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婚,中国式的大型PUA
猫柳 开智学堂
作者:猫柳 来源:公众号「自由特质协议」
过年回家,我经历了一场每年都会在中国上演的催婚大戏。
当你接近三十五岁,这样的催婚,变成了一场大型的 PUA,参与者不仅是你的父母,还是目之所及的长辈们。
所有长辈都是共谋者,他们的组织宗旨是:结婚才有安稳的晚年。即使你现在事业发展得更好,没有一个伴,晚年都会很凄惨,就像村里的某某某。
在回家前,我早就对催婚做好心理准备,毕竟也不是第一年,机器人训练也会产生经验,更何况人。回家前我已经做好预警,只要咬定坚持自己的选择,任何语言都无法伤害我,侮辱我。
这个策略是对的,正是坚定了内心,我看清了“共谋者”言语中另一层含义:三十五岁的女性,只剩下“女性”属性,不是独特的个体。—— 很奇怪,我看了那么多催婚的文章,居然没有人指出这一点来进行批判。
催婚绝对是一种陋习,用生活在 A 情境的价值观来要求生活在 B 情境的人,过人家不想要的生活方式。
让我把故事说得慢一些,好让大家明白我这个义愤填膺的结论是怎样炼成的。
01
回家第二天,我正享受着父母可口的饭菜,和久而未见的相亲相爱。美好的时光总是如此短暂。傍晚,我跟父亲外出路过三伯爷家,停留了一会儿问候。聊不到三句,催婚就来了:
“今年还不带男朋友回来吗?” “年纪不小了,也该考虑结婚了。” “钱挣得再多,作为女人,还是要结婚。” ……
朋友都劝我,长辈这么说都因他们大半生都生活在农村里,节奏简单。他们就是这样生活过来的,这是他们的生活。
好吧,我能理解每个人都有各自独特的看待世界的方式。那么,我生活在另一个地方,我所见、所经历是另一种生活,我也应该坦诚地跟你们沟通我所看到的世界。
让我鼓起勇气,跟你们表达我想“不结婚”的想法吧。只有将彼此的观点摆在台面,才有沟通对话的可能。于是我开始说出我的想法:
- 今年还不带男朋友回来吗?
- 分手了,因为疫情异地太长时间。(理由是什么不重要,只要是理由就可以)
- 年纪不小了,也该考虑结婚了。
- 正是年纪不小了,更不能结婚。一结婚,就要生孩子,就要照顾孩子,这样三年过去,我都三十七、三十八了,那时候要重新出来工作就更难了。何况,现在我的工作挺好的,我挺喜欢的,我不愿意为了家庭放弃。
- 钱挣得再多,作为女人,还是要结婚。
- 钱挣得不多,作为女人,也不一定要结婚。
- 不结婚是不行的,晚年很惨。
- 怎么会惨呢?只要有足够的钱,做好养老的规划,晚年也能过得不错啊。现在这个时代,生活比你们这个时代便利多了,一个人也可以过得很舒适的。结婚后说不好,对方照顾不了我,说不定还要我去照顾他呢。
- 不结婚是不行的,没个子女,晚年你就会孤独。
- 不会孤独啊,不结婚又等同于一个人,我有很多朋友,也有自己喜欢做的事啊。
我以为我完美地用逻辑对答长辈关于“结婚”的面试,这样就能换来一个宁静的假期。事实证明,我的烦恼才刚刚开始。
唉……
当天晚上,见三伯爷劝服不了我,饭桌上,妈妈又开启她的碎碎念模式。我依照跟三伯爷的对话模式,十分耐心地跟她沟通,但我还是低估了“敌人”思维上的顽固,简直就是铜墙铁壁,丝毫容不下“异见”的存在。
最后,我跟妈妈情绪都失控了,我吼出:
“你真的要因为这个谈不拢的问题失去一个女儿吗?” “你真的要因为这个结婚问题,让我有家回不得吗?” “我就是不结婚,会怎么样?能怎么样?”
吵出来还是一件好事,彼此不再打太极拳绕圈,减少无效的沟通的次数。—— 亲人们,我真的很想在这个假期好好地休息,能不能 leave me alone ?
吵完后,我还很有风度地把剩下的米饭扒拉完,轻轻地放下碗筷,走上名义上属于我的房间——一层两房一厅的居室。
虽然这些言语不再能伤害我,但我依然感到很烦躁。那时,谁给我发信息来,我都想怼回去。有位朋友,也许是出于关心,把他看到的别的男性征婚帖转发给我,我立即火冒三丈:我谢谢您咧,我的婚姻还用不着您操心。
这才回家第二天,就爆发了战争,后面的日子怎么过?我想立即订机票离开,打开买票软件……好吧,机票太贵了,我又默默放下手机。
妈妈可能真的担心见了第二面女儿离开,晚上,她就走上我的楼层,假装什么事都没有发生,给我递上一堆零食。
我差些以为这个举动是停战的信号,我能如愿地有个与世隔绝的假期。但是,事实再一次证明,我是 too young too naive。我的父母在憋一个大招——直接安排相亲。
02
他们已经知道我多么顽固地不会接受我不想要的东西,但我有个弱点,我对长辈是个还算有礼貌的孩子。所以,只需要对我说,爸爸想去某某叔叔那里坐坐,你要去吗?
我一般就不会长记性,对于十多年没见的叔叔伯伯们,总会乖乖地跟在爸爸背后,去坐一坐聊一聊。
嗯……这就可以安排相亲了……在你无知无觉下。
说实话,相亲也就是两位不熟悉的异性见面而已。如果我抵制”相亲“这个词,那么就用结识新朋友好了。只是这个结识,抱着明确的、刻意的目的,让人浑身不舒服。
说到这里,我的故事才说到正题。我知道有很多人想问故事进展,但我不打算在这里透露太多,不要忘了,我们这篇文章的标题是:催婚,中国式的大型 PUA。
让我重申观点:作为即将三十五岁的女性,我在这个春节感受到,我只剩下“女性”属性,被抹杀掉所有个性特征。
脑中冒出这个想法时,我正坐在四位我敬重的长辈中,他们一言一句、语重心长地对我传授他们的人生智慧。当中,不忘穿插对我的劝告:
“在北京几年了?再做一年,差不多就回广州吧。” “做什么工作,工资多少?差不多就回广州吧。” “你现在最该考虑的,不是工作,而是嫁人。嫁人才是你当前最重要的人生事务。”
——亲人们,我能理解你们的“操心”,但是,好歹问一问我的选择,我为什么喜欢在北京,为什么喜欢这份工作,为什么不想结婚,为什么不想回广州的想法吧!
我耐心地坐着,把流程走完。
03
我其实能够十分理解长辈们为什么这么说,拿心理学家乔治·凯利的“个人建构论”来解释,不就是“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去创立了结构,并通过这个结构去解释由事件组成的世界”吗?
凯利认为,人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初级的科学家。作为科学家,他在不断地寻求对事件运行过程的预测和控制,他正是借助结构来对事件进行有效的预测。
这是他们行之有效的构念,“美好的人生 = 有家庭有子女”。长辈们可能很难想象,我们这一代的生活大大地跟他们不一样,我们更重视个体价值的实现,也有更多的形式代替婚姻带来好处。
再理性一点来思考婚姻,结婚与上大学、找工作一样是人生大事,但结婚又不一样,这件事因需要与另一人深度合作,从而变得不确定性极高。即使此时是对的人,也有可能抵不上时间对人的改变。我所看到的,大部分婚姻本质是要求女性付出极大,大到泯灭个性价值。
当然我不否认,有让二人活得比一人好的婚姻。可是,说实话,我看人的眼光极差的,曾经深信那个人是对的,但是事实最终证明,我错了。
三番四次后,我的经验推翻了我过去建立的关于“结婚”的构念。这个构念在当前不足以提供力量给我去预测未来生活。而我又偏偏对他人的意见,抱有很大的怀疑,所以,我也只能顺其自然了。即使为此错过最后的结婚好时机,我也觉得没什么,命运而已。
04
跟朋友闲聊,谈及这些思考,她们给我推荐了梁永安老师的《阅读、游历和爱情》。梁永安老师站在当代青年角度来理解我们,他说:
“爱情的一个基本要义是,放不下。为什么要结婚?就是因为你爱这个人,如果你不跟他在一起的话,你就不知道他的未来,他以后会遇到什么,所以你心里特别放不下,这个时候你唯一的最好的选择就是跟他结婚,共同度过以后的岁月。
在这个年代,很多人就希望对方能给自己减负,爱情本身就变成了一个方舟。往往正是这种急迫性容易使人选错人,把一个人放大。可能这个人本来跟你不合适,但正好跟你的需求、你的孤独、你的焦虑等等产生联系,恋爱和婚姻变成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这就是今天的人普遍存在的问题。
单身生活或者说独自一人的生活是一种能够发掘内在自我价值的、具有强大精神成长力量的生活,而我们的历史传统中缺乏这种经验。所以,虽然现在年轻人生活得很艰难、苦涩,但他们是在造福后代,为后代探索一种全新的生活。”
代际之间关于婚姻的观念已经深深伤害我们的情感。长辈们因着辈分,拥有一种权威的话语权,对青年精神造成一种压迫。
就像梁永安老师所说:
“很多女性有很好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但问题是社会剥夺了她的价值点,价值点要落在自己创造性的、专业化的劳动里才能凸显,而社会歌颂的美好女性都是贤妻良母,相夫教子,都是付出型。女性付出以后,自己的生活质量如何,话语权都在别人手里了,命运不受自己掌控。这是我们今天时代转型要面临的重大考验。
现代社会,男性的压力也很多。一方面他们事业发展压力很大,不甘心只给人打工,只拿份薪水;另一方面他们还希望实现自己的价值,有自己内心的热爱。如果他们对好生活的物质追求与内心的精神向往能结合在一起,那就太好了,但现实情况是很难。”
虎嗅新闻在假期期间推送过一篇文章,大意是说,如果父母能好好说话,孩子也许不会做出那么多不合理的选择。有时,我也在想,如果父母能站在我这边多想想,能够明白我这样一个跟他们个性不一样的孩子,想要的跟他们想要的是那么不一样,能给我多一些理解,也许我就不会总有一种想逃离的心态,并以逃离的心态去塑造我的二十岁人生。
当然,这只是一种简单归因。平心而论,我得到的对很多人来说,已经是很多的自由和无拘束了。
回到北京,在自己赚的钱租来的房间中醒来,我忽然明白,过年期间所经历的这一切,与其说一种催婚,不如说,是社会观念,透过长辈的口,对我说:三十四岁了,你要开始承担责任。
忽然明白,我在外面浪的十年,是我自己抗争而来的,宝贵的自由的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