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志平老师致辞!为什么思想实验对我们如此重要?
阳志平、李万中 开智学堂
开智君说
8 月 2 日晚,开智举办《 思想实验》新书发布会,阳志平老师出席致辞,作者李万中做了精彩演讲,并解答了大家的疑问,现将阳老师的致辞与答疑稿件整理发布,与大家分享~
作者:阳志平、李万中 来源:原创
阳志平老师致辞
非常荣幸能连续主持万中的三本新书的发布会,分别是《逻辑学的语言》、《逻辑女孩》以及《思想实验》。我对万中的每一本书都非常喜欢,但如果非要在三本书中选出一本最喜欢的,那无疑就是《思想实验》。
因为我从事的研究领域是偏向认知科学、神经科学、心理科学的。前两本书中,逻辑学的部分比例较大,而在《思想实验》这本书中,认知科学的部分比例更大。对于我的专业领域来说,它显然与我有更密切的关系。
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两个简单的话题,第一个话题是为什么思想实验对我们如此重要,第二个话题是万中的这本书《思想实验》有什么样的特色。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思想实验对我们人类的认知加工机制的重要性。我有一个比较新鲜的观点,我认为人类的认知加工过程由两类过程构成。其中第一类是最小的基础操作,我将人类的认知的最小的基础操作总结为三种。
第一种我们称之为对比,没有黑,你就无法知道白,没有好,你就无法知道坏,没有善良,你就无法了解邪恶。通过大量的对比,我们掌握了一个又一个的概念。
第二种认知基础操作我们称之为列举,人类的列举能力往往受到工作记忆的局限性。我们很容易列举出 1234,但是列举到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大脑的难度就变得非常大了,很少有人能超出工作记忆的局限性,列出九个数字以上。
因此,在中国古代文化中,9 被作为一个量度,超过 9 之后,可能就代表着另一种不同量级的事物。西方古代文化也有类似的含义。我们是通过列举的操作,对一个事物进行拆解。
然而,无论是对比的操作还是列举的操作,它们更多是对世间万事万物的表征,没有太多的想象力。因此,我们人类大脑还有第三种非常重要的认知操作,我们在认知科学上一般称之为模拟。
模拟实际上是我们采取“如果,那么”的思维方式。比如说,如果北京下雨,那么我们就待在家里。如果雨下得很大,那么我们尽量不出门,就居家办公。你会发现我们人类的大量认知操作都与“如果,那么”相关。
“如果,那么”在认知科学上还有两个独特的词汇,第一个独特的词汇,我们称之为思想实验。它还有一个关系非常密切的词汇,在儿童心理学领域称之为反事实思维。
另一个词汇,在行动科学行动心理学里面,称之为执行意图。所以,你会发现第三种基础的认知操作,即模拟的操作,对我们人类的认知加工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我们从具象的模拟,逐步过渡到抽象的模拟,我们不再是“如果下雨,那么怎么办?”我们开始过渡到更抽象的语言符号,比如数学符号,英语符号,中文符号,比如“如果我们看到一本书中的一个观点,那么应该怎么办?”
你会发现我们整个人类的认知加工机制,其实就有这三种最小的操作,即对比,列举和模拟。这三种操作通过几万年的进化,最终构成了我们人类大脑的神经元的底层的操作机制。
在这种底层的操作机制基础之上,我们再采取一种加工规律。我们以这三种最小的为单位,我们会开始进行这种叫递归与组合。
比如我们把模拟的操作和列举的操作组合在一起,或者我们把对比的操作和列举的模拟的操作组合在一起,我们就形成了一个对比的思想实验,也形成了一个列举的思想实验。
另一种人类认知加工非常深层次的机制是什么呢?它不仅仅是组合,它还能够递归。递归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小朋友,他说我要喝奶,那么到了第二层,就是知道我要喝奶。第三层是爸爸知道妈妈要给我喝奶,所以我们发现我们人类有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第四层,第五层,第六层,这种叫递归机制。
所以你会发现思想实验为什么如此重要?它其实代表着我们人类最底层的认知加工机制。但是在过去,我们对认知机制的认识其实非常少,我们绝大多数人的思想实验的能力普遍比较差。所以这就是《思想实验》这本书对大家比较独特的意义。
我们人类自己的想象力有限,但是我们可以借助于历史上伟大的一些作家,哲学家,科学家,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构建了非常漂亮的思想实验。
《思想实验》这本书挑选了一些相对有新鲜感,相对有想象力的思想实验,通过这些思想实验,大家可以发现,原来我们关于生活,关于认知关于日常生活,关于伦理道德,关于推理,我们其实有一些极其巧妙的思考角度,也有一些极其巧妙的反驳他人的角度,这就是这本书比较独特的意义。
《思想实验》这本书总结了整整 50 个思想实验,它基本上是把近些年,哲学、认知科学领域,逻辑学领域,伦理学领域一些重要且有新鲜感的思想实验,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的非常清楚了。大家可以通过这些伟大的科学家,哲学家构建的巧妙的思想实验来反向思考自己的“如果,那么”的机制,我们可以如何改善。
希望各位读者更多地阅读这本书,了解思想实验对我们人类的重要意义,从而改善自己的认知能力与思维方法。谢谢大家,我们把更多的时间交给万中。
答疑
Q1:
电影《黑客帝国》的构思,来自著名的哲学实验“缸中之脑”。你的新作《思想实验》一书中,只收录了 50 个思想实验,并未包含这个实验。
设想,如果有一个家庭主妇参加了开智学堂的写作课,也写了一本类似的书,并且收集整理的思想实验,都是各行各业比较著名的思想实验。这位家庭主妇把自己作为实验主体,把自己的实验感悟写出来,她或许可以整理出一百个或者更多的思想实验。那么,这样的设想是否有问题呢?
回答:
实际上,我新书的第四十个思想实验就是“缸中之脑”。关于家庭主妇写出一本类似的书,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想法。收集整理各行各业的著名思想实验,集结成书,这是一件大好事。
回到我的《思想实验》这本书,它的定位不是一个思想实验的汇编,而是一个思想实验的导演培训班。大家看过很多电影,有些电影就是电影鉴赏,我给大家讲一讲以前的电影,这个不叫电影鉴赏班,我这就叫导演培训班。你读这本书的目的,不是为了了解已有的那些思想实验,而是学会自己设计,自己优化思想实验,它真正的目的是强化你的认知能力。
我写这本书也参考了一些相关书籍。他们更多是讲一些如芝诺悖论,讲了一些有趣的案例,然后可能稍微提一下作者自己的想法,最后结尾就是一个问号。至于你接下来怎么想,他可能只是诱发你去思考。
但我的这本书并不是这样。我这本书,会把每个思想实验中的设计论证部分都分析出来,并且邀请你去挑战,去改进这个论证。这就是逻辑学当中的一个核心内容。
你可以这么理解,我的这本书是带着逻辑的视角去理解思想实验,目的是为了帮助你提升逻辑思考和认知能力。它和什么古诗汇编差异很大,更像是一个古诗写作班。
Q2:
我之前购买了万中的《逻辑学的语言》,从封面上看,它和《思想实验》似乎是一对兄弟作品。我想询问一下,这两本书具体有什么联系或者说有什么区别?在难度、内容等方面,你能给读者提供哪些建议?
回答:
在我看来,《思想实验》的难度较之《逻辑学的语言》要简单一些。《逻辑学的语言》涉及到一些必要的专业知识。当然,这也取决于你自身的基础。
如果你拥有数学理科方面的基础,那么阅读《逻辑学的语言》并不会觉得过于困难。相比之下,《思想实验》更易懂。例如,在关于逻辑概率和知识的思想实验部分,我只是稍微提及了逻辑,并没有深入讲解。
如果你打算阅读这两本书,我建议你先阅读《思想实验》。可能在阅读过程中,你会发现自己希望提高思考能力或者对思想实验进行鉴别,并且希望能评价别人提出的思想实验或判断其优劣。这时候,你可能会意识到逻辑学是一个重要工具,所以更有兴趣再去阅读《逻辑学的语言》。
总之,《思想实验》更容易引起你对逻辑思考方面的兴趣;而《逻辑学的语言》,则能更好地提升你的逻辑思考能力。
Q3:
读书过程中,有感受想法就停下来去记录,这样会不会影响看书的效果?比如读了一段文字引起了自己的思考,然后就停下来去记录。写完之后再继续看书,有感想了就再停下来。这样反复操作,会不会影响阅读习惯的培养?
回答:
我觉得这要看你阅读的目的是什么。
如果你阅读的目的是为了学会更好地阅读,那么你需要先学会精读。这样的话,我建议你先把表达欲望稍微压制一下。
但如果你学习的目标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智慧和思考能力,那我觉得这是个好习惯。遇到一个新知识点或者新观点时,停下来思考、写一写,这符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理念。
此外,你还有一个好习惯,就是你不仅仅是口头表达出来,而且把它写出来。因为当你事隔几个月或者更长时间之后,再回过头来看当时写的东西时,你会发现自己比当初进步了许多。
通过阅读他人作品、吸收他人知识和见解,反思自身已有信念和概念框架中可以改进之处,这些都是好习惯,并且需要强化。
如果你觉得这样做太慢了,就可能需要调整一下学习材料。比如说,某本特定书籍能给予你很大启发,并且每一段文字都会让你产生要记录下来的冲动,那这本书对于你来说,可能信息密度就太高了,它包含了太多你未知的新鲜事物。那么,在选择阅读材料时,你就可以尝试选择信息密度相对较低的内容。
但我认为,选择信息密度高、挑战性强、难度大的书籍进行阅读,也是一件好事。它比轻松愉快但质量较低,水平简单易懂的内容,更能锻炼、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
Q4:
我已经连续参加了好几场万中的新书发布会,发现他的创作频率非常高。相比之下,我们似乎显得太普通了,没有办法保持如此高的创作热情,总是会被各种事情分散注意力,逐渐失去生活的焦点。
想请问万中,你是如何保持这种创作激情的?写书是一件需要集中精神去做的事情,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在按部就班的生活中,似乎没有一件事可以让自己这么集中精神去做。对此,万中有什么建议?
回答:
我能够保持强烈的创作热情,很大程度上跟运气有关。我运气较好,长期处在一个非常好的环境当中。我也擅长利用环境给我的优势,发现环境里好的东西,并且可以把自己放到更好的环境当中以获取更多好东西。
每个人都有自己要担负的责任。你可能需要照顾配偶、子女或父母,而我还没有子女,父母也并不需要我照顾,这使得我能免于若干责任。另外,我不需要外出工作,在家工作省去了通勤时间。可以说我是个自由职业者,不需要和不喜欢的人打交道、应付老板、管理下属等等。
我能够长期保持旺盛的创作热情,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那些影响我创作热情障碍在我这里恰恰不存在,而这仅仅是因为我运气好。
我的话可能对你没太大帮助,因为你不可能立即辞职成为自由职业者,或者不再照顾家庭成员。然而有一个建议你可以采纳:设立志向并为之努力奋斗。
我的志向就是为全人类而努力奋斗,无论你选择哪种道路:君子之道、理性主义之路、儒家传统或者共产主义理念等等,只要你设定了志向并坚守它,就能激发出强大的内在动力。
这个志向会激励我们不断努力,还能引导我们与他人形成更好的人际关系,因为当他人听到你的志向,他们可能会有相似的想法,并自愿无偿地来帮助你。
我有一些朋友也是全心全意为了全人类而努力,我们一起为了全人类的发展而奋斗。这样一来,我们所有人都会过得很开心,每个人都会觉得自己的工作充满热情和价值,创造出来的东西富有价值和意义。
每当我看到进度条在一点点前进时,我就感到非常兴奋。比如说我读了一篇新文章或者写了一篇新论文、创作了一部新作品,都让整个人类文明变得稍微好上那么一点点。虽然可能只有二十亿分之一、六十亿分之一甚至是几百万亿分之一的改善,但哪怕只有那么一丁点儿的进步,也足以激发我的工作热情和行动力。
需要注意的是,名利等外在动机有时候会损害你创作的内在动机。如果你写书只是为了赚大钱、过上财务自由的生活、让大家佩服你、让大家觉得你很厉害,那么你创作时的动力可能就没有那么强烈了。因为创作并不是获取名利最直接或最快捷的途径。
实际上,真正提升自己能力和去做实事反而不容易获得名利,所以我们不应该太过于关注名利,重要的是关注你心中认为重要的东西。
例如,有一个我特别喜欢但忘记姓名的语言学家,他原本就是传教士,他之所以如此投入工作,就是因为他深信上帝存在,并且认为自己传播福音给未开化者非常有价值。
尽管我并不信仰上帝,并且认为他这项工作没有任何价值,但他坚定的信念与执着的精神确实值得借鉴。他将自己与比自身更宏大、更重要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这个东西在他看来是上帝,对我来说则是全身心投入于推动人类发展。尽管我们追求目标不同,但这种理念和志向可以给予我们强烈的内在动力。
其次是需要注重文化环境。如果你从今天开始立下宏伟目标,为全人类奋斗,周围朋友却开始鄙视你,那么这样环境将阻碍你前进。所以找到一个支持并欣赏你理念和行动的社群至关重要。
最后,要尽量置身于良好物理和文化环境当中,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个人优点并改正缺点。当然,这样的环境并不常见,但只要我们心怀坚定信念,总会找到适合自己成长与进步空间。
总结
最后,我再和大家讲讲思想实验和认知技能的重要性。虽然阳老师在开篇已经做了很多介绍,但我还是想通过丹尼特的生命演化树这个角度,为大家详细阐述一番。
人类是一种特殊的生物,与其它生物有显著不同。比如达尔文式生物和斯金纳式生物,这里不详细讲解。我们主要关注波普尔式生物和格雷戈里式生物。
波普尔式生物有一个特点,它们可以通过思想实验,让假设替代自己去面对死亡。例如鸟类、海豚、鲸鱼以及黑猩猩等都可以做到这一点。
它们在脑中模拟一个环境,预测如果出现某种情况应该作何反应。即使这种情况并未真实发生,它们也可以预先模拟,并据此进行演练。如果预测结果是死亡,则避免采取相应行动;如果结果是存活,则会选择去做。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无需真正去试错,而是在脑中先试错后再行动。每个人都会做到这点,但效果因人而异。其中原因就涉及到人类的独特性,地球上只有人类属于格雷戈里式生物。
为什么呢?因为除了能够像波普尔式生物那样在头脑中进行模拟外,人类还可以优化模型。无论是黑猩猩、海豚还是乌鸦等等,再聪明的动物,它们都无法优化自己脑中的模型。只有人类可以借助语言、文化累积以及跨个体、跨社会和跨时空的学习,来优化自身对世界理解的概念框架。
因此思想实验非常重要,通过不断优化你脑中的概念框架和心智程序,你将更加擅长设计思想实验,并帮助你亲朋好友也设计出更好的思想实验。
总体而言,人类至少是地球上唯一能够做到这些事情的物种,我非常喜欢亚里士多德提出的问题:既然我们是地球上唯一能够优化思想实验的生物,那么我们就有责任把这件事情做好,其他生物都做不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