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为我开启了什么样的人生?

清瑜 开智学堂

作者:清瑜 来源:公众号「青鱼的天空」

于我,阅读无疑开启了人生。

01

我生在一个没什么特别熏陶的普通小市民家庭,教育跟着大众水平走。青春期结束前,学校说怎样、周围人都怎样,我就怎样——吃喝玩乐之余,满足社会规范与期望就好。

我在小学时姑且还读一些科普书、大众小说和儿童文学;初中开始更加不可收拾地沉迷电子游戏和网络文化了,读的纸质课外书只剩下《儿童文学》、《知音漫客》和《中国国家地理》。

02

带来改变契机的是市里新建的图书馆。初中开始,每逢周末和节假日我便在这块宝地早早抢位置来做作业;一晃就高一结束了,我竟连图书馆里的书都没翻过、更别提借阅了。

尚朴素的我朴素地一心想着高考、一心想着“学习”,随后很快发现不是秘密的秘密——光靠被动应对课业是不够的,接着开始朴素地琢磨起流程,朴素地发现这跟计算机系统一样有很多重复且可以优化、升级的地方,遂开始朴素地了解和实践学习方法论,并很快发现既然自己是学习的主体,自学是最关键的环节,也是草根弯道超车的必由之路。

又过了不久,我意识到这种问题在我之前早就有无数人探究过了,我直接把那些结论拿来用就行了,而且百度很难直接找到系统地有用的答案,我应该找书看。

我经由当时深度使用的单词 APP 的推销,先是找到了麦肯锡流派的高桥政史的方格笔记本方法,随后又在随机往返书架时发现了美国教育者亚当·罗宾逊的《如何学习》。

这些书现在看来都仅是可用之作的水准,但也不妨碍我照着书上的学习方法按部就班地实践一阵之后,(中考和高一多科)倒数的我在高二下学期开始全科进入优良水平。

虽然我当时对认知科学毫无了解,不知道有效的是加工庞大笔记本身,特别是其中的信息“编码”、“组块化”、“间隔学习”及“分散地点”等要义,或曰宏观行为上的“必要难度”。

与此同时,我的高二物理老师——高中时期的贵人之一——那强调自学、强调自主精读课本的理念深入地启蒙了我。

我用同种模式贯穿文理全科的学习。我当时最发怵的物理和政治也被如此攻克了(理科生在高二下学期参加文科会考)。牛顿定律和热力学定律是如此美;马列毛的哲学原理则让我初次找到梦寐以求的描述复杂系统以及其中的运动实体的一套语言,我终于开始知道该怎么描述自己的人生和信仰。这些都成了铺垫。

03

我当时自以为智力过剩,且坚持学习系统可以优化、优化再优化,密集的(让如今的我惊诧且羡慕的)雷厉风行未曾停过。

周围的同学虽然认我成绩好,也或多或少受够了我那套“传教”:以自主阅读为主,以及目标管理、任务管理及自我监控、反思为灵魂,实践、实践、再实践。这种以自己为中心而非以老师、课堂、作业、考试为中心的取向可谓大逆不道。

恰在那时,我偶然遇见讨论前沿认知且高信息熵的对话体奇书《追时间的人》,并顺藤摸瓜地发现“开智学堂”与“心智工具箱”公众号,而“阅读”、“学习”和“行动”是其中最高频的关键主题之三。这让我发现我那狭隘的学习系统之外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扎进黄金屋之后那接连的启蒙让我的精神不再空洞。我贪婪地想着,只要把种种大法尽数内化,高三这最后一年稳了。

结果我用力过猛了,未想这是大低谷的开始。

我读到了人生。面向未来的学习和应试的学习是存有冲突的;且这场冲突因我的有限、我的渺小,而被我的幼稚放大。这连同其它一系列负面的机缘巧合一起,让我陷入复杂的负循环因果,失序、激化、失控。

最后就连我瞧不起的应试学习也因为我的身体积弱,特别是那颗可怜的饱受摧残、过度磨损的脑子,而败下阵来。我初步整理出了当时所处的复杂因果网络,但对于如何破解涌现出的负循环因果则毫无办法。

见证我那兴衰的,是那近十本全学科的 16 开笔记本(其中生物笔记迭代出了三本)以及几百张知识卡片。对前来借生物笔记本的同学不厌其烦地念叨“这些笔记以及教辅的导图看着抄着没有用、要自己从无到有地整理出来才有用”的是我,身心状况连续下滑而成绩不断败退的也是我。

飞船的破碎窗户之外,我在罡风中几近失去神智,在无限湍流中努力站稳脚跟却反复失败。如此便是六年。

我仍在超长的弯道上努力超车,阅读《三十六惑》的次数继续增加,我的人生困惑越来越多。地动山摇间,先前让我不以为然的潮水正没过我的膝盖,没过我的腰腹,直至我的全部。

阳老师在古早博客上挖坑多年的学术专著历经打磨打磨再打磨,此时终于问世了第一本。这本书深入浅出地谈阅读系统,是学习大法之前传。

04

此时我也积累了第一批应试之外的自主阅读经验,笔记库里积累了几千张卡片。我还是惊恐地发现自己啥都不知道,也并不会如何学习和阅读,每年没读完多少本书,也没输出什么正式文章。

每当别人问起我一年或总共读过多少书、读完了多少书之类的问题,我都只能尴尬地敷衍了事。以后我则至少可以安利起《聪明的阅读者》这本传家宝级别的杰作了;我这种外行人仍在凑热闹、囫囵吞枣,内行人们或已初步了解完门道,啧啧称奇、直呼杰作也。

图片

让我感受最深刻的是,阅读牵涉到那么多的实体和属性,其因果竟如此复杂;将其客观而逻辑地梳理成系统则难上加难。难怪小白如我,每步行动前常会犹豫选择做什么。与这种复杂相对,“卡片大法”则能以不变应万变,是穿越洪流的方舟。

阅读量必居于旧人类天花板的阳老师却已通晓古今中外、师法历史与自然,将真知灼见与实践积淀整理成优雅的模型、优雅的体系、优雅的数据。于是只需交付信任,对号入座地一个个组块地内化即可。

这本书对于饱受侵蚀、没有脑袋的我来说十分友好。除了用至化境的古典风格的文字,阳老师将各个阅读环节的判断思路整理成一张张易读的图表或清单。

不知道怎么确定图书分类?不知道文本细读重点?不知道有哪些抽样阅读方法?不知道有哪些主流认知方式及其维度和常见学科领域?不知道如何确定主题阅读的范围?不知道如何综合应用四种大法来阅读各类图书?不知道何时合适输出哪些卡片笔记?不知道哪些书应当优先读?这些都一查就行,减轻了太多认知负荷,实属小白福音。

而阳老师在新书发布会上的演讲也必然不是对此书内容的单纯概括,直接演示如何使用各种技法来吃透此书。听得我酣畅淋漓,意犹未尽。随后感叹道,继可读几十上百遍的文章之后,可读几十上百遍的书也终于在我的人生中涌现了。

一晃这么多年过去了,又是一次以终为始。有此书在手,前行更笃定了。

有幸生在这样一个时代,见证新道统、新学统、新文统的诞生历程。我和很多人的人生由此被改变。

后记

因为阅读,我好奇起更广阔的抽象世界。既然生也有涯、知也无涯,那我只好放弃对那么多具体地域、风景、美食的探索,放下我的地图和相机,改为投入更抽象也更精彩的高维心智之旅。

现在看来,高三的我滥用了太多“否定”操作;或者说“否定”本身无妨,但若未确实生成新物以覆盖被批判之物,这种跳了、却未成功跳出系统的行为就会让人陷入虚无和教条。比如说,到头来,人作为裸猿,是不能不将心灵安放于森林与山川湖海的。

于是现在的我仍偶尔羡慕以前的我,感慨自己何苦找那么多罪来受呢。如果自己普通地选择一向胜任的地理、生态或生物,自己是不是会轻松很多呢,哪怕这样的人生会简单和平凡许多。

犹记得当年有同学担心我身体那么差,以后真的能从事好地理专业吗——实际上我被放到户外还好,我一下就跟兔子一样到处自在蹦跶去了,身体会比现在强健不少。

不论如何,虽然我改变了自己持有多年的地理学志向,但是旅行隐喻早已烙进我的人生模式。

由旅行隐喻贯穿人生的我,阅读对我来说是一种交通载具。既然阅读可被隐喻为载具,那它也是我的伙伴——毕竟有不少人将爱车视为(又)一位伙伴或伴侣。这位伙伴可能并不常陪同我经过最重要的场景,但实在陪我度过了相当多的温馨时光,可谓我的第二伴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