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化,一种关键的能力
吴倩 开智学堂
作者:吴倩 来源:《打开心智之门》
01 心智化是理解心智世界的能力
当我们细心观察周围的人时,我们会注意到这样的现象:一些人似乎能够深刻理解行动背后隐藏的丰富内涵,而另一些人则似乎只注重行动本身,鲜少顾及行动背后的思考和情感。那么,究竟是什么造成了人与人之间如此显著的差异呢?
自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英国著名精神分析师、伦敦大学学院心理和语言科学系主任彼得·福纳吉教授开始探究这个问题。通过他与包括神经科学家在内的众多同行的合作,他发现,这种差异源于一种关键的能力,即理解行动背后的心智世界的能力。
福纳吉教授使用“心智化”(mentalization 或 mentalizing)这个术语来描述这种能力。如今,在心理学的许多分支学科中,心智化的重要性正受到专业人士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
然而,心智化这个术语有点复杂,因为我们会在两个不同的层面上使用它。有时,我们指的是一种能力,有时则指的是一种心理过程,例如,我们可以说:“我正在对你进行心智化。”
在第一个层面上,心智化是指理解心智世界的能力,在第二个层面上,心智化是指去理解心智世界。去理解事物,也就是说,为事物赋予意义,这是人类的普遍需要,即使是幼小的婴儿也会试着去理解妈妈的表情和自己的体验。
我认为,只要我们是试着从心智的角度去理解事物的运作逻辑和人的行动,我们就是在发挥自己的心智化能力,在进行心智化。
不过,进行心智化,并不仅仅是利用大脑去分析事物和行动,而是在我们的心里能够装入被心智化的那个人,我们知道,在他们的行动背后,有一个完整的心智世界,这包含想法、感受、需要、渴望、目标、信念、行动的原因等(见图 1-1)。
02 “聪明人”不一定是“明白人”
我们常说,“宁跟明白人吵架,不跟糊涂人说话”。这里的 “明白人”和“糊涂人”可以看作心智化能力好的人和心智化能力差的人。 但我们可不能把“明白人”等同为“聪明人”,即智力水平高的人。
虽然我们约定俗成地把 mentalization 或 mentalizing 翻译成“心智化”,把 mind 翻译成“心智”(有时也会使用心灵、头脑等翻译方法),但其实它们跟“智力”“智慧”并不相同。为什么这么说呢?
为了更好地理解,让我们看看以下两个例子。假设一位五岁的小朋友看到妈妈在抹眼泪,他问妈妈:“妈妈你怎么哭了?你是伤心了吗?是因为我惹你不开心了吗?”
我们可以看到,他观察到了妈妈的行动(流泪),他想要理解妈妈怎么了,并且,他正在努力从心智的角度去理解妈妈。他知道妈妈有内在的心智世界,流泪是由妈妈的某种感受带来的。而且,他知道这种感受的出现是有原因的,他也在试图猜测原因是不是跟自己相关。
所以虽然他很年幼,算不上拥有大智慧,但他知道行动并不仅仅是行动本身,行动的背后有丰富的心理意义。
我们再来比较一下智力超群的谢尔顿博士(美剧《生活大爆炸》的主角之一)。谢尔顿在半夜溜进女邻居家里去整理房间。
第二天早上,邻居女孩震惊并且愤怒地来要回备用钥匙,并且对谢尔顿及他的室友莱纳德说:“你们知道那有多可怕吗!在我睡觉的时候……”谢尔顿马上接了一句:“并且打鼾。”
他的意思是,女孩当时在睡觉并且打鼾。看到女孩的表情很懵(谢尔顿观察到了女孩的行动),谢尔顿的反应是:“你可能鼻窦感染了,但也可能是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你大概需要去看耳鼻喉专家。”
此时女孩的表情反映出,她简直无法相信有人会这样回应,所以她震惊得下巴都要掉下来了。然而对此(谢尔顿又观察到了女孩的表情), 谢尔顿的反应是:“我的意思是看喉咙的医生。” 他以为女孩的表情是因为听不懂“耳鼻喉专家”这个术语呢。
所以你看,谢尔顿博士能够接收到对方的行动,但却很难心智化地去理解在那些行动(表情、姿态)背后,别人到底有怎样的内心世界。
之后,女孩超级愤怒地逼近谢尔顿,语气强硬地说:“哪类医生能把鞋子从屁股上取下来?”她的语气提示我们,她是在表达愤怒,威胁要狠狠地踢谢尔顿的屁股。而谢尔顿仍然只听到了字面上的意思,他就事论事地回答女孩:“可能是肛肠科医生, 或者普外科医生。”
在智力层面上,拥有超凡智商的谢尔顿博士无疑远远高于那位普通的五岁小朋友。他们掌握的知识量也根本不能相提并论。但面对上述这两段故事里的主人公时,你更愿意和谁交谈呢?
从谁那里你更能感到被理解?和谁的对话会让你感到很尴尬或郁闷?
当然,谢尔顿也很可爱,我本人也很喜欢这个角色;然而,在谈到心智化这个维度时,他的能力的确不高。
谢尔顿是个“聪明人”,却不是“明白人”。很多时候谢尔顿并不关心他人的内心世界,有时候,他会试图用演算物理命题的方式推导他人的内心,他的推导虽然看起来“科学”,但却显得过于机械,缺少了鲜活的人性。
心智化是一种很具有人情味的能力,它不是科学运算,心智化必须带有情感。没有情感的纯理性推导不是真正的心智化。
因此,“明白人”在理解别人的行动时,会像图 1-1 所示的那样,将对方当作一个整体,放在自己的心里去理解,对他们来说,别人首先是一个人,然后才涉及心智里面的想法、感受等维度。
“明白人”不会把人分割成一个个维度、不带感情地去分析。 当我们跟心智化能力不够好的人对话时,哪怕他们有极出色的个人能力和才华,哪怕他们本心也十分善良(就像谢尔顿也是出于善意建议邻居去看医生),但和他们沟通仍然可能很困难,甚至让人感到对话进行不下去。
因此,这些心智化能力上的“糊涂人”,在人际交往中时常陷入困境。此外,现代社会的工作往往需要合作,即便是如谢尔顿博士那样的理论物理学家,也无法完全单打独斗,所以,他们也有可能因为人际关系而遭遇事业上的瓶颈。
而和心智化能力好的人们互动,也并非不会遇到冲突,但是,当遇到冲突的时候,更容易进行沟通和获得彼此的理解。这就是我们说的“宁跟明白人吵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