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时间思维?请看这本书
Taraaa 开智学堂
作者:Taraaa 来源:公众号「Taraaa 」
因为时间问题,我曾经犯过错误。
早前我负责的产品需要上线一个“购买保险”的功能,需要和保险公司对接。
这是我们第一次对接,需要先进行技术联调。这步走不通,用户下不了保险订单,其他都免谈。因而是整个项目中的关键。于是我花了大量时间在跟进联调。由于对方的技术非常落后,中间出了不少问题,不断进行协调。
到了终于跑通喜极而泣的时候,发现还有个严重的问题摆在眼前:使用体验上有一堆小毛病。虽然都是小问题,但放在一起观感太差,肯定是无法上线的。
这些小问题虽然在联调时也发现了,但当时有“不能上线”这个困难摆在面前,觉得完全不重要。而此刻流程跑通,突然变得无比重要。眼看着上线时间不多,研发小哥很崩溃:你怎么不早说?
现在看来,当时忽略了时间的影响。
在项目初期,流程跑通很重要,用户体验不重要。在项目中后期,随着流程趋向跑通,用户体验的重要性在升高。
我没能在项目开始的时候就考虑后期的风险,导致项目管理出现问题。
《时机问题》里,作者提到:当我们想到风险的时候,常常想到的是类别。
——眼前的风险是什么类型?我所占据的市场里,是否有新竞争者加入的可能?我的创新能力是否会受到新法规的影响?新科技是否会淘汰我的产品和服务?
在考虑了类别以后,我们想到的是规模。
——风险有多大?风险成真会有什么后果?
类别、规模都是空间因素。而实际上,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我们却很少考虑,就是时间因素。
时间因素很难察觉。今天,结合这本书,和大家聊聊我所理解的时间思维。
虽然书名叫《时机问题》,不过就像作者说的,书里并不是讨论怎样找准时机,例如股票市场买入卖出的时机,或者把握时代的风口等。(作者:我还想知道呢!)
而是提供了一种视角,让我们看待事物的时候,也能注意到其中的时间要素,从而更好地管理风险、决策甚至创新。
作者提出可以从 6 个角度考虑时间:时间序列、句逗、间隔、速度、形状、复音。我挑几个自己感触比较深刻的点聊聊。
01 时间序列
对于“放弃空间思维,改用时间思维”使问题得到更好解决的一次体验,来自文件夹整理。
不知道大家是怎么整理文件夹的?
以前我都是按项目结构来的。比如手头有 ABC 3 块业务,就建 3 个文件夹。A 业务下有 3 个项目,建 3 个子文件夹。某项目下有 M 个子项目,再建 M 个子文件夹。
听上去很合理是吧?但是会有很多问题!
- 一段时间后我想找 M3 的需求文档,突然忘记 M3 在哪条路径下了!
- 我想找首页团购入口的设计图,在“团购”文件夹里找半天找不到,后来发现它在“首页改版”的文件夹里。
- 新项目既属于 A 业务,又属于 B 业务,不知道该建在哪个文件夹下面
产品经理负责的项目很少是完全独立的,即项目结束就彻底结束,这个文件夹再也不会增补。它经常会有迭代和“补丁”。项目之间的边界也不会那么清晰。因此层级结构会有上述诸多问题。
另外,这种结构也暗含了我在项目管理上的一些“期许”。我可能觉得,有了这种结构,能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做了哪几块业务,每块业务有哪几个关键项目。(文件夹:咦,怎么还夹带私货呢?)
但是这些不应该体现在对文件夹的整理上。应该体现在自己的意识里,或准备在一个单独文档里。
文件夹的使命只是“被快速搜索到”,而不是“了解子项目在整体项目中的等级”。
因此,在找文件焦头烂额之后,我改成,每个项目,无论大小,都建一个单独的文件夹。文件夹的名字就是项目的名字。
但是这样一来,文件夹的数量相当多,依然不容易快速定位。
名称前再加上时间吧!项目琐碎,起了名可能会忘记,但一般不会忘记什么时间做的项目。同时,我还给进行中的项目标记“*”,这样可以保证进行中的项目在前。
把空间的树状结构改成了线性的时间顺序后,大大降低了我的搜索成本。
02 位置
位置其实是“时间序列”里的一个要素,不在作者的 6 大要素里面。我觉得比较重要,单独拎出来。
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里,作者提到,英语中有这样的现象:
形式 A 离 B 越近,对它的影响越大。
例如:
- John won’t leave until tomorrow.
- Mary doesn’t think he’ll leave until tomorrow.
否定词离 leave 越近,效果越强。
- He is not happy.
- He is unhappy.
unhappy 的否定更近,表示“难过”,而 not happy 可能不快乐也不难过。
- Sam killed Harry.
- Sam caused Harry to die.
表示原因的形式与表示结果的形式越接近,因果关系越强。
位置越远,在时间上拉的距离也越长,影响就越弱。
思维上我觉得比较典型的例子是“事后视角”。事情发生之后和发生之前,你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
曾看过一篇文章,作者坐滴滴去机场,司机问几点的飞机,作者回答时间充裕。司机慢悠悠开,结果走错路,导致飞机延误。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不再提早一个小时去?
原因有二:
- 司机走错路是小概率事件,你提前去也可能发生。
- 延误和效率之间有一个取舍。你真要保证不延误,咋不睡机场呢?
所以事后视角会高估小概率事件,忽视当时对于其他选项例如效率、成本等的选择。
03 间隔/历时
《语言学的邀请》中有一个加入时间视角的例子很有趣。
它提到了二元价值观和多元价值观。一般我们总认为两者是对立的,对吗?
小时候我们看电视,总会问爸妈:“这人是好人还是坏人?”
二战时期,希特勒把一切东西分为“雅利安”(代表好的东西)和非雅利安(或“犹太”,代表坏的东西)。就连一只鸡如果每年不能产 130-140 个鸡蛋,它都是非雅利安的杂种鸡。
二元价值观非黑即白。而多元价值观则相反,它包容多种看法。在“好人”和“坏人”之间还有“还好”、“不坏”等等的人。
与此同时,二元价值观也有强烈的情感,观点很容易吸引人。例如自媒体标题经常会这么用:
- 人人都爱的味道,竟然是健康杀手。
- 普通家庭的孩子,没有资格选择外企。
于是作者说,二元价值观其实可以是一个“启动价值观”,用来吸引人的注意,但是最终,我们将导向终点价值观,即多元价值观。
把对立的事物(空间)变成了一段历时的头尾(时间),还挺有趣的。
04 句逗
句逗指的是句号逗号,是一段时间中的暂停。它的使用也会对事情产生关键影响。
来看书中的一个例子。
在 1998 年《北爱尔兰和平协议》签订前,北爱尔兰一直冲突不断,时有流血爆炸事件。George J. Mitchell 是美国的北爱尔兰问题特使,在当年和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在一本记录和谈始末的书中写道:
周二一早会议开始时我就讲清楚,事情没谈完前,无论如何都不能休息,绝对没有要求暂停的空间。我就是要让双方知道,我绝不考虑休息的提议。如果有人说:“我们只差那么一点,大家都累了。暂时休会,下礼拜再继续吧!”
我会直接说:“不可能,在结束之前,我们绝不休息。不可能休一周,不可能休一天,也不可能休一个小时。达成协议也好,谈判破局也罢,无论如何都要有个结果。有了结果,我们再走出这扇门,向媒体与全世界交代成败。”
诚然,北爱和平协议的达成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是让一次会谈/谈判能拿到结果,“句逗”的去除一定有积极的影响。
05 复音/并行
复音即复调音乐,指含两条以上独立旋律的音乐。作者借用音乐概念,想表达时间线的并行。
这一要素我自己的体会是,在产品设计中,但凡涉及多时间线并行,就会特别复杂,尤其需要注意。
早年我在一家创业公司负责新闻直播间的功能,当时做了一个报名审核的功能。
我们请了专业人士来做直播,想开放给少量用户观看。用户必须先报名,由我们审核后才能参与直播。
听上去是一个简单的功能,但是报名页的展示有点复杂。
当时我设计的思路是这样的:
- 用户登录了吗?→ 没登录?好,提示登录。
- 登录后,报名了吗?→ 没报名?好,如果报名结束了,就展示报名结束下次再来,没结束就展示报名页。
- 已经报名了?→ 通过审核了吗?根据情况展示审核通过、未通过、进行中。
听上去好像没什么毛病对不对?但其实这个流程默认先报名再审核。
咦,难道不是吗?还真不是。
报名和审核是两条同时进行的时间线。也可能出现审核已结束但还未报名的情况。
例如直播 10 点开始,用户 9:55 填写了报名表,10 点还没写完,而 10 点审核就结束了。而我当时就遗漏了这种情况。
在产品设计中,我的体验是,接到暗含时间线的需求尤其需要警惕,例如“用户报名后审核”、“订单取消则返现取消”,需要仔细辨别,到底确实是一条含先后顺序的时间线,还是几条并行的时间线。
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作者提到,我们用空间词汇表示时间。例如“从前”、“以后”。英语中也用空间介词 in, at 等来连接时间。
我们说话,都是线性序列,说一个句子时先说一些单词,后说另一些单词。
而依据空间隐喻而来的时间上,我们能感受的,是一个事件接着一个事件发生。我们很难看到并行的事件。
我好奇的是,如果我们可以,那会是什么样的呢?
在《你一生的故事》(由它改编的电影叫《降临》)中,外星人七肢桶的语言体系打破了这种规则。
这种生物身体各个方向上都有眼睛,任何方向对它来说都是“正前方”。它们的文字不是一行行排列,句子像是把许多个语标凑到一块,需要多少就用多少,凑成一大团。
空间没有了方位之分,基于空间隐喻的时间便也没了过去未来之分。
七肢桶能同时看到过去和未来。
“一瞥之下,过去与未来轰轰然同时并至。….我的余生尽在眼底。”
如果我们可以,真是一番不一样的景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