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志平:读了这四本书,你会更懂学习
阳志平 开智学堂
作者:阳志平 来源:公众号「心智工具箱」
你真的懂学习吗?
在 21 世纪,一方面对一个人的学习能力要求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新知识、新学科、新技术正在层出不穷涌现。近些日子引爆全球的 ChatGPT 更是一种革命性的技术。另一方面,借助现代科学的发展,我们也得以更深入地理解学习。
关于学习的研究汗牛充栋,古老一点的学科,如教育心理学、学习心理学都是直接研究学习本身的;而新一点的学科,如教育神经科学、学习科学,都是诞生不久。
那么,这么多关于学习的研究,哪些最能颠覆你关于学习的认识呢?我将其总结为两个方向。
第一个方向是以认知科学、神经科学、心理科学为代表的。它们帮助你从学习的微观层次,更好地了解学习是如何在大脑中发生,如何将外界的信息转换为个人认知。
另一个方向是以教育学、人类学、社会学与经济学为代表的。它们帮助你从学习的宏观层次,更好地了解学习如何在社会化情境下发生,你的学习如何受到老师的影响。
从这两个方向出发,我挑选四本经典名作,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读者更好地认识学习。
书 1:《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第二版
为什么孩子不喜欢上学?为什么说学习金字塔、多元智能等是错误的?为什么说批判性思维难以习得?答案尽在《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
作者丹尼尔·威林厄姆(Daniel T. Willingham)是美国认知心理学家,主编过认知心理学教材,长年坚持写科学、教育与认知科学方面的博客与专栏文章。此书重点介绍了认知科学在 K12 教育领域的应用,全书源自作者在《美国教育者》上连载的“请问认知科学家”专栏文章改编而成。
这是一本十年前刚上市,我就写过长篇书评推荐的好书。十年来,伴随认知心理学发展,作者也在 2021 年更新了英文第二版。前不久,第二版的简体中文译本也刚刚上市。相对十年前的新版,最大的改变是增加了技术对学习的影响这一个新章节。
虽然作者原文是写给中小学教师。但完全适用于成人自学与指导孩子学习。十章回答十个问题,介绍十个认知心理学原理,处处颠覆人们关于学习的常识。
这十个原理分别是:1)人类天性好奇,但并非天生优秀的思想者;2)事实性知识重于技能;3)记忆是思考的灰烬;4)我们通过已知理解新知;5)练习通往了如指掌的境界;6)学习中的认知能力在早期与晚期截然不同;7)儿童在学习方面的相同远远大于不同;8)通过持续努力,智力可以提升;9)技术改变了一切,但没有改变你的思维方式;10)教学必须通过练习提高。
其他相关读物亦可参考《认知天性》(Brown, III, & McDaniel, 2014)。
- 外文书目:Willingham, D. T. (2021). Why Don’t Students Like School? Jossey-Bass.
- 中文书目:丹尼尔·威林厄姆. (2023).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 (肖芬, 译). 中国青年出版社.
书 2:《大脑如何学习》第六版
学习过程中大脑发生了什么改变?得益于现代脑成像技术的发展和神经科学在教育领域的实践,我们得以了解更多。甚至诞生了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心智、脑与教育科学”(英文缩写为MBE,Mind, Brain, & Education Science 的简称)。以 2004 年“国际心智、脑与教育”协会成立与 2007 年《心智、脑与教育》英文期刊创刊为标志。
有的国内学者喜欢将 MBE 译为教育神经科学,事实上,它的原意是综合认知科学、心理科学、神经科学与教育科学,来回答人如何更好地学习这一问题。
MBE 领域诞生以来,诞生了大量好书,其中既被学界广泛引用,又较为通俗易懂的则是《大脑如何学习》(How the Brain Learns)。遗憾的是,这是一本目前为止,都没有中文版的著作。英文版则在 2022 年已经出版到第六版。
作者大卫·索萨(David A. Sousa)是教育学博士,教育神经科学方面的国际顾问,在使用大脑研究来改善教学和学习方面出版了十多本著作。国内曾翻译出版过他的《人脑如何学数学》。
在本书中,作者尝试回答以下问题:1)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什么时候记忆最好?2)技术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大脑?3)怎样才能帮助学生理解并记住更多所教的内容?4)为什么专注力如此重要,而它又如此难以获得?5)怎样才能有效地教授运动技能?6)幽默和音乐如何帮助教与学的过程?7)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意义?8)为什么转移是如此强大的学习原则,它如何在我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破坏一节课?9)什么课堂策略更有可能吸引今天的学生的大脑?10)在计划日常和单元课程时,应该问自己哪些重要问题?
与《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一样,这本书也是面向 K12 教育工作者。但同样适用于终身学习者阅读。学习者和教育工作者一样,大脑的一些基本信息现在也应该成为知识基础的一部分,对大脑的学习方式了解越多,可用的选择就越多,拥有更多的选择,也增加了成功学习的可能性。
举例,在第六章“大脑与艺术”中,作者介绍了艺术本身是如何促进神经网络的成长,以及提高掌握其他学术科目所需的技能。这提示我们在学习时需要追求美感,如果一上来只注重实用的技术放弃艺术不一定对。
- 英文书目:Sousa, D. A. (2022). How the Brain Learns (Sixth edition). Corwin.
书 3:《可见的学习与学习科学》
“可见的学习”是一套系列著作。这套书中最有名的是《可见的学习》。它是新西兰教育学教授约翰·哈蒂(John Hattie)的成名作。
约翰·哈蒂(John Hattie)利用元分析的统计技术,对 20 世纪 80 年代至 21 世纪初的 800 多项教育实证研究结果进行了一次工程浩大的综合和总结。这项研究收集了有史以来最多的研究数据,展示了教育“科学化”的一种可能性。根据研究结果,哈蒂将影响学业成就的各种因素归类为学生、家庭、学校、教师、课程和教学,并指出教师对学业影响最大。
2009 年,哈蒂将自己的元分析结果出版成书,这就是他的成名作《可见的学习:对 800 多项关于学业成就的元分析的综合报告》。在书中他提出的核心主题,当教师透过学生的眼睛去观察学习,学生将自己视为教师来看待学习,就可以最大化学生的学业成就。之后的著作都延续了这一主题。
相对哈蒂其他著作只是纯粹的教育学著作来说,《可见的学习与学习科学》这本书的内容更前沿,更能代表教育学界与认知科学界关于学习的最新共识。本书是哈蒂与认知心理学家格雷戈里·耶茨(Gregory C.R.Yates)两人合作完成。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课堂内的学习”,从大脑不是用来思考的挑战性概念开始深入讨论课堂重点的学习。
第二部分“学习基础”,阐释了知识习得的认知建构模块,并对一些常见的错误概念如多元智能提出质疑。
第三部分“认识你自己”,探讨自信和自我认识。
书中还总结了九项关于学习的基本原则,比如我常提到的“社会脑”。
从神经科学的角度看,我们拥有一个非凡的社会脑。这个经过亿万年进化的器官是一个有用的工具,它使我们能够对他人的实际存在做出回应,能够理解他人传播的信息,能够清楚地知道我们更广阔的社交世界中超过150人的性格特征。
书 4:《剑桥学习科学手册》第二版
这是一本大部头著作,属于学习科学领域的经典读物。2006 年英文版第一本问世,2014 年英文版第二版问世。2021 年中文简体版上市,翻译的是 2014 年的英文版。
第二版几乎大幅重写。以第一部分的基础理论举例,第一版强调的是建构主义、认知学徒制、认知导师、活动学习、知识建构。而第二版几乎推翻重来,强调的是脚手架、元认知、概念转变、认知学徒。
嗯,我多年来,反复强调的元认知、认知学徒依然在列。某种意义上,这代表着学习科学的突飞猛进。但也代表着学习科学研究领域的意见不统一,各位作者们缺乏关于学习的真正透彻认识。你见过哪个成熟的学科,基础理论近似于全部推翻的?可能只能等着我谈学习的著作正式上市了。
在所有这些理论或观点中,我最想强调的还是认知学徒制。认知学徒制受启发于许多理论,其中最关键的源头是人类学家莱芙(Lave)和温格(Wenger)提出的情境学习理论。而该理论,最核心的概念是“合法的边缘性参与理论”。
什么意思?简而言之,最佳的学习方式并非独自练习,而是在情境中学习。普通人想进入一个领域,有效方法是直接进入相关情境,找到自己的“学习共同体”,然后围绕重要成员,做一些外围工作。随着技能增长,进入学习共同体圈子的核心,逐步做更重要的工作,最终成为专家。
这正是我在《刻意练习》一书推荐序中,质疑刻意练习为何没那么重要的原因。更多参阅:纪念艾利克森,兼谈刻意练习为什么错了
阅读建议
想要更懂学习,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建议先读《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了解认知科学方面的原理。如果还想了解大脑的工作原理,读《大脑如何学习》。这两本书更多是给大众看的。
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最新前沿成果,可以读《可见的学习与学习科学》与《剑桥学习科学手册》。前者更偏教育学、认知科学;后者更偏学习科学的重要理论与研究综述。相对来说,这两本的篇幅都不短,《应用学习科学》则更为精简,值得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