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究竟是什么?
猫柳 开智学堂
开智君说
资本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应该怎么去理解它呢?开智课程教研团队的猫柳,在「人生资本阅读营」上为同学们详细介绍过这个概念。什么是资本?有哪些资本,对我们的人生发展极为重要?资本与教育,有什么关系?请看下文~
作者:猫柳 来源:原创
01 「资本」是一个抽象概念
前一阵看一本编程书,书中引用了哲学家约翰·洛克的一段话,很喜欢。洛克在《有关人类理解的随笔》中说:
心智的活动,除了尽力产生各种简单的认识之外,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将若干简单认识组合为一个复合认识,由此产生出各种复杂的认识。
2)将两个认识放在一起对照,不管它们如何简单或复杂,在这样做做时并不将它们合二为一。由此得到它们的相互关系的认识。
3)将有关认识与那些在实际中和它们同在的所有其他认识隔离开,这就是抽象,所有具有普遍性的认识都是这样得到的。
开智「人生资本阅读营」提到的「资本」也是一种抽象概念。
什么是抽象概念?
所谓抽象概念,意味着,它是一种高度简化的认识,抽取具体认识的特征,以高度概括的形式表达意义。
资本常用于经济领域,也是经济学家常用的概念。曾有朋友对我说,认为「资本冷冰冰」,我听后丝毫不意外。就连布迪厄提出「文化资本」也说过类似的话——要将资本从冷冰冰的利己主义中打捞出来,扩展到人类事务中。
他的这段话,正好让我们看到文化资本诞生的基础。
事实上直接对社会世界的结构与功能加以解释是不太可能的,除非我们重新引入所有形式的资本概念,而不仅仅是在经济学理论的层面上理解这个词。经济学理论中对资本的使用掩盖了一个事实……把普遍的交换缩减为商品交换,在主观与客观上都以利益最大化为指向……
02 四种人生资本
布迪厄认为,要理解「社会世界的结构与功能」,不能局限在经济领域里理解资本,而要引入「所有形式的资本概念」。在人生资本阅读营,我们引入了四种资本,分别是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心理资本与技能资本。
社会资本,我们采用研究这个领域的集大成之作,林南先生的《社会资本》。
什么是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指「嵌入在社会关系网中的资源」,我们对社会关系网的更多投入能带来更好的社会资源。
文化资本,我们采用布迪厄的研究,并借助《布迪厄:关键概念》来理解这个概念。这是一本由多位研究布迪厄的学者撰写的科普作品。
什么是文化资本?文化资本将文化、艺术、文凭、知识等看作一种有价值的资源,它同时表示特权阶层和精英为了保持和积累他们的相对优势而不断创造和复制这种资源。
心理资本,我们采用行为组织学的视角研究,通俗来说,我们是从职场角度来探讨心理资本。
什么是心理资本?心理资本指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它包含自我效能(Efficacy)、乐观(Optimism)、希望( Hope)和韧性(Resilience)。取用这四个术语的首字母,我们可以形象地将心理资本看作守护你心灵的英雄(HERO)。这四类心理能力都有实证研究证明有效。
什么是技能资本?技能资本是职场上的「人力资本」,指个人占有的资本,尤其指能产生经济收益的人力资本。在人生资本阅读营,我们聚焦专家技能来研究。
03 资本与教育
在这四类资本定义上,我们依然可以抽取资本的共有特征来理解资本。所谓的资本,就是期望在市场中获得回报的资源投入。
投入什么成本,产出什么价值,中间的转换过程是怎样的,这里面不是一个线性的过程,而是人生百态。
举个例子。在教育行业团灭之前,「鸡娃」是个热议的社会现象。不少八零后对这个现象感到陌生,他们回想的童年是阳光、泥土与欢笑。要理解这个现象,过去经验不适用,必须借用抽象概念才能明白,这二十年间世界发生的变化。
1. 教育变得更重要了。
耶鲁大学国际和发展经济学教授法布里奇奥 · 齐利博蒂在畅销书《爱、金钱和孩子》(Love,Money & Parenting)指出,「在社会收入差距小和教育回报率比较低的国家,父母往往表现得更宽容;而在社会收入差距大和教育回报率比较高的国家,父母可能会更热衷于“推娃”,向孩子灌输出人头地的理念。」
现在的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处于一个「高教育回报」的阶段。随着社会分工的越来越明显,对知识技能要求高的工作,比简单重复的工作,在收入上有着巨大的差异。这就使得,接受什么层次的教育,上什么样的大学,变得很关键。
2. 教育变得更重要了,这与科技发展息息相关。
马修·杰克逊是斯坦福大学经济学教授,他在畅销书《人类网络》中提到:「技术进步将持续取代低技能和中等技能的劳动力,增强高教育和高技能人群的权势和影响力,将其余的工人推向不需要多少专门训练、日益枯燥乏味的岗位。」
他同时向我们展示一张图,农业、工业在就业的比重持续下降,服务业的就业持续增加。
促使就业变化的力量「导致工资差距拉大,而且必然持续下去。」
「20 世纪 50 年代,美国拥有大学学历的雇员的收入通常比高中及以下学历的雇员高出约 50%,如今该差距扩大至约 100%:大学毕业生的收入一直在增加,高中学历的收入却在下降。」
3. 教育机会不是均等的,高收入阶层受教育的机会更多。
中国学者李春玲在《「80」后的教育经历与机会不平等——兼评「无声的革命」》中,展示一组数据:
这组数据展示了从初中到高中不同阶层的选择。
- 上层和中上阶层(管理人员和中高层专业人员)子女大多数进入普通高中,然后考入大学;
- 中下阶层(办事人员、低层专业人员、农村专业技术人员等)子女在学业成绩不理想而考大学希望较小的情况下会选择职业教育,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后再进入劳动力市场;
- 农民子女在学业成绩不理想而考大学希望较小的情况下较倾向于放弃升学,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外出打工挣钱。
造成这个现象,并非有明文规定该校必须招收某阶层,或限制某阶层子弟的读书机会,更不是一群人,在某一个时间段决定的。这是众人/多机构在很多世代,无意识创造的,甚至,你可能就是当中的「合谋者」。
布迪厄在他的代表作《国家精英》中指出,「与群体利害一致的意识,是以感知自图式、评价图式、思维图式和行动图式的一致性为基础的,这正是这种一致性支撑着彼此极为协调的无意识的反应性默契(connivence reflexe) 。」
在社会中,你必然属于某一群体的人。你会自觉维护与群体相关利益,这是通过感知、评价、思维或行动一致性为基础,这过程中是无意识的反应性默契。
这应和了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的话:「社会世界虽然是由个体组成的,但并不等同于个体,而是根据其自身的规则组织而成的。」
社会遵照它自己的法则存在和呈现,而个人在其中来来去去。
04 资本,既然是抽象概念,使用时要重新添加细节
使用抽象概念解决实际问题,需要补充很多细节。就像我们写课件,讲完术语后,下一张课课件必然是例子。应用「资本」解决问题也是这样。
是否只存在四种资本?当然不止,比如,经济资本、政治资本也很重要。而且四种资本之下仍可细分。比如,布迪厄将文化资本又细分为具身的、客观的和制度的文化资本。
资本之间的转换很重要。相信大家都有感受,那就是文凭价值在贬值,这意味着,文化资本转换成经济资本的兑换率降低。
即使同样是毕业自清华,找到的工作获得的薪酬也各不相同,社会资本较强的同学普遍过得更好。这就是文化资本的转换需要看到背后社会资本的支持作用。
更重要的是,婚恋关系不能只有「交易」思维。明星离婚常常弄得两败俱伤,就是只看到经济补偿,没看到「离婚」对某一方的心理资本下降。留面子,留余地,中国人的人情法则在今天仍有回响。
05 最后的话
曾有同事让我用两段话推荐「人生资本阅读营」,我是这样说的。
我会基于两个理由推荐。
「人生资本」是一个很好的量化个人成长的框架。日常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与人生资本打交道,比如,认识新朋友是社会资本,读书是文化资本,平衡工作与家庭是心理资本,工作能力是技能资本。
提高某一类资本并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如何促进这四类资本的整体提升。不然,提升了技能资本,没了心理资本,沦落为一个工具人,人生又有何乐趣呢?
有一些难书,如果没有一群人去读,也许这辈子都坚持不下来。以文化资本为例。文化资本的提出者布迪厄,是 20 世纪末影响最大的思想大师之一,被看作是社会学三位创始人(马克思、韦伯与涂尔干)学说的集大成者。读他的作品,如果没有同侪的力量,没有大家几个月来一起写作业,一起讨论,也许就此失去领略人类智慧的机会。
如果没有「人生资本阅读营」,我想,很多书我都不会读到如此精细的程度。感恩这一年给了我那么多输出的机会,以及「人生资本阅读营」全体同学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