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志平:读了这四本书,你会更懂文化资本
阳志平 开智学堂
开智君说
人生发展,需要积累文化资本。为什么?你知道什么是文化资本吗?了解文化资本,要从哪个学科入手?应该怎么学习?下文,开智阳志平老师向你推荐四本书。
作者:阳志平 来源:公众号「心智工具箱」
什么是文化资本?
无论是曾经从寒门子弟到士族,或从普通士族到上门高品,还是今天从草根到中产,从中产到精英,若想成功跃迁,你可以选择一条路径:积累文化资本(Cultural Capital)。
什么是文化资本?它的提出者是法国二十世纪最重要的社会学家布迪厄(Pierre Bourdieu),他认为,文化资本是指借助教育行动所传递的文化物品。 资本除了直接转换成金钱的经济形式之外,它还以文化的形式存在。
激发布迪厄提出文化资本概念的原因是他注意到,一个人的学术成就与他家庭所处的社会阶级相关。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诗书传家,流芳百世。
具体而言,布迪厄认为,文化资本包括三种形式:具身的、客观的、制度的。
什么是具身的?它只属于你。 文养气,诗洗心,十年寒窗苦读,沉淀在你身上的精气神。它不因地而异,不可转让,始终为你所有。
客观的则指你的藏书、你的作品。 乱世黄金,盛世古玩。更聪明的玩法则是在家族建立藏书楼。如沈节甫(1533—1601)建有著名藏书楼「玩易楼」,与归安茅坤「白华楼」、嘉兴项元汴「天籁阁」、宁波范钦「天一阁」齐名于世。沈氏千年望族,离不开一代又一代的文化资本积累。
制度的文化资本则指各种文凭、证书与资格认证。 在此事上,容易出现两种极端。第一种极端是高度重视证书,比如今天各类考证狂。另一种极端是忽略证书。
看上去文化资本好处多多,然而,实际上并非如此。某种意义上,文化资本意味着一种符号暴力。它甚至营造了大量的谎言。如何更好地积累自己的文化资本,但又不受到教育的谎言欺骗?推荐四本书。
书 1:《批判教育社会学九讲》
文化资本背后的学科
文化资本背后的学科是批判教育社会学。
批判教育社会学是一个小众又重要的学科。社会既得利益者,编造了大量教育的谎言。 我们默认将教育看作神圣的、文明的、纯洁的、公平的;我们默认将教育看作正向的、多赢的、投资必有回报的;我们苦苦挣扎,将教育看作阶层跃迁的唯一通道。但历史上真的如此吗?
质疑的智者一大把。这些智者的著作,构成了批判教育社会学的整个学科根基。揭穿教育的谎言。见识那些看似神圣、文明、纯洁、公平的教育背后的黑暗。见识那些众所周知的事情背后野蛮的、功利的、粗暴的一面。见识那些看似留给底层的教育通道,又是如何进一步捍卫既得利益阶层利益的。这是独立思考的一个重要环节。
识别并摆脱教育的谎言为什么重要?
因为它是文化的谎言、权贵的谎言、既得利益者的谎言、传媒的谎言。
因为人这一生,接受家庭、学校与组织的教育费时颇多。整个生命在此投入巨大,但回报真的如同那些谎言制造者的承诺吗?
因为教育的谎言不是一个人在一个时期的谎言。它是很多很多人,在很多很多年代,有意无意合谋制造的谎言。甚至谎言制造者深信不疑,自欺欺人。
因为教育的谎言不仅仅影响你的人生发展,比如学校选择、职业选择,婚姻选择,还影响到你的下一代。它是为数不多,不仅仅可以成功绑架你,还以下一代为人质的洗脑。 富豪如顺义别墅区妈妈;中产如海淀黄庄妈妈;平民如河北衡水湖北黄冈。
学习教育社会学的难点
学习教育社会学有三个难点。首先,经典作品思想复杂又抽象。其次,不少大师文笔跟思想一样复杂晦涩,表达不够清晰。因为他们面向学术界而非普通人写作。最后,绝大多数教育社会学著作源于西方,批判西方教育制度建设为主,与中国国情有所不同。
这本《批判教育学九讲》对上述难点有所改善。第一,书中讨论的是经典论著,解释了各本经典的中心论点以及其引起的争议。第二,作者黄庭康母语是中文,对中文世界的研究成果也有简单介绍。第三,黄庭康本人是教育社会学的重要奠基者阿普尔(Michael W. Apple)的学生,了解大师的理论。
《批判教育学九讲》结构
整本书是黄庭康老师 2013 年在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做的系列讲座。
书中沿着教育社会学诞生脉络介绍了六位学者和他们的经典著作。分别是:
(1)布迪厄:第三、七、八讲,分别涉及了布迪厄的《再生产》《资本的形式》《学术人》三本经典著作,主要介绍他的文化资本理论。
(2)阿普尔:第二、六讲。
(3)伯恩斯坦(B.Bernstein):第四、五讲。
(4)鲍提斯&坚提斯:第一讲。他们虽然是教育社会学的开创者,但本职工作更多是经济学家。
(5)涂尔干:第九讲。涂尔干是社会学的开创者,他的《教育思想》代表了社会学家最早讨论的教育,是教育社会学前辈的前辈。
阅读时可以重点了解布迪厄、阿普尔、伯恩斯坦三位学者和他们的理论,通过他们的理论改善自身关于文化资本的认知。
- 中文书目:黄庭康. (2017). 批判教育社会学九讲.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书 2:《关键概念:布迪厄》
在识别教育的谎言这一事情上,最尖锐的武器莫过于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
布迪厄是谁
文化资本的提出者布迪厄是一位学术大师,被誉为马克思之后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布迪厄 1930 年出生在法国小镇,之后考入精英大学巴黎高师。毕业后从事社会科学研究。在 60 年代,他创办了欧洲社会学中心并担任主任,创办了《社会科学研究学报》《社会学在行动》等诸多期刊,主编了大量社会学图书。1981 年,布迪厄 51 岁,入选为法兰西公学院社会学教席持有者,也是法国社会学领域第一位荣获该荣誉。
认识布迪厄的理论体系
布迪厄一生著述 340 种,构建了一套庞大的理论体系,以之分析一切社会现象与生活空间,从教育、学术、文化、艺术、生活再到阶级。
《布迪厄:关键概念》是布迪厄研究者迈克尔·格伦菲尔(Michael Grenfell)主编的一本书,书中多位学者对布迪厄思想中的关键概念进行了解读,并介绍了其最新的发展。
全书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了布迪厄的生平,重点介绍布迪厄的实践理论。实践理论,我也称之为「实践关系主义」。
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重点介绍了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场域理论有三个关键概念:习性、资本与场域。
习性和场域位于第二部分,资本单独在第三部分。但一般是将三者放在一起,先后次序是场域、习性、资本。习性+场域+资本=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布迪厄最关键的概念之一,也可译为社会行动,指你参与社会上的一切活动。
除此之外,第三部分中还介绍了一些其他概念:社会阶级、信念、迟滞。布迪厄一直在完善自身理论体系。他早期的文化资本理论,一个关键漏洞是时间。长远来看,习性、场域、资本是如何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发展?迟滞便是布迪厄对时间打的补丁。社会阶级、信念作为补充介绍,可读可不读。
第四部分,介绍场域中的状况:利益/自然倾向/受难,符号暴力/反思。
其中,「利益」指在场域中每一个人都在争夺相应的位置,此时会产生冲突。「自然倾向」指随着时间的演变,场域、习性的变化方向。「符号暴力」,即符号资本。「反思」,有时也译为反应、反观,涉及布迪厄的反思社会学、反观社会学或者反应社会学。这部分是布迪厄思想体系的升华。
第五部分,将布迪厄的场域理论运用到各种各样具体的领域。比如,如何分析社会空间。社会空间,又细分为不同的产业。我往往倾向于将学术、教育、知识传授等划分为一组;文学、艺术、舞蹈等划分为一组;男权主义、女权主义、同性恋等划分为一组。
布迪厄用社会空间、场域取代了马克思的「社会」,这是他对以马克思、韦伯为代表的传统社会学的改造。不再讨论虚无缥缈的「社会」,而是讨论社会空间、学术场域、文学场域等等,不同的场域有相应共享的行为规范、独特的价值观,在此基础上讨论更容易达成共识。也可以理解为这是布迪厄对马克思的理论修正和新的发展。
因此,有人称布迪厄为马克思之后最伟大的思想家、最重要的新马克思主义者。不过布迪厄作为法国知名左派思想家,自身并不愿意承认这个标签。
本书每一章节都由相应的学者进行了解读,由于布迪厄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一生不断迭代,一辈子写的书实在太多了,学者们的解读也不轻松。
至此,全书的结构我帮大家整理得比较清晰了。
本书阅读重点是第二部分的第三章、第四章,第三部分的第六章。首次阅读,将习性、场域、资本这三章读明白足矣。读懂之后再进行其他部分的阅读。
- 中文书目:迈克尔·格伦菲尔. (2018). 布迪厄:关键概念(原书第 2 版) (林云柯, Trans.). 重庆大学出版社.
- 英文书目:Grenfell, M. (2012). Pierre Bourdieu. Acumen Publishing.
书 3:《再生产》
布迪厄 40 岁之前的作品是一些不太重要的人类学作品,他最富盛名的的作品是 40 岁出版的《再生产》和 49 岁时出版的《区分》,这两本书让他获得了广泛称赞。
本书是在布迪厄被引用最高的作品之一,是布迪厄 40 岁时成名作,也是他在教育社会学领域的开创之作,同时以论文和图书两种形式发表。
在书中,布迪厄提出学校是通过传递某种文化才在社会阶级关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学校的作用在于通过文化专断、符号暴力来传递统治阶级的文化,通过霸权课程进行文化资本的分配,从而保证统治阶级文化资本的合法化和再生产。
书名的「再生产」和认知科学经常讲的一些词汇类似。在认知科学领域,经常提到「一级表征」、「二级表征」,或者,认知对应的「元认知」、记忆对应「元记忆」。
什么是一级表征?小朋友看到真实的人物,比如,看见爸爸就是爸爸,看见妈妈就是妈妈。
什么是二级表征?小朋友看到手偶,他指着男性的手偶说这是爸爸,指着女性的手偶说这是妈妈,让爸爸和妈妈和他一起玩过家家游戏。这时他将真实的一级表征的一一对应关系替换成了二级表征。
同样,一级的认知,一级的记忆是直接的认知、直接的记忆。元认知是对于认知的认知,是对于认知过程的监控;元记忆是对于记忆的记忆,是对于记忆过程的监控。
这些认知科学常见的术语,在社会学中也有类似的术语,其中之一就是「再生产」。再生产(reproduction)的英文词根和认知科学中的二级表征(representation)的词根是一样的,都是 re。
《再生产》这本书在一定程度上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去中心化。为什么是去中心化?这里涉及对再生产的理解。某种意义上,整个教育社会学建立在再生产的基础上。那么,什么是再生产呢?
首先理解什么是直接生产?比如,你是滴滴出租车司机,那么你今天接了一单就有一单的收入;你去送外卖,今天送了一单就有一单的收入;你担任工厂的厂长,组织工人生产相应的口罩,也有相应的收入。
这种生产在马克思经济学体系中称为直接生产。与它对应的就是再生产。即通过人类自身的不断再生产(繁衍)和物质(生产物资和生活物资)的不断再生产,从而维系人类社会。
打个没那么恰当比喻,在一个远古时代的农奴部落,农奴的直接劳动,为农奴主服务,就是直接生产;农奴生下来孩子,继续为农奴主服务,这就是农奴自身的「再生产」。
那么,那些鼓励生育的文化观念、养育孩子的社会与教育制度就成了「再生产」。同样,还有劳动工具自身的「再生产」。当然,到了 21 世纪,整个过程从赤裸裸的符号暴力变得更隐蔽、更复杂。
在初高中学政治时会提到上层基础和下层基础,经济基础或者物质基础与文化基础之间的关系,那时似乎给我们一种错觉:经济基础与文化基础是一种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
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比课本上碰到的问题复杂很多倍,经济基础和文化基础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
之前只有经济资本、经济生产,这是从马克思那个时代开始就比较重视的。到了 20 世纪二战前后,生产的过程就变得非常复杂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教育、社会、文化其实参与了生产,这种生产和直接生产不一样,是一种再生产。
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在 21 世纪习以为常的学校制度,如小学-初中-高中制度只有短短不到 100 年的历史,然而这 100 年的历史让整个教育体系深刻地影响了经济生产,参与到经济建设之中,也就是再生产。
文化资本最终构成了一种新型权力,一种新型的阶层跃迁的通道。从而使得各类关系开始变得非常复杂,比如一位教授并不掌握很多的经济资本,但他掌握了文化资本,最终让一些很有钱的人不得不听他的。
教育、文化、经济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都参与了生产的过程,这是对马克思当年经典论述的迭代。因此,有人将布迪厄称为新一代马克思主义的代言人,不过布迪厄本人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阅读时注意,翻译的著作有一些词汇更准确,有一些词汇没那么准确,阅读时最好查一下英文、法文的原文。比如,符号暴力、符号资本就比象征资本、象征暴力,准确很多。
- 中文书目:皮埃尔•布尔迪厄, & J.C.帕斯隆. (2021). 再生产 (邢克超, Trans.). 商务印书馆.
- 英文书目:Bourdieu, P. P., & Passeron, J. C. (1990). Reproduction in Education, Society and Culture. Sage Publications Ltd.
书 4:《国家精英》
《国家精英: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是布迪厄非常重要的一本书。在书中,布迪厄用习性、场域、资本理论对国家精英进行了分析。
本书的关键是分析法国的精英阶层是如何成为精英阶层,相应精英阶层的结构性的变化,以及精英阶层和学校之间的关系。
本书的阅读难度较高,因为其中有大量法国独特的材料,比如,谈到了法国类似于中国的高三补习班是怎样的,法国的名牌大学之间的比较是什么?如果你本身不懂法国文化,阅读本书便难度很大。同时,由于布迪厄在用自己那套独特的分析框架进行分析,提高了理解门槛。
这本书的阅读重点首先是序言和第一部分。这部分对于布迪厄的思想进行了重要的介绍,谈到了布迪厄理论的社会结构和心智结构之间的关系。其中,对认知机器、学院式的平庸的批评,对于高等教育的批评,在今天看来依然深刻。
阅读时建议同时看书的附录。附录中提到了布迪厄的一些调查结果,比如,进入名牌大学的孩子从小的学习经历,拿到过的奖项、旅行过的国家,喜欢的运动等等。
第二部分圣职授任礼,讲述了法国孩子从预备班进入名牌大学的情况。预备班可以简单理解为中国的高三。布迪厄调研了理科、文科的预备班,重点分析了高三学生进入到名牌大学的经历,同时对比英国和法国的升学压力的细微差异。
第三部分名牌大学场域及其变化,讲述学生进入名牌大学之后,习性、场域、资本的组织机制。在这部分布迪厄绘制了一张非常著名的图,探讨了工程师、自由职业者,技术工人、小学老师等不同阶层的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的变化。如下图所示:
第四部分权力场域及其变化,讲述了名牌大学的学校管理方式,精英如何成为精英。
第五部分,国家权力和支配国家权力。简单阅读即可,权重较小。
总体而言,这是理解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非常关键的一本书。整本书用布迪厄的实践理论或者我喜欢用的词——实践关系主义,分析一个学生进入名牌大学之前、在名牌大学就读期间和毕业之后,成为国家精英的完整发展历史。
换算到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一位学者,研究了北大清华的学生的许多数据,发展状况,探讨了他们如何成为国家精英,以及国家制度和他们成为国家精英的旅程的互动。
今天流行的内卷、资本对人的异化等等话题,其实本书都有涉及。相对那些庸俗、肤浅的回答而言,布迪厄在人类思想史上首次正面出击。这种深刻的、系统的思考,今天的我们依然可以受益。
- 中文书目:皮埃尔·布迪厄. (2018). 国家精英 (杨亚平, Trans.). 商务印书馆.
- 英文书目:Bourdieu, P. (1998). The State Nobility (C. C Lauretta, Trans.).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阅读建议
这四本书的阅读难度不低,也许你会发现每一个字都认识,但是把它们连在一起不认识了。我建议阅读时尽可能不要贪心,首先挑选其中一章自己最感兴趣的阅读。在阅读中将不懂的名词全部摘录出来,一个个查看工具书,将不懂的词汇逐个弄懂,最后你才能把布迪厄等思想家的成果变成自己的个人认知。
建议先阅读《批判教育社会学九讲》,了解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及其所处的学科:教育社会学。接着阅读解读布迪厄的《关键概念》,建立对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的宏观认识;最后就是回到布迪厄的两本经典:《再生产》和《国家精英》。
当然,布迪厄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越了教育社会学,他横跨社会科学众多领域,人类学、社会学、教育学、语言学、哲学、政治学、史学、美学、文学,身影无处不在。
如果感兴趣了解更多,《再生产》和《国家精英》侧重教育领域;《区分》侧重流行文化与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学术人》侧重学术领域,《男性统治》侧重女权主义。甚至,他还将其应用于自我的分析,这就是《自我分析纲要》。
理解布迪厄的思想,学生 Jean-Louis Fabiani 撰写的《布迪厄传》与朱国华撰写的《权力的文化逻辑:布迪厄的社会学诗学》同样可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