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重构你的阅读习惯?

琬文 开智学堂

作者:琬文 来源:公众号「婉约的改变」

读完《聪明的阅读者》,有两种强烈的感受:

  1. 真想把以前看过的烂书从脑子里移除!
  2. 赶紧给身边爱看书的朋友送一本《聪明的阅读者》!

图片

阳志平何许人也?

他在书中这么描述:

一位在认知科学领域从业二十余年的工作者;一位诗人,自十四岁发表诗歌,坚持写作二十余年;一位图书策划人,出版众多现象级畅销书;当然还是儿子、丈夫、爸爸以及公司董事长;而他最引以为豪的身份是一位读书人。

在我看来,他是一位跨界天才,是现代的达芬奇。上他的课你会被他课程中的信息量震撼,疯狂暂停视频记笔记;听他的直播你会感叹他的词汇量怎么这么大,大脑飞速转动才能跟上。

他藏书数万,是一位现代通识专家;如果你想进入一个新领域,不知道该看哪些书,最好的办法就是上豆瓣,看阳志平的相关主题书单!

Part1:读什么

阳老师在书中说:“要提高文学品味,一上来就要谨慎挑选读物,一开始就要选最好的。”

读书不是小孩学习一门技能,例如钢琴、跆拳道,要从打基础开始;读书是像鉴赏文物一样,一上来就要看最好的东西,让你的眼睛变得毒辣。

就像《琅琊榜》里梅长苏第一次见到庭生,看到庭生读的书后,梅长苏对他说:“读书就像盖房子,根基要正。“

读的东西足够经典、足够流传千古,足够享誉中外,那你的文学品味就不会差到哪里去。

且看作者,一位理性的认知科学家,却文笔优美流畅,诗意浓厚,充满哲理,引经据典,信手捏来,这和他从小阅读经典著作、阅读最伟大的小说家写的小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随便摘抄一段:

随性而至,兴尽而归。或伴随作者思绪起伏,移步换景,柳暗花明,陡然开阔;或与作者促膝长谈,到秋来入兰堂,看银河,牛女星,伴添香。千千万万年以来的星辰起伏,千千万万年以来的人情世故,好一番读书美景!

好一段美文!

那什么算经典?什么是根基正的读物?

阳老师给出的选书公式:

内容品质+版本价值+社会评价+内在动机

这里最反常识的是人们对“社会评价”的高估和对“内容品质”的低估。

人们常常会问别人要书单,看书店的书籍排名,但实际上现在的社交媒体是一把双刃剑,营销无孔不入,你越是参考媒体给出的评价,越不容易找到真正有价值的好书。

一本真正有价值的神作,是经过 10 年以上时间考验、能改变人们认知观念,或开创新学派,引发人们竞相效法的大作品。一部有价值的杰作,是一部能跨圈阅读,影响多个学科学者思考的作品。

满足这样条件的书,才是你要选择的经典读物。

这样的作品,作者在《聪明的阅读者》中,贴心地为你总结了 1000 本,看完你真的很想再给家里买上 10 个书柜。

Part2:如何读

我们这些从应试教育过来的人,最擅长的读书技法就是文本细读。常常语文老师带着我们,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就能抠一节课,但是除了文本细读,作者还在书里为我们介绍了三种聪明的阅读大法。

1. 抽样阅读,聪明人的读书入门法

前几日我把家中书架上平克的几本大部头科普作品搬了下来,去年年初买的,翻了几页,就读不下去,一直搁在书架上。

但是读完《聪明的阅读者》第四章“抽样阅读”我发现我有勇气重新阅读这些厚书了。

图片

为什么呢?

因为作者告诉我们,即使是像平克这样的科学家在写科普读物时也会有很多水分,当你拿到一本 250 页以上的科普读物时,不要害怕,因为你并不需要从头到尾每个字都读完,实际上你只要抽样阅读就行了

如何抽样阅读?

作者介绍了 8 种方法,我为大家介绍我最喜欢的两种,一是分层抽样,二是便利抽样

分层抽样就是从注释和参考文献入手,快速找到图书的核心章节。

在注释和参考文献中,找出作者引用自己文献最多的章节,作者原创贡献最多的章节,这些章节就是核心章节。

另一个思路是作者引用别人文献最多的章节,但这种方法还要做交叉验证,看这些章节是否是全书核心思想所在,如果不是,就判定为“边缘章节”,一个经验法则是,越在前面的章节,是“核心章节”的概率越高

比如我在抽样平克的大作品《人性中善良天使》这本书时,发现书的注释和参考文献两部分加起来就有 100 页。但是检索完注释和参看文献后,我就快速锁定第 3、4 和 6-9 章是核心章节,因为这些章节作者都有引用自己的文献。

不仅如此,快速刷完这两部分内容后,我的大脑里就建立了一个印象:作者引用最多的学者是 Baumeister、Betzig、Buss.D.M、Sowell.T 等,他们研究的学科是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等。

然后我就会去想,这些学者的共性和差异是什么,作者最推崇他们的什么理论,大脑的脑补和好奇心被调动起来,分层抽样完后,你阅读的动机也就到位了。

便利抽样是通过阅读边角料以及作者的自序,发现作者反复提及的关键词,然后阅读关键词所在的章节。

2. 主题阅读,快速通关一个领域

谈恋爱一定要想我要怎么吸引一批男生;创业一定要像马斯克一样,想我要怎么做好一批公司;给孩子买玩具,要按主题的买一堆;看书也一样,一定要按主题一批一批地看。

为什么?因为找不同是大脑更喜欢干的事。

作者在书中揭示了“相比对一个问题深入思考,人的大脑更善于在不同的事物之间找不同。”“大脑爱模式,人类大脑有很强的模式处理能力,它能快速在两样东西间找出不同。”

通关一个领域最好的方法就是从教科书开始读,再读学术专著,最后是大众科普。

读教科书可以了解知识脉络,学术专著可以了解前沿进展,大众科普则能享受阅读快感。

但是如果你觉得这个顺序实在太难,就从大众科普开始,但是给自己设置一个临界值,读完 4 本大众科普就一定要转去读学术专著,不然对于这个领域你还是个一知半解的半吊子。

读教科书也可以进行主题阅读,从读一本教科书到读一批教科书,对比不同名校教授的教学大纲中提及的教科书,整理出一套更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最后这些书还能快速落地成书单,上传豆瓣,分享给更多有需要的朋友。

在整理某个领域的信息时作者介绍了一个实用的方法:最小知识法则,即问自己 4 个问题:

  • 一个学科或领域中的知识体系,源头出自何处?
  • 这个学科或领域有怎样的话语体系?
  • 这个学科或领域的二级话语体系是什么?
  • 其他学科或领域如何看待这个学科或领域的大问题?

多问自己一些难的问题,多进行一些难的输入,你就不会只知道“具身认知”,而不理解“自由能”“意向立场”,只听过“延迟满足”,而不懂“执行功能”和“社会意向性”了。

这些才是你听到的“流行术语”最源头的“话语体系”、“高阶模型”,了解最关键的“学科概念”,你才能更好地进行知识迁移和跨学科学习。

3. 结构阅读,钻进作者的脑袋里

读学术专著,你会面对一堆专业术语,有些作者的文字晦涩难懂,有些作者的文字宏观抽象,还有些作者习惯用实验说话,面对不同的作者,我们不能用同一把锤子去敲开不同的大脑,而是要用巧妙的方法钻进作者的脑袋里,去理解他们认知方式。

阳志平老师把这种阅读方法叫“结构阅读”。

比如《聪明的阅读者》这本书用了三种认知方式,分别是“思想实验”,即像哲学家一样思考;田野调查,即像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语言学家一样思考;以及文采美感,像诗人、散文家一样思考。

确定了作者的认知方式后,你可以顺着书中对每种认知方式的提问模版,向“作者”提问,真正地钻进他的脑袋里。

比如思想实验的提问模版:

作者构造了怎样的思想实验?这个思想实验是作者第一次发明,还是基于历史上已有的思想实验发明的?这个思想实验和你头脑中的常识有什么不同?给你提供了什么样的反常识?仿照作者的这个思想实验,你可以用它来批判什么观点?

作者一共介绍了 9 种认知方式,除了思想实验,其他8种认知方式的提问模版你可以在书中找到。

part3:何为读

世人关注“如何读”以及“读什么”,但鲜有人关心“何为读”。

仔细想想,人类是如何将文字从一个人的大脑传输到另一个人的大脑,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大脑在阅读时运用了哪些工作原理,才使得一颗大脑比另一颗大脑理解得更透?

这就是认知科学家研究的领域,也是本书在第二章“何为读”为我们揭开的迷思。

我以前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我对“记忆的存储和提取”相关知识点记得这么清楚,而对学习理论的其他知识点记得模模糊糊。

读完第二章“阅读的三重奏”,我明白了,原因是,我在记忆前者时夹带了“情境线索”,是“情境模型”让我对前者的记忆尤为深刻。

什么意思?

《聪明的阅读者》中说:

“我们在做信息加工时,由浅到深分成三层:表层、基础和情境。”

“表层就是记住文本中的字、词、短语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基础是记住文本的含义以及他们的关系和推论;而情境模型指的是将阅读的信息和过去的背景知识关联后形成的记忆。”

研究者发现如果只有表层记忆和基础记忆,我们获取的信息 4 天后全部会忘记,或者至少忘记一半,但是当我们透过情境记忆时,大脑即使在 4 天后依然能记得清清楚楚!

而对我来说,我在记忆“记忆的存储和提取”这个知识点时,刚好看到了郝景芳老师的直播,她在直播中分享她看书的原则是,“看一个章节就合上书,闭上眼睛思考一会这章作者讲了什么,我会怎么复述章节大意,我是否同意它,为什么。”复述一遍后她才会进入下一章的阅读。

这段背景信息一下就关联到了我新学的“记忆的存储和提取“这个概念里,所以记忆深刻,怎么都忘不掉。

你发现了吗,当你要记忆的概念里增加了“人”和“空间”这两个线索后,大脑的情境模型就被激活了。

同理,如果你想让孩子记住苏轼的诗词,最好的方法是先带他去认识苏轼这个人,去他的故居转一转,增加他的背景知识,这样,等他学习苏轼的诗词时,大脑就更能理解和记忆。当然,这个方法用在你自己身上,也是极好的。

小结

“The answer to life, the universe, and everything is 42.”这是全世界科幻迷会心一笑的答案,也是阳老师所有课程和研究体系最喜欢使用的数字符号。

《聪明的额阅读者》推荐了 420 位智者,1000 本巅峰之作,为你展开了一幅浩瀚壮阔的文明画卷,请你见识高手与高手的过招。

而阅读本书,本身就是一场与跨界高手阳志平的对话,看好书,增智慧,伴成长。心流涌现,智识乐趣,感性的快乐,知性的愉悦,唾手可得。

小彩蛋

尽管阳老师说边读书边在书上写写画画对记忆和理解没有用,我还是忍不住在《聪明的阅读者》书上画了无数条线、写了无数个笔记。

图片

因为大脑喜欢偷懒,从小建立的读书习惯,真的一下子很难改。

但是,在书上涂涂画画这个毛病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你画完线以后“什么都不做”这个行为。

画完线后大脑会自动脑补说“我理解了”,于是你就不写卡片了,而实际上“不写卡片”这才是最要修正的。

所以《聪明的阅读者》,我写了 36 张卡片,而这篇文章也是由卡片拼接而成,文章成型时,颇有一种与钱钟书、纳博科夫共鸣的畅快淋漓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