、个人意象和主题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这一时期,尽管这时我们还没能有意识地寻找人生的意义和目标。在我们拥有身份认同之前,我们就已不知不觉地为当时还没法理解的问题做准备。

随着形式认知能力的发展和自我历史观的出现,人生在青少年时期开始染上神话的色彩。在青年时期,我们为自己的个人神话选定了意识形态,并努力塑造角色,让它们在神话中承担起主体性或共融性的职能。

当我们人到中年并迈向老年时,我们越来越关心故事的结局。通过实现生成性,我们可以展望未来,设想我们的结局哺育出新的开始。它让关于我们身份认同的故事线能继续延伸,超越了我们在尘世短暂的滞留。

但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生活在现代西方民主社会里的成年人能指望在七八十岁时过上好日子。很多人在这年纪依然能身体健康、积极活跃。

在中年结束后,个人神话和神话创作会发生什么?我们对自己的观念在整个人生中都会发生变化,到了老年,我们依然会改变对自我和自己人生的看法,直到生命的终结。

正面和负面的经验、计划外的场景和偶然的遭遇,还是会强烈地影响我们对自身的理解。其中,同亲人分离或死亡而导致的健康与人际关系的变化,对我们的影响尤其大。

上述提到的任一事件都可以被纳入我们的个人神话,我们能在神话基调、意象、主题、背景、角色和结局的改变中意识到这些事件带来的影响。我们的生命故事没有所谓最终版本可言,所有一切总在改变。

然而,对一些人来说,到了某个时刻,他们的个人神话视角会从“创造”神话变成“回首过去创造的神话”。这就是老年学家罗伯特·巴特勒(Robert Butler)所说的晚年“回顾人生”阶段。巴特勒认为,许多老年人重视的心理活动是反思自己的一生,来让自己在死之前最后“清算”一下人生。

埃里克·埃里克森提出:人们在进入老年阶段后会回首过去,并遇到人生发展阶段中最后的社会心理冲突,即“自我完整感对失望”(ego integrity vs. despair)的冲突。

埃里克森认为自我完整感是“后自恋阶段对自我的爱”,也是人们对生命的“规则与意义”的“再次确认”。自我完整感意味着人们“接受自己独一无二的人生经历是必然会发生的,并且它不可取代”。

在生命的晚年,当我们开始审视自己所创造的神话时,我们可能会停止创作神话。现在是评估已有故事的时候了。埃里克森所描述的“后自恋式”的生活方式,可能意味着(至少在某个层面上)我们会与自己的个人神话保持一定距离。

要感到自我完整,意味着人们得最终接受自己的个人神话。正因如此,完整性与生成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生成性剧本中,我们试图创造一个礼物并将它交给下一代;而在后神话阶段里,要实现自我完整性,我们得接受“自己独一无二”的个人神话,把它当作一份礼物。

在晚年,我们成了自己在青春期创造的神话的收件人。想要感受到自我完整性,就得怀着感恩之心接受了自己的个人神话;而会感受到失望,就意味着拒绝了这份礼物,认为自己的个人神话毫无价值。

威廉·华兹华斯所说的“光荣与梦想”包含在我们的个人神话中,给我们的人生带来了统一感、意义与目的。在华兹华斯的《颂诗:忆童年而悟不朽》(Ode:Intimations of Immortality from Recollections of Early Childhood)中,诗人在开头先感叹了青春快乐时光的消逝。

整首诗描述了一种不可避免的变化:我们终将从人生的黄金时期坠落入萧瑟衰败的深冬。但诗歌的结尾依然存有希望、力量与恩典。尽管往昔已经离去,但它的美好将永远不会离开我们:

纵使找不回曾经

绿草如茵、繁花似锦的时光;

我们也不必悲伤

要从回忆中挖掘留存的力量;

力量就在原始的悲悯里

我们拥有,也将永远拥有。

多年来,我们努力奋斗,通过神话来创造自己。这场奋斗既有必要也美好。它是人们的光荣与梦想。我们只有一次机会来创造自己和这个世界,充分利用这次机会既是我们的快乐也是我们的责任。

我们满怀热忱接受了挑战,并最终在后神话的岁月里将它放手。最终我们接受了自己早先努力的产物。我们回顾并珍惜自己的个人神话,因为我们相信自己创造的是一份有价值的礼物。■

过去的我,今日的我,未来的我,人类是如何将不同时间线上的自我整合为一个整体?答案正是源自“叙事同一性”。伟大的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发现,人们在青春期期间,借助“自我同一性”整合自我,然而,中年和老年又是如何整合自我呢?

叙事心理学奠基者麦克亚当斯告诉我们,人类正是通过“叙事同一性”整合一生的自我。我们用一生在讲述自己的故事,这个故事里面,有只属于你自己的叙事基调、意象原型,或是关乎爱,或是关乎成就。本书是叙事心理学领域的里程碑式经典作品,值得向每一位渴望了解自己及他人故事的人推荐。

——阳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