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观察、理解与实践,看见更大的世界?

黄奕彬 开智学堂

作者:黄奕彬 来源:原创

我们在世上, 边看繁花 边朝地狱行去。

01

完整地看完《工作的心智》这本书,确实打败了我过往所看的那些工作方法类书籍。过往看完其他书籍后,觉得是技巧上有不少要学习的地方,但这本书看完了以后,更多是觉得自己工作的底层逻辑就不对了。

我大概是在 2017 年的时候就出现了职业倦怠,当时还在职业的上升期,各种企业内和行业内的评价并不错,管理的团队也越来越大,但我始终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也许是工作的内容和本质是重复的,也许是管理本身是消耗个人情绪能量的,也许是遇到困难的事情我并没有完全地去攻克它,比如 AI ,当时流行的 TensorFlow 框架。

当时解决这个倦怠的方案就是换了一个团队,最后我负责整个公司的团队了以后,实在还是不对,那就换个公司。显然,这并没有解决根本的问题。

所以,实际过去十几年,我就是经历,将一些管理的经历不断重复,然后刚好踏中了企业的需求点,所以获得了一定的职场成绩。但,这一切都只是经历。

缺乏自己的作品,在该竞争的时候不够竞争性,在人际储备上太多强调自己的“给予”角色,在心气上丢掉了自己简单的生活方式。最根本的,还是一个学生心态,一个打工心态,而非创作者心态。

虽然觉得每个章节对我都有启发,但大作业我想重点谈谈“世界:观察、理解与实践”。

02

还记得参加共读营直播,我提了一个问题:

能理解行动驱动解释世界和抽象心念世界,实践指引学习与认知的说法,但有些活动还是需要了解一部分概念后才能动手,比如编程?不懂是不是也无从下手?

凯艺回答得很妙:通过实际行动入手,然后根据行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再快速补充对应的知识,更新心念世界的理解,然后再应用到真实世界的改造中去,这才能形成更好地行动反馈。如果遇到问题就回到心念世界中去,那么会大大影响行动力,会沉浸在自己的心念世界中。比如学编程,最起码我们要先把开发环境搭建起来,把 “hello world” 写出来。

是啊,不管是我自己的经历,还是历史的故事,不是一大堆沉浸在自己的心念世界中不可自拔,忘掉了客观世界,忘记了行动的例子么?虽然也成就了一些文学作品,但最终始终不够知行合一。

再次反思,我最大的问题症结应该就在这里了。举个例子,近期参加活水黑客马拉松,当阳老师说做活水转换这个任务时,一开始我就怀疑已经那么多 ASR 厂商了,我们还要做一个轮子吗?

经过阳老师的解释,也回想我自己的生活中对声音使用的各种不方便,虽然对 tauri.app 和 rust 不熟悉,但我一天不到就把官方的 demo 例子搭起来,然后改了样式,模版后,借助 GPT 和官方 API 文档快速写了一个接口代码。

这还用不到我 2 天,然后发现:我勒个去,为啥要用 creat,为啥是两个“:” ,为啥有些语句要“;”结尾,有些不用?什么时候用 panic?什么用法是内存安全?我怎么存数据?怎么接入 json scheme 去做格式化?怎么做长文件断点续传?

好吧,我觉得问题太多了,脑子要炸了,老老实实看书吧,然后就是看书,看书,看书,然后 3 周过去了……项目代码不见增长,rust 也学得磕磕巴巴,除了终于知道上面的问题怎么解决,GPT 给的代码是什么意思,怎么优化调整之外,功能依然没完成。

这大概就是这几年我总觉得行动力为啥老起不来的根源?以前我因为执行力强,善于闭环,具备非常强的组织协调和沟通能力才逐步发展起来,但是在后面 4-5 年,管理团队越大行动力越差,大概症结就在这里。

自己一个人的想法都无法去用行动验证,怎么驱动更多人去理解你虚无缥缈的战略呢?怎么去设计一个机制筛选出更多能帮助你实现团队目标的人?过去的锅,背得不冤。

正如阳老师说的:

到了经济下行周期,核心竞争力不足、作品沉淀较少,叠加个人的疲惫、乏味、牺牲,就可能会变得较为致命,导致常见的职业倦怠。

那么,怎么解决以上的问题呢?怎么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如何沉淀作品?如何保持自己的身心健康?这些在这本书中都有讲述,再次推荐这本书。

03

读世界篇的时候,印象最深刻还是“深描式观察”,什么是“深描式观察”?深描式观察是一种深入、细致的观察方法,它要求观察者不仅仅停留在事物的表面,而是要通过观察去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

在不同的领域中,深描式观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应用。阳老也重点提出:深入地观察,看到更多层次、更复杂的世界。同时他还提出了新概念的独特性:工作心智中提出来的“深描式观察”更强调从心念世界、现实世界与真实世界的不同角度来认识世界,而不仅仅局限于社会文化层面的描述和记录。

04

如何更好地进行“深描式观察”?有两个重要的技巧:增进层次与沉浸感知。

增进层次,我的理解就是做信分,学术分析是找背后永恒不变的道理是什么,商业分析和职业分析是找现实世界对这些永恒不变的事物展现途径的不同,要关注到全面性。

沉浸感知大概就是要浸泡进去,比如我们当时参加 prompt 大赛,就是浸泡 GPT 的一种方式,比如每天用上四个小时,比如心情不好就和它聊聊天;比如我们参加《工作的心智》共读营,和一群同侪去学习讨论一本书。然后基于这些感知,再去发现问题,找到背后的更深的层次。

阳老还提出:在中国古典文化中,琴棋书画、插花茶艺原本能够帮助人沉浸,但由于过于复杂的流程,反而变成了沉重的文化包袱,还不如让心慢下来,沉浸在那些美好事物之中,比如读读美妙的书,听听轻音乐,随手拍一张生活照。

而对于我们这些互联网技术从业者,能够同时增进层次和沉浸感知的事情,就是自己做一个产品项目,找到感兴趣领域热门的、顶尖的人和产品,进行信息分析,然后自己参考逻辑去做一个能够参考或者和这些产品起辅助作用的项目工具出来,那么也能很好地进行深描式观察。

在首届黑客马拉松的路演上,阳老师针对活水翻译和我做的活水转换项目提出点评:

沉浸式翻译的成功秘诀在哪里?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大家需要认真看《工作的心智》第八章第二节。沉浸式翻译的成功秘诀其实在于,它在常用的大型网站的规则匹配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在之前很多的软件并没有在这里下很大的功夫,可能是觉得不够 AI,不够技术化。沉浸式翻译把世界 top100 的网站的规则匹配都摸透了,然后一一做了匹配。这种扎实的做法看似简单,但也需要很大的工作量。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我们在做产品的时候不要考虑得那么复杂,一定要善于观察,深入分析产品的本质,抓住最关键的地方下功夫,而不是简单地停留在表面。活水翻译和活水转换都可以参考沉浸式翻译的产品例子。

而对这类产品的分析、模仿或者互补,能内化更多优秀的行为逻辑或内隐知识,学习会更高效。

我回想起我过往一直在学习,走路散步都要听书听英语的时刻,突然发现,原来自己已经许久没有拍过那些路边的小花,飘散的白云,晃悠悠的树枝。心浮躁了,人也就浅薄随风逐流。

05

在小组讨论的时候,我和同学讨论起《世界篇》为什么重要,同学觉得这节课很抽象,但总结为一句话是不是就是:干了再说?我表示了认可,但同时延伸了几个点:

1、世界篇是教我们需要关注整体局势的变化,寻找对我们有利的因素,然后通过行动去推动自己对世界的解释和抽象,而不是陷入自己的想象中去。

这和人生发展学中的“情境周期论”也是类似的,简单来说就是别陷入情绪的无休止共情中,而是思考如何通过行动来更好地解释乃至改造外部情境。

2、恰逢看到阳老在心智工具箱发表了《工作心智》阅读建议,看到建议职场高手(我觉得年限大的也算)需要关注世界和人性。

对我来说,过往这一年多,就太想用心念世界去推动改造世界,如果改造世界遇到问题,就去学习,去更新自己的心念世界,然后换个地方再去改造世界和组织,这导致我哪里都挖一点,哪里都不深,血的教训。

3、世界观,还需要关注到一些书中没讲到的,比如可能的国际等因素,但有些不是我们能干预的,这个时候需要找到自己能够影响的变量,对一些控制不了的信息,减少关注。

4、从众的职业路线往往只能带来平均的收益,而不是超额的收益,而个性化的职业发展路线,其中的风险相当大,主要是你需要投入大量的心力来肯定自己、相信自己。我选择退出原来的情境,就是一个非常大风险的选择。

也许很多人觉得应该骑驴找马,应该做好本职工作就好。也许我安于当时环境,那我还需要继续付出几年的时间继续倦怠和寻找方向与意义。所以当下,护住自己的心气,护住自己的评价,保护好自己的学习和行动状态,找到合适的机会就果断出击,不用再漂移不定。

大概世界篇,还有不少潜藏的话不好说,有些句子,值得三番品味。

06

为什么佩服阳老?能看到他就是能快速地捕捉到机会和关键点,然后通过真实世界的行动将事情跑起来,在用优雅的文字进行解释,再进一步去抽象到自己的心念世界中。所以能看到他能很快地出作品,行动力确实值得我学习。

而再次感受到为什么跟着开智学习,跟着阳老师去提升认知能力有益于身心健康。虽然最近遇到了很多不如意的事情,也算是自己职场这么多年来的最低谷,但竟然觉得感受到很多心流。不管是写笔记卡片,还是开发工具,常有实践,偶有所得,看得到的作品,于是竟然觉得身心愉悦,内有欢喜。

引用整本书的后记为我笔记后记:

没有完美的工作,只有不完美的自己。好的工作应该是帮助自己变得更自主、更胜任、更有安全感,从而成为更好的自己。反之,坏的的工作让你变得更像一个机器人,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在工作中没有安全感。

期待《工作的心智》帮助你,成为更好地自己。愿你,享受工作的快乐。

愿你,我亲爱的自己,我亲爱的家人,我亲爱的朋友,享受这当下,进一步有一步的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