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志平:高考志愿填报的认知框架及辅助工具

阳志平 开智学堂

作者:阳志平 来源:公众号「心智工具箱」

最近填志愿高峰期,又收到好几个朋友询问孩子填志愿的事情,才发现这个领域还是如此信息不对称与认知不对称。之前,我已经写过好几篇高考志愿填报的文章了,参见:

然而,有的家长还是不知道如何下手。因此,干脆写一篇实际操作类型的,供各位家长参考。

01 认知框架及辅助工具

我们需要意识到,高考志愿填报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不同家庭出身的孩子考虑大不相同,比如家里有矿,那么孩子可能读一些心理学类专业,保持自己身心健康,反而很不错。

然而,绝大多数孩子填报志愿是需要考虑就业的。但是这里吊诡的是,当下热门的专业,未来不一定热门;或者热门专业,自己孩子不一定有兴趣。意识到这些复杂问题之后,我们才可以采取一个更科学的态度来对待高考志愿填报。

因此,在这里,我给出一个通用的高考志愿填报的认知框架,供各位家长参考。这个认知框架基本是沿着个人-城市、个人-专业、个人-学校三大维度展开。

第一步:确定候选城市

未来十年,城市的重要性会进一步凸显。这里需要考虑的因素主要如下:

1)实习与工作机会:所在城市的上市公司数量与 GDP 总量。这里提醒的是,如果孩子已经是在一线城市了,那么换一个一线城市也会多很多红利。比如北京的孩子去上海读;深圳孩子来北京读书。这样两个城市红利都容易占上。

还有一个提醒是,一些一线城市周边距离较近的城市,也可以多加考虑。比如深圳周边的珠海、东莞等等。

2)安家概率:所在城市房价、落户难度。

3)适应程度:也就是孩子身体健康程度。如果孩子身体较为健康,那么远离家乡是可以的;如果孩子体弱多病,那么不宜离家太远。

提醒的是,需要考虑到孩子的身心健康。比如,一个性格内向,不善于社交的南方长大的孩子跑到西北、东北去读书,可能会比较不适应,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风险。反之,跑到成都、长沙这类消费城市,可能更容易身心愉快。

根据上述考虑,列出自己孩子可能选择的大学所在城市,分别标记为好、中、一般三类。

一个简单直接粗暴的做法是:每项指标取 50 分,然后打分,满分总计 150 分。三项指标分别是:实习与工作机会、安家概率、适应程度。

0-60 分为一般;61-100 分为中,100-150 分为好。当然,更复杂的做法是需要考虑孩子更看重的权重。

第二步:确定候选专业

这里需要考虑的因素主要如下:

1)人生自由度:就业方向是个体还是平台。软件开发、执业医师、律师容易摆脱平台。生化环材很不容易摆脱平台。也就是独立开公司与换工作的概率。在大学期间考察的重点就是所读专业,创作作品是否容易?比如计算机专业,开发个软件还是比较容易的。

2)市场成熟度:就业方向是直接上市公司还是间接的。比如,软件开发有无数直接的上市公司,但心理学没有一家直接的。上市公司体系越成熟,那么就容易发展好;反之,越依赖事业单位,发展就越随机。

3)国际通用度:就业方向是国际的还是只能国内或者某省某行业的。所读专业,是否一上来接触的是前沿的、国际化的知识。

看老师的平均年龄。如果平均年龄都是 30、40 多岁,并且都是海归博士,反而是好事。再看这个领域的成果发在哪。发在国际期刊上供世界同行评议,也是好事。有制约才不至于小圈子自己玩自己的,最后老师自嗨,坑的都是学生。

4)受训时长:本科毕业即可,还是需要博士毕业?硕士没有意义,可以忽略不计。绝大多数专业的本科与硕士受训没有本质区别,但博士与本科的确有本质区别了。

5)婚恋概率:该专业离婚率与结婚率。有的专业性别比例均衡;有的专业异性少。大学期间感情是最真挚的,大学期间找到家境相当的结婚对象很不错。

6)人性匹配度:该专业与自己人性系统的匹配程度。所读专业,是否体现自己的人生优势?按照我的人生发展学,比较典型的人生优势有这几种:

*a.性格优势。*比如律师这一行因为频繁跟人打交道,要求较为外向、神经质低一些;再如审计这一行要求性格较为细心负责,也就是大五人格的尽责性高一些。

*b.认知优势。*也就是感商、智商与理商。比如相对来说,经济学比法学对数学要求高一些,也就是需要智商高。而计算机这一行对理商要求较高,需要频繁复盘、总结经验。

*c.动机优势。*也就是自主与顺从这些。比如孩子可以分为两类,创业精神强的,创业精神不强的。前者我们可以称之为强人;后者我们可以称之为普人。

如果自己孩子从小就有强人气质,做事比较独立自主,那么选择那么创业机会大的专业更好,比如计算机、人工智能;反之,自己孩子就是一个普人,比较顺从,那么选择那些考证导向的专业反而更好,比如法学、医学。

目前律师证、医师证还算硬通货。这类考核标准极其明确的专业适合那些善于考试但不善于创意的孩子。

*d.叙事优势。*也就是自己孩子是否有强烈的信念想成为什么人。如果孩子已经有明确的榜样了,那么就读这个专业即可。比如,钟芳蓉崇拜樊锦诗,从而报考北大考古系。

*e.情境优势。*也就是天时、地利、人和。具体来说,包括时间、地点、任务、人际与情绪。

时间,也就是当前时代趋势是什么?地点,也就是自己家族所在城市有什么优势?任务,有什么大项目、大工程等着自己入学就可以参加?情绪,这个专业的学生、从业者怨气满天还是心流满满?

根据上述考虑,列出自己孩子可能选择的专业,分别标记为好、中、一般三类。

一个简单直接粗暴的做法是:每项指标取 10 分,然后打分,满分总计 100 分。

十项指标分别是:人生自由度、市场成熟度、国际通用度、受训时长、婚恋概率、人性匹配度之性格优势、认知优势、动机优势、叙事优势、情境优势。

0-30 分为一般;31-60 分为中,61-100 分为好。当然,更复杂的做法是需要考虑孩子更看重的权重。

第三步:确定候选大学

这里需要考虑的因素主要如下:

1)学校排名:参考常见学校排名即可。

国内请参考软科:http://www.shanghairanking.cn/

国际请参考我在《聪明的阅读者》一书中提到的“学术影响力”:https://academicinfluence.com

2)学校加权:王牌专业带来的加权。有些学校虽然整体排名靠后,但有强势专业,那么赋予较高权重。或者在自己所在省份,有天然加权,比如中山大学之于广东省;厦门大学之于福建省;浙江大学之于浙江省。

根据上述考虑,列出自己孩子可能选择的大学,分别标记为好、中、一般三类。

一个简单直接粗暴的做法是:设定一个加权系数,比如 1.2。然后乘以软科总分。比如清华大学总分为 1004.1,如果加权设为 1,那就填入该分数为 1004.1 分。

第四步:计算孩子中奖概率

将自己孩子所有够得上的学校、所有专业列出来。然后对学校进行过去三年招生平均排名计算,一年过线算冲,二年过线算稳,三年过线算保底。

接着,使用四个 App 或小程序中的至少三个,计算孩子中奖概率,然后求一个平均概率。这四个 App 或小程序分别是:

1)百度 App:访问网址参见:https://gaokao.baidu.com/ ,选择其中的 AI 志愿助手。

2)夸克 App:直接下载 App,找到高考志愿填报栏目。

3)龚虹嘉投资的掌上志愿小程序:https://m.51sdx.com/

4)中国教育在线的掌上高考 App:直接下载 App,找到高考志愿填报栏目。

每个 App 或小程序都会计算出一个概率,然后取一个中位数或均值。一般来说,概率在 70%以上的是中奖概率较大;低于 30%的是中奖概率小很多;30%-70%是介于中间。

为什么不建议只用一个 App 呢?因为它们的算法各不相同、历史数据准确率也不相同,这个时候,需要交叉验证。这样才能避免单一 App 的误差。

那么,什么时候取均值?什么时候取中位数呢?

对于明显与自己认知不符合的 App 计算出来的结果,排除掉,然后剩下的几个 App 如果计算相同,这个时候取中位数,也就是出现最多的那个概率。自己都拿不准,感觉它们计算的都跟自己认知差不多,这个时候就取均值。一句话小结,同一档内取均值;不同档取中位数。

综合衡量

上述准备工作做完,显然,对孩子来说,最好的选择是:好城市、好专业、好大学,且中奖概率较大。然而,多数时候,很难兼顾。那么,按照以下逻辑,将孩子可能选择的志愿分成三组:

第一组:好城市+好专业+好学校+中奖概率较大。

第二组:好城市+好专业+学校弱点+中奖概率较大。

第三组:好专业+好学校+城市弱点+中奖概率较大。

先分组,再在每一个分组中,根据孩子实际情况微调。这样决策准确度会急剧上升。家长与孩子也容易讨论。

如果是我的学员,还可以进一步引入我在“决策分析”课上讲的算法,最合适的算法有 smart、topsis、vikor 三种。三种计算完毕后,排名都靠前的就是孩子填志愿的最佳次序。当然,你还想更复杂,那就引入决策树、影响图。

高考志愿填报模版

我将上述指导同学填报志愿的流程,整理成一个 Excel 表格模版了。家里有小孩高考的同学,请自行采用。

飞书链接:https://anrenmind.feishu.cn/sheets/CgYRsua7uhy7k2tuepNcDhd8nnc 密码:27HW

02 一些专业的点评

整体建议

选专业之前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所读专业,创作作品是否容易?如前所述,比如计算机专业,开发个软件还是比较容易的。但管理学专业,有几个人能真正在大学期间有管理经验?用我前不久在深圳的演讲来说,孩子的时间如果读大学,不被创作时间占满,就会被打游戏等乱七八糟的事情占满。

所读专业,是否容易接触真实世界?人文社科专业,谎言太多了。这样导致无数孩子被带歪了,无法验证的真实就容易谎言丛生。而碰到那类敢于直面真实世界的人文社科大师,是小概率事件。基本要等到博士阶段才会碰到。

一个孩子接触谎言多了,自然容易失去对这个世界的判断力,最后人生发展能好到哪里去?理工科稍微好一些,因为所接触的世界更多是物理学意义上的真,而非语言学意义的真,前者容易验证,后者难以验证。

有同学问我,什么叫做大学专业训练好,训练差?整天上课听老师吹牛,吹的都还是年轻人无法验证的:我跟某位领导某位名人一起吃饭。这就是训练差。你是消费者——消费的是你大学四年最好的青春时光。

上课期间接触的是日常生活很难接触的事物,又容易验证,还是创作者视角。有明确的真实世界的任务等着你解决。这就是训练好。

所读专业,士气如何?有的专业,表面没那么热门,然而同学之间感情深厚,反而毕业后容易相互扶持,比较典型的是考古专业。有的专业更容易营造集体感情,我们更容易受到优秀同学的感染。在彼此协作中,容易成就友谊。

接着来看看具体的一些专业。

计算机

计算机专业在今天有无数非议,很多家长担心饱和了。但没有意识到,计算机专业是为数不多,同时满足以下几个条件的专业:

1)从业者不依赖社会经验。年轻更有优势。 2)可以独立完成作品:不依赖任何大平台。 3)国际化竞争。一上来就是全球化思维,最好的开源项目。 4)国际化就业。不仅在中国就业。 5) 有无数上市公司。 6)与其他学科很容易结合。

问题是很多计算机系有些水。而好一些的系人满为患。无论好系坏系,读计算机专业,然后培养自己的极客意识差不了。

近些年很多学校新开了一个人工智能专业,需要仔细看看,有的大学是以前的自动化专业改个名字;有的大学是源自计算机专业。

如果计算机专业进不了,但与之密切相关的专业是数学、物理学、统计学。尤其是统计学,可以说与机器学习是直接对口的了。但依然是老问题,差的统计系也是浪费生命。好的统计系有一个简单的判断标准:老师们广泛采用 R 与 Python 教学。这点,其实无数统计系也做不到。

心理学

如果说计算机专业,未来 10 年、20 年是赶上 AI 时代大模型技术带来的 20 年大时间周期红利,那么心理学专业是赶上大量受过高等教育的白领及其家庭的心理健康问题。

20 年前,我们这一批心理学毕业生就业不错。如今心理系学生就业差远了。我身边几百个心理学硕士博士专业对口的出路一般是:1)大学任教;2)从事用户研究、产品经理与运营;3)中小学心理教师;4)心理学编辑、科普写作、知识 IP;5)心理咨询师。

心理学专业招生分数很高,但就业差。不过这个专业有意思的是,的确能促进自己的心理健康与思维方法论,所以是一个整体值得推荐的专业,往往需要读博,比较合适家里有矿的同学。

理工科

除了前面讲过的计算机专业之外,绝大多数理工科都可以选。

1)尤其推荐数学、物理学与统计学,训练好。

2)航天汽车能源等相关专业,未来十年、二十年都还可以。

3)生化环材要么不选,一选也要做好读博准备。生化环材为什么被吐槽?最大问题是无法独立创业。读完博士了,还不得不依赖大型平台谋生。而大型平台能提供的高端岗位有限,自然就容易内卷。

医学

有的人不建议读。我的观点倒比较中立。医学在未来老龄化社会还是很大需求。并且医学生训练普遍可以,至少促进个人健康。如果的确热爱医学,也是一个上佳选择。

除了临床医学之外,其实临床心理学、生物信息学、生物工程学等不错的方向也算医科下面。

人文与社科

没几个能选的,实在要选,家境好的哲学;家境差的法学、经济学。社会科学中的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新闻学、文学、历史学、英语以及各小语种尽量别选。

人文与社科,绝大多数专业是靠阅历堆出来的。年龄没到,读了也是白读,我建议很多专业只设硕博。所以 18 岁最好的青春年华,本科读这类专业完全是浪费时间。业余时间,作为兴趣读读即可。没必要花四年甚至更多时间去职业学习。家里有矿,打发时间则无所谓。

18 岁就应该读数学学编程,做实验做手术,搞 AI 搞机器人,这是王道。

如果已经“不幸”误入歧途,那么,填报志愿时需要注意。人文与社科绝大多数专业就业都很差。文科生转专业、继续读博的概率较大。那么,学校的牌子、校友网络、保研概率、出国留学概率就变得更重要了。

法学与经济学

法学与经济学是人文与社科领域中训练尚可、容易就业的两个专业,因此每年较为热门,但这里面也有一些细微差异。

1)时代趋势:2000 年前后是经济学的黄金时候,如今是法学的黄金时候。这是时代背景的不同。2000 年前后,中国加入 WTO,需要大量经济学人才,对接世界经济规则与贸易规则。

如今,20 年过后,这波人才基本供给过剩了。而中美竞争以及中国加大内部治理,法务人才目前变得更加刚需。相对来说,考公务员,法学比经济学更容易一些。时代趋势的不同。

2)专业纵深:法学的训练比较简单直接明朗,就是奔着律师证去的;但经济学的训练比较广阔了,有无数条路径,既有侧重理论、科研的,也有侧重实务的。前者一般需要读博;后者一般需要拿 CFA 以及其他证书。

3)专业要求:法学对数学要求不高,但需要人理性、神经质不高(才扛得住工作压力)、口才好、较为外向(工作需要与人比较频繁地打交道)、尽责性强(法学要求比较细心)。经济学更像是人文社科学科中的理科,对数学要求更高一些,尤其是走计量经济学、CFA 路线的。

4)未来发展前途:法学的发展路线比较清晰,要么公务员要么律师、公司法务、知识产权代理人。经济学的发展路线比较复杂,大体上银行金融证券投资是一条线,另一条线是科研,经济学系还是很广泛的,但科研线竞争激烈。

从留学角度上来说,经济学比法学容易一些,欧美相关专业多,训练差不多;法学差异较大,往往只能国内继续进修了。

一般来说,法学的起薪不高,很依赖在顶尖律师的实习机会,但越到后面越滋润;而经济学的起薪比较复杂,有的还可以,有的也不行。

5)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从与计算机科学结合的角度来看,法学是计量法学、智慧法官这些,经济学是计量经济学、量化交易这些。明显,法学没那么需要计算机,也不太好转计算机;经济学与计算机关系天然密切。

再从与心理学结合的角度来看,法学是法律心理学、测谎心理学、侦查心理学这些;经济学是行为经济学、金融心理学这些。前者没有国际承认的奖项,后者有诺贝尔经济学奖。

说到这里,两个学科的差异显然很明朗了。希望对家长作出选择有所参考。其实,到了最后,顶尖的经济学家不少也有一个律师证;顶尖的律师也精通经济学。这两个学科的关系比我们想象的要密切。毕竟,律所的大额收入还是来自公司 IPO 等非刑事业务。

其实判断孩子更喜欢法学还是更喜欢经济学,有一个窍门,是给孩子看律师判例,以及证券公司首席经济学家的分析报告,看孩子更喜欢看哪类文档。

法学入门可以参考这套书:https://book.douban.com/series/47715

尤其是《法学之门》《法律职业成长》《如何高效学习法律》《如何解答法律题》《法律研习的方法》。

经济学入门的书就太多了,根据流派不同而不同。详细书单参考我的《聪明的阅读者》中的“通识千书”的第六节:“如何理解社会”的“经济交易”部分。摘录部分:

好的经济学教材,还可以参考格里高利·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赫尔曼·戴利的《生态经济学》、张夏准的《每个人的经济学》。关于经济学本身的争议,反方可参考斯蒂夫·基恩的《经济学的真相》,正方可参考丹尼·罗德里克的《经济学规则》。

03 小结

以前,的确是教育改变命运,好学历带来好的回报。但这个事实有两个大前提:一方面在需求端,身处中国发展迅猛的 20 年;另一方面在供给端,大学毕业生数量不多。

如今,两个前提都不存在了。看看一个数据,今年 5 月份,我国的青年失业率达到了 20.8%,其中不少是大学毕业生。

70 后、80 后这一代的父母出生于匮乏时代,无论是信息还是物质,都是匮乏。因此,无意中给这一代形成了很多影响深远的行为模式,比如更从众而非更独立;更勤奋而非更创意。

到了我们身为父母,其实我们孩子的很多行为模式大可不必。我近期在深圳演讲时强调一个思想实验:我们的孩子,不上大学、没有文凭,但有作品,有自己热爱的事情,会活得很惨吗?其实完全不会。甚至,有作品、有热爱的事业的孩子可能比那些严格遵从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名企名司路线的孩子发展会更好。

请记住,比孩子拿到文凭更重要的是,孩子热爱什么,孩子有什么作品。好的城市、好的大学、好的专业,也是服务这一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