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从“时间管理”转向“心流管理”?

又是剩女又是猿 开智学堂

作者:车子 来源:公众号「车子的心智探索」

01 时间管理的陷阱

你一定听过“时间管理”,我也曾经买来相关图书,按照上面说的傻傻去做。年计划、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甚至每天几点几分要干什么都规划得井井有条。

这样做有用吗?有点用,但是用处不大。最后的结果就是纸上规划是一套,实际行动另一套。我就琢磨,为什么时间管理总是失效?

第一,人不是机器,有个按钮在那里,说开就开,说停就停。如果你做事正在状态,精力充沛,思若泉涌,此时让你暂停,你肯定不愿意,万一灵感跑了怎么办?如果你做事没有思路,一筹莫展,此时就是给你规划上几个小时,也没有用。看着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你会更加焦虑。

第二,时间管理认为一个大目标可以分解成多个子任务,只要把这些子任务分配到每一天,按部就班去执行,最后就可以达成目标。

这个方法看似没错,可是仔细揣摩,就有问题了。有的目标你根本不知道怎么分解。比如说,一个老光棍想一年内脱单,请问这个目标怎么分解?他要是知道怎么分解,早就告别光棍了。

第三,能看见的未来不叫未来。有些书非要让人想出一个五年愿景、三年目标,这就是强人所难。很多路是探索出来的,不是规划出来的;志业是涌现出来的,不是事先选择的。有时候需要“先做后想”,而非“先计划,再行动”,正如广告词所说——“Just do it.”

不过,也不是说时间管理一无是处。它适用于职业经理人和循规蹈矩的事务型工作者,不适用常常需要面向未来与拥抱不确定的人。

假设你是面向未来的人,那么我建议你放弃时间管理,转向“心流”管理。

02 什么是心流

心流(Flow)即一个人完全沉浸在某种活动当中,无视其他事物存在的状态。——《心流》(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

心流(Flow)这一理论由匈牙利裔美籍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于 1975 年首次提出。它描述在从事活动时忧虑感消失、废寝忘食、主观的时间感改变等现象。一旦进入心流,「灵感」这种东西往往不请自来,不仅工作效率翻倍,而且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

当人们处于心流状态,可能会出现四个特征:

  1. 自动运转:事情做起来很顺手,不需多加思考,身体自动发挥。
  2. 时间流逝:觉得时间过得特别快。
  3. 不觉他物:专注投入,导致不易察觉像是饥饿、手机震动等感觉与刺激。
  4. 感到愉悦:在事情完成后,感受到愉悦、满足、成就感等正向情绪。

为什么在心流状态,人会完全沉浸在手头的任务上,失去了对其他事物的感知(比如时间、人、分心的事、甚至基本身体需要)呢?这是因为在心流状态,人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在手头任务,没有可分配的注意力给其他事物了。

在任意给定时刻,每个人能注意的信息是有限的。契克森米哈赖认为上限大约是 110 比特/秒。人们用英语谈话时的交流讯息量大约是 60 比特/秒。这也是人们在谈话时难以注意其他事物的原因。

近年来神经生物学的发展,揭示了心流的内在机理。

「在心流状态中,大脑的机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脑波由在意识清醒状态下的 β 波转变为缓慢得多的 α 和 θ 波。α 波与走神、在想法中转来转去的白日梦状态有关系。而 θ 波,则是在快速眼动睡眠或者将要睡着的状态时出现的,这时往往伴随着脑中各种念头乱窜和重新整合。因此,在心流状态中,人会表现得更有创造力。

另一方面,进入心流状态时,人会进入“瞬时脑前额叶功能低下”状态,前额叶此时暂时降低了活跃程度。脑前额叶负责了大部分高级认知功能。心流之所以会使“自我”消失,是由于“自我”的概念是由脑前额叶的大半部分区域综合形成的,当这些区域关闭时,感知也随之消失,也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

其中,背外侧前额叶皮层是负责自我监控和冲动控制的部分,也随之沉寂。这部分是我们的“内在批评者”,负责产生怀疑和苛责的念头。当这一区域关闭时,人的批判性会降低,勇气会增加。

与此同时,大脑会释放多种神经递质,大量的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内啡肽、血清素、大麻素在神经系统中流动。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增强了我们的专注力;内腓肽可以对抗疼痛、振奋精神;血清素能够有效刺激神经元的交流,促进新记忆的形成和增强,也能够抑制我们的负面情绪,避免我们陷入焦虑、压力、烦躁和沮丧之中;大麻素则促进横向的连结,促使人产生顿悟和灵感。」

由此看来,心流简直就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03 如何产生心流

心流体验的过程主要分为三个步骤:条件因素—>体验因素—>结果因素。

进入心流状态首先要具备 3 个条件因素:

  1. 明确的目标:目标会让人专注其中,是激发心流产生的首要条件。
  2. 即时的反馈:反馈告诉我们是否在接近目标,能减少不确定性带来的焦虑感。
  3. 技能和挑战匹配:当任务的难度略微超出我们的能力时,容易激发兴趣。太困难的任务会使我们焦虑,太简单又会无聊。

前两点比较好理解,接下来重点解释“技能和挑战匹配”。

在契克森米哈赖的著作《心流》中,提到了以下的心流体验图:

图片

理论上,体验最重要的两度空间——挑战与技巧,用纵轴和横轴表示。字母 A 代表埃利斯,一个正在学打网球的小男孩,中间的方框显示埃利斯学打网球的四个阶段。

刚开始的时候,埃利斯不懂任何技巧,他唯一的挑战就是把球打过网去,这是 A①,这时他很可能感受到心流,但为时不会太久。然后有 2 种情况:

  1. 经过练习,他的技巧进步了,他开始厌烦只是把网球打过网的动作 (A②)。
  2. 他碰到了比他熟练的对手,有的球他根本接不住,这时候他对自己的拙劣表现产生了焦虑(A③)。

厌倦和焦虑都属于消极体验,如果要回到心流通道,他该怎么办?

从图中可以看出,如果它在厌倦的位置(A②),要回到心流(A④)只有一个选择:增加挑战的难度,比如找一个比他高明一点的对手;如果它在焦虑的位置(A③),要回到心流就需要加强技巧。

所以,要想进入「心流通道」,答案变得清晰:如果感到无聊,就提升挑战;如果感到焦虑,就提升技巧。

很多人沉迷于打游戏,就是因为游戏在设计上准确地平衡了挑战和技能,使玩家一直处于心流通道。

科学研究显示:挑战略高于技能 5%-10% 的时候,更容易激发心流产生。

在此后三十多年的研究中,心流的理论被进一步发展完善。后期的模型图如下。

图片

这幅图按照挑战和技能的中高低划分了 8 个区间。与早期模型图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心流的区域是当技能和挑战达到一定的高度时,才会进入“心流通道”,而且当技能和挑战都递增的时候,心流感受会越来越强。

心流在具备 3 个条件因素的情况下,会发展到体验阶段,最后到达结果阶段(如下图)。

图片

04 心流管理

时间管理,管理外部任务,关心工作量;心流管理,管理人的注意力,目标是产生心流。当然,执行时间管理计划时,我们也可能产生心流;执行心流管理时,也需要合理规划时间。但时间管理着重规划外在活动,心流管理关注内心秩序,这是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毫无疑问,从人性的角度,心流管理更优。

1. 心流帮你集中注意力

从时间管理到心流管理,前者分散注意力,后者集中注意力。

时间表上的安排密密麻麻,我们像陀螺一样忙得晕头转向。好不容易渐入佳境,这时候闹铃响起,提醒我们切换到下一个任务。注意力被切割得七零八散,即使一天的计划完成了,质量也不高。

前文说过,一旦进入心流状态,我们的注意力会高度集中,以至于连时间的流逝都感知不到了。这意味着,一旦进入心流状态,我们就会把时间管理的日程表扔在一边。

心流是工作时的理想状态,这时内心有序,外物的纷扰被隔断。我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仿佛成为一束激光,指哪打哪,工作效率达到巅峰,自我感觉达到最优。因此,心理学家也将心流称为最优体验(Optimal Experience)。

2. 心流给生活做减法

从时间管理到心流管理,前者给生活做加法,后者给生活做减法。

什么每日计划、待办清单、甘特图……,光是这些工具就够给人添乱了。时间管理容易让人给日程表塞进太多事情,贪多求全,分不清主次,最后的结果就是全面溃败。

心流管理让我们关注最重要的事情,集中火力,垂直打击。其他则顺其自然,率性而为。

3. 心流本身就是奖赏

从时间管理到心流管理,前者向外部要奖赏,后者本身就是奖赏。

时间管理的书籍告诉我们,如果完成了一天的任务,可以奖励一下自己,比如吃点零食、喝个咖啡。可是人性贪婪啊,这次的奖励是零食,下次的奖励就是大餐,这次你要个手机,下次就是更贵更好的东西……这是一条不归路。

但是心流就不一样。心流本身就是目标,即使最初怀有其他目的,但到头来活动本身就已带来足够的报酬。

正如契克森米哈赖在书中所说:

攀岩的神秘就在于攀登本身;你爬到岩顶时,虽然很高兴已大功告成,而实际上却盼望能继续往上攀登,永不停歇。攀岩的最终目的就是攀登,正如同写诗的目的就是为写作一样;你唯一征服的是自己的内心……写作就是诗存在的理由。攀登也一样,只为了确认自己是一股心流。

时间管理会不断消耗你的意志力,心流管理就像永动机一样,欲罢不能。

05 总结

如果时间管理对你无效, 何不试试心流管理?时间管理,分散注意力,没事找事,很难坚持,往往从入门到放弃;心流管理,集中注意力,让生活更简单,简直停不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