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智写书课,四个你关心的问题,阳志平老师回答了

阳志平 开智学堂

开智君说

「创作你的第一本书」是开智学堂新开的一门写作课,主要针对有写作经验的成熟写作者,助推他们创作出自己的第一本书。开智为什么要开这门课?短视频时代,还有写书的必要吗?这门课将如何帮助大家创作出自己的第一本书?来听听课程研发者阳志平老师的回答~

作者:阳志平 来源:原创

Q1 开智为什么要开这门写书课?

2015 年至今,开智每年都开写作课,积累了众多写作爱好者,有的已经达到出书能力,但是,却迟迟没有大作品出来,为什么?

从熟练的文章写作者到图书写作者,中间有很多弯路,一个人摸索,很可能刚起步就跌倒,爬不起来了。怎么帮助这些优秀的写作者迈出这至关重要的一步?怎么让他们大脑中的故事模型、知识体系成为实体?怎么帮助他们创作出第一部大作品,让人生发展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我自己在写书的过程中,也有过许多血泪史,也积累了很多实用经验,因此,联合资深出版人石北燕老师,共同开了「创作你的第一本书」这门课(简称「写书课」)。

Q2 短视频时代,还有写书的必要吗?

你是否发现?沉迷于短视频的,往往是消费者,能从中获利的,才是创造者。然而,创作者要成功成为获利者,概率极低。

根据光大证券发布的「互联网传媒(短视频) 行业 2021 年度中期策略报告」,2020 年仅抖音就新增 1.3 亿创作者,且创作者间的竞争很激烈,尤其是头部创作者。2021 年 6 月 20 日 — 7 月 4 日,抖音、快手、视频号 TOP10 账号更替率分别为 47%, 55%,75%,并且,视频号创作者保持活跃,新生力量也在不断涌现。

所以,你想想,在上亿人之中成为头部,概率小到什么程度?即使幸运成为头部,就能轻松了吗?不,你依然要疲于奔命,要时刻留意热点,要把自己的灵感榨干创意掏空,避免被淘汰。

你会发现,和短视频对比,图书更容易在时间长河中留下痕迹。几千年前的《诗经》《论语》,我们今天依然在读;几百年前的《传习录》《红楼梦》,我们今天依然在读;几十年前的《彷徨》《围城》;我们今天也依然在读。

图书是一种特殊的品类,阅读门槛很低,识字即可。然而,它承载的内容却非常丰富,例如,文学类的有小说、诗歌、散文等等;非文学类的有哲学、历史、科学等等;图画类的有绘本、漫画等等。内容形式多样,意味着你更容易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创作出自己的作品,在时间长河中留下自己的痕迹。

人们总高估人际关系对个人人生资本总量提升发挥的作用,但图书的作用,常常被人忽略。很多年之后,人们记住的不是海明威、纳博科夫、卡尔维诺曾经与谁是好友,甚至连他们恋人的名字都记不住。而是记住了《老人与海》《洛丽塔》《树上的男爵》。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不在于他们的性格缺点,不在于他们的绯闻八卦,而在于他们的作品。

作品,才是你在世时最好的人生发展根据地;也是你去世后,留给后人最好的礼物。

写书也有实用价值。

很多人只有工作经历,没有作品,作品与工作经历的区别是什么?作品是那些你拥有署名权甚至利益分配权的知识产权或者实体组织。无数人工作一辈子,只有工作经历,没有作品。

工作经历的本质是什么?我在某家公司担任什么职务,做了什么事。在这个视角下,你是被动的,你从属于公司,被事驱动。当你离开公司,这段经历的效用开始递减。

然而,作品的本质是什么?我在某年某月,一个人或者与人合作,创作了什么。在这个视角下,你是主动的,即使你离开公司,作品还在给你的人生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效用。

很多人偶尔也有作品,但是零散的公号文章,100 篇也不成系统,发挥不了大的作用。图书这样的大作品,从精神层面来说,见证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从实用价值来说,它是你一个拿得出手的身份,让你在求职应聘、演讲授课、与人交流时,更占优势。

37signals 联合创始人 Jason Fried 和 David Heinemeier Hansson 在著作《重来》中有一段话:「如果你准备在一堆人中挑出一个人来做某份工作,那就挑文章写得最好的那个。至于他有没有做过市场、销售、设计、编程或其他什么工作并不重要。这种人的写作才华就值得雇用。

Q3 写书和写文章有什么本质区别?

作品有大小之分。以文字类作品举例。如果采取一个最简单直接粗暴的划分标准,那么就是千字文、万字文、四万字文、十万字文、三十万字文、百万字文。

你写再多的千字文,也不等于你具备写十万字文、三十万字文的能力,也就是出一本书。不断地,挑战下一个难度等级的作品。慢慢地,从写作新手到写出百万字的鸿篇巨制。

从文字规模上来说,多数作者拥有的写作训练是千字文、万字文,而图书本质上是十万字文。从文章到图书,中间的跃迁没有那么容易,记住了:值钱的技能如果那么好学,就不会值钱了。真正值钱的技能,都来自长期刻苦练习。有些作者受流量明星影响,将公号文章勉强拼凑,即使能出书,也不能留下痕迹,迅速被遗忘。

写书究竟会经历什么困难?核心困难有两方面:

一是心态上的困难。写书是一个极为漫长的过程,不能及时得到反馈,需要延迟满足。写书时间从 30 天到 3 年不等,甚至更长;而图书出版的过程,从 3 个月到 3 年不等,甚至更长。漫长的时间中,你会碰到各种心理难关,耐心与热情会被慢慢消磨掉,顶不住的就放弃了。

二是内容上的困难。一本十万字的书,怎么才能吸引读者?应该用什么结构组织,才能既让自己写得顺利,又让读者阅读有乐趣?大多数人即便出版过图书,也没有真正明白怎么才能写出受市场欢迎的书。

针对这些难点,课程会怎么设计,帮助大家攻克难关呢?

心态上,课程邀请了曾为写作痛苦过、又能从中走出来的作者来当打气员,一起加油;导师也会定时了解大家的写作进度,指出其中问题,及时给予反馈,迅速解决。

内容上,教学的设计,与其实说这是一门课,不如说是大家集体写书的过程。首先,入学的作业,就是写图书简介,你要假想这本书上市后,读者看到什么样的简介才更有意愿购买。其次,你要构想自己要写、适合写一本什么样的书,每周的作业,就是围绕这本书来撰写。课程设计会从图书简介、图书大纲、图书样章、图书关键章节,逐步引导你去完成关键内容。当课程结束,这本书的雏形也大概出来了。

Q4 请您介绍下这门课的导师?

开智写书课首期内测,将会在 12 月 3 日(周六)举办开学典礼。邀请资深出版人石北燕讲授,帮助更多同学写出自己的第一本书。

北燕老师自从人大经济学硕士毕业之后,在中信出版集团工作了 12 年,从 2009 年入行到 2020 年,历任责任编辑、策划编辑、主编、新媒体内容总监,基本涵盖了图书出版流程的各个环节。现在她是一名自由策划人,始终在跟内容产品打交道。

这些年,她一直深耕经管、社科、心理学领域的内容,编辑出版过 152 本图书,包括《心流》《未来简史》《今日简史》《经济解释》《创业维艰》等名作。

图片

2015 年认识开始,她与我合作出版了多本图书,例如开智文库的《追时间的人》《认知尺度》;兄弟公司爱贝睿文库的《给孩子未来脑计划》《天才赢在注意力》,这些书普遍销量高、受读者欢迎。我即将出版的第一本个人专著,也是在她的通力协作下策划诞生的。

北燕老师做过的部分图书如下:

图片

北燕老师比较了解我的认知写作学思路,写书课也跟我讨论了很多次,她非常认真负责,自计划开课起,就泡在图书馆,查阅与写书相关书籍,与同学探讨课程内容,并多次内测直播,还邀请了一些同学来试听,给予反馈,不断调整课程内容。

仁冲同学就受邀听了课程的试讲,来听听他怎么说:

写作出书?这可是件很难的事!尤其是对第一次写书的新手作者。

谜踪,岔路,陷阱。在我把自己第一本《健康××》的初稿写出来之前,我也历经了种种迷茫。定位?市场分析?大纲?样章?写作软件?写作时间?交付格式?深陷黑夜,没有星光,一个人独行摸索。

上半年,创作第一本书内测试讲。期间,追问北燕老师各种「编辑习以为常、作者却一无所知的」常识。群里还有一众梦想出书的新手作者,每天打卡码字。这样的氛围,也助推了我,在 7 月中旬成功交出了 220078 字的「丑陋初稿」。

其实渐渐就明白了,出书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那些出过书的作者,尚且在世的,或许才百万人不到。而那些没有人指点的新手作者呢,99% 的人都交不出初稿;初稿之后,或许其中又有 50%,败在了定稿之前,没有机会三审三校出版。换言之,你如果能成功出版一本书,你就能够在文化资本上取得领先优势,甚至能碾压许多博士、教授。

如果你也决心交出作品,出版成书,成为少数派。这条孤独的路上,可以一起前行。

行至无人处,带读者领略,那一片盛景。

你最想知道的,是不是参加这门课的同学们,都有机会出自己的书?是,只要认真完成课程作业,就有机会。课程结束时,我会邀请国内四家知名出版社的主编或资深策划人来参加结业典礼,听大家汇报样章关键内容,有感兴趣的,将与同学签约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