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才是有价值的学习?

蓝玲 开智学堂

作者:蓝玲 来源:原创

当代很多人对知识有一种匮乏感,也许是因为信息爆炸,让人对知识有更大的饥渴;也许是因为现在职业生命周期在缩短,新职业的不断涌现,让人产生了危机感;也许是因为各种知识付费、知识网红的不断鼓吹造势,让人产生了焦虑感;又也许,仅仅是因为对世界充满好奇,想学习更多而已。

不管动机如何,学习前,都有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应该学什么?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哈佛大学资深教授戴维·珀金斯(David N.Perkins)的《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什么才是有价值的学习?》,书名即道出了答案,为未来而学,学习有价值的知识。

01 做业余专家

珀金斯主张,学习者应当学习在未来生活中更具有生活价值的知识。可以想一想,从小学到大学,你学到的知识中,记得的有多少?有哪些在现在的生活中依旧用得到?

知识是什么?珀金斯打了个比喻,知识就像一辆自行车,能够载着我们到达某个目的地。自然,我们要做的许多事,要完成的各种任务,也都需要借助已知的东西才能完成。

可以说,帮助我们「达到目的」的知识,即是在我们未来生活中可能有重要意义的知识。因此,就可以思考,你学过的知识,有哪些是不能引领你「到达远方」的?

那么,是什么阻碍了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珀金斯认为是因为 3 类学习议题:学习成就、信息、专业知识。

1、过于关注学业成就,忽略相关性差距。

什么是「相关性差距」?如果说学业成就差距涉及「学生们是否掌握了 X(X 指某项内容)」的问题,那么相关性差距所涉及的就是「X 是否与学生今后可能面对的生活有关」的问题。

比如,如果 X 是指「较好地掌握读写技能」,那么,它就能很好解决以上两个问题。熟练流畅地读写,既能缩小学业成就差距,对未来生活亦有高回报,能够带领学习者「达到目的」。

但是,如果 X 是指「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呢?答案就不一样了,它也许能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但是,不具备生活价值。

2、过于关注了解性知识,忽略知识内涵的掌握。

什么是「了解性知识」?关于某个主题,人们总是知道一星半点的零碎信息:能够用来作为谈资、提出问题、阅读报刊文章、作出选择和判断是足够的了。

那么,怎么算是掌握知识的内涵?以地理学习为例,如果是以获取信息为学习任务,你可能只是了解「描述性地理知识」。

比如国家的省市、主要的河流山脉等;如果要掌握知识的内涵,了解的就是「推理性地理知识」,比如河流、海港、海洋、山脉、森林、湖泊和其他大型地貌的位置如何在过去及将来成为塑造世界面貌的主要力量。

3、过于强求专业知识,忽略与生活相关的「软知识」。

这里不是说专业知识不值得学,也并不是说专业知识与生活不相关。不妨思考两个问题:「哪些知识在普通教育中比较有用?」「哪些主题和过程构成了某个学科有效的专业知识?」。

所以,这里的问题是,一个学科的专业知识,学什么、怎么学?是在学科学术视角之下的高级学习,还是塑造业余的专家?所谓业余专家,指不强求专业知识,却能够自信、正确、灵活地理解和运用基础知识。

比如数学学科教育,生活中统计与概率学,比二次方程更重要、更常用,更有生活价值。

一个业余专家,也许不了解多元线性回归或因素分析之类的高级内容,但是,却很清楚平均数和标准差意味着什么,它们在什么情况下能够或不能很好地描述总体;如何用小样本数据来测谎;依据什么样的比值比和回归率可以作出有效推测;如何用饼状图和柱状图来描述分布情况等问题。统计与概率学中的这些知识,几乎涵盖了日常生活中的所有运用需求。

02 把知识理解透彻

思考一下:你真正理解透彻的知识有哪些?你是怎样做到理解这些知识的?你怎么知道自己已经理解了这些知识?

你会发现,虽然我们总是说要理解知识,但并不是很明白怎么去理解,怎么才算是真正理解。这里,珀金斯提供了一个概念:全局性理解。

什么是「全局性理解」?全局性理解更加生动灵活、具有适应性,更积极主动,与我们生活的世界和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判断标准包括:深刻见解、行动、伦理道德、机会这四方面。

1、深刻见解方面:全局性理解应当有助于呈现物理、社会、艺术等不同世界的运转机制。

2、行动方面:全局性理解应当能够指导我们采取有效的专业行动、社会行动、政治行动等。

3、伦理道德方面:全局性理解应当敦促我们变得更有道德观、更有人性、更有同情心、更愿意规范自己的行为。

4、机会方面:全局性理解可能出现在各种场合中,表现为多种不同的重要形式。

以「风险」为例,风险具体涉及概率问题的基本现实理解:收益与损失概率的心理学(通常损失的概率更受重视)、系统偏差的风险(如人们总是过度担心那些很罕见、但却很严重的消极事件)、赌博的本质等等。

再来参考全局性理解的四个判断标准:

1、深刻见解方面:研究表明,概率论的基本原理是判断「风险」的根本依据,但很多人并没有理解它,这一点导致人们经常作出危险的选择。

2、行动、伦理道德方面:对「风险」这个主题的全局性理解提供了关于风险如何发挥作用、人们如何应付它(有时明智、有时愚蠢)的信息;由此产生了一些行动的准则以及道德伦理方面的警示。例如,对不负责任的、愚蠢的冒险行为的警告。

3、机会方面:我们有很多机会面临有风险的选择,例如,市场投资、决定治疗方法、购买保险、选择赌博策略,等等。

与「全局性理解」相对的一个概念是「利基理解」,它是指在特定的技术背景下非常重要,但在学习者可能的生活中不太有用的理解。

基于上述分析,有一个疑问:全局性理解因何而具有了生活价值?实际上,全局性理解只有在生活中的一些特定时刻才有所贡献。但它对你的日常生活,比如穿衣吃饭、上班通勤就发挥不了作用。

我们的日常生活,更有赖于所谓的「配方知识」(recipe knowledge)。什么是「配方知识」?只要从配方说明中获悉应该做什么,我们就能采取行动。

而且,「配方」往往也很灵活,绝不仅限于其中死板的文字提示。比如,就算你对烹饪一无所知,只要给你一个食材配方及烹饪步骤,你也能轻易做出一道菜。

如果在大部分情况下「配方知识」为我们提供了生活所需的 90% 的解决方案,那么,全局性理解的作用体现在哪里呢?全局性理解提供了剩下 10% 的解决方案。

当新的情况发生,而熟悉的「配方知识」已经不起作用的时候,全局性理解就能帮助我们思考并采取行动,并且在需要作出重大的人生抉择或承诺时发挥关键作用。

珀金斯认为,全局性理解对我们生活的贡献,至少有三类相互转化的作用:

  • 定向:全局性理解帮助我们确定并保持方向。
  • 慎思:全局性理解帮助我们审慎地思考不同的情况。
  • 深入学习:全局性理解为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03 让知识在生活中融会贯通

知与行之间并非可以无缝衔接,而是有断层的,大体掌握有价值的知识,并不等同于能够实践运用。所以,为了与「生活价值」相对应,珀金斯创造了一个名称「为生活做准备」(lifeready)。

如果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在特定的场合中能够被整合起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做决定、做计划、接纳并享受一段经历,或者只是理解外部世界,那么,它就能够为我们的生活做好准备。否则,这种知识对我们而言仍然没有什么意义。

1、学习即理解,理解即思考。

学习即理解,可以参考上述全局性理解。那为什么说「理解即思考」?通常,当人们谈到自己真正理解的事情时,几乎都会提到一系列思考活动:计划、有策略地思考、解决问题、做决定、解释、教授相关内容(无论什么主题)等。

珀金斯将理解即思考的观点,称为理解的「行为表现观」(a performative view of understanding):人们通过形成和展现「理解」的各种行为表现,包括解决问题、预测、基于已知来解释未知等,从而形成并表达自己的理解。

2、学习即运用,把你的理解和思考用起来。

你不仅要透彻地理解某个主题,还要在理解之后,以它为工具来思考其他问题、在各种场合运用它来理解同类事情,二者并非同一回事。

可以把全局性理解视为一系列的意义建构。它给予我们的不是一个单独的概念,而是一整套概念和案例,借此,我们可以理解当前的形势,并决定采取什么样的行动。

难点在于,如何把主题转变为工具?可以尝试对比:将风险的逻辑学与心理学作为理解的主题,或作为理解个人境遇、个人决定和公共事态、公众决策的工具。

3、学习即注意,不是「过度联想」而是「未曾联想」。

西方有句谚语叫「拿着铁锤的人,看什么都像是铁钉」,而这里的问题不是「过度联想」而是「未曾联想」。也就是说,「用铁锤敲打的压根不是铁钉」,而是「遗漏了应当被敲打的铁钉」。

有个概念叫「僵化知识」(inert knowledge),指我们依原则了解的、与当前状况有关的概念和观点,往往总是僵化的。所以,在一定的情境中遇到问题时,无法充分地利用自己已拥有的思维工具,进行批判性、创造性的思考。我们拿着锤子,却看什么都不像铁钉,找不到落锤之处。

4、学习即感兴趣,全局性理解源于发自内心的渴求。

要有「为自己而理解」的思维方式,因为只有当你发自内心地希望理解某事,而不是试图囫囵吞下打包好的知识,才能更好地形成全局性理解。而且,只有当你出于自己的意愿希望理解某些状况时,才能更好地运用全局性理解来应对你面临的状况。

5、学习即融会贯通,用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总结前面四点:如果,你已经掌握了一种能够为生活做好准备的全局性理解,那么,你就已经准备好:以它为工具来进行思考、能够运用它、在不同的场合中注意它,并对它所引发的新问题和答案感兴趣。

如果你了解学习科学,可能会发现,这四种特征都与所谓的「学习迁移理论」有关。「迁移」意味着学习者在某处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可以运用到完全不同的领域(也即融会贯通)。

珀金斯认为,知识的迁移要么需要高端的反思性学习,从而实现有意识的、深思熟虑的迁移;要么需要低端的大量实地练习,从而实现无意识的、自动的迁移。可以从兴趣出发,培养自己钻研学习内容、广泛地联系学习内容所必需的敏感性和倾向性。

04 各学科背后的认知方式

我们的教育是划分学科的,你知道每个学科代表了不同领域的知识,但是,大多数人都不知道,每个学科及其子学科、不同的专业领域,甚至不同的文化,都代表了一种独特的认知方式,它们有自己的重点关注范围以及特定的论证和解释模式。

我们说要学习一门学科,不仅仅是要积累知识,更重要的是,了解这门学科所代表的的「认知方式」,直白地说就是「弄清楚某事的方式」或「探究的方式」。而我们,要培养自己「像 X 一样思考」,X 可以是科学家、数学家、历史学家、艺术家或者类似的专业人士。

这些不同的认知方式分别是什么样的?它们之间有哪些差异?珀金斯提供了一个途径,即审视认知方式所发挥的四种重要作用:描述、论证、解释、应用。具体而言,任何一种认知方式都能够:

  • 依据特定的规则、使用特定的语言来描述事物,强调其特定的性质和表现。
  • 通过其偏好的特定争论、证据和直觉判断来论证一些主张、理论和观点。
  • 以同样独特的方式解释其所面临的问题。
  • 拥有特定的应用范围和形式。

这与全局性理解有什么关系吗?很显然,某个学科的认知方式及其所有表现形式,构成了全局性理解,这是学习的重中之重。

珀金斯总结了四种常见的认知方式:

1、欧几里得式认知

欧几里得式认知是一种基础认知方式,它为我们提供了形式化的演绎推理:广义上的猜想与证明。一方面,猜想即提出力图证明的观点;另一方面,以定义、公理、已证实的定理、广泛概括的各种数学对象和系统为基础,借助于证明的机制,严谨的数学方才得以建立。

2、培根式认知

实证科学的粗略版本:提出假设、实验论证,我们称之为「培根式认知」,以著名散文家、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的名字命名。他在 1620 年发表的著作《新工具》(New Instrument of Science)中提出了这种科学方法。

培根式认知从假设开始,即基于观察和思考提出一个概括性的命题。你以为他可能是正确的,但还不大肯定。换句话说,假设就是未达到命题水平的观点,它需要证据支撑,但目前证据不足。

3、牛顿式认知

自然科学大多按「数学建模」的方式来利用数学知识,数学建模始于具体情境,进而试图通过建构数学模型来描述现实情境,并通过数学推理得出各种含义及预测,最后再回归现实生活。

例如,17 世纪的数学物理学家牛顿就是利用自己发现的万有引力定律来构建行星的运动轨迹模型,所以,我们将之称为「牛顿式认知」。牛顿的数学建模方式与培根的探究世界方式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科学探究。

4、修昔底德式认知

历史的认知方式与众不同,历史事件发生在无法重现的过去,任务独特,只能回顾书面的报告文献,这既存在偏见,也容易因感觉和记忆的主观性而歪曲事实。我们称之为「修昔底德(Thucydides)式认知」。它通过解释原始资料、批判性地探讨其中可能的偏见、拼接多元资料,进而建构历史叙事。

熟悉多种认知方式,能够为整合跨学科思考奠定基础。真正的跨学科学习,也要求学习者充分理解不同的认知方式所发挥的作用。

05 小结

看到这里,你或许有疑问,那是不是诗歌这样的文学作品,或者一些艺术作品,是不是就不值得学习了,毕竟,它们能有什么实际的生活价值呢?

对此,珀金斯回答,我们有必要将现实的实用性与超越现实的实用性区分开来。现实的实用性包括修理轮胎、准备面试、检查你打算购入的房屋有没有闹白蚁等;而超越现实的实用性则涉及我们如何投身于世界之中,包括接触这个世界上的艺术、人、历史、未来、不幸与希望。超越现实的实用性影响了我们大半的人生并且关乎生活的质量,所以,它似乎也不那么「超脱」。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这本书,旨在回答一个问题「什么知识值得学习?」,围绕「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而展开。现在你可能发现,生活价值,它不是固定的,不是由谁来定义的,它是可以由你自己来定义,因你而改变的。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你正在为什么样的生活而努力?你在创造出生活的价值。

珀金斯说,在我们未来生活中可能有重要意义的知识,能引领我们「到达远方」。然而,芸芸众生,千姿百态,不同的人,向往的远方是不同的。有的人的远方是壮阔山河,有的人远方是诗词歌赋;有的人的远方是思维的乐趣,有的人是远方是人间烟火气;有的人的远方是兼济天下,有的人的远方是独善其身。

所以,当你明白了这些,再去思考:学什么、怎么学?思路是不是就更开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