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习模型思维?请看这本书
百万机器猫 开智学堂
开智君说
什么是模型?如果把世界看成黑箱,模型指大脑从输入到输出之间的中间黑箱处理过程,帮我们理解世界。模型有什么特点?它如何帮助我们思考?我们应当如何学习模型,成为模型思考者?美国社会科学家斯科特·佩奇的《模型思维》,讲解了 24 种模型,为你提供一个应对复杂世界的思维工具箱。下文,作者钟慰与你聊聊这本书~
作者:钟慰 来源:公众号「百万机器猫」
《穷查理宝典》风靡南北,芒格先生说:「要想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你必须拥有多个模型」,但书里,列出了提纲,却少了详叙。
《好好思考》留步案几,作者成甲将思维模型带进生活,推开了一扇思考的天窗。但个人之上,专业世界,模型何其精彩,我不禁好奇。
直到,《模型思维》横空出世。
图源:网络
作者斯科特·佩奇来自美国复杂性科学中心圣塔菲研究所,是活跃在一线的科普作者。他在 10 年里出版了 5 本著作,开设了一门受欢迎的模型思维课。这本书是他多年教学经验的提炼。
得到作者万维刚评价这本书:「比芒格的模型还要高级,这是正规化思维模型」。
01 从思维模型到模型思维
什么是模型?既熟悉,又陌生。
既熟悉,从小到大,学了数学模型、物理模型、生物模型、化学模型…,牛顿爷爷的教诲历历在目。
又陌生,学了这么多,仅是在书本世界中张望,你并不知道如何将这些模型应用在生活。
作者则是另辟蹊径,穿越基础学科,研究和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
实力和运气到底哪个才是成功的关键?为什么异地恋的相聚能够带来很大的幸福感?你在团队中是不是不可替代的那个人?选择什么样的策略才能在游戏中处于不败之地?
如果把世界看成黑箱,模型指大脑从输入到输出之间的中间黑箱处理过程,帮我们理解世界。
你有没有觉得,沿着模型的道路,找到正确的问题,就好了,但作者给你当头棒喝。
不是模型学的不对,而是思维出了问题。
从小到大,学校告诉我们的是一对一逻辑,也就是说一个问题需要一个模型,现实生活则大相径庭。
作者认为,在给定情况下不仅使用一个模型,而要使用多个模型。面对现实的复杂挑战,创造一个包容更广的世界,你需要的不是单个模型,而是多个模型构成的格栅。
02 左右不再为难
考虑这两个看似相互矛盾的说法:「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以及「厨子多了煮坏汤」。
谁是谁非?模型来帮忙。模型是有前提假设的,帮你分辨适用场景。
厨子多,一定有问题么?大多数好餐馆都雇用了不止一名厨师,他们为何并无问题?
关键在于这些厨师只用一套菜谱,制订这个菜谱时,需要大量的厨师各展所长,一旦燃起了灶火,大家按照单一的菜谱行动,于是乎,「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相反,同时按照多份菜谱煮汤,是不可能煮出好汤的,于是乎,「厨子多了煮坏汤」。
菜谱是行动计划,大多数菜谱都包括一个不可道转的步骤说明,这些行动的不可逆转性意味着我们需要一个单一的行动步骤。
相反的语言经常共存,但是相反的定理却不会出现。给出了不同解释的模型必定有不同的假设。
模型拥有澄清思想的力量。从模型中得出的推论总是采用条件判断形式:如果条件 A 成立,那么可以得出结果 B。我们从经典文献和伟大思想家的名言中吸取的教训却通常不包括任何条件。如果我们试图依据这种「原则」来生活或管理他人,就肯定会迷失在众多意思相反的语海洋当中。
当迷惑「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还是「厨子多了烧坏汤」,当左右为难时,你不如想想,模型的条件是什么,你是否准备了行动计划。
图源:unsplash
03 绝处何患逢生
模型需要学习,但学海无涯,何苦作舟。你好不好奇,学习有什么模型?
有人告诉你,要向自己学习,即使事前猪一样,事后你也是诸葛亮,学会复盘和反思,也就学会了学习。
这是书中的,强化学习模型:个体会根据一个已采用过的行动或备选方案的奖励(或收益)是否超过了渴望水平来加大或减少该行动或备选方案的权重。
比如,德鲁克推崇的反馈分析法:在你准备做一件事情之前,记录下你对结果/效果的期望,在事情完成之后,将实际的结果/效果与你的预期进行比较,通过比较,你就会发现什么事情你可以做好,什么事情你是做不好的。
从实践中获得反馈,从现实中得到调整,你的知识将更稳固,你的行动将更从容。
强化学习有局限:个体不会增加从未采取过的行动的权重。你的认知边界在经验之中,你无法学到原本就不知道的东西,面对未知,你可能无所适从。
追问模型的条件,强化学习假设个体是孤立采取行动的。但是,人们也会通过观察他人来学习。可以用另一个模型来补强:社会学习模型。
社会学习模型,假设个体能够观察到他人的行动和奖励,这可以加快学习速度。
认知科学家莱夫和温格在提出,学习不是为了一个象征性的目标(比如证书),而是为了完成任务。学习是从相对容易、出错后也不会付出太大代价的技能开始,从边缘参与到充分参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教」看起来不是最核心的,学徒所学到的不是来自教者的教,而是来自于对他人工作的观察。
模型拥有修正行动的力量。马奇特别强调了,别再去寻找什么最优学习方法了,学习在三个层面同时发生。选择学习方法,没有唯一的好方法,在不同阶段要不同的聚焦。
只顾向前奔跑,你背后的破绽也会越来越大,但绝处也能逢生。如果行动受阻,你该想想,有没有多模型,拼出另一方天地。
04 坐井也要望天
全书介绍了 24 种模型,压轴的是:崎岖景观模型。把人生的图景比喻成山峰,你是不是渴望一步步向上,渴望登上峰顶。
现实的吊诡之处在于,这座山不是静态的,你面对的景观还取决于他人的行为。人和人互相影响是复杂的,但相互作用的结果可能是均衡的,最终,每个参与者都站在局部或全局山峰上。
当我们同时考虑多人参与并且允许相互作用时,就会得到一个具有多个山峰的景观,也就是「崎岖景观」。
要在崎岖景观中找到最优或接近最佳的高峰,需要多样性和复杂性的方法。用不同的模型就能够产生多个不同的局部峰值,然后就可以从这些局部峰值中选择一个最优的。
到年底了,想不想制定明年的目标。什么样的目标才是最好的?
有人会援引德鲁克的 SMART 法则,这样的目标使用时有驱动力,但条条框框让人望而生畏。也有人提出,用相邻可能,这是生物演化的模型,从自身出发,一步一步前进,拥抱最多的可能性,但如何衡量,你又陷入了迷茫。
即使你制定了目标,如何判断自己能否达到。我们忽视未来价值,你要知道时间贴现模型,用模型来还原价值。我们又低估自己的能力,你需要三倍增长模型,来不断挑战自己的边界。
模型拥有创造现实的力量。现实世界少有孤山,有的只是一座一座崎岖景观,多模型带来更多视角,创造更多可能。见得多了,自然望天。
05 所有模型都是错误的
全书开篇,佩奇写到,所有模型既简化世界,也要精确定义。
模型简化了世界,剥离不必要的细节,抽象掉若干现实世界中的因素。模型需要精确定义,通常使用数学公式,而不是文字,需要有一点数学基础。
通过简化和精确化,模型重新包装了现实的旧酒,装入了「数学」新瓶中。模型可以创造易于处理的空间,让我们能够以符合逻辑的方式思考。
逻辑也不是没有代价的,即使是牛顿提出的那些定律和法则,也只是在特定的条件下成立。所有模型都是简化的,省略掉了细节。这就导致模型的第三个共同特征是:所有模型都是错误的。
所有模型都是错的,这当然是事实。但是,我们不会因这个事实而泄气。恰恰相反,它会成为我们通过多个模型来追求智慧的动力。通过同时考虑多个模型,我们可以实现多个可能情况的交叉,从而克服单个模型因严格而导致的狭隘性。
学习模型,当展开更包纳的心态,打开更多样的视野。
图源:unsplash
06 成为模型思考者
这本书,书名直译是模型思考者(Model Thinker),这是一种身份,也是看待世界的一条窄缝。
在信息时代,你眼前有很多数据,但往往都只是时间长河上的瞬间或片段的记录。世界并不是固定不变的,碎片数据不能告诉我们普遍真理。没有模型,就无法理解这些不断滑过的数据流。
你要学点模型,这本书是一个完整的工具包,让模型组成一个群体来帮助我们。
佩奇是个跨学科天才,他在书中给出的模型,涉及各个学科领域,他是如何做到的,模型思维背后的模型是什么?
你也要练练思维,看看大师如何驭繁如简。模型就是帮助我们像大师那样去思考的工具。
你不是铁匠,手里拿着锤子,看什么都像是钉子。拥有模型思维,不简单看待世界。
你是名剑客,挥舞这把利剑,纵横江湖挥斥方遒。拥有模型思维,展开崭新的天地。
只要你愿意尝试成为模型思考者,就肯定能从本书中收获东西。■