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佛系创业者的35岁危机

阳志平 开智学堂

作者:阳志平&鱼尾纹 来源:公众号「心智工具箱」

写在前面

如何保证咨询质量?从人生发展咨询项目一开始,我设计了一个独特的“小组式”咨询架构。从接待第一个来访者开始,整个人生发展咨询就是:咨询助理+咨询师+督导,多位专家面对一位来访者。而在咨询跟进阶段,咨询师往往会动用社群的力量,给来访者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支持。

这个顶层设计,受益于两者。一者是我早年担任战略与人力资源咨询师的经验。在管理咨询行业,任何一个咨询项目,无论大小,都是一个小组面对客户。

二者是来自家庭治疗领域“米兰小组”的启发。家庭治疗始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是一个群星闪耀的黄金时代,而瓦茨拉维克米纽庆萨提亚是其中最闪耀的明星。然而,年轻的咨询师能够做到他们那么才华横溢,挥洒自如吗?很难

米兰小组尝试了另一条路线,改用咨询小组的力量,多位咨询师面对一位来访者,来提高咨询质量。显然,这是正确的路子。

从一对一到多对一,这个看似小小的进步,其实非常关键。它大大提高了咨询质量。

同样的来访者,从咨询助理眼中,与我眼中,看到的问题各自有何差异?特同步刊发咨询助理撰写的咨询手记,是为“咨询双重奏”。

在 82 号来访者的咨询项目中,鱼尾纹担任我的助理,他毕业于北大中文系。从 001 号来访者到 231 号来访者,在过去一年,或与我共同接待,或独立接待,鱼尾纹已经与数十位来自互联网大厂和前沿科技公司的工程师来访者深入沟通。

慢慢地,鱼尾纹越来越明白,如何借助“人生发展学”,帮助工程师们放大技术优势,摆脱赚钱机器人身份。

欢迎感兴趣的工程师们预约鱼尾纹聊聊。也许,你会有所启发。

图片

以下,为鱼尾纹撰写的咨询手记正文。前情参见:82号来访者:不喜欢“打架”的好人

01

这是我接手咨询以来,最为相谈甚欢的一位来访者。我们的第一次沟通相约在周末清晨。他交流起来非常有分寸感,始终笑容可掬、耐心倾听,时不时还会手写记录。

甚至在我问及他如何看待自己工作 16 年辗转 8 家公司时,他也展现出了过人的良好心态,鲜有怨言。

自从上一个创业项目失利,我很期待自己再创造一个事业,能够做一个一辈子的事业。这个事业可以慢,可以不像以前那么风光,也不需要投资人的加持,靠自己扎实的积累打基础,一步步积累。

他就像一个全知全能的旁观者,用一种冷静而客观的方式,讲述自己是如何积极应对一次次困局的。

02

来访者 35 岁+,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至今已 16 年。头 7 年深耕人力资源领域,一路从主管升至总监。

事实上,他大学主修的专业与人力资源没有直接关联。读书时,他觉得本专业课程过于务虚,除去不得不上的基础课程以外,就随着自己的兴趣旁听了很多外专业的课程。

他不满足于家乡的体制内工作,期待在一线城市的快节奏生活和市场化竞争中获得更多成长。这驱使他 7 年换了 3 座城市 4 份工作,南下北上,不断追寻人生的意义。

大约 10 年前,他成功从职场人转型为创业者,以合伙人身份连续参与 3 次创业,其中不乏业界的明星公司。他的梦想越来越大,他坚信自己在组织管理上的能力和优势,终有一天一定能够成为一位出色的企业家。

03

这样一位意气风发的连续创业者,最近半年却突然变得佛系起来,决定回归家庭。他不仅从奋斗了将近十年的一线城市搬出,而且退出了和朋友的创业项目,收入锐减到只有创业时的十分之一。

孩子到了刚刚开始记事的年龄,他因为出差很少能够投入时间陪伴。“今年有一次出差回家,孩子抱着我足足半小时没有松开。”谈起此事,他有些泪目。

陪孩子、读古书、修生养性,这些构成了他当下生活的主要内容。与此同时,他的人生目标也发生了巨大转变。

他期待从人生发展咨询师的视角对过往的人生做一次全面复盘,并把行动方案的核心落在“如何成为一位优秀的咨询师,通过助人实现自己的价值”。

从他的人性系统来看,确实比较适合从事咨询类相关工作。可是为此放弃将近 10 年的创业经验,一下子从带队创业转向单打独斗的职业模式,会不会太冒进了呢?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相约一周后在开智人生发展咨询室进行第二次沟通。

04

第二次沟通由阳老师主持,我作为咨询助理全程参与和记录。阳老师近来闭关写书,我们已是许久未见。而来访者和阳老师更是多年未见,上一次见面还是 7 年前创业时的招兵买马。

沟通前的准备会上,阳老师一口气罗列出来访者行动中值得探究的几大要点:

  1. 创业将近 10 年,为什么当前的人生发展并不是很理想?
  2. 为什么既想在商界叱咤风云,又想成为独立咨询师?
  3. 为什么相对偏好的重要他人中既有务实的一类,又有不那么务实的一类?
  4. 如何定义“有意义”?当下的生活方式是否符合这个标准?是否还有其他可能性?

上述要点,不仅有来访者在具体选择上的纠结,也有人性系统层面的冲突。前两点我在第一次沟通中已有触及,但对后两点并没有给予特别关注。

现在看来,或许是来访者过于自洽,在社交和工作中都没有流露出太多焦虑,于是我就把探索的矛头转向了别处。而阳老师的现场沟通告诉我,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05

在十余年的工作和创业经历中,他养成了这样一个习惯:

只要组织和领导给我空间,我就可以表现得非常好;如果给我过多的限制,就会产生对抗的情绪。

他的工作压力不是来自项目任务,也不是来自员工管理,而是来自身边的合伙人老板。创业招募阶段,他常常被老板的真诚打动。选择合作伙伴,他首先看人品,其次才看做事能力。

有一次,一位在硅谷的老板因为读到他的一篇文章,主动约他电话详聊。回国后老板又专程绕道拜访,彻夜长谈后,他就拍板入伙。

受母亲影响,他既有好面子、做好人的一面,也有独立自主、爱折腾的一面。阳老师打了个比方,这是一个不喜欢“打架”的好人试图成为创业者的故事。具体推演详见阳老师的咨询手记:82号来访者:不喜欢“打架”的好人

在残酷逐利的商界,他始终对兄弟式感情充满渴望。而他屡次退出创业项目,也都和兄弟式感情没能被满足有关。年复一年,也就消耗掉了和高手过招的时间和独自担当大任的机会,而见高人、做大事恰恰是驱动人生发展的关键变量

06

那么,这位佛系创业者如何突破 35 岁的职业危机呢?阳老师从情境入手,提供了诸多行动建议。

如何切换情境,成为细分领域的社交中介者,逐步提高身边高手的浓度?这是未来 3 个月至 18 个月的行动重点。

如何基于创业经验,优化咨询模式,打造独具个人特色的咨询 IP?这是未来 3 年的行动重点。

咨询结束后,我们还引荐了一位和他处在差不多人生发展阶段的同学,帮助他打消一些重返一线城市的疑虑。

正如预想中的那样,他的行动力极强。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他就回到了曾经奋斗过的那座城市。

2022 年快要结束的时候,他写下这样一段话:

今天抵达了新的住所,一切需要井然有序地开展起来了!计划在 12 月底给家人和好友各写一封信,来纪念即将过去的这一年。

行动力强的人往往有好运。期待来访者发展更好,未来告诉我们一个又一个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