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GC时代,这两件东西很重要
圆圆爸 开智学堂
作者:圆圆爸 来源:公众号「圆爸的笔记」
01
有个朋友转了张图,据说截屏自抖音。背后亮眼的是一位自称自己小学六年级的网友的提问。图片下面的白字,是该 up 的总结。我不知道你看后什么感受?
为了区别图上的字,和我打的字,我这里加了条分割线吧。
或许你惊讶于如今孩子如此早熟?自己那个年纪还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的好孩子。如今的孩子却紧跟科技步伐,搞起了 AI?
又或许,你自己也被如今的 AI 所震撼,不由得感慨该娃醒悟较早紧跟时代,若干年后吊打同龄人?
然而,我不信这张图上的身份,更觉得像是某位家长对如今填鸭教育的吐槽。又或者觉得这孩子的问题刚好显示了他并不了解 AIGC。
如果你仔细观察过家长群体,你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凡是自己工作越偏传统行业的人越容易给孩子报编程培训班。就像曾经越是体制内工作的公务员家长越看重孩子的外语能力的培养。
同样,越是不了解 AI 能做什么的人,才会把 AI 的能力扩大化。他们对未来的恐惧来自于别人已经会了,而自己这方面“不行”。但他们觉得不行,有在努力让自己赶上去么?
事实上并没有,他们把自己的恐慌传播,继续告诉下一个跟自己一样对 AI 的能力一无所知的人。然后觉得天塌啦,赶紧让孩子学起来吧。怎么学?报个班吧。再然后,孩子就彻底学废了。
你可以说这一切都是浮躁的消费主义塑造出来的景观社会。也可以说,机构终究是不希望你孩子成为一个有自学能力的人,不然钱怎么赚,韭菜怎么割。
通过报课是可以让一个小白快速入门的方法。但报课从不可能让一个小白直接变成高手的。而你说 AI 会不会淘汰旧工作,我觉得技术迭代只会淘汰掉落后的 80% 的人。
就像三十年前我的父母觉得以后都是用电脑来上班,电脑会取代大部分人的工作一样。结果大家都看到了,电脑并没有取代工作,反而制造了 996 的社畜一代。当年我们的父母对电脑的认知就是打字。我初中时候学校还有打字机课。我家至今还摆放着一台装红黑色带的打字机呢。
如今 AI 时代也是一样。我们可能对目前看到的 ChatGPT 或者 Midjunery 来诠释未来的 AI,就如同我们父母对电脑的认知只是 WPS 等打字编辑的功能一样简单。
02
要看一个人是不是真学霸,让他参加到一个新的领域去,看看能否在短期内远超同学。这句话曾经魏坤琳在分享他给她女儿报兴趣班时候,如何看出孩子是否有潜力说过。
阳志平在“安人书院”知识星球里也说过,具体不记得了大意为:想要快速成为一个领域内的高手,看他入行时候自己给自己的定位是做一个学生还是去成为一名老师。
或许,很多人觉得学习应该一步一步来,饭要一口一口吃。没学会走路怎么能学跑步呢?所以要做学霸,至少得先入门,考试先及格,然后成为中等偏上,最后才成为全班全校第一?这或许是绝大部分人从小在义务教育里就养成的价值观了。
而这件事底层逻辑就是错的。因为我们的 K12 教育是被设计好的,教委在大纲设计上就已经定下了规则。既定规则是被人为控制的,一部分人能进入高等教育学习,另一部分人被淘汰。成绩好代表了符合设计者规则的人被保留下来了,而不代表你真的会学习。
但是,世界的真实规则并不是被提前人为设计的。AIGC 的崛起没人能提前知道。即便六年前未来简史里就提到过一嘴。但依然没有这个产业的规则定式。谁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所以报班求培训的方法能否有效就很难说了。甚至有人说过,一个领域如果能被培训这个领域早晚会完蛋。
03
那么,我们生活中,不能被培训的事情难道还少么?最最重要的如何科学做决策,有人教么?有人说决策靠的是智商,那为啥股市里依然有很多名校毕业被套牢呢?
正如斯坦诺维奇在《超越智商》一书里提到的,小布什在当总统前做了智商测试非常高,但他在任期间的决策却错误百出。所以用斯坦诺维奇的说法,理商在决策领域远比智商重要。
从进化论角度看,人天生就是有缺陷的动物。我们有一颗从石器时代至今就没怎么变过的大脑。
大脑天生爱偷懒,因为大脑的耗能巨大,在吃不饱穿不暖的时代狩猎采集一次就在洞里睡一周。这就是阳老师口中常说的“认知吝啬鬼”,导致的结果就是各种人类具备各种认知偏误。
大脑还喜欢找不同,喜欢连连看。这样越智商越高越聪明的人反而越容易焦虑恐惧,更喜欢相信阴谋论。这些换句话说,就是人性的弱点。
所谓理商,就是利用元认知和理性分析工具,帮你摆脱这种人性的弱点的方法。最常用的工具,比如数学里对于事物发生概率的分析,甚至自己能通过贝叶斯方法全面评估每一个微小发生细节的情况评估概率,最后决定这件事要不要做。
这些明显就是大部分人做不到的,即便你学会了,很多人也不愿意做。因为相比繁复的计算,随大流从众多容易。这就是理性最终败给你的基因,也就是斯坦诺维奇口中的聪明人为啥会做蠢事。
04
除了理商教育以外,通识教育在 AI 时代会显得尤为重要。
正如,现在你看到的提示词工程一样。当你如果不知道什么是新艺术运动,你会在你的 prompt 里输入 art nouveau style.吗?你更不可能知道这样的画面要输入 by mucha了。
我当年在大学里学艺术史课程时候,那时候书店里已经有王受之编写的几本黑白大部头了。但我当时还会去下载他的讲课视频偷偷存在优盘里,每每回家津津有味地看。或许对于以后的艺术生来说。这件事会比每天蹲在画室里画石膏像更有价值。
又或者把 midjunery 的提示词风格索引当作自己的艺术启蒙也有人会这么干。但或许这样学出来的人对于什么风格出什么样的图会了如指掌。但对于这种风格背后的成因却毫不知情。就像很多人看不懂毕加索马蒂斯一样。
绘画设计的风格演变和制造工艺以及当时的社会审美是分不开的。达达主义为啥会出现在二战前,只有这样的不满才会掏出刀子在画布上划上三刀还能被称之为艺术。
这不得不就又得上升到对于文史哲的了解上了。对意识形态的把握,才是每一个学设计的人的基本功,但何止学设计,文字工作者难道不是么?
二十年前,一个报社编辑每一个错别字罚款 5 元,一个没有错别字的编辑就可以被称作优秀的编辑。印刷行业,了解印刷流程后道工艺,能在每次设计稿交付前留好出血线,把字体转曲就是一个优秀的设计了。
现如今在校对工具下文字工作者即便看不出错别字,在公众号底部也会提示你当前写错了几个字,设计师更是不知道什么叫“出血线”了。他们眼里只有各种见过的和没见过的。
在时代变革下最熟练的人最容易被淘汰,你的护城河刚好被迭代了。那么到底啥才是 AI 时代对设计师最重要的呢?
你开始神游,回到大学校园,设计史课程的讲堂里。那张熟悉脸庞,是中年老师对着 PPT 跟大家讲着工业革命后期发生的设计种种浪潮。老师并没有告诉你这些东西会有多重要,只是告诉你下周期末考试这章要考。
我只是拿设计工作举了个例子,其他行业其实完全一样。
如果当下还有人对于文科理科还互存偏见。那么他自己“站”哪一方,就已经把自己的思维模式定格在了哪里。
我的观点只有两个,不管文理。AIGC 时代两件东西:1.理商;2.通识。
概率思维+人文素养就是打开未来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