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编织你的生命故事?请看这本书

菟葵 开智学堂

作者:菟葵 来源:公众号「一时一刻」

01

了解一个人,从了解他的故事开始。

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Jerome Bruner)将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分为两种:典范式思考、叙事式思考。典范式是指用理性、模型和逻辑来理解世界,而叙事式更关注故事,从故事中寻找欲望和意义。

典范式思考像是精确的钢尺,准确而坚定,不易改变;叙事式思考存在于时间和因果中,像是流水,缓缓流淌,每个人都可以从中看到不同的意义。

典范式思考无法解释为什么人会有“执念”,无法解释偏离常规的“异常行为”。而叙事式思考能从感性出发,为人生中最独特的部分找到意义。

人的一生都在编织独属于自己的生命故事,这个故事定义了“我是谁”。心理学家丹·麦克亚当斯(Dan McAdams)在《我们赖以生存的故事》中详细描述了生命故事的生成过程。

图片

02

当婴幼儿与养育人建立起依恋关系,便形成最初始的叙事基调,悲观或乐观,浪漫或讽刺。童年时期形成的叙事基调会影响成年后如何看待世界、如何看待未来。

进入学龄前,儿童的认知能力处于前运算阶段,这个阶段尚未形成逻辑化的思维,思考方式和情境绑定,还不能理解因果关系,现实和虚幻之间的界限也比较模糊。

这个阶段的学龄前儿童开始收集核心意象,这些意象来自家庭、学校、社会文化、童话故事等,孩子们不自觉将看到的形象、学到的知识、体验到的感受转化成幻想,这些满含情绪的幻想日后逐渐成为自我的一部分。

随着成长,孩子开始接受教育,发展出逻辑思维能力,能够把故事按照主题组织起来,这时候关于权力与爱的动机偏好开始形成。权力与爱是生命故事中的两大主题,对应着人类的两种主要心理动机。一种有关成为自我——主体性动机,一种有关融入他人——共融性动机

主体性动机由两种欲望驱动:对权力的渴求、对成就的渴求。高权力型动机者关注影响力和权威,渴望自己变得强大,能够对周围环境产生巨大影响。高成就型动机者更加关注能力和精通,渴望高效、优雅、创新的完成任务,更喜欢处理工具型任务。

共融性动机由对亲密和爱的渴望驱动。亲密型动机者享受与人类的链接,更倾向维持人与人的和谐友善,害怕分离。爱与亲密有相似却又不同,爱比亲密更为复杂,比如情欲之爱、家人之爱、友谊之爱、神圣之爱等等。

动机存在于人格里,不管是否意识到,主体性和共融性动机交织起来,帮助人们组织生命故事的特定主题,并塑造身份认同。但动机会随着年龄、生活中的重大事件而发生改变。当动机发生改变时,身份认同也会随之而变。

当孩子们进入青春期,由于生理和认知等方面都在发生变化,青少年会开始思考我是谁?与此同时,开启了生命故事的首次探索。意识形态作为生命故事的背景,也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成形,整个青春期到成年早期,都是在构建自己的意识形态——一个价值观与信仰系统,其中包括了对美好、伦理、道德、宗教、政治等方面的信念。

到了二三十岁,人们开始塑造并细化生命故事中的主要角色,这些角色源于早年的意象原型。意象原型是人格化的“理想的自我”。人们有意识或无意识的通过意象原型来塑造自己在生命故事中扮演的主要角色。

生命故事只有一个,是身份认同的表达,但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可以有很多。尤其现代生活中,每个人往往拥有多个社会职能,一个人可以同时是母亲、女儿、创业者、环保主义者、乐队鼓手等等,每个不同面相的自我会用不同的方式行动和思考,有时不同面相的自我会充满矛盾。

成熟的自我认同标志,是能够整合意象原型间的冲突。随着生命的进程,成年期的人们开始追求生命意义,生命故事因此变得丰富和深刻。

当人们步入中老年,年轻时代的激情转化成更为深沉的力量,智慧也更加丰富且圆融 。生命故事中的冲突却日渐加剧,必须通过调和来缓解,或者创造性的转化成更深层次的智慧。

另外,对死亡的担忧越来越频繁。在这个阶段会开始思考生命故事的结局,思考如何与社会集体叙事结合,生命故事的“生成性脚本“开始成形。人们必须诚实面对自己和世界,反复修订生命故事,将生命故事融入更为宏大的叙事,使得过去的人生看起来都在为现在和将来而努力。

03

麦克亚当斯讲述了社会钟里大部分人的生命故事发展规律。但对个体而言,每个人独特的生命故事会遵循自己的生命时钟。

叙述生命故事能为人生找到意义感,回答“我是谁”,但不一定能帮助人们获得幸福。生命故事的塑造无法超越一生所拥有的资源,包括社会经济、文化、机会等。

在《我们赖以生存的故事》最后,麦克亚当斯详细介绍了如何探索个人生命故事。除了心理治疗和撰写自传,还可以通过记录梦境、探索幻想、思考问题和冲突、与众多自我对话、留意身体节律等。

最后,他特别推荐与他人对话的方式进行自我探索。但他对倾听者的要求有点过于高:

在考虑找谁做倾听者时,两条最重要的标准是:(1)你与对方的关系的性质,以及(2)对方是不是适合做一个倾听者。要满足第一条标准,你和倾听者必须觉得,对于你们俩目前的关系状态而言,你们探索式的交流能让你俩都感到合适与舒服。要满足第二条标准,则倾听者应该能做到热情、反复确认和不评判。

另外,倾听者应该熟悉个人神话的概念。在为交流做准备时,你和倾听者可以就书中的一些核心概念进行讨论,比如文学和生活中的故事的含义、叙事基调、原型故事形式(如喜剧,悲剧,浪漫故事,讽刺故事)、故事意象、权力与爱的主题、青春期个人寓言、本体论策略、意识形态背景、意象原型、中年阶段的生活变化、生成性脚本与故事的终结感。

简单来说,家人和朋友关系过于复杂会影响个人探索。并且要求倾听者既要“热情、反复确认和不评判”,又要了解各种术语,去哪里找这种专业倾听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