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发展的三个技巧:命名、行动、OBF模型

古严 开智学堂


layout: post title: “人生发展的三个技巧:命名、行动、OBF模型” author: “古严” description: “” tags: [choicest] categories: [精选] —

作者:古严 来源:公众号「古严」

01 探索自我认同:名字的力量

在日常生活中,你被怎样的名字所称呼?在微信、微博等社交网络平台上,你又选择了什么样的名称来代表自己?简单几个字,背后却承载着对自我认同的探索与表达。

在东木人生发展大会上,咨询师琬文分享了她的故事,一段关于名字与自我认同之间微妙联系的思考和蜕变旅程。

她提出了一个看似简单却深刻的问题:

为什么当我们成为父母之后,往往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身份和名字与“爸爸”或“妈妈”这样的称呼绑定在一起?

观察周围,成为父母后,无论在孩子的学校群聊还是在日常的交流中,我们几乎总以“某某爸爸”或“某某妈妈”的身份相互称呼。这种习惯已经如此根深蒂固,以至于我们几乎未曾质疑过其背后的意义。但琬文在经历了名字与孩子身份的深刻绑定后,她开始提出质疑:“我认同某某妈妈这个身份吗?”

图片

经过深刻的个人反思后,琬文决定摒弃这种基于孩子角色的命名方式。这个决定果断而意义深远——不仅挑战了传统的命名习惯,更在寻求自我认同与自由的道路上做出了重要的个人宣言。不仅如此,她还重建了自己的新名字 —— 琬文,一个蕴含着婉约之美、憧憬着不断变化与成长的名字。

琬文的分享一下子触动了我。回顾自己,过往也曾尝试各种不同的名字找到自己的定位,但这些名字无一不是源自社会大众潜移默化的身份定义。

名字 —— 这个简单的标签,能长期无形地塑造我们的自我感知,琬文让我认识到,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名字主动定义自己的身份。正如我重新拥抱“古严”这个名字一样,要用行动不断证明它的价值与唯一性。

02 一步又一步:矛盾人的破解之道

在寻找自我认同的旅程中,我们不仅面临着内在的挑战,也与外部世界进行着各种互动与探索。但在这个追求中,我们常常发现自己陷入了快节奏生活带来的矛盾和挑战。

德国社会学家穆特·罗萨(Hartmut Rosa)通过社会加速理论,为我们揭示了这一现象背后的机制。他指出,科技的快速进步、社会变迁的加速,以及生活节奏的不断快速,共同推动了我们生活方式的根本变化。这种加速不仅使我们感到生活节奏加快,更深层次地,它影响了我们追求理想生活的方式和质量。

科技加速、社会变迁加速、生活步调的加速,导致了人们形成了唯快不破的行为模式,这一模式促使我们做出了一些并非出自真心的选择,并由此引发了大小不一的矛盾与冲突:

我们渴望投身于理想的职业,却被现实的工作所束缚;我们希望活出内心的自我,却不得不在现实压力下维持原有的生活模式;我们梦想拥有健康的身体,却在育儿和家庭责任中找不到健身的时间。

然而,在各种闪亮的社交媒体中,那些光鲜亮丽、精彩绝伦的成功人士或故事不断地向我们传达一个信息:只要再努力一点,只要更加自律,只要不断挑战自我,就能避免失败、走向成功。这似乎在不断提醒我们,自己的生活总有提升的空间,我们还能做得更好;个人总有提升的空间,我们要不断给自己加码,放弃纠结、一往直前。

然而,真实的我们,真的是这样吗?

如果一切如此顺遂,为何在安静的独处时刻,我们却常常发现自己沉浸在自我怀疑中,质疑是否能实现那样的精彩人生?

也许,那些内心充满矛盾、决策犹犹豫豫、行动力时常不足的自我,或许才是我们大多数人的真实常态。

也许,正是在我们面对困境感到无助、寻求解决之道却步履维艰的时刻,才真实地显露了我们内心的深层需求与脆弱。

也许,当我们试图按照社交媒体上的典范去塑造自己,却发现真实的自我并不符合那些标准,那份不匹配的失落感,才是我们与生俱来的真实写照。

我们每个人都是矛盾人。处处面对着矛盾的情境,时时生发着矛盾的心境。

那么,如何在这个矛盾重重的时代活出自我?

咨询师小叶在东木大会上给出了应对策略 —— “向前一步,再向前一步”

图片

“向前一步,再向前一步”策略鼓励我们在面对任何复杂情境时,通过实施具体、可操作的小步骤,逐渐解决问题,步步为营地靠近我们的目标与理想。

实际上,面对生活的矛盾,我们不必寻求剧烈的自我改造。

那些大刀阔斧的改变,虽看似激情澎湃,势在必得,但往往容易燃尽短暂的热情,留下长时间的停滞或者循环往复的挣扎。

相比之下,我们更需要的是一种温婉而坚定的态度。这种态度让我们在遇到矛盾时,通过微小的、实际的行动与挑战交流,逐渐将矛盾化为推进力,让每一个细微的努力都使我们更接近心中的期待。

以你看到的这篇文章为例,它正是采用了这种温婉策略来应对矛盾的产物。

参加完东木大会后,我渴望分享我的心得。面对时间紧迫,深思熟虑似乎成为了奢望,这让我陷入了困境。

在这一刻,我深刻体会到了“向前一步,再向前一步”策略的力量。

我自问:我接下来能做什么?

即便是零散的思绪,也能成为文章的开端。

于是我开始动笔。

但却呈现出这样一些琐碎的文字:

图片

这些碎言碎语根本无法组合成文!

而这,又似乎成了一个新的矛盾情境。

这时候,如何“再向前一步”?

我想到了 ChatGPT :我可以将他设为作者,让他向我提问的形式激发思维,将那些散落的片段串联起来。

随着 ChatGPT 向我抛出一连串问题引发我的思考时,我突然意识到,这不就是借助问题来使我“再向前一步”吗?

ChatGPT 抛出的问题仿佛在我所处的复杂矛盾情境中创造了一个全新的锚点,这个锚点促进我暂时逃脱了原本试图通过拖延和逃避来应对的行为模式,使我能够暂时忘却忧虑,转而慢慢梳理内心真正想要的表达。

由此我开始明白,“向前一步、再向前一步”这句话意味着,在这个充满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世界中,每一小步都代表了我们与自我矛盾的和解尝试,每一个细微而自然的行动都是我们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的努力。这种连续的、小而坚定的步伐,不仅让我有机会转化面前的矛盾,更是一种逐步接近内心深处渴望与期待的过程。

03 OBF 模型:解析人生冲突的秘钥

如果说“向前一步、再向前一步”是应对矛盾情境的行动激活指南,那么阳老师在主题演讲中提出的 OBF 模型,则为我们提供了解码人生冲突的钥匙。

图片

OBF 模型涉及结果(Outcome)、信念(Belief)、自由(Freedom)三个维度,强调只有它们的协同发展,我们才能在人生旅程中取得真正的成功。具体来说:

结果:指我们行动的终点,可以通过客观成果(如收入、分数)和主观满意度(如成就感、美感)来评估。

信念:指的是一个人独特而稳定的行为模式,这种模式是非语言的、具身的认知,植根于我们的个人身份认同、情境认知、情绪体验,以及具身认知(动作)。这些动作偏好从小形成,并贯穿我们的一生,成为个人独有的特质。

自由:在追求结果和维持信念的过程中,保留选择和改变的空间。这涵盖了管理自己时间的自由和独立做决策的自由。

在复杂的生活情境中,平衡这三个维度至关重要。例如,过度追求某个结果可能会牺牲自由,忽视内心的信念;而过分强调自由,可能又会导致缺乏明确的成就。因此,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灵活调整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达到个人成长和满足的关键。

当我用 OBF 模型来审视自己的生活时,我发现在“结果”方面有所欠缺。

以阅读为例,虽然我享有阅读的自由,但稳定的输出成了短板。

通过“给自由增加结果”思路的反向思考,会引出一个问题:是不是因为我享有的自由度太高,导致了结果产出的不足?

借着阳老师对信念解释的空间视角,我将注意力集中到了书房的空间布局上 —— 一个我原本以为能带来极大便利的设计。在这个空间里,电脑、阅读区和休息床位的无缝融合,理应提供无限的便捷。

然而,看似完美的设计实际上却模糊了自由与结果之间的界限,造成了决策上的迷茫:每当我踏入书房,我既可以选择坐下阅读、又可以躺着刷手机,还可立即打开电脑进行信息消费。

试问:当我同时拥有这三种选择时,大脑会优先选择哪种?

答案不言而喻 —— 最终,书房中用于阅读的时间大幅减少,而其他两种活动的诱惑则越来越大,结果是我在书房的时间变得越来越“自由”,而实际的阅读的“结果”却越来越少。

了解到这一点,我开始明白,如果要在享有的自由中寻找到更多的结果产出,那么必须对现有的书房布局进行调整。这意味着需要大幅降低电脑和床位对视觉和动作的诱惑,创造一个进入书房就能立即投入阅读或产出的环境。通过这种优化,建立一个稳定的输出习惯,让结果的产出变得更加频繁。

04 小结

两天的东木大会,一连串的持续思考与深入对话,就像在探索的旅程中找到了指路牌。

琬文的故事让我意识到名字不仅仅是个人身份的标签,更是自我认同和表达的载体。

小叶咨询师的“向前一步,再向前一步”策略,教会了我以更加细腻和耐心的姿态面对挑战,每一个小小的行动都是朝着未来的自己迈进的一步。

阳老师的 OBF 模型,犹如旅途中的灯塔,指引我在人生的道路上寻找结果、信念和自由之间的平衡,保持生命的活力与创造力。

而现在,我已站在旅程的另一端,看到了自我发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这不是终点,它是新的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