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扬名:人,为什么会一错再错?

黄扬名 开智学堂

开智君说

你是否会这样,一个错误的行为,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去犯,即使意识到了,也还是会继续?为什么会这样呢?下文,辅仁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黄扬名,通过几个小实验为你讲解~

作者:黄扬名 来源:黄扬名的 zine 专栏 图源:Unsplash

在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中,有学者会根据做事态度,将人们分为预防定向(prevention focus)和促进定向(promotion focus)这两种调节倾向类型。预防定向的人做事态度偏预防性,他们会尽可能守住拥有的,而不去追逐新的;促进定向的人则倾向去冒险、尝鲜。

根据这样的特质,我们会预期预防定向的人,倾向停留在原本的状态,但如果原本的状态是错误的,他们是否还会倾向于停留在原本的状态呢?

针对这些问题,来自哥伦比亚商学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系列实验。在第一个实验中,研究者设计了一个益智测验,测验结束后,实验参与者会看到测验结果,他们可以决定要输入真实的分数,或是其他分数。

在实验开始前,实验参与者会被告知,如果他们的分数在前二分之一,就可以获得额外高额奖金的抽奖机会。在各个实验中,研究者发现,有七成左右的实验参与者会选择输入一个比实际分数更高的分数。

但重点不在此,研究者真正关心的是:如果一个人做了一个错误的行为,他再次犯错的概率有多高,以及是否会受到人格特质的影响。

所以在益智测验后,实验参与者还要做一个造词测验,他们会看到一个单词,研究者要求他们利用这个词汇中的字母重新排列组合,组成有意义的英文单词。测验结束后,实验参与者自主汇报他们组合出多少英文单字。

研究者利用复写纸上的痕迹,可以得知实验参与者实际上组合出多少英文单词,借此得知其是否有再次高估自己的行为。在这两个测验完成后,实验参与者用量表去了解,自己属于预防定向还是促进定向的人。

结果显示,预防定向的人,第一次若高估自己的分数,再次高估自己分数的百分比明显高于第一次诚实汇报自己分数的人。但预防定向没那么明显的人则没有这样的表现。这个结果说明,预防定向的人,即使第一次错了,之后还会继续错。

图片

在第二个实验中,研究者利用情境来诱发实验参与者的行为,通过强调损失来诱发预防定向的行为,再通过强调获得来诱发促进定向的行为,实验的其他部分和第一个实验相同。

结果显示,在诱发预防定向的行为情境下,预防定向的人还是较倾向连续高估自己的表现;但诱发促进定向行为的实验参与者则没有这样的表现。

为了检验为什么预防定向会造成这样的行为改变,在第三个实验里,研究者需要检验下列两个原因的影响:1. 如果第二次没有犯错,就暗示着第一次的决定是错的;2.是否只是倾向作一致的决定。

所以在估算第一次的分数后,他们就问实验参与者,为什么会估算出那样的分数,也就是在探讨他们是否有意识犯错。另外,研究者也用量表探索实验参与者是否有喜欢做一致决定的偏好。

和第二个实验相同,结果显示,研究者所认为的两个可能原因,都不是造成预防定向的人会连续犯错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他们一旦做了一个决定,就会倾向维持在同样的状态。

图片

在第四个实验里,研究者想要进一步探讨,在比较接近真实生活的情境里,两组人是否会有同样的行为方式。

他们采用和实验二相同的方法来诱发不同的行为处理方式,但实验参与者要做的事情是要买一辆二手车,以及进行不动产买卖。实验参与者都是买方,他们可以选择不透露自己真实的需求,以换取较低的售价。

结果显示,预防定向的实验参与者若第一次隐瞒了一些真实信息,第二次也会有较高的隐瞒信息的概率。

在最后一个实验里,研究者先了解实验参与者是否愿意捐款给一些慈善团体,接着做实验一中的益智测验。

结果同样发现,预防定向的人,如果决定不捐款,之后会有比较高的高估自己分数的概率,也就是说,他们一旦采取了一个相对不道德的行为,就会倾向采取不道德的行为。

根据这一系列结果,可以发现,预防定向的人,会有固着(fixation)行为,即一种基于心理上的滞留的行为,即使这个行为是错误的,他们也会持续使用不变的行为模式。

看了这些实验的结果,似乎不难想象,为什么有些政治人物会一错再错。如果一个社会弥漫着预防定向的气息,多数人可能就会倾向于一错再错,这实在是非常恐怖的,但这似乎也是许多地方现状的写照,值得每个人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